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合并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找到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方法十分必要。骨质疏松的核心发病机制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骨形成或重建的某一个或多个阶段,最终导致的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些原因包括遗传背景、年龄、内分泌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对其预防与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糖皮质激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之一,其特征是持续性骨形成下降,伴骨吸收增加,导致骨折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本文对GIOP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药物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GIOP的重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目前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增龄、衰老造成的器官功能减退是主要因素,而“氧化应激衰老理论”迄今仍然是最有据可循的衰老机制假说。综述将围绕氧化应激与骨形成、氧化应激与骨吸收以及抗氧化剂与骨稳态维持等方面,回顾氧化应激诱导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
生殖免疫已经成为生殖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免疫助孕和免疫保胎的理念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综述以风湿免疫科医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生殖免疫的问题,包括从风湿免疫病的角度看抗磷脂综合征的不良妊娠;也讨论了与风湿免疫病相关的生殖问题;提出了通过子宫内膜活检,对子宫内膜的免疫病理类型进行分类,可能对生殖免疫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为生殖科医生提供一些触类旁通的思路。
我国即将快速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的提高及对其诊治过程细节的了解和掌握将有助于更精准的完成诊疗,从而更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最终导致骨折风险增加。按照病因不同可将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PMO)和老年性骨质疏松(SO)。而男性骨质疏松主要为SO,所以男性比女性发病晚。目前骨质疏松诊断主要依据双能X线吸收法(DXA)的T值及DXA的流调结果,显示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低,因此受到重视不够。另外,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男性适应证少,造成对男性的骨质疏松防治的忽视。所以应该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包括影像检查、DXA和定量CT(QCT)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以及加强人们对男性骨质疏松的认知和对干预的重视。
微生物来源的药物在抗感染、抗肿瘤、免疫抑制和代谢调节等疾病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抗生素的长期不当使用导致了耐药细菌的产生和蔓延,给公共卫生和安全健康带来了全球性的挑战,寻找新型的抗生素已迫在眉睫。如何从微生物中发掘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新颖的新药以对抗愈发严峻的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当今微生物药物研发面临的新挑战。论文对微生物药物研发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截至2019年9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上市的微生物药物的数量、产生菌来源和临床适应证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针对创新微生物药物研发的迫切性,对微生物药物研发新策略进行了展望。
受损组织的修复再生一直是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传统再生医学依靠种子细胞、生长因子及支架材料来实现组织再生,但是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待验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在组织愈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型免疫是以白细胞介素(IL)-4、IL-5、IL-9、IL-10、IL-13和IL-33的产生为特征,由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在调控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2型免疫中的细胞因子及各个免疫细胞亚群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31(IL-31)和白细胞介素-33(IL-33)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 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L-31和IL-33与PMOP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绝经后女性共146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 检测受试者的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将受试者分为三组: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测定血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 D])、IL-31、IL-33及骨转换指标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血清1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CTX)的水平。比较不同骨量的绝经后女性血清IL-31、IL-33及骨转换指标的差异。结果: 三组受试者的血清IL-31浓度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而血清IL-33浓度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骨量组中IL-33(OR:0.987,95%CI:0.974~0.999,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中IL-31(OR:1.019,95%CI:1.009~1.028,P<0.001)、IL-33(OR:0.978,95%CI:0.960~0.995,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33的OR值随着骨密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提示IL-31和IL-33为PMOP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 IL-31为PMOP的可能危险因素,而IL-33为PMOP的可能保护因素,提示IL-31和IL-33在PMOP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肌少症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6例,根据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及步速分为肌少症组(n=62)与非肌少症组(n=104);有DPN的症状或体征、同时存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患者诊断为DPN。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及DPN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肌少症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P < 0.05)。肌少症组DPN的比例为83.87%,骨质疏松症比例为70.97%,均高于非肌少症组(P < .05)。性别为男性(OR=0.025; 95%CI: 0.004~0.143)及DPN(OR=32.927,95%CI: 6.169~175.742)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体质指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保护性因素(OR=0.546,95%CI: 0.420~0.710)。结论: DPN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患有DPN的患者,应进行肌少症的临床筛查。
辅助生殖技术(ART)作为一项新兴学科在近几十年间飞速发展,不断在人类生殖健康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应在合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以安全为前提,不断提高技术的有效性。近年来,为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线粒体置换技术(MRT)、冻融胚胎移植(FET)以及细胞疗法成为生殖专家关注的重点内容,综述ART领域热点问题,分析其研究进展。
自2015年“精准医学”概念正式提出以来,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学的时代主旋律。神经外科是大外科体系中发展较晚、专业性较强、实践难度较高、培养周期较长、学习曲线较陡峭的专科,得益于医工结合研发模式的不断成熟及普及化、常态化、规范化,神经外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在当前精准医学的时代背景下,神经外科已进入到了关键的发展机遇期,医工结合将成为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地。综述将围绕医工结合在神经外科领域的主要突破点阐述神经外科创新发展的历程与前景。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T2DM患者175例,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74)与非抑郁组(n=101),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应用双能X线分析仪检测骨密度,比较两组25OHD、骨密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SDS评分的相关性,对于单因素分析中P值较小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维生素D缺乏及骨密度对于T2DM合并抑郁的诊断价值。结果: 抑郁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抑郁组,抑郁组骨密度包括股骨颈、全髋、腰椎L1-4骨密度亦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抑郁组维生素D缺乏、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25OHD及骨密度与SDS评分呈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OR: 8.748,95%CI: 1.724~44.375, P=0.009)、骨质疏松症(OR: 6.385,95%CI: 2.358~17.291, P < 0.001)是T2DM合并抑郁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 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T2DM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提示积极防治维生素D缺乏有助于改善T2DM患者的抑郁状态。
Kümmell's病是一种在严重骨质疏松症基础上发生的迟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予重视或治疗不当会造成脊柱后凸畸形以及严重神经症状,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打击,并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Kümmell's病的发病率和诊断率逐年提升。关于Kümmell's病的诊治新技术层出不穷。从Kümmell's病的历史发展、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临床分期、治疗选择等6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