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0
      
    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与临床创新—述评
    乳腺癌多学科诊疗的现状、挑战与创新模式
    余之刚,郑超
    2025, 63(1):  1-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5.0036
    摘要 ( 111 )   PDF (1784KB) ( 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模式已成为当前优化乳腺癌诊疗的重要策略。本述评从山东省乳腺癌诊疗的现状出发,全面分析优化MDT乳腺癌诊疗的实施情况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亚专业不完善、数据共享能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均以及医务人员积极性和患者参与度较低的困境。通过梳理山东省乳腺癌诊疗MDT模式本地化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一系列适合国情的创新模式,包括规范化诊疗流程、构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强化患者随访与支持系统以及深化专科联盟和区域合作网络。并进一步结合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探讨多学科协作与现代技术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前景,指出数字医疗转型和精准医学对个体化治疗的推动作用,旨在为国内的乳腺癌诊疗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专家共识
    乳腺癌多学科协作诊疗山东共识(2024年版)
    山东省医学会乳腺疾病多学科联合委员会
    2025, 63(1):  10-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0289
    摘要 ( 97 )   PDF (849KB) ( 3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造成沉重负担。虽然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显著提高,但与西方国家仍存在差距。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省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上升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目前乳腺癌已进入个体化综合诊疗时代,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模式通过专业协同合作,打破专业壁垒,已被证实能够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也是缩小国内外患者生存差距的重要手段。尽管MDT诊疗理念已被专科医生广泛接受,但尚无可参考的乳腺癌MDT规范化流程及标准。在此背景下,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山东省医学会乳腺疾病多学科联合委员会针对乳腺癌MDT的会前准备、MDT实施及MDT后随访等问题进行投票,形成《乳腺癌多学科协作诊疗山东共识(2024年版)》。本共识的制定,旨在推动山东省乳腺癌MDT水平的同质化发展,切实提升我省乳腺癌规范化诊疗综合水平。
    综述
    曲妥珠单抗致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程跃启,王斐,于理想,郑超,余之刚
    2025, 63(1):  17-2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5.0035
    摘要 ( 90 )   PDF (2082KB) ( 2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显著效果,但其临床应用可能引发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心脏毒性问题。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诱导心脏毒性发生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如何监测和预防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生,以期为未来基础研究方向选择及临床优化曲妥珠单抗用药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临床研究
    慢病毒载体介导Gag-Caspase-8诱导三阴性乳腺癌原代细胞凋亡及S期阻滞
    王敏, 李习平, 檀军, 邱梅, 侯泽宇, 田莹, 罗鸿莹, 范超文, 齐玲, 俞琦, 谢薇
    2025, 63(1):  25-3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1107
    摘要 ( 75 )   PDF (16885KB) ( 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携Gag-Caspase-8慢病毒样颗粒对三阴性乳腺癌原代细胞增殖、迁移、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临床人乳腺癌标本3例,通过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乳腺癌原代细胞,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是否为高纯度三阴性人乳腺癌原代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携Gag-Caspase-8慢病毒样颗粒,细胞分为PBS组、Gag-VLPs组和Gag-CASP8-VLPs组。采用MTT法评估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AO/EB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考察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临床肿瘤标本经HE染色确定为乳腺癌病理组织,免疫组化鉴定乳腺癌原代细胞特异性分子标记物CA153阳性高表达,并通过计算阳性细胞比例评估细胞纯度约为98%,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ER2、ER、PR均阴性表达,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高纯度三阴性人乳腺癌原代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构建的Gag-VLPs和Gag-CASP8-VLPs内有慢病毒载体特异性分子标志物P24表达,证明慢病毒样颗粒包装成功。Gag-CASP8-VLPs干预三阴性人乳腺癌原代细胞24、48 h后,与对照组PBS和Gag-VLPs相比,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皱缩、体积减小、贴壁能力下降且漂浮细胞增多;MTT检测显示,Gag-CASP8-VLPs组显著抑制了人乳腺癌原代细胞的生长(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到,Gag-CASP8-VLPs组可显著抑制人乳腺癌原代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Gag-CASP8-VLPs组S期细胞数量显著增高(P<0.01),细胞阻滞于S期;AO/EB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Gag-CASP8-VLPs组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ag-CASP8-VLPs组三阴性乳腺癌原代细胞内Gag-Caspase-8、Pro caspase-8、Active caspase-8和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 01)。 结论 慢病毒介导Gag-Caspase-8将活化的Caspase-8导入三阴性乳腺癌原代细胞,通过激活下游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停滞在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
    circ_00001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张洁,张芳芳,王靖楠,李泽宇,宋颖,李娜
    2025, 63(1):  35-4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0570
    摘要 ( 80 )   PDF (7595KB) ( 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circ_000014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实验检测49例乳腺癌及配对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中的circ_0000144表达水平,并分析circ_0000144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为对照,RT-qPCR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T47D、MCF-7、MDA-MB-231)中circ_0000144表达;以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将转染si-circ_0000144组设为实验组(si-circ_0000144组),将转染si-NC组设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i-NC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细胞不进行任何转染操作,用常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中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相关蛋白CyclinD1、p21、Bax、Bcl-2、E-cadherin和N-cadherin表达。 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circ_0000144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且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密切正相关(P=0.003,P=0.007);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比较,乳腺癌细胞系中circ_0000144表达上调(P<0.001);与Control组或si-NC组比较,si-circ_0000144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0.001),凋亡率升高(P均<0.001),CyclinD1、Bcl-2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均<0.001),而p21、Bax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01)。 结论 circ_0000144在乳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呈高表达,下调circ_0000144可阻碍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而促进其凋亡,circ_0000144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的分子靶点。
    VTCN1导致HR+乳腺癌预后不良及内分泌治疗耐药
    宋雅雯,郭联涛,孔德光,孙圣荣
    2025, 63(1):  43-5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1177
    摘要 ( 65 )   PDF (29152KB) ( 1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阳性(特别是Luminal A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机制,以克服其临床治疗挑战并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 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内分泌治疗敏感与耐药患者间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泛癌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肿瘤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分析以及体外细胞实验,推测验证目标基因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 结果 VTCN1能减弱他莫昔芬在MCF7和T47D细胞中的抗癌效果。该基因可能通过Notch4、Slug、Sox2、LAG3、PD-L1等调节因子改变肿瘤微环境,尤其是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并影响激素受体表达,最终导致他莫昔芬耐药。 结论 VTCN1通过EMT相关因子调控肿瘤微环境,进而导致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耐药。
    基于乳腺X线摄影及DCE-MRI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双中心研究
    刘晶晶,庞婧,赵晓丹,林昕,付敏,陈静静
    2025, 63(1):  60-7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1296
    摘要 ( 88 )   PDF (7769KB) ( 1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乳腺X线摄影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 NAT)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机构1)及烟台毓璜顶医院(机构2)接受NAT后行手术的396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来自机构1的320例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来自机构2的76例患者作为独立的外部验证集。对患者NAT前乳腺X线摄影及DCE-MRI图像进行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勾画、特征提取、特征筛选,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对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保留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临床模型。将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使用SVM机器学习算法联合构建综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s, AUC)、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和F1-score评价模型的性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性能高于临床模型、乳腺X线摄影影像组学模型和MRI影像组学模型,其在训练集、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AUC分别为0.899、0.850及0.765。综合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其在训练集、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AUC分别为0.918、0.856、0.795,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和临床收益。Delong检验示临床模型与综合模型的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乳腺X线摄影及DCE-MRI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NAT后pCR,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
    基于术前超声、炎症指标及超声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孙婧,杨瑞敏,王聪,张月,罗兵
    2025, 63(1):  73-8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0810
    摘要 ( 86 )   PDF (4267KB) ( 1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超声特征、炎症指标及超声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超声图像和临床资料,使用3D Slicer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运用组间相关系数、皮尔森相关系数和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 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临床危险因素构建临床模型,加入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价值。 结果 18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纳入影像组学模型,肿瘤大小、超声ALN状态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被纳入临床模型,肿瘤大小、超声ALN状态、PLR与Radscore被纳入联合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35、0.858。 结论 基于肿瘤大小、超声ALN状态、炎症指标PLR及超声影像组学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ALN转移。
    基于增强MRI的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反应
    李永,崔书君,杨飞,张凡,殷晓霞
    2025, 63(1):  81-8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0558
    摘要 ( 63 )   PDF (5630KB)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对比增强MRI开发并验证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的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 方法 回顾性纳入155例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训练组108名,验证组47名),采用K-means算法对每位患者的感兴趣区域进行亚区聚类,然后对每个亚区使用Pyradiomics软件包,提取患者对比增强MRI中的高维影像组学特征。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筛选后的最优特征通过逻辑回归算法在训练集中建立各个亚区单模型,并采用相同的逻辑回归算法融合亚区单模型建立亚区总模型,使用列线图进行可视化,在验证集中对所有模型的效能进行验证。 结果 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基于K-means算法患者的最佳聚类结果为5类,由5个亚区单模型融合建立的亚区总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898(0.839~0.957)和0.828(0.695~0.961)。在验证集中,ROC曲线、临床决策曲线与校准曲线提示亚区总模型具有比亚区单模型更好的判别能力、校准能力与临床实用性。 结论 亚区总模型可揭示肿瘤异质性并帮助临床医生在治疗前准确预测NAC后的pCR,具有一定预测乳腺癌患者疗后预后的能力,表明人工智能在改善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面的潜力。
    含瘤周组织的超声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结节良恶性中的价值
    卢晓颂,杨瑞敏,王义成,周海丰,罗兵,李晓宇,李娜娜
    2025, 63(1):  90-9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1064
    摘要 ( 75 )   PDF (7752KB) ( 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超声瘤内及含瘤周2 mm、4 mm区域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其在鉴别乳腺结节良恶性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20例超声诊断为乳腺结节且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手术的女性患者的超声图像,按照7∶3的比例将乳腺结节图像随机分为训练集(n=154)和测试集(n=66),在乳腺结节最大切面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即瘤内组,并且分别自动适形外扩2 mm、4 mm,得到含瘤周2 mm组、含瘤周4 mm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建立逻辑回归模型,用AUC、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比较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诊断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影像组学模型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含瘤周4 mm组的影像组学模型较另外两种模型效能更佳。在训练集中,瘤内组、含瘤周2 mm组及含瘤周4 mm组的AUC分别为0.886、0.902、0.945;在测试集中,瘤内组、含瘤周2 mm组及含瘤周4 mm组的AUC分别为0.793、0.757、0.901。在训练集中,瘤内组、含瘤周2 mm组模型分别与含瘤周4 mm组模型之间AUC对比,Delong检验P均<0.05。在训练集中,含瘤周4 mm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0.927、0.833、0.760,在测试集中含瘤周4 mm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0.879、0.818、0.697。 结论 与瘤内组模型和含瘤周2 mm组模型相比,基于超声含瘤周4 mm组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乳腺结节良恶性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与乳腺癌的因果关系
    袁宗怀,潘广晔,迟曰梅,安传国,张永刚
    2025, 63(1):  99-10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0935
    摘要 ( 183 )   PDF (8819KB) ( 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ow 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LGSOC)与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的因果关系。 方法 采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方法,使用公开的来自欧洲人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的遗传数据,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作为工具变量,正向研究以LGSOC作为暴露变量、BC作为结局,反向研究以BC作为暴露变量、LGSOC为结局。另外对4种分子亚型BC进行亚组分析。运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 IVW)、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加权模型、简单模型来研究LGSOC和BC之间的因果关系。Cochrans Q检验工具变量的异质性。MR-Egger截距法检验水平多效性。 结果 正向研究纳入19个SNPs,MR分析结果显示,LGSOC与BC的风险增加存在正向因果关系(IVW:OR=1.05,95%CI:1.01~1.08, 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GSOC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BC存在因果关系(P=0.07)。反向研究纳入95个SNPs,MR分析结果显示,BC与LGSOC的风险增加不存在因果关系(P>0.05)。异质性检验和多效性检验均未发现存在显著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P>0.05)。 结论 欧洲人中LGSOC与BC的风险增加有正向因果关系,可能增加ER+ BC的发生风险,不支持BC与LGSOC风险增加的因果关系。
    山东省38所三甲医院乳腺多学科诊疗现状
    艾宪程,王斐,周文重,于理想,周飞,相玉娟,李亮,余之刚
    2025, 63(1):  108-11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4.0691
    摘要 ( 58 )   PDF (887KB) ( 1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三甲医院乳腺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开展情况,推动MDT的规范化开展。 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山东省内38所三甲医院。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医生基本信息、医院基本信息、MDT开展情况、MDT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5所医院(92.1%)设置乳腺外科,17所和13所设置乳腺影像和病理亚专业。73.7%的医院MDT开展时间为3~10年,47.4%的医院每周开展MDT。8所亚专业设置完善的医院,MDT开展均超过5年,而未设置两大亚专业的医院仅3所MDT开展超过5年。亚专业设置完善的医院每周开展MDT的比例更高。94.5%的调查对象认为MDT优化了临床诊疗,97.2%支持建立MDT数据库,但目前仅43.6%的医院已建立数据库。88.2%的调查对象满意MDT薪酬,各职称调查对象满意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山东省三甲医院乳腺MDT发展较早,但仍需不断提高,未来需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进一步规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