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新兴医学专科,针对慢性疾病的成因,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循证医学改良,以非药物、非手术的方式达到慢性疾病的预防、逆转与康复的目的。2017年美国率先举办生活方式医学专科认证考试,并逐步纳入全民医保体系,成为慢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手段。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成立生活方式医学会,积极参与这次全球性的健康运动?以此作为各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政府于2016年和2019年分别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着重提出"建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全民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医学在中国的落地发展将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学科抓手,为全民健康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目的 检验一般健康问卷(GHQ-28)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效度。方法 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8)、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随机抽取的248名山东省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对GHQ-28的各项目进行项目分析,以Cronbach′s α系数表示GHQ-28的信度,通过因素分析考查GHQ-28的结构效度,以SAS和SDS为校标检验GHQ28的效标效度。结果 GHQ-28的各项目与其对应分量表总分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GHQ-28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依次为0.872,0.767、0.667、0.756、0.700;GHQ-28包含4个因子,其累计解释的总变异率为48.381%;SAS阳性的大学生GHQ-28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SAS阴性的(P<0.001),SDS阳性的大学生GHQ-28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SDS阴性的(P<0.001),GHQ28与SAS、SD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7和0.749。结论 GHQ-28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度和效度较高。
目的 用标记滞留细胞(LRCs)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进行小鼠表皮干细胞可靠分子标记的筛选。方法 选择出生5d的昆明小乳鼠进行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 5bromodeoxyuridine,BrdU),隔日注射,连续7d。于注射后第90天进行取材,在冰冻切片上分别进行BrdU与整合素β1、P63和CD34的双重免疫荧光标记,观察这些标记物与BrdU的符合度。结果 90d后小鼠皮肤上皮细胞中仍有少数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毛囊的隆突部位,另有少数阳性细胞散落在基底层。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示,Brdu与整合素β1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81%,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94%;Brdu与P63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P63阳性细胞的65%,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86%;Brdu与CD34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CD34阳性细胞的30%,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62%。结论 整合素β1与BrdU的符合率最高,P63其次。β1和P63是这些分子标记物中筛选干细胞最好的指标。
目的 研究放射性碘131标记基因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ecombinant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factor, rMIF)在荷瘤小鼠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性,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制剂。方法 利用Iodogen(四氯二苯基甘脲)法放射性碘131标记rMIF(131I-rMIF),体外研究肝癌细胞系H22对该制剂的摄取;小鼠尾静脉注射131I -rMIF,研究其在H22荷瘤小鼠的生物学分布特征及放射自显影特征。结果 成功制备了131I -rMIF,生物学活性良好。标记率87.34%,放化纯94.95%。室温放置48h仍保持稳定。在0.5、1、2和4h时,肝癌细胞H22对131I-rMIF的摄取率均明显高于对Na131I的摄取率(P<0.05)。生物学分布研究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131I-rMIF后,肝、肾的放射性较高,其他脏器放射性较低。荷瘤模型在注射后1、3、6、24h肿瘤/对侧肌肉(T/NT)的放射性比值分别为2.701±0.230、3.931±0.281、4.242±0.111和3.587±0.241。荷瘤鼠的放射自显影显像显示131I-rMIF注射后6h后可以在肿瘤部位明显浓聚。结论 131I -rMIF标记物稳定,标记率高,在荷肝癌小鼠中肿瘤靶向性分布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RhoE/Rnd3蛋白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正常子宫(对照组)内膜、平滑肌组织及38例子宫腺肌病组织(实验组)中在位内膜(A组)、异位内膜(B组)、平滑肌组织中RhoE/Rnd3蛋白的组织定位和表达程度,分析对比其差异。结果 ①腺上皮细胞:RhoE/Rnd3蛋白在对照组腺体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实验组在位内膜腺体细胞(t=11.3,P<0.05)及异位内膜腺体细胞(t=9.33,P<0.05);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体细胞与异位内膜腺体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②间质细胞及平滑肌:RhoE /Rnd3蛋白在3组内膜间质细胞及对照组-实验组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子宫腺肌病内膜腺体细胞中RhoE/Rnd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病程有关,病程超过2年的患者组织中,RhoE/Rnd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病程不足2年的患者(P<0.05)。 结论 RhoE/Rnd3蛋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神经调控是利用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技术、采用物理性(光、磁、电、超声)或化学性手段改变神经系统功能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过去的30年里,随着人们对脑功能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调控已经从基本概念转化为临床应用,从单纯技术发展成百亿产业。同时,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也不断涌现。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不但为神经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工具,也为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干预手段。将简述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阐明不同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和优劣势,以及展望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包括PSVleft、PSVright、PSVmax、PSVmin和PSVmean对Graves病与桥本氏甲状腺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Graves病患者(GD组)19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HT组)18例,另有正常对照组(N组)20例,所有患者及正常人均进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测量双侧甲状腺上动脉PSV,并计算双侧平均PSV。采用ROC曲线判断不同类型PSV鉴别GD与HT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GD组、HT组和N组两两之间PSVleft、PSVright、PSVmax、PSVmin、PSVmean均有明显差异(P<0.01)。 PSVmean与PSVmax ROC曲线下面积大于0.9,二者诊断界点分别为71cm/s与85cm/s, PSVmean和PSVmax对GD和HT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7%、83.3%、89.5%、88.9%。结论 不同类型甲状腺上动脉PSV对GD与HT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同,PSVmax与PSVmean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所测量的第一侧PSV大于85cm/s时,可不必测量对侧PSV,但所测第一侧的PSV小于85cm/s时,则应测量对侧PSV,进行综合诊断。
目的 探讨hTRX-PR39融合基因在脑缺血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已经构建好的hTRX-PR39融合基因插入到具有相应酶切位点的pSSCMV病毒载体质粒中,得到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酶切电泳鉴定。将已构建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腺病毒辅助质粒PFG140和包装质粒pAAV/Ad,三质粒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293细胞系,通过同源重组获得hTRX-PR39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收集病毒, 斑点杂交(Dot blot)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腺相关病毒质粒pSSCMV/ hTRX-PR39。包装、回收病毒后,Dot blot法测定重组病毒滴度为3.46×(1012~1013)PFU/mL。结论 成功构建pSSCMV/ hTRX-PR39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包装较高浓度的重组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在描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分布状况、地域传播特征、不同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和早期预测预警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实例,从而为科学防控和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述评,为进一步提升防控水平提供参考,指导实施更加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片段21-1(CYFRA 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癌胚抗原(CEA)在肺癌的早期诊断、肿瘤发展预测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法对6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36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肺良性病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进行血清CYFRA 21-1、NSE和CEA水平的检测,并分析CYFRA 21-1、NSE和CEA与肺癌TNM分期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期与CYFRA 21-1、NSE 和 CEA水平的关系。结果 与肺良性病组和健康组相比,肺癌组血清CYFRA21-1、NSE和CEA水平明显升高(P<0.01),非小细胞肺癌的CYFRA21-1敏感度最高(78.72%),小细胞肺癌NSE敏感度最高(91.23%),与TMN分期呈明显正相关性(P<0.01),与生存期呈明显负相关性(P<0.01)。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中CYFRA21-1、NSE和CEA水平均明显升高,提示该三项指标有望成为肺癌早期诊断、肿瘤发展预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病毒感染可引起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的暴发和流行,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挑战。病毒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是应对病毒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手段。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有效地抑制了疾病的流行,为其他病毒疫苗的开发提供了范本。重组病毒载体及mRNA疫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的出现,为包括COVID-19在内的新兴传染病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病毒疫苗的主要研发平台及其相关进展,并总结了病毒疫苗研发中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病毒疫苗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大流行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与社会经济损失。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SARS-CoV-2能通过多种机制拮抗并逃逸天然免疫,这些免疫逃逸机制是其致病机制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SARS-CoV-2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与其激发的过度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论文就疫情暴发以来SARS-CoV-2感染与天然免疫及炎症反应的相互作用及致病机制作一简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