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其设计理念是通过采用微创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2020年7月20日,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投入使用。胸外科学科带头人田辉教授成功实施了山东省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切除术,并创造了个人完成100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用时最短的新世界纪录,实践形成了齐鲁人工智能机器人手术流程。田辉教授迄今已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 300余台,其中食管癌手术100余台。论文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切除术(McKeown术式)的临床实践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国内外胸外科同行提供参考。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综合的围手术期管理理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围手术期各阶段进行优化,实现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使ERAS理念得以在胸外科领域推广,形成了具有胸外科专科特色的ERAS管理模式。综合近年来胸外科肺癌领域ERAS理念的临床应用经验和研究进展,从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康复等方面,对目前肺癌围术期管理经验进行总结述评,以期为临床医师将ERAS理念应用在肺癌诊疗时的决策提供参考。
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自1997年被提出后, 已被广泛应用于胸外科等领域。通过外科、麻醉、护理、康复、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采用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减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应激,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术后康复的目的。本文结合多学科专家意见,总结瑞金医院胸外科在ERAS理念下开展的一系列临床实践,以供各位学者参考。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食管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目前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开放食管癌切除术。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食管外科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在ERAS原则指导下,不断优化MIE相关操作流程,让患者尽可能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现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开展的ERAS指导下MIE流程优化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外胸外科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微创外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不断推动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进步,不但持续更新我们对加速康复外科的再认识,反过来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和实现也需要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本文结合肺外科加速康复外科的临床实践,阐述加速康复外科需要更新和发展的几个方面:一是加速康复外科的目标或目的需要适应技术和时代的进步;二是加速康复外科团队建设与思考;三是加速康复外科管理与流程优化;四是加速康复外科在推动分级诊疗或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APL)以及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统筹应用经验,以期为肺癌外科微创治疗的综合管理提供临床参考与理论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肺癌数据库2013年1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接受APL手术的6 44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以及围手术期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病理、术后住院日等指标。以2014—2018年作为经验积累阶段,2019—2021年作为技术成熟阶段。比较两阶段在手术量、良性结节占比、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住院日超7 d的差异。结果: 纳入患者6 449例,其中男2 094例,女4 355例。分期完成两侧肺部手术88台,同期完成双侧手术8台,共完成APL手术6 493台。技术成熟阶段较经验积累阶段的年度月均手术量增加、良性结节占比减少、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术后住院日超7 d占比减少(P<0.05)。通过结合ERAS理念优化本中心APL围术期管理细节,成功使得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从6.98 d显著降至3.96 d。术后住院日超7 d患者占比由23.80%降至2.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手术术式、手术阶段是APL术后住院日超7 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RAS能够优化APL围术期管理流程,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而APL手术可以在保证肿瘤学原则的前提下,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实现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创伤的最小化,为ERAS理念能够更好地在肺癌根治手术中应用推广提供了必要的临床实践基础。
保乳手术已成为女性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但目前我国保乳率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大量具备保乳手术指征的患者最终未接受保乳手术。影响保乳手术治疗决策的因素是复杂的,包括年龄、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此外,医生的建议、放疗相关的医疗服务、对癌症复发的担忧也对患者术式选择产生影响。本文对影响具备保乳手术指征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决策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我国女性乳腺癌保乳率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根据影像资料划分病灶所在的肺段位置,来选择位于P区的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方法,比较根据新的肺段分区方法采取手术方式的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55例,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楔形切除术组(A组,n=34)和肺段切除术组(B组,n=21)。结果: 位于P区的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A组的手术时间为(18.50±5.55)min,B组为(61.23±9.83)min;术后住院时间两组分别为(3.14±0.95)d和(4.95±1.39)d;术中出血量两组分别为(12.67±6.54)mL和(103.71±16.99)mL;住院经济花费两组分别为(3.59±0.50)万元和(6.19±1.02)万元;术后肺漏气两组分别为2例(5.88%)和6例(28.57%),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肺漏气与不同的手术方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B组相比,A组能缩短手术时间(OR=2.58,95%CI:1.71~3.90,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OR=2.91,95%CI:1.01~8.84,P=0.04)和减少肺漏气(OR=7.12,95%CI:1.13~37.21,P=0.04)。结论: 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灶位于P区采取的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比采取肺段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袖式肺叶切除手术是局部晚期可切除中央型肺癌的一种标准治疗方式。与全肺切除手术相比,袖式肺叶切除手术可以在不影响患者生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通过保留肺组织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增加了手术难度,但随着胸腔镜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微创袖式肺叶切除手术已经成为胸外科的常规术式。目前,随着免疫治疗在肺癌新辅助以及诱导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局部晚期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的肺癌通过免疫治疗获得了根治的机会,这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也为胸外科微创手术,尤其是微创袖式肺叶切除手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微创袖式肺叶切除手术的现状进行系统阐述以及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