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9-08-16
      
    论文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型分析
    2009, 47(8):  1-4. 
    摘要 ( 1129 )   PDF (249KB) ( 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型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 的方法,分析100例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和260例正常对照人群(正常对照组)的KIR基因型。结果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2种基因型3DL3,2DS2,2DL3,2DP1,2DL1,2DL4,3DL1,2DS4,3DL2和 3DL3,2DL3,2DP1,2DL1,2DL4,3DL1,3DS1,2DS1,2DS4,3DL2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1种基因型3DL3, 2DL3, 2DP1, 2DL1, 2DL4, 3DL1, 3DS1, 2DL5, 2DS5, 2DS1, 2DS4, 3DL2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T患者组携带6个以上抑制性KIR基因的基因型总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39% vs 56.2%,P<0.01)。结论KIR基因型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与正常人群分布的差异可能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有关。

    LPL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及血脂的关系
    2009, 47(8):  5-9. 
    摘要 ( 1249 )   PDF (433KB) ( 3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研究脂蛋白脂酶(LPL)基因多态性,以观察其与2型糖尿病(DM)人群血脂代谢及脑血管疾病(CV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0例、糖尿病组(DM组)146例。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定血脂及血糖水平;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RFL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LPL基因HindⅢ、PvuII及Ser447Ter酶切位点多态性。结果DM组血清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5,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LPL等位基因HindⅢ H+、Ser447Ter C频率在DM组及N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PvuII P+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组。DM组再按是否合并CVD分为单纯DM组82例和DM合并CVD组64例后发现,携带LPL HindⅢ等位基因H+的个体其CVD发病率较携带等位基因H的个体显著升高(P<0.05),且具有较高的TG水平(P<0.05);而PvuII P+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LPL Ser447Ter等位基因G的个体其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携带等位基因CC的个体显著降低(P<0.01),且具有较低的TG水平(P<0.01)。结论LPL等位基因HindⅢ H+多态性是2型DM合并C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er447Ter G变异是CVD的保护因素之一。

    下肢动脉病变评分与糖尿病足1年截肢率的相关性研究
    2009, 47(8):  10-13. 
    摘要 ( 1157 )   PDF (296KB) ( 2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DF)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AD)情况,分析DF发病1年内发生截肢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共95例加入研究。追踪观察1年,根据是否发生截肢分成两组:发生各种程度的截肢22例(包括肢端完全坏死)为截肢组,未发生截肢的73例患者为无截肢组。入院患者均询问其病史、治疗情况、慢性并发症,并测定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空腹及餐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血脂分析和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浓度等。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评估住院DF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情况。所有患者均检查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并按评分标准评分。糖尿病足诊断按照Wagner标准。结果在因糖尿病足住院患者中,1年内截肢率为23.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足1年内发生截肢的危险因素有:PAD评分(OR=1.2,P=0.012)、合并感染(OR=4.2,P=0.027)、既往截肢(OR=5.8,P=0.017)等。结论PAD评分、合并感染和既往截肢是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分析
    2009, 47(8):  14-17. 
    摘要 ( 1389 )   PDF (279KB) ( 3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特点,评估现有方法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7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术中冰冻和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现有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①1?474例患者中男286例,女1?188例。良性结节占77.40%,恶性者占22.60%;男性患者结节的恶性率高于女性患者(28.3% vs 21.3%,P<0.05);②单、多发结节的甲状腺癌发生率分别为33.1%和27.6%,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结节边缘、内部结构、回声类型、内部微钙化、血流分布、颈淋巴结等超声特征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组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周边缺乏声晕、内部粗钙化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冰冻切片确诊率为96.0%,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为91.9%,假阴性率为0.5%。石蜡切片共发现微小癌67例,有26例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8.8%。结论甲状腺结节以女性高发,但男性恶性率高。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术中冰冻检查对于明确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和术式的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是一种较可靠的检查手段。

    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单核细胞表达白介素6的影响
    2009, 47(8):  18-20. 
    摘要 ( 1330 )   PDF (248KB) ( 2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及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单核细胞产生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血糖波动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所采用的细胞为THP1细胞株,根据葡萄糖浓度及其变化分为对照组、高葡萄糖组、葡萄糖浓度波动组和渗透压控制组。将细胞接种于六孔培养板,每12?h换液1次,留取上清液。72?h后将每次留取的上清液等量混匀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IL6浓度,比较各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葡萄糖组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葡萄糖浓度波动组高于高葡萄糖组(P=0.000),渗透压控制组介于高葡萄糖组和葡萄糖浓度波动组之间。结论葡萄糖浓度波动较单纯高糖更能促进单核细胞分泌IL6,提示葡萄糖浓度波动有更强的细胞毒性。

    RAD001对胃癌细胞株MKN28、N87生长的实验研究
    2009, 47(8):  21-24. 
    摘要 ( 1391 )   PDF (302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RAD001作用于胃癌细胞株MKN28、N87后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MKN28、N87细胞,给予RAD001干预后通过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电泳检测肿瘤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分布及mTOR、p70S6K、S6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情况。结果细胞计数结果显示RAD001作用24?h即开始出现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AD001作用后两细胞株细胞周期均发生改变,停滞在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作用亦具有时间依赖性,其中N87相对敏感。Westernblot结果显示RAD001作用24?h后两细胞株mTOR、p70S6K及 phosphatemTOR蛋白表达无改变,MKN28 S6表达下降,phosphatep70S6K表达下调,phosphateS6表达缺失;N87 S6无明显变化,phosphatep70S6K表达下调,phosphateS6表达明显下降。结论RAD001通过与mTOR的FRB相结合,从而抑制mTOR所调节的下游p70S6KS6蛋白通路,阻断了p70S6K及S6蛋白的磷酸化和蛋白质翻译进而调节着细胞周期以发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姜黄素对小鼠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抑制作用
    2009, 47(8):  25-28. 
    摘要 ( 1170 )   PDF (545KB) ( 2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健康的KM小鼠分为对照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组和低、高剂量姜黄素处理组各10只。在造模成功后12?h采集血样并处死小鼠,取胰腺组织观察病理损伤情况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LISA双夹心技术、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淀粉酶活性、血浆TNFα水平、各组胰腺组织NFκB mRNA及NFκB p65总蛋白和胞核蛋白的表达。结果血清淀粉酶、TNFα水平,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NFκB表达ANP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低、高剂量姜黄素治疗组较ANP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减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小鼠胰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活性有关。

    FHIT基因表达对多西紫杉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2009, 47(8):  29-32. 
    摘要 ( 1015 )   PDF (1037KB) ( 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外源性FHIT基因的表达对多西紫杉醇(DOC)诱导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脂质体将包含有外源性FHIT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胃癌细胞MGC803,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pRcCMVFHIT的细胞株(已由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成功构建),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源性FHIT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0、5.0、10.0、20.0、40.0?mg/L)及不同时间(24、48、72?h)下多西紫杉醇对MGC803细胞的抑制率并选择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HIT转染和DOC单独及联合作用后的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干预前后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获得稳定表达FHIT基因的胃癌细胞株;DOC对MGC803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为20?mg/L、时间为48?h时最明显;DOC+pRcCMVFHIT组细胞的凋亡水平(65.54%)较阴性对照组(3.27%)、pRcCMV组(3.55%)、pRcCMVFHIT组(13.94%)、DOC组(44.13%)、DOC+pRcCMV(45.29%)组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OC+ pRcCMVFHIT组细胞的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较其它各组明显增强。结论FHIT基因表达与DOC能够协同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这可能与二者能够协同上调Caspase3蛋白表达相关。

    普萘洛尔对应激大鼠行为、血清皮质酮和海马形态学的影响
    2009, 47(8):  33-36. 
    摘要 ( 1013 )   PDF (571KB) ( 2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对慢性轻度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模型大鼠急性应激前后行为、血清皮质酮水平、海马DG区和CA3区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健康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CUMS组、普萘洛尔处理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其他组大鼠经过21?d CUMS暴露制作模型,普萘洛尔组大鼠于每次应激前0.5?h给予普萘洛尔混悬液灌胃。造模结束后,于第22天从3组大鼠中各随机抽取半数大鼠给予一定强度电击,应激结束后2?h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皮质醇的含量换算成皮质酮含量,脑区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结果CUMS组大鼠呈现明显的主动活动和探索行为能力下降,海马DG区和CA3区形态学病理改变严重。与对照组比较,普萘洛尔组大鼠急性应激前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急性应激后大鼠皮质酮水平显著降低,不能抑制海马DG区和CA3区病理改变,且有加重趋势。结论普萘洛尔可缓解应激导致的焦虑情绪,并降低个体遭遇急性应激时皮质酮的调动。

    吉非替尼联合塞来昔布对肺腺癌细胞凋亡和EGFR、COX2表达的影响
    2009, 47(8):  37-41. 
    摘要 ( 1497 )   PDF (754KB) ( 2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联合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凋亡和EGFR、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A549细胞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吉非替尼5?μmol/L组、塞来昔布25?μmol/L组、吉非替尼5?μmol/L联合塞来昔布25?μmol/L组。药物干预细胞48?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和药物作用周期、免疫荧光检测EGFR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吉非替尼和塞来昔布对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两制剂联合作用时抑制作用更强(P<0.01)。吉非替尼和塞来昔布均可诱导细胞凋亡,联合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更高(P<0.01);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可使细胞发生明显的G1期阻滞(P<0.01),进一步下调了EGFR和COX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吉非替尼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抑制细胞的生长。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的比较
    2009, 47(8):  42-44. 
    摘要 ( 1486 )   PDF (259KB) ( 2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体外测定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和突变选择指数(SI),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方法 采用肉汤法富集1×101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采用平板稀释法测两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菌的MIC、MPC以及SI,同时测定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与左氧氟沙星后的MPC、SI。结果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IC、MPC以及SI分别为1.0、1.0?g/L;6.4、 51.2?g/L;6.4、51.2;万古霉素分别联合利福霉素与左氧氟沙星后的MPC及SI分别为12.8?g/L、25.6;8.0?g/L、16.0。结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能力强于万古霉素,万古霉素与利福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联合后均能降低万古霉素的MPC、SI,提高万古霉素的防耐药突变能力。

    维甲酸诱导胚胎神经管畸形与βcatenin基因表达的关系
    2009, 47(8):  45-49. 
    摘要 ( 1147 )   PDF (535KB) ( 2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维甲酸诱导小鼠胚胎神经管畸形中βcatenin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胚胎7.75?d时,实验组1次性胃饲致畸量维甲酸,对照组胃饲等量溶剂,服药后4、18、42、66、90?h分别取胚,常规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胚胎神经管组织中βcaten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各对照组及实验组的胚胎神经管上皮均有βcatenin mRNA及蛋白的不同程度表达。实验组在灌服维甲酸花生油悬液后4、18?h,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2?h时两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66?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表达水平(P≤0.05)。实验组在灌服维甲酸花生油悬液后18、42?h,βcateni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6?h时两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90?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表达水平(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在胚胎神经管上皮中的异常表达与维甲酸致神经管畸形有相关性。

    曲古抑菌素A对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
    2009, 47(8):  50-54. 
    摘要 ( 1474 )   PDF (2143KB) ( 2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对正常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离淋巴细胞(PBLs)(主要包括T细胞和NK细胞)或纯化NK细胞。体外应用白介素2(IL2)诱导PBLs 72?h产生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将PBLs, LAK或NK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给予不同浓度的TSA处理12、24、48?h。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和T细胞的凋亡;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NK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TSA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PBLs和LAK细胞凋亡,TSA处理组淋巴细胞及LAK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SA同样可诱导静止期NK细胞的凋亡,0.1?μmol/L TSA作用于NK细胞24?h后,36%NK细胞凋亡,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5);0.1?μmol/L TSA作用于NK细胞12?h后,其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TSA能够诱导人外周血静止期NK细胞及LAK细胞发生凋亡,并影响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碘化钾对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2009, 47(8):  55-57. 
    摘要 ( 1354 )   PDF (373KB) ( 2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碘化钾(KI)对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SF分成7组含不同浓度的KI(0、1?000、3?000、5?000、7?000、9?000、11?000?μg/L),每组含8个平行样本。完全培养基分别培养24?h后,观察HSF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SF增殖活性。结果KI的浓度在1?000、3?000、5?000?μg/L时成纤维的增殖活性随着碘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5?000、7?000?μg/L组细胞增殖活性最高,两组间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00、9?000、11?000?μg/L?时HSF增殖活性随着K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KI浓度在5?000?μg/L以下会促进HSF增殖活性,高于7?000?μg/L时反而会抑制HSF增殖活性。

    靶向survivin基因的RNAi诱导喉癌Hep2细胞凋亡的研究
    2009, 47(8):  58-61. 
    摘要 ( 1174 )   PDF (395KB) ( 2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构建RNAi表达载体,转染喉癌细胞株Hep2,观察其对survivin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针对survivin基因的干扰载体,用脂质体转染喉癌细胞Hep2,分析干扰载体对survivin表达的抑制情况,检测细胞凋亡。结果survivin在喉癌细胞Hep2中呈高表达,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序列对比一致,干扰载体pGensil/survivin能抑制survivin的表达,抑制率为68%,并诱导了喉癌细胞的凋亡。结论针对survivin的小分子RNA可以有效抑制喉癌细胞Hep2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促进喉癌细胞凋亡。

    帕金森病猫额、顶叶皮质功能改变的18FFDG PET/CT研究
    2009, 47(8):  62-66. 
    摘要 ( 1342 )   PDF (151KB) ( 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用18FFDG PET/CT技术,研究帕金森病猫模型额、顶叶皮质内脑组织糖代谢变化规律,从而证实该区域的功能变化情况,为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家猫,腹腔注射MPTP(5?mg/kg,qd×5?d)制作PD模型。实验共分1个对照组和4个模型组,每组4只。经行为学观察和H E染色验证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动物经静脉注射18FFDG,进行PET/CT脑断层显像,通过观察18FFDG浓聚程度确定感兴趣区(ROI),并测定该区内标准吸收值(SUV)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PD模型首次注药后第2天时,双侧额、顶叶皮质内脑组织18FFDG浓聚程度及SUV值均保持正常(P>0.05);第5天时双侧额叶出现明显减低(P<0.05),双侧顶叶仍保持正常;第8天时双侧额叶进一步降低(P<0.01),双侧顶叶出现明显升高(P<0.05);第11天时双侧额叶维持在第8天时水平,双侧顶叶恢复到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内额、顶叶皮质左、右侧相比18FFDG浓聚程度及SUV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帕金森病大脑额叶皮质脑组织葡萄糖代谢降低,提示该区存在功能障碍,并随时间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而顶叶皮质脑组织葡萄糖代谢升高,提示该区存在功能亢进,这可能是对额叶皮质功能低下的一种代偿,但时间短暂,呈一过性。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9, 47(8):  67-71. 
    摘要 ( 1360 )   PDF (129KB) ( 3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四氯化碳(CCl4)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Cl4损伤组、HSYA保护组(2、4、8、16?mg/kg组),每组各10只。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肝组织匀浆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肝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 2E1,CYP2E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Cl4损伤组比较,HSYA保护组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 肝组织匀浆中GSH、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MDA、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CYP2E1蛋白表达量增加。综合各指标表明,以8?mg/kg保护组效果最佳。结论HSYA对CCl4急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降低TNFα水平有关。

    Noggin蛋白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2009, 47(8):  72-74. 
    摘要 ( 1193 )   PDF (378KB) ( 2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Noggin蛋白后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行为能力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构建衰老小鼠模型后,连续7?d侧脑室注射Noggin蛋白,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42?d后对各组小鼠进行Y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用BrdU标记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 结果Y迷宫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模型治疗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小鼠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而模型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侧脑室给予Noggin蛋白可改善衰老模型小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可能与Noggin能保护海马神经元并促使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   

    辛伐他汀对COPD患者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
    2009, 47(8):  75-78. 
    摘要 ( 1054 )   PDF (125KB) ( 2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抗炎及调节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60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顿服,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得分并检查肺功能、血浆Fas/Ap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的含量。健康对照组27例,不予处理,只采血检测。结果COPD稳定期患者血浆Fas/Apo1、TNFα、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FEV1 和FEV1占预计值(%)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症状得分、Fas/Apo1、TNFα、IL8水平两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的临床症状得分、Fas/Apo1、TNFα、IL8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COPD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辛伐他汀对COPD稳定期患者有抗炎和调节细胞凋亡作用。

    DcR3蛋白和caspase3在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 47(8):  79-84. 
    摘要 ( 1281 )   PDF (534KB) ( 3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cR3)蛋白和caspase3在结直肠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结直肠癌组织,59例结直肠腺瘤(腺瘤伴低度上皮内瘤变37例,腺瘤伴高度上皮内瘤变22例)和10例结直肠正常粘膜组织中DcR3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DcR3 在结直肠正常粘膜、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0)、39.0%(23/59)和70%(49/70) ,而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10/10)、33.9%(20/59)、28.6%(20/70);②在结直肠癌组织中DcR3和caspase3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均无相关性(P>0.05),但DcR3的表达与Dukes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Dukes C/D期者,DcR3阳性表达率低(P<0.05);③在结直肠腺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与腺瘤分化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cR3和caspase3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腺瘤部位、大小、数目、表面形态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cR3和caspase3可能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②检测DcR3和caspase3的表达对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干细胞标记物LGR5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9, 47(8):  85-88. 
    摘要 ( 2441 )   PDF (84KB) ( 1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干细胞标记物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单位的G蛋白偶联受体5)蛋白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结直肠癌演进过程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1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59例腺瘤组织、7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LGR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①LGR5在结直肠肿瘤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结直肠正常组织,亦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P<0.05);②结直肠癌组织中LGR5的表达水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组织分型、分化程度、临床特征无相关性;③结直肠腺瘤中LGR5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LGR5的表达说明结直肠癌的形成与干细胞相关,LGR5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且与肿瘤的进展相关,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婴幼儿患者ASSR和ABR听力学特点
    2009, 47(8):  89-92. 
    摘要 ( 1844 )   PDF (690KB) ( 3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 ASSR)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 患者进行听力测试,探讨其ASSR和ABR的听力学特点。方法对63例(121耳)确诊为LVAS和同期来我院就诊的20例非LVAS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ASSR和ABR测试,分别记录结果,分析并观察其特点。结果LVAS组:ASSR 在0.5~4?kHz阈值呈上升趋势,直至4?kHz反应阈消失,近成直线关系,随低频听阈值的升高,斜率值减小;给出最大刺激频率中,1?kHz反应阈最后消失;当ASSR听阈介于50~80?dBHL时,若ABR以dBnHL为单位,其对应的反应阈数值小于ASSR听阈数值;当ASSR听阈>100?dBHL时,ABR 109.6?dBnHL已不能引出V波;84耳ABR最大声刺激未引出V波, 其对应ASSR仍可全部或部分频率引出反应阈。非LVAS组:0.5~4?KHz阈值曲线多为平坦型, 2~4?kHz均值与ABR V波反应阈相近。结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ASSR 0.5~4?kHz各频率反应阈值呈升高趋势直至消失,其数值与ABR反应阈数值大小具有阶段性改变,其改变区间在80~100?dBHL。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7例报告)
    2009, 47(8):  93-96. 
    摘要 ( 1427 )   PDF (90KB) ( 1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以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1996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37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入路。结果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单侧鼻塞18例、间歇性鼻出血9例和涕中带血9例。手术治疗33例,术后复发者12例,未行手术者4例。主要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7例和远处转移5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0%(16/32)、28%(7/25)和20%(4/20)。结论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塞、间歇性鼻出血和涕中带血。其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应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术后复发的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者,仍然首选手术治疗。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的主要方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2009, 47(8):  97-99. 
    摘要 ( 1190 )   PDF (233KB) ( 3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其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8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30例非脑血管病查体者为对照,比较分析各组的cfPWV及脑血管病不同发病形式、发病部位患者的cfPWV,分析吸烟及饮酒对脑血管病患者血管改变的影响。结果① 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双侧cfPW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② 皮质皮质下梗死组双侧cfPWV均明显高于小脑脑干组(P<0.01),皮质下梗死组分别与小脑脑干组及皮质皮质下梗死组的cfPWV差异不显著(P>0.05);③脑出血组按出血部位不同分组的cfPWV差异不显著(P>0.05);④ 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组双侧cfPWV均明显低于不吸烟组(P<0.05);不饮酒组、轻度饮酒组和大量饮酒组的cfPWV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① PWV是与脑梗死、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② 吸烟可能使发生脑血管病的PWV阈值下降,从而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B7H4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09, 47(8):  100-102. 
    摘要 ( 1008 )   PDF (265KB) ( 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H4(sB7H4)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检测61例胃癌患者与51例正常人血清sB7H4水平,分析其与病理类型、治疗前后、胃癌其他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血清sB7H4水平(49.14±16.16)μg/L明显高于正常人(32.67±12.28)μg/L,P<0.01。低分化腺癌患者sB7H4水平(64.51±20.67)μg/L高于高分化腺癌(36.78±13.39)μg/L、粘液腺癌(42.79±12.31)μg/L和印戒细胞癌(44.62±12.27)μg/L,P<0.05。手术前胃癌患者血清sB7H4水平(58.09±15.28)μg/L明显高于术后(38.58±9.49)μg/L,P<0.01。胃癌患者血清sB7H4水平与CEA、CA199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sB7H4及其与病理类型、治疗情况、及其他肿瘤标志物相关,提示sB7H4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位点。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关系的研究
    2009, 47(8):  103-106. 
    摘要 ( 1551 )   PDF (252KB) ( 5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并确定其重建最佳舒张与收缩期相。方法对连续入选拟诊为冠状动脉疾病的20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RR间期内以5%间隔行多时相重建,由两位影像科医师共同评价分析各冠状动脉主干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相关性。结果心率80次/分以下时,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旋支(LCX)在RR间期的75%重建获得的图像质量最佳。心率大于80次/分时,RCA、LAD、LCX分别在RR间期的35%、40%、35%重建获得的图像质量最佳。结论使用DS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时,可根据心率选择最佳的重建时相,当心率80次/分以下时,最佳重建时相应选择在RR间期75%左右的舒张期;当心率在80次/分以上时,最佳重建时相应选择在RR间期35%~40%的收缩期。

    前列腺组织中M受体亚型的表达及意义
    2009, 47(8):  107-110. 
    摘要 ( 1255 )   PDF (563KB) ( 2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不同前列腺组织中M1、M2、M3受体亚型的表达,分析其在前列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癌标本各36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标本中M1、M2、M3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人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的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标本中M3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织中M2受体表达(0.334?8±0.151?5)高于M1与M3(0.18±0.08;0.27±0.11),P<0.001;BPH组织M2与M3受体表达(0.36±0.15;0.37±0.15)高于M1(0.18±0.07), P<0.001,前列腺癌组织中M3受体表达(0.48±0.16)高于M1与M2(0.20±0.05;0.41±0.12),P<0.001;RTPCR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织M3受体的基因表达(0.84±0.19)高于BPH组织(0.67±0.16)和正常前列腺组织(0.54±0.16),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蛋白表达在前列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44.89±8.43)高于BPH组织(18.44±7.10),在正常前列腺组织表达最低(10.97±4.48),P<0.05。结论M1、M2、M3 3种受体在不同前列腺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M3受体表达变化最大,与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应用蛋白质芯片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胃癌诊断模型
    2009, 47(8):  111-113. 
    摘要 ( 1274 )   PDF (880KB) ( 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血清蛋白质芯片质谱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胃癌相关标记, 建立诊断胃癌的蛋白质标记模型。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了74例胃癌、70例健康对照样本的血清蛋白质质谱,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胃癌诊断模型。结果从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中筛选出了4个蛋白质荷比峰,建立胃癌诊断模型,该诊断模型的特异性为100%(95%的置信区间为94.6%~100.0%),敏感性为92.0%(88.7%~95.2%),准确率为95.8%(86.4%~97.5%)。结论成功建立了胃癌诊断模型,该模型在胃癌的诊断中较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汶川地震后异地治疗伤员的心理干预
    2009, 47(8):  114-117. 
    摘要 ( 1311 )   PDF (306KB) ( 3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伤员异地进行心理治疗干预方法。方法对37位来自汶川大地震的伤员在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心理干预,分别使用了支持性治疗技术、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催眠治疗技术、团体辅导治疗技术和药物疗法,对震区躯体创伤患者进行分阶段的心理干预。采用SQR量表对震后伤员以自身为对照进行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对比,寻找最优干预措施。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大部分伤员病情与情绪稳定, SQR量表前后结果显示,对震后伤员进行的异地心理干预治疗基本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本研究为震后紧急心理干预提供了实例,总结了震后异地心理干预的经验与注意事项。

    喹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试验研究
    2009, 47(8):  118-121. 
    摘要 ( 2207 )   PDF (267KB) ( 1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喹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符合CCMD3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喹硫平组和阿立哌唑组,每组40例。治疗周期为8周,评定工具包括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副反应量表(TES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MADRS总分均显著减少(P<0.001)。喹硫平组和阿立哌唑组脱落率分别为12.5%和15.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和35.0%。2组患者治疗8周后PSQI总分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均较好。

    围绝经期抑郁与女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2009, 47(8):  122-124. 
    摘要 ( 1398 )   PDF (259KB) ( 2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抑郁患者女性激素水平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择围绝经期抑郁患者100例设为抑郁组,围绝经期无抑郁健康者1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定临床抑郁症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结果抑郁组E2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8±11.65 vs 21.31±10.97, P>0.05);P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7±0.25 vs 0.48±0.26, P<0.05);E2/P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0±11.97 vs 37.71±15.27, P<0.01); HAMD评定结果与P呈正相关,与E2/P比值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抑郁者内源性激素水平与健康者不同,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功能的紊乱可能是围绝经期抑郁发病机制之一。

    铝螯合剂对染铝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2009, 47(8):  125-127. 
    摘要 ( 1198 )   PDF (279KB) ( 1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氯化铝(AlCl3)染毒对大鼠的心脏毒性及铝螯合剂1,2二甲基3羟基4吡啶酮(DFP)的保护作用。方法3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铝染毒组及DFP低、中、高剂量组。AlCl3 172.5?mg/(kg·d)染毒8周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DFP2周,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的活力,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心肌组织中铝、锌、铜、铁、钙、镁的含量。结果铝染毒组大鼠血清LDH、CK的活力及心肌中MD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心肌铁含量及GSHPx的活力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P<0.01);DFP低、中、高剂量组中LDH、GSHPx的活力低于铝染毒组(P<0.01),高剂量组CK的活力低于铝染毒组(P<0.05);且高剂量组各项指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的活力及心肌铜、锌、钙、镁的含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Cl3可致大

    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分析的典型趋势面模型
    2009, 47(8):  128-132. 
    摘要 ( 1165 )   PDF (450KB) ( 2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分析的典型趋势面模型。方法以mtDNA系统的遗传空间结构组分分析为实例,结合典型相关分析与趋势面分析方法,应用arcGIS 93和SAS 913软件建立基于群体遗传空间结构的典型趋势面模型。结果mtDNA系统遗传结构的分析实例表明,此模型可定量地将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剖分为遗传梯度趋势和地理距离隔离,分离具有群体遗传学意义的遗传结构区域。结论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分析的典型趋势面模型,可以定量揭示和分离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组分特征,为阐明群体遗传学和人类学问题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