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5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10
      
    论文
    乌司他丁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薛霞1,2,肖正大2,王淑芳2,张瑞斌3
    2012, 50(1):  1-4. 
    摘要 ( 697 )   PDF (1156KB) ( 2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选10只为空白对照组(A组),余20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构建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B组)及UTI干预组(C组),每组10只。C组每日腹腔注射UTI 40000IU/kg,A组及B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8周及第12周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24h尿白蛋白、血肌酐(Scr)及尿肌酐,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制备肾匀浆,并检测血清及肾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结果   ① B、C组FBG高于A组(P均<0.05),C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B、C组24h尿白蛋白、Scr高于A组,C组低于B组(P均<0.05);③ B、C组Ccr低于A组,C组高于B组(P均<0.05);④ B、C组血清及肾匀浆MDA、CTGF及PAI1含量均高于A组,C组低于B组(P均<0.05);⑤ B、C组血清及肾匀浆SOD及MMP9均低于A组,C组高于B组(P均<0.05)。结论   UTI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糖尿病大鼠MDA、CTGF及PAI1表达、升高SOD及MMP9表达,降低尿蛋白等因素有关。

    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对发病NOD小鼠胰岛炎、bax、bcl-2表达的影响
    邵鹏1,李桂梅2,张丽娟2,胡艳艳2,柳彩虹2
    2012, 50(1):  5. 
    摘要 ( 892 )   PDF (4408KB) ( 2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对发病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炎、凋亡与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近期发病NOD小鼠12只,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B组为发病未治疗组。同时选取同周龄未发病小鼠6只为C组。B和C组分别于分组当日即开始予PBS缓冲液对照治疗。B组于20d处死,A和C组于60d处死。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胰岛炎性积分,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胰岛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A组小鼠糖尿病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其胰岛炎性积分显著低于B组(P<0.05),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ax表达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cl2表达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能够减轻胰岛炎症,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细胞再生。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SH-SY5Y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
    董传芳1,刘雪平1,王美霞1,徐松1,殷青青1,孙志坚1,游丽2
    2012, 50(1):  9. 
    摘要 ( 1069 )   PDF (3015KB) ( 3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凋亡的影响,探讨AGEs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以不同浓度糖基化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AGE-BSA)处理SH-SY5Y细胞48h,选取AGEBSA敏感浓度(200μg/mL)处理细胞不同时间,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确定AGEBSA诱导SH-SY5Y凋亡最佳浓度及时间。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BSA)对照组、AGEBSA组、AGE-BSA+抗RAGE中和抗体组、AGE-BSA+α硫辛酸组、AGEBSA+DPI (NADPH氧化酶抑制剂)组。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应用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检测活性氧 (ROS) 水平,Western blot测定Caspase-12 的表达。结果   细胞凋亡率随AGEBSA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200μg/mL AGE-BSA作用48h细胞凋亡率从对照组的(2.23±0.08)%增加到 (16.8±1.27) %(P<0.05),同时,Hoechst染核后可见典型凋亡形态改变,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增高,Caspase-12 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分别用抗RAGE中和抗体、α硫辛酸、DPI预处理后再加入AGE-BSA, 各组与AGEBSA组比较,凋亡率明显下降,ROS水平、Caspase-12 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糖基化终末产物可刺激SHSY5Y细胞产生大量ROS及活化Caspase-12 介导细胞凋亡,通过阻断其与特异性受体RAGE结合或减少细胞内ROS可减轻细胞凋亡的发生。

    环氧合酶-2介导促炎因子脂多糖诱导的脊髓长时程增强的变化
    杨红卫1,王翔宇2
    2012, 50(1):  15-18. 
    摘要 ( 863 )   PDF (1649KB) ( 3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促炎因子脂多糖(LPS)对脊髓长时程增强(LTP)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外记录技术,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蛋白质印迹检测LPS处理后不同时间点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腹腔注射 LPS后4h脊髓LTP显著增强,COX-2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LPS注射后12、24h对脊髓LTP无明显作用,COX-2的表达无明显增强;COX-2的选择性抑制剂NS398可翻转LPS注射4h后对脊髓背角LTP的增强效应,NS398可显著抑制LPS 4h后对脊髓COX-2表达的增强。结论   COX-2的激活参与LPS诱导的脊髓LTP的变化。

    高温致神经管畸形相关基因CDK109克隆及其致畸相关性分析
    张静1,高英茂2,孙晋浩1,暴丽华1
    2012, 50(1):  19. 
    摘要 ( 839 )   PDF (2174KB) ( 4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筛选高温致畸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cDNA文库,克隆高温致畸相关基因CDK109。方法   利用本室构建的高温致畸胚胎神经管cDNA文库,采用噬菌斑原位杂交方法,用寡核苷酸探针筛选cDNA文库,挑取阳性噬菌斑,将其转化为质粒,再通过限制性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并测序,将该基因标记探针与孕8.5d高温致畸胚胎神经管组织和正常对照胚胎神经管组织总RNA进行NORTHERN杂交,以便确认该基因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的异常表达。 结果   成功地从高温致畸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cDNA文库中筛选出高温致畸相关基因CDK109全长,其在高温致畸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CDK109在神经管中的高表达与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密切相关。

    肺通口服液治疗鼠肺间质纤维化对弹性蛋白酶的影响
    张欣1,牟洁2,于文成1,刘畅畅3,刘园园1
    2012, 50(1):  24. 
    摘要 ( 1025 )   PDF (1580KB) ( 5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肺通口服液治疗鼠肺间质纤维化对弹性蛋白酶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治疗组、激素组和对照组各10只。采用BLEMA5建立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治疗组给予肺通口服液(250mg/kg)灌胃,激素组给予氢化考的松(25mg/kg)肌注,对照组一次性气管内滴入0.9%生理盐水(2mL/kg),HE、VG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对血清细胞分类计数,用ELISA法测定弹性蛋白酶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较重,胶原沉积较多,血清细胞总数和细胞学分类比例增多,血清NE含量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肺泡炎和纤维化程度较轻,胶原沉积明显减少,细胞总数和细胞学分类比例下降,血清 NE含量较模型组和激素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肺通口服液明显减少炎性细胞的渗出,降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含量,从而减轻鼠肺泡炎和肺间质纤维化程度。

    miR Let-7a1/f1下调前列腺癌1LNCaP细胞中AMD1蛋白的表达
    陈兆波,刘春艳,倪娜娜,于洋,张鹏举,陈蔚文,姜安丽
    2012, 50(1):  29. 
    摘要 ( 879 )   PDF (2447KB) ( 4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let7a1/f1在前列腺癌LNCaP细胞中对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AMD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LNCaP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let-7a1/f1基因的前体序列,将其克隆到pSilencerTM4.1-CMV neo载体中,构建成let7a1/f1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let7a1/f1。瞬时转染LNCaP细胞后,通过RT-PCR法,检测let-7a1/f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同时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MD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变化。构建AMD1基因3′非翻译区(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融合质粒(pMIR-AMD1),并与pSilencer-let7a1/f1共转染LNCaP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确定let-7a1/f1对AMD1 3′-UTR的作用。结果   pSilencer-let7a1/f1和pMIR-AMD1经酶切电泳及测序鉴定正确,pSilencer-let7a1/f1转染LNCaP细胞后,let-7a1/f1表达明显上升,AMD1在转录水平无变化,在翻译水平明显下降,let-7a1/f1转染后,pMIR-AMD1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miR Let-7a1/f1可作用于AMD1 3′-UTR靶点,抑制AMD1蛋白的翻译,从而降低LNCap细胞中AMD1蛋白的水平。

    HBV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的表达及对其凋亡的影响
    洪森1,王义国2,刘长虹2,张鹏举3,刘倩2
    2012, 50(1):  34. 
    摘要 ( 904 )   PDF (2502KB) ( 4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的表达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C基因型重组全长乙型肝炎病毒(PHY106CHBV)转染至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收集24、48和72h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HBsAg与HBeAg的定量检测;应用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实验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BsAg和HBeAg的高表达;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发现,转染PHY106CHBV后可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MTT结果显示细胞增殖受抑;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   HBV可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内表达,且能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大鼠肾脏损伤早期HIF-1α、PPAR-γ的表达及其对肾脏的保护机制
    王芳1,王东3,蒙伶俐2,王晓梅1,孙少华1
    2012, 50(1):  39. 
    摘要 ( 871 )   PDF (2704KB) ( 3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体表创伤后肾脏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变化,及创伤后肾脏损伤与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复制创伤动物模型。实验大鼠分为5组,包括非创伤对照组、创伤后1、6、12、24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HIF-1α、PPAR-γ染色。结果   肾脏创伤后1、24h HIF-1α表达增强,分布于皮质远曲小管、肾盏旁小管、髓质小管;6、12h表达减弱,局限于肾盏旁小管、髓质外带小管。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R-γ 1、24h呈阳性表达,分布于髓质小管上皮细胞;6、12h呈阴性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PPAR-γ可能参与了肾脏创伤后缺血、缺氧、再生、修复的过程。

    Wister大鼠心肌缺血预调置与一氧化氮相关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孙永波,谭学厚
    2012, 50(1):  42. 
    摘要 ( 813 )   PDF (1017KB) ( 3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与心肌缺血预调置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将300~350g雄性健康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预调置组、L-硝基精氨酸(L-NNA组)和L-精氨酸(L-Arg)+L-NNA等5组,分别观察冠脉灌注压(CPP)和心肌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环一磷酸鸟苷(cGMP)和丙二醛(MDA)含量等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预调置组心肌蛋白漏出量明显降低、LDH漏出量显著下降、心肌MDA含量明显降低、cGMP水平则明显升高(P均<0.01),CPP降低(P<0.05);L-NNA灌流组可以阻断预调置的心肌保护作用,L-NNA+L-Arg灌流组组可逆转L-NNA阻抑预调置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   心肌缺血预调置明显提高缺血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与改善心肌I/R损伤时NO缺陷密切相关。

    PJ34对卵巢癌C13*细胞生长活性及耐药性的影响
    张敬敬1,王哲1,田永杰1,张捷2
    2012, 50(1):  46-50. 
    摘要 ( 902 )   PDF (1860KB) ( 2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抑制剂PJ34对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13*细胞生长活性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J34对C13*细胞顺铂敏感性、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法( Western blot)检测PJ34处理前后PARP-1的表达情况。结果   C13*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对顺铂的敏感性随顺铂及PJ34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0.05);细胞凋亡率随PJ34浓度的增加而增高(P<0.05);周期为PJ34浓度越高,G0/G1期细胞越多,S期细胞越少;PJ34可下调细胞中PARP-1的表达,顺铂与PJ34合用后,PARP-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PJ34能显著下调C13*细胞内PARP-1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有效逆转C13*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瘦素对HTR8-SVneo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程欢欢1,王华阳1,董召刚2,徐小飞3,孔北华3,曲迅1
    2012, 50(1):  51-56. 
    摘要 ( 917 )   PDF (2372KB) ( 5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瘦素(Leptin)对HTR8-SVneo滋养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对DNA结合和分化抑制剂(ID)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Leptin对HTR8SVneo细胞增殖作用的调节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TR8-SVneo滋养细胞,MTT法检测Leptin不同质量浓度(0、10、50、100、250、500ng/mL)刺激后细胞增殖情况。HTR8-SVneo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Leptin(0、100、500ng/mL),RT-PCR检测瘦素受体(Leptin R)各亚型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ID分子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D2表达。SiRNA干扰ID2分子后,分为Leptin(0ng/mL)、Leptin(100ng/mL)、Leptin(500ng/mL)、Leptin(0ng/mL)+ID2siRNA、Leptin(100ng/mL)+ID2siRNA、Leptin(500ng/mL)+ID2-siRNA,MTT检测Leptin对HTR8-SVneo滋养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与Leptin(0ng/mL)比较,高质量浓度Leptin(100、250、500ng/mL)促进HTR8-SVneo细胞增殖(P<0.05);HTR8-SVneo细胞表达除HuB219.2外的全部受体亚型;Leptin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HTR8SVneo细胞ID2分子及OB-RL表达(P<0.05);ID2-siRNA抑制ID2表达并逆转Leptin对滋养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结论   Leptin可能通过Leptin R-ID2途径促进HTR8-SVneo细胞增殖,为阐明滋养细胞增殖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

    蠕形螨ISSR-PCR的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刘艳荣1,刘付红1,肖克源1,郭淑玲1,冯玉新2,袁方曙1
    2012, 50(1):  57-61. 
    摘要 ( 950 )   PDF (1509KB) ( 4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蠕形螨的DNA为模板,对蠕形螨简单重复序列锚定PCR(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并对ISSR引物进行筛选,为ISSR分析奠定基础。方法   用自然沉降法收集山羊蠕形螨,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山羊蠕形螨DNA,并以此为模板,以(CA)8RG(R为1分子的嘧啶)为引物,利用正交实验法,从Mg2+浓度、引物用量、dNTPs、DNA模板用量和TaqDNA聚合酶以及退火温度对蠕形螨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并以优化的反应体系筛选ISSR-PCR的引物。结果   ISSR-PCR 25μL最佳反应体系包括:0.4mmol/L Mg2+、30pmol引物、30~60ng模板DNA、2u Taq酶、最佳退火温度为49℃、循环35次。筛选出10条条带清晰、多态性好、重复性高的引物。结论   筛选出蠕形螨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理想的引物,为蠕形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let-7/miR-98家族对IL-6的调节作用
    王树军,耿芹,张秀英,张红菊,魏巧凤,崔彦辉
    2012, 50(1):  62-65. 
    摘要 ( 1102 )   PDF (1501KB) ( 2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微小RNA对IL-6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let-7/miR-98 家族可以调控IL-6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其对IL-6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定点突变和双荧光报告基因系统来验证let-7/miR-98家族对IL-6基因的直接调节作用。结果      miR-98可以抑制IL-6蛋白的表达, miR-98对IL-6 mRNA 也有抑制作用,let-7/miR-98可直接调节IL-6基因3′UTR。结论   let-7/miR-98家族可以直接调节IL-6基因的表达,提示let-7/miR-98家族可能成为干预IL-6参与的相关疾病的一种新药物。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增强人结肠癌化疗敏感性的作用
    褚倩倩1,许刚2,任桂杰1,徐霞1,胡中一1,刘永青1,苑辉卿1,田克立1
    2012, 50(1):  66-71. 
    摘要 ( 904 )   PDF (3074KB) ( 4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体内实验:建立人结肠癌LOVO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应用罗格列酮、5-Fu及两药联用连续灌胃给药两周,每2天测量瘤体的最长径和最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和抑制率;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检测罗格列酮、5-Fu及两药联用对LOVO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核形态,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clin A1、Cyclin E1和Cdk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体内实验:罗格列酮、5-Fu及其联合用药组对裸鼠移植瘤抑制率分别为67.97%、74.9%和80.49%,两药联合为相加作用;体外实验:罗格列酮能够增强5-Fu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检测显示,5-Fu联合罗格列酮使S期细胞增多;与对照组相比,5-Fu处理组及联合用药组Cyclin A1表达量下调显著(P<0.01),与5-Fu组相比,联合用药组Cyclin A1表达量下调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各用药组Cyclin E1、Cdk2表达量均下调显著(P<0.01),与5Fu组相比,联合用药组Cyclin E1表达量下调显著。结论   罗格列酮能够增强5Fu的化疗效果,其机制与其诱导细胞凋亡及S期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不同静脉麻醉药对大鼠结肠纵形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李兴华1,类振1,李景新2,孟涛1,张心雨2,于金贵1
    2012, 50(1):  72-75. 
    摘要 ( 1028 )   PDF (1092KB) ( 3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对大鼠离体结肠远端纵形肌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离体结肠纵形肌肌条,随机分为对照组、非TTX组和TTX组,对照组加入二甲亚砜(DMSO)5μL;非TTX组直接加入不同累积浓度的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或氯胺酮;TTX组加入电压门控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TTX)10μmol/L阻断结肠内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后,再分别加入不同累积浓度的静脉麻醉药,加药方式同非TTX组。以平均肌张力变化为指标,记录三组肌条收缩活动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DMSO对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无明显影响。非TTX组: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分别在药物累积浓度达到1×10-5、1×10-5、1×10-6和3×10-6mol/L时降低结肠远端纵形肌收缩幅度(P<0.05~0.01),肌条张力降低幅度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加大。依托咪酯虽然在低浓度(1×10-6mol/L)时即可降低肌条自主收缩幅度,但当浓度累积至1×10-4mol/L时,与等浓度的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相比,其降低幅度却较小(P<0.05)。TTX组:用电压门控Na+通道阻滞剂TTX预处理后,咪达唑仑、丙泊酚和依托咪酯仍降低大鼠结肠远端纵形肌肌条收缩张力,且与非TTX组相比,降低幅度明显增大(P<0.05~0.01);而氯胺酮非但不降低肌条收缩张力,反而增高收缩张力。结论   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均抑制大鼠结肠远端纵形肌自主收缩,其机制可能与肠道平滑肌细胞收缩和肠神经系统活动有关。

    STAT3-siRN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胃癌细胞株HGC-27细胞增殖的影响
    童书青1,肖东杰1,汪运山1,郏雁飞1,郑燕1,马晓丽1,戴新1,桑坦2
    2012, 50(1):  76-80. 
    摘要 ( 964 )   PDF (1560KB) ( 4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针对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STAT3-siRNA,研究siRNA干扰STAT3基因表达后对人胃癌细胞株HGC2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两个STAT3-siRNA片段,经脂质体介导转染HGC-27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HGC-27细胞中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STAT3-siRNA对HGC-2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STAT3-siRNA1和STAT3-siRNA 2表达载体均构建成功。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后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下降,与空白对照组及si-NC转染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STAT3-siRNA1干扰效果更明显。 MTT结果显示,转染STAT3-siRNA1后,HGC-27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与si-NC转染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STAT3-siRNA表达载体可有效抑制STAT3在胃癌细胞株HGC-27中的表达,并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

    131I-rMIF荷瘤小鼠体内生物学分布及肿瘤靶向性研究
    姜士芹,张超,梁婷,宋静,孙虎魁,侯桂华
    2012, 50(1):  81. 
    摘要 ( 7733 )   PDF (3469KB) ( 3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放射性碘131标记基因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ecombinant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factor, rMIF)在荷瘤小鼠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性,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制剂。方法   利用Iodogen(四氯二苯基甘脲)法放射性碘131标记rMIF(131I-rMIF),体外研究肝癌细胞系H22对该制剂的摄取;小鼠尾静脉注射131I -rMIF,研究其在H22荷瘤小鼠的生物学分布特征及放射自显影特征。结果   成功制备了131I -rMIF,生物学活性良好。标记率87.34%,放化纯94.95%。室温放置48h仍保持稳定。在0.5、1、2和4h时,肝癌细胞H22对131I-rMIF的摄取率均明显高于对Na131I的摄取率(P<0.05)。生物学分布研究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131I-rMIF后,肝、肾的放射性较高,其他脏器放射性较低。荷瘤模型在注射后1、3、6、24h肿瘤/对侧肌肉(T/NT)的放射性比值分别为2.701±0.230、3.931±0.281、4.242±0.111和3.587±0.241。荷瘤鼠的放射自显影显像显示131I-rMIF注射后6h后可以在肿瘤部位明显浓聚。结论   131I -rMIF标记物稳定,标记率高,在荷肝癌小鼠中肿瘤靶向性分布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人参皂苷Rg1和Rb1抗肝纤维化的体视学研究
    董向前1,段丽平1,梁兵1,李树安1,柳波2,詹尔益2,宋精玲3,杨志伟4,晋德光4,马岚青1
    2012, 50(1):  85. 
    摘要 ( 1108 )   PDF (1690KB) ( 3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三七总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和Rb1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用50%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35d,同时给予三七总皂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或Rb1治疗,于第5周时分离肝组织,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应用体视学方法计量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m)、面积密度(Svm)、比表面(Qm)和面数密度(Nam)。结果   人参皂苷Rg1及三七总甙能减轻肝组织胶原的沉积,改善肝纤维化程度,而人参皂苷Rb1不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体视学结果比较组间存在差异。结论   人参皂苷Rg1具有三七总甙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过三七总甙,故可以认为是较理想的防治肝纤维化的药物。人参皂苷Rb1不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不是三七总甙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成分。 

    OSAHS患者血浆β内啡肽、神经肽Y及脑肠肽Ghrelin水平变化及CPAP干预研究
    刘维英,余勤,张佳宾,岳红梅,濮家源
    2012, 50(1):  89-93. 
    摘要 ( 848 )   PDF (1033KB) ( 3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及脑肠肽Ghrelin表达,以及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观察CPAP治疗后3种肽类物质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肥胖OSAHS患者32例( OSAHS组)、非OSAHS肥胖者26例(单纯肥胖组) 和体质量正常的健康成人27例( 正常对照组)。其中OSAHS组和单纯肥胖组接受多导睡眠仪(PSG)监测。血浆β-EP、NPY、Ghrelin的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结果   OSAHS组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肥胖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与睡眠紊乱指数(AHI)、呼吸最长暂停时间(LAT)呈正相关(P<0.05),与最低氧饱和度(LSaO2)、平均氧饱和度(MSaO2)呈负相关(P值分别为0.016、0.000)。血浆NPY浓度显著高于单纯肥胖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与BMI、AHI、微觉醒指数(MA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单纯肥胖组NPY变化与BMI呈正相关(P<0.05)。OSAHS组血浆Ghrelin浓度低于单纯肥胖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与睡眠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3个月后,βEP、NPY水平均有下降(P<0.05);Ghrelin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组血浆β-EP、NPY水平升高,Ghrelin水平下降;反复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所致低氧是导致βEP升高的可能原因;除了肥胖,反复呼吸暂停及微觉醒可能在NPY水平变化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升高的NPY对OSAHS患者白天嗜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3个月CPAP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βEP、NPY血浆水平,但对Ghrelin的改善作用有限。

    应用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分析静息性心肌缺血
    张玉,伊永亮,余玫,魏敏,高海青
    2012, 50(1):  94. 
    摘要 ( 898 )   PDF (1961KB) ( 3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分析静息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的两种机制各占的比例,统计静息性心肌缺血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记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结果筛选入选患者,查阅入选患者心脏远程监护记录及动态心电图诊断报告,计算静息性心肌缺血的两种机制各占的比例及静息性心肌缺血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静息性心肌缺血发生率≥21.3%,冠状动脉有一定程度狭窄,但未达到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静息性心肌缺血发生率≥58.3%(P<0.05)。冠状动脉痉挛在所有发生静息性心肌缺血的机制中所占比例≥73.3%,非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所占比例≤26.7%(P<0.05)。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鉴别诊断导致静息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的两种机制;静息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中冠状动脉痉挛所占的比重大;冠状动脉有一定程度的狭窄但未达到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比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静息性心肌缺血;心脏远程监护技术的连续监测对于静息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短时非线性心率变异性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评价
    宋节洁,刘琳,黎莉
    2012, 50(1):  97. 
    摘要 ( 938 )   PDF (2228KB) ( 3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短时非线性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在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5min动态心电图分析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非线性指标包括滑动窗口测度熵(MwEn),中心边缘比(CER),累积能量(CE), 线性指标包括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总功率(TP),低频功率的标化值(LFn),高频功率的标化值(HFn);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率变异性指标与41例健康者进行比较,并分析非线性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短时非线性心率变异性指标在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心率及LVEF三项指标中,LVEF是影响MwEn(r=0.50,P<0.001)、CER(r=-0.27, P=0.007)、CE(r=-0.30,P=0.003)的主要因素。结论   短时非线性心率变异性分析可用来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且与线性指标相比,具有较强敏感性。

    髓母细胞瘤的综合诊治分析和改良手术
    吴大号,王常贞,许尚臣,庞琦
    2012, 50(1):  101. 
    摘要 ( 768 )   PDF (1193KB) ( 5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15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部位、肿瘤切除率、放疗、化疗、分流手术、随访结果等相关内容,并对髓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进行探讨。结果   肿瘤全切86例,次全切19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死亡3例,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为髓母细胞瘤。全部病例均打通中脑导水管。术前有脑积水者97例,术后大部分患者脑积水明显改善,但有25例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112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结论,术后辅以放疗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术治疗患者, 手术+放疗+ 化疗者优于手术+ 放疗者(P<0.05)。结论   全切除肿瘤和术后予以早期足量的全脑—后颅凹—脊髓放疗,再辅以多元联合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选择后颅凹骨瓣成形,术毕还纳骨瓣,可减少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王国军,李新钢
    2012, 50(1):  105. 
    摘要 ( 831 )   PDF (1222KB) ( 3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显微手术及其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Simpson Ⅰ级切除6例, Simpson Ⅱ级切除27例,Simpson Ⅲ级切除15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20例,6例视力改变不明显,2例出现患侧视力下降。死亡4例(8.3%)。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肿瘤复发9例(18.75%)。结论   Ⅰ型和Ⅱ型肿瘤全切率较高,而Ⅲ型肿瘤全切率较低;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充分保护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和疗效。

    脑实质内型表皮样囊肿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赵端允1,迟令懿1,周旭东1,王洁2,胡科3,邵毅1
    2012, 50(1):  109-112. 
    摘要 ( 931 )   PDF (1427KB) ( 3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脑实质内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影像表现及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7例。1例死亡,7例好转,3例复发。肿瘤直径、预防性腰椎穿刺、肿瘤全切、术腔冲洗,与无菌性脑膜炎相关(P<0.05),前二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为最显著因素。结论   全切肿瘤,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冲洗术腔,术后做预防性腰椎穿刺引流,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中重度牙周炎早期牙周状况及龈沟液骨钙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宗敏1,方冬冬1,高慧2,张君2,3
    2012, 50(1):  113-116. 
    摘要 ( 837 )   PDF (1143KB) ( 2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早期牙周临床指标及首次加力后龈沟液骨钙素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为监控正畸早期的牙周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15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为实验组,在牙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分别检测牙周临床指标(PLI,BI,PD),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牙周治疗前、正畸治疗前、首次加力后1、24、48、168h龈沟液骨钙素水平(OC),同时与对照组15例牙周健康的正畸患者相应指标对照。结果   实验组牙周治疗后牙周临床指标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正畸治疗后各牙周临床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正畸加力后OC较加力前明显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168h降至加力前水平,其变化规律与对照组一致。结论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牙周状况,骨钙素在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早期过程中参与牙槽骨的改建。

    肺结核患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
    路超1,沈亚娟1,邓云峰2,王长印1,张炳昌1,范刚1,赵跃然3,刘义庆1,赵胜梅1,王子娥1,张春芝1,卢志明1
    2012, 50(1):  122. 
    摘要 ( 1014 )   PDF (1264KB) ( 4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s) 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TB) 的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分析109例肺结核患者(TB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中14个KIR基因多态性。TB组又分为30例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SP组)和79例涂片阴性患者(SN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SP组 KIR2DL5(P=0.007)、2DS1(P=0.038)、2DS3(P=0.010)、3DS1(P=0.002) 阳性率增高,KIR2DS5频率降低(P=0.038); SN组KIR2DL5(P=0.018)、2DS1(P=0.000)、2DS5(P=0.000)、3DS1(P=0.001)阳性率增高;KIR2DS4(P=0.004)和KIR2DS5(P=0.000) 频率SP组较SN组升高;患者携带两个及以上活化KIR的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患者组基因型AJ的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KI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肺结核的易感性有关。

    PET-CT、血清CEA及CYFRA21-1预测靶向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研究
    李鹏,刘奇,韩明勇
    2012, 50(1):  129-132. 
    摘要 ( 940 )   PDF (1017KB) ( 3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ETCT的标准摄取值(SUV)、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对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   对3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前,进行EGFR基因突变、PET-CT SUV值、血清CEA、CYFRA21-1检测,治疗2周观察血清CEA、CYFRA21-1下降程度,计算以上各项指标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   SUV值≤5的患者及治疗2周后CEA水平下降≥50%的患者获得更佳的PFS及OS。但CYFRA21-1水平下降≥50%的患者,并未获得更长的PFS及OS。EGFR突变的患者SUV均值较EGFR野生型患者明显低(P<0.05)。治疗后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较野生型患者更可能获得CEA下降≥50%(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UV值≤5为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结论   PET-CT的SUV值、用药前期CEA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李强1,2,蔡大幸1,陈光3,刘继峰4,李春阳1
    2012, 50(1):  133. 
    摘要 ( 1004 )   PDF (3172KB) ( 10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及免疫调节剂对其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在白癜风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白癜风患者36例,进展期24例,稳定期1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病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对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给予免疫调节剂等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进展期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稳定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进展期患者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高于治疗前(P<0.05),略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稳定期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存在异常,使体内免疫功能处于失衡状态,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能通过调节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调节白癜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济南铁路辖区2006~2010年食(饮)具消毒效果分析
    赵向阳,侯霄煜,陶明锐,李庆山,石涓,陈红艳
    2012, 50(1):  136. 
    摘要 ( 906 )   PDF (1013KB) ( 4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济南铁路辖区餐饮业食(饮)具卫生状况和消毒效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方法   根据GB 14934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随机抽取了消毒后准备使用的各类食(饮)具检测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所得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结果   2006~2010年,济南铁路辖区10623份食(饮)具合格率为96.55%,各年度食(饮)具合格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一季度、第4季度合格率高于第2季度、第3季度(χ2=38.60, P<0.01);幼儿园和餐车合格率高于宾馆、饭店和食堂(χ2=163.78, P<0.01);杯子、一次性餐具、其他小件食(饮)具的合格率高于盘、碗、菜盆(χ2=42.70, P<0.01)。结论   2006年~2010年济南铁路辖区食(饮)具合格率较高,卫生监督、疾控部门以及食(饮)具所属单位在巩固已有成效的同时,要继续加强食(饮)具的卫生管理,重点加强对第2季度、第3季度尤其是使用频率较高、体积较大的食(饮)具的卫生监督、技术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合格率。

    中老年血脂异常患者6种微量元素营养状况的主成分分析
    于连龙1,王菊生2,王淑娥1,张凤凤3,赵长峰1
    2012, 50(1):  140-142. 
    摘要 ( 897 )   PDF (1000KB) ( 3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中老年血脂异常患者血清中各类微量元素失衡特征,分析其变化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从济南市历城区、历下区、槐荫区和天桥区4个社区的中老年人群中选取血脂异常患者,排除其中带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家族遗传性血脂异常等状况的病例,剩余137例血脂异常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119例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血脂异常患者体内血清锌(Zn)、硒(Se)、锰(Mn)、铁(Fe)、铜(Cu)、铬(Cr)6种微量元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均超过75%,被确定为重要主成分,建立主成分函数表达式,分析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反映血脂异常的4个主成分,这4个分别是反映了Se和Mn、Fe、Zn,Fe和Cu元素的综合指标。结论   中老年血脂异常患者血清中Zn元素有明显的减少趋势;Se元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Mn元素变化的作用并不明显;Cu元素和Cr元素相对不足;Fe元素过量或缺乏均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

    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在中药药性识别中的应用
    张新新1,李雨1,纪玉佳2,王鹏2,张永清2,薛付忠1
    2012, 50(1):  143-146. 
    摘要 ( 13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利用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基于中药的功效主治属性判别其药性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中华本草》中收录的药性明确、功效主治属性特征详尽的植物药1725种,首先运用主成分-线性判别建立模型,以此模型对药性进行判别分类,采用10次5折交叉验证评价模型稳定性,然后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从寒、热性两类药材中分别随机抽取80%(共1380种)的药材作为训练集建立模型,其余20%(共345种)药材组成测试集,做预测。结果   运用主成分-线性判别模型,全部1725种中药的组内判别正确率为94.43%,交叉验证平均正确率为91.54%。训练组的组内回代判别正确率为94.78%,测试组的预测正确率为90.14%。结论   基于主成分-线性判别对中药药性进行判别,不仅保证了线性判别的正常运行,而且判别准确率高,模型稳定性好,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郑倩倩1,谢克勤2,刘倜3,姚萍1,李忠3,温红玲1,
    2012, 50(1):  147. 
    摘要 ( 2138 )   PDF (2506KB) ( 7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为研究流感病毒致病性、研发抗病毒药物提供模型动物。方法   将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在鸡胚尿囊腔扩增后,滴鼻接种小鼠,4d后将小鼠处死,挑选感染体征严重者进行实时荧光PCR(FQ-PCR)检测肺中的流感病毒,将检测阳性的肺上清在鸡胚尿囊腔扩增,接种于下一代小鼠。比较各代小鼠对流感病毒的适应情况,直至小鼠出现明显的感染体征,取肺研磨制成匀浆,获得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并检测其半数致死量(LD50)。将10 LD50的病毒液接种于小鼠,建立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的一般活动状态、体质量变化、肺部病变,HE染色观察肺部病理切片,计算肺指数,F-PCR检测病毒RNA。结果   人季节性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传代4次后,鼠肺适应株制备完成,其经鼻的LD50为10-2.41/0.05mL。人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一般状态差,体质量明显减轻,肺指数增大,70%出现死亡。病理切片观察病变明显,FQ-PCR显示流感病毒阳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

    偏最小二乘在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应用
    刘文慧1,李雨1,纪玉佳2,王鹏2,张永清2,薛付忠1
    2012, 50(1):  151. 
    摘要 ( 952 )   PDF (1010KB) ( 4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将偏最小二乘法用于中药药性判别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中华本草》中收录的药性明确、功效主治明确的植物性中药1725种,利用基于偏最小二乘的两种方法建立药性识别模型,用组内回代、外推预测、交叉验证等方式评价模型。结果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两种模型的判别效果与原来判定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275%、94-67%,两种方法的外推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5-51%、8986%,而重复10次的5折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达到了88-28%、9046%。 结论   基于中药的功效主治,偏最小二乘法能够准确判别药性且模型稳定好,能够有效解决多重共线性等问题,为中药药性的有效判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医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赵伟宁,徐凌忠,王兴洲,周成超,刘婷婷
    2012, 50(1):  161-164. 
    摘要 ( 928 )   PDF (999KB) ( 3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医师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用自制问卷无记名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率为97.3%。其中,30.5%的医师能够准确说出国家基本药物的种数,88.7%对制度持支持态度,84.6%经常向患者推荐基本药物,93.8%表示需要业务培训。结论   目前,乡镇卫生院医师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不高,态度较为积极,行为不够理想,对业务培训普遍有需求。建议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有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培训和宣传,从而推动制度的完善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