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4-10
      
    论文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消渴丸治疗后真胰岛素分泌的变化
    王冰1,赵志刚2,汪艳芳2,袁慧娟2, 苏永2,王遂军2,虎子颖2,张会峰2,田睿2,史晓阳2
    2011, 49(4):  1. 
    摘要 ( 1041 )   PDF (428KB) ( 2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服用消渴丸、瑞格列奈治疗前后空腹、30、120min真胰岛素量及其与放免胰岛素比值的变化特征。方法    初诊T2DM患者90例,随机分为消渴丸组 44例,瑞格列奈组 46例。留取治疗前后空腹、30min和120min静脉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真胰岛素(TI),放射免疫法测定放射免疫性胰岛素(IRI),并计算各时刻TI/IRI。结果    消渴丸组治疗后,30min时TI/IRI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峰在120min时,TI/IRI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0.60±0.13 vs 0.53±0.14,P<0.05);瑞格列奈组治疗后,TI/IRI的高峰在30min时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 (0.63±0.08 vs 0.44±0.17,P<0.05)。结论    初诊T2DM患者经消渴丸治疗后,可显著改善120min时胰岛素分泌的质与量,与瑞格列奈组治疗后早期相胰岛素分泌的质与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血糖相关的研究
    王合丽1,孙学梅2,孙正芸1,王娜1,林霞1
    2011, 49(4):  4. 
    摘要 ( 1142 )   PDF (346KB) ( 4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患儿出生后24h内微量血糖的关系。方法    选择妊娠期糖尿病母亲足月新生儿33例(观察组)及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出生后24h内静脉血CD3+、CD4+、CD8+T细胞及CD16+CD56+NK细胞;采用血糖检测仪检测新生儿生后24h内的微量血糖,并研究观察组血糖与CD3+、CD4+、CD8+5T细胞、CD4+/CD8+、CD16+CD56+NK细胞有无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的CD3+,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CD16+CD56+NK细胞活性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0.01),微量血糖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21.21%,对照组无低血糖发生,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CD3+、CD4+T细胞计数,CD16+CD56+NK细胞活性与微量血糖呈正相关性(P均<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可导致新生儿CD3+、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CD16+CD56+NK细胞活性下降,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应加强其围产期护理,预防新生儿期感染的发生。

    芩丹胶囊对高血压血管外膜重构及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葛汝青1,张继东1,黄山英2,王博1,任敏1,冯利1,郭雪峰1,吕怡静1
    2011, 49(4):  7-12. 
    摘要 ( 990 )   PDF (1893KB) ( 2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芩丹胶囊(QD)的降压作用以及对血管外膜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QD改善高血压血管外膜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模型组(SHR组)、QD大剂量组(SHR+QDH组)、QD小剂量组(SHR+QDL组)、氯沙坦组(SHR+Los组),另设老年Wistar-Kyoto(WKY)大鼠空白对照组(WKY组)及正常用药组(WKY+QDH组)。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SHR组和WKY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量各组大鼠收缩压;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和Smad7在胸主动脉外膜的蛋白表达;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胶原在胸主动脉外膜的表达;Image Pro Plus 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SHR组相比, SHR+QDH组、SHR+QDL组和SHR+Los组收缩压均下降(P<0.05);TGF-β1表达降低,Smad7表达增高(P均<0.05);外膜Ⅰ、Ⅲ胶原蛋白表达下降(P<0.05)。SHR+QDH组比SHR+QDL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    QD不仅能够有效降低SHR血压,而且能够干扰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动脉血管外膜Ⅰ、Ⅲ胶原的表达,改善和逆转血管外膜重构。

    雌激素受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早衰的影响
    李群锋
    2011, 49(4):  13-16. 
    摘要 ( 1091 )   PDF (992KB) ( 2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早衰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2~3代雌性SD大鼠VSM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有或无不同浓度(10-10mol/L~10-8mol/L)雌激素受体激动剂(PPT/DPN)存在时,用150μmol/L H2O2诱导早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衰老相关标志物(DcR2)、Pull down assay,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原癌基因Ras的表达或活性。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H2O2组血管平滑肌细胞DcR2表达率显著增高(P﹤0.05)。H2O2+PPT及H2O2+DPN各浓度组血管平滑肌细胞DcR2表达率均低于H2O2组,且随激动剂浓度增高而降低,但不同激动剂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H2O2组细胞内GTPRas/Total Ras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有10-8mol/L PPT或DPN存在时,细胞内的GTP-Ras/Total Ras比值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H2O2+PPT组和H2O2+DP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介导雌激素的抗早衰效应上,雌激素受体a(ERa)和雌激素受体b(ERb)可能具有同等效应;雌激素抗早衰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原癌基因Ras的激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糖尿病大鼠肺泡灌洗液SIgA的含量测定
    李廷天1,邵磊2,翟聪颖1,殷康1,杨艳平1,2
    2011, 49(4):  17. 
    摘要 ( 1097 )   PDF (701KB) ( 3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DM)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糖尿病(COPD+DM)大鼠模型,测定其肺泡灌洗液(BALF)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观察上述不同疾病时BALF中SIgA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COPD组、DM组、COPD+DM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大鼠实验环境中预饲养1周后,建立糖尿病模型,1周后用气道内滴入脂多糖(LPS)和被动吸烟的方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大鼠成模后,取其右侧肺组织,做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对左侧肺组织进行肺泡灌洗,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肺泡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结果     ① 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正常组大鼠肺泡结构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COPD组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扩大,部分融合成肺大疱。DM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纤毛有倒伏现象,基膜下有炎性细胞浸润。COPD+DM组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严重,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融合成肺大疱;② 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SIgA含量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PD组的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1),DM组和DM+COPD组的SIgA含量升高(P<0.01);与COPD组比较, DM组、COPD+DM组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1);DM组和COPD+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gA在肺部黏膜免疫中发挥正向的防御作用。COPD大鼠肺灌洗液中的SIgA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减低,揭示气道黏膜局部防御功能下降。DM大鼠及COPD+DM大鼠肺灌洗液中的SIgA增高,可能与晚期糖基化产物免疫应答和对病原微生物的代偿性免疫增高有关。

    白细胞介素-17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曾兆清1,2,杜文军2,史兆章2,徐伟3,刘倩雯3,陈士俊4
    2011, 49(4):  21-24. 
    摘要 ( 1018 )   PDF (661KB) ( 2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其对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0、400、600、800、1000μg/L (终质量浓度)的IL17刺激,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72h。用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MTT法检测IL-17刺激后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IL17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    IL-17对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00μg/L的IL-17对细胞无明显的刺激作用(P>0.05),800μg/L的IL-17在细胞培养72h后对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最明显(P<0.01),1000μg/L的IL-17对细胞则有抑制作用(P<0.01)。IL-17刺激肝星状细胞后能促使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细胞增殖以S期细胞比例为主。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增殖指数随着IL-17浓度的增长而增加,而1000μg/L的IL-17则抑制细胞周期,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P<0.01)。结论    IL-17能刺激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IL-17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

    γ-氨基丁酸及其拮抗剂对γδT细胞的作用
    刘世育1,王营2,费素娟2,陈复兴3,刘军权3
    2011, 49(4):  25-28. 
    摘要 ( 1655 )   PDF (449KB) ( 3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及其A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PTX)对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增殖、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杀伤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GABA和PTX与人γδT细胞作用后,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法分别检测人γδT细胞的增殖能力、T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和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GABA能显著地抑制γδT细胞的生长(P<0.01),并具有浓度依赖性, PTX对GABA的抑制细胞增殖有拮抗作用;GABA显著降低γδT细胞表面受体NKG2D的表达, 增加γδ-TCR的表达, PTX有轻微的协同作用;GABA抑制了γδT细胞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杀伤活性, PTX能够拮抗GABA的此项作用。结论    这些结果提示GABA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γδT细胞发挥作用,其杀伤活性主要由其表面受体NKG2D介导的, 并且需要γδT细胞同时表达γδTCR和NKG2D两种受体。

    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在皮质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张文华,徐淑军, 江玉泉, 李刚, 李新钢, 周茂德,吴承远
    2011, 49(4):  29-32. 
    摘要 ( 1124 )   PDF (588KB) ( 3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对氧糖剥夺损伤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经不同浓度(1.0、2.5、5.0、10.0μmol/L)的去甲替林预处理后,建立氧糖剥夺模型。应用免疫细胞染色、MTT和台盼蓝染色检测去甲替林对神经元细胞状态、细胞活性、死亡率的影响。应用Western杂交测定去甲替林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的影响。结果     去甲替林能够明显改善氧糖剥夺损伤后神经元的生存状况,提高细胞存活率,并且明显抑制了损伤后神经元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的释放。结论     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细胞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来保护氧糖剥夺损伤的皮质神经元,为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神经保护作用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人参皂苷Rb1、Re对Aβ25-35诱导SK-N-SH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贾立云1,潘晓华2,刘晶1,崔行3,王墨林1
    2011, 49(4):  33-37. 
    摘要 ( 1339 )   PDF (858KB) ( 3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b1和Re对Aβ25-35诱导损伤SK-N-SH细胞的保护作用进而研究其内在机制。方法    用Aβ25-35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细胞),模拟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元损伤,并以适当浓度人参皂苷Rb1或Re处理。采用MTT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及活性GSK-3β蛋白表达。结果     培养基中添加Aβ25-35后SK-N-SH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而人参皂苷Rb1和Re均能显著提高损伤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降低活性GSK-3β的表达,造成tau蛋白396位点的磷酸化程度下降,缓解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结论     人参皂苷Rb1和Re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SK-N-SH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鞘内注射VEG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刘晓阳,孙建民,崔新刚,蒋振松
    2011, 49(4):  38-42. 
    摘要 ( 1049 )   PDF (1334KB) ( 3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鞘内重复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神经元和轴突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5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 VEGF组脊髓损伤后每天2次鞘内注射25ng VEGF,连用1周。每周进行后肢BBB评分,8周后评价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和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手术后VEGF组动物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模型组,在后4周更为明显。VEGF组脊髓腹侧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形态较好,损伤较轻,每高倍视野中血管数目明显多于模型组(P<0.001),caspase3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0.001)。超微结构观察可见,VEGF组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受损较轻,次级溶酶体的数量也明显少于模型组。结论     VEGF对大鼠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变性有保护作用并可恢复损伤神经的部分功能。

    重组人β防御素2在膀胱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赵俊丽1,王志平2,王俭勤1
    2011, 49(4):  43. 
    摘要 ( 1030 )   PDF (660KB) ( 3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重组人β防御素2(hBD2)真核表达载体在人膀胱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观察重组hBD2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BD2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AGGhBD2导入无血清培养的人膀胱上皮细胞株T24细胞,利用RT-PCR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在核酸水平及蛋白质水平检测hBD2的表达。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 hBD2的浓度,菌落计数法检测上清对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TI89)和克雷白杆菌(TOP52)的临床分离株的抗菌效果。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转染后 hBD2可在T24细胞中有效地表达。上清中hBD2的含量为(36.5±3.2)ng/106个细胞,菌落计数法显示,hBD2对UTI89和TOP52临床分离株有显著的杀菌作用。结论     hBD2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人膀胱上皮细胞后,可高效表达具抗菌活性的基因重组hBD2。

    氯胺酮对食蟹猴大脑血管病理及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朱薇1,2,潘芳1,江虹1,于洪鸾1,孙琳1,王力1
    2011, 49(4):  47-51. 
    摘要 ( 958 )   PDF (855KB) ( 3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氯胺酮连续给药对食蟹猴大脑动脉(动脉环交通支)形态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12 只雄性食蟹猴分为生理盐水组(4只)和氯胺酮组(8只,1mg/kg),6个月后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脑动脉的形态变化,比色法测定H2O2 的水平, 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中NADPH氧化酶的表达水平。结果     连续注射氯胺酮6个月后,NADPH氧化酶表达增加,血清和血管组织内活性氧(ROS)水平明显升高,大脑动脉形成血栓及炎症反应。结论    氯胺酮诱导食蟹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NADPH氧化酶表达增加具有相关性。

    RNA干扰抑制PARP-1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及耐药性的影响
    阚艳艳1,张敬敬1,王哲1,田永杰1,戚晓霞2,张捷3
    2011, 49(4):  52-56. 
    摘要 ( 984 )   PDF (703KB) ( 4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PARP-1基因在卵巢癌化疗耐药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探讨以该基因为靶向的小干扰RNA (siRNA)能否有效逆转C13*细胞对顺铂(CDDP)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FQ-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C13*、OV2008细胞中PARP-1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转染PARP1-siRNA后,通过RFQ-PCR和Western法验证干扰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转染后细胞对CDDP敏感性变化及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C13*细胞中PAR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是OV2008细胞表达量的(2.12±0.97)和(1.89±0.23)倍;特异性PARP1siRNA能有效降低C13*细胞中PARP-1 mRNA、蛋白水平及其对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下降(71.23±5.41)%、(73.84±3.78)% 和(89.77±10.06)% (P<0.05),且C13*细胞的生长活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PARP-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细胞中的表达与顺铂敏感性相关;靶向PARP-1基因的siRNA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PARP-1基因表达,并能有效逆转C13*细胞对CDDP的耐药性。

    siRNA靶向抑制CPB2基因对乳腺癌细胞TAFI表达及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王泽筠1,徐成伟1,马晓丽2,郑燕2,郏雁飞2,肖东杰2,汪运山2
    2011, 49(4):  57. 
    摘要 ( 908 )   PDF (783KB) ( 4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靶向羧肽酶B2(CPB2)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表达以及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细胞分为siRNA-1组、siRNA-2组、siRNA-3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5组,设计并化学合成编码TAFI基因(CPB2)的特异性siRNA,用脂质体2000转染至MDAMB-231细胞中,采用Western blot、RT-PCR分别检测各组TAFI蛋白及mRNA的表达,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    siRNA抑制CPB2表达后,TAFI 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siRNA-1组、siRNA-2组、siRNA-3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侵袭力和细胞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靶向CPB2的siRNA可有效下调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TAFI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力,抑制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活化增视颗粒对实验性PVR中MCP-1和TGF-β2的影响
    郝延蕾1,满晓飞2,李志红1, 原越3,于海群1
    2011, 49(4):  61-64. 
    摘要 ( 1138 )   PDF (579KB) ( 2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活化增视颗粒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MCP-1以及TGF-β2的影响,探讨活化增视颗粒对PVR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沃丽汀组、活化增视颗粒组,采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巨噬细胞的方法建立PVR的动物模型, 各组于3、7、14、21、28d分别随机处死3只,ELISA检测玻璃体液中MCP-1和TGF-β2的质量浓度。结果    活化增视颗粒组在7d时可显著降低兔玻璃体内MCP-1表达, 与沃丽汀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化增视颗粒组在3d时玻璃体内TGF-β2质量浓度开始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与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4d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及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化增视颗粒主要在PVR炎症期及增生早期通过降低玻璃体中MCP1和升高玻璃体中TGFβ2的质量浓度来抑制PVR的发生。

    免疫荧光双标法在小鼠表皮干细胞分子标记筛选中的应用
    陈萌1,任宁2,刘文君1,秦晓敏1,李劲松1
    2011, 49(4):  65-69. 
    摘要 ( 7714 )   PDF (1781KB) ( 4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用标记滞留细胞(LRCs)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进行小鼠表皮干细胞可靠分子标记的筛选。方法     选择出生5d的昆明小乳鼠进行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 5bromodeoxyuridine,BrdU),隔日注射,连续7d。于注射后第90天进行取材,在冰冻切片上分别进行BrdU与整合素β1、P63和CD34的双重免疫荧光标记,观察这些标记物与BrdU的符合度。结果     90d后小鼠皮肤上皮细胞中仍有少数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毛囊的隆突部位,另有少数阳性细胞散落在基底层。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示,Brdu与整合素β1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81%,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94%;Brdu与P63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P63阳性细胞的65%,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86%;Brdu与CD34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CD34阳性细胞的30%,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62%。结论     整合素β1与BrdU的符合率最高,P63其次。β1和P63是这些分子标记物中筛选干细胞最好的指标。

    SKI-II抑制Sphk1的表达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
    朱祖安1,费素娟1,刘磊2,张秋月1,孙旻1,刘莹2
    2011, 49(4):  70-74. 
    摘要 ( 844 )   PDF (1558KB) ( 2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SKI-II对胃癌SGC7901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SKI-II单用或联合顺铂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中Sphk1、P27的表达。结果    SKI-II单用或联合顺铂干预48h后,各用药组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比例增多,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比SKI-II单用组作用明显(P<0.05);SGC7901细胞中P27阳性表达率增加,Sphk1阳性表达率减少,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GC7901细胞中Sphk1与P27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SKI-II通过抑制Sphk1的表达进而上调P27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两种人大肠癌多药耐药株的建立及耐药性比较
    王开雷,李乐平,靖昌庆
    2011, 49(4):  75. 
    摘要 ( 972 )   PDF (1358KB) ( 3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递增药物质量浓度持续作用、恒定药物质量浓度周期作用两种方法建立的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方法     用递增药物质量浓度持续作用、恒定药物质量浓度周期作用方式分别建立人大肠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多药耐药细胞亚系 L2 和 L3,MTT检测两种细胞株的耐药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基因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p-糖蛋白 (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结果     递增药物质量浓度持续作用法诱导8个月后,细胞可以在含 2.5μg/mL 5Fu 的培养液中正常生长,对 5Fu 的耐药指数为26.53,对该细胞亚系命名为L2;以含 2.5μg/mL 5-Fu 的培养液进行筛选,6 个月后细胞能稳定生长,所得细胞亚系命名为L3,其对5Fu 的耐药指数为13.78。与L2相比,G1 期细胞数量较少,细胞凋亡较多,MDR1 mRNA 转录水平和 Pgp 表达相对较低。结论    大肠癌 LOVO 细胞株经递增药物质量浓度持续作用、恒定药物质量浓度周期作用两种诱导方式作用后,成功建立的人大肠癌5-Fu多药耐药细胞亚系L2和L3均可产生MDR;其耐药机制可能与 MDR1 mRNA 和 P-gp的过表达有关。两种方法建立的肿瘤多药耐药模型在耐药性上有一定差异。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iRNA抑制Jiyoye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宋爱琴1,2,鞠秀丽1,孙立荣2,王玲珍2,李晓玲2,于洪升3
    2011, 49(4):  80-84. 
    摘要 ( 1103 )   PDF (858KB) ( 3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RNAi技术经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iRNA对Jiyoye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设计并合成RNA干扰序列,退火后连接到pLVX干扰载体上,构建PLVX-c-myc表达载体,经慢病毒介导转染人Jiyoye细胞株培养72h。实验分为空白对照(未转染)、c-myc-neg、c-myc-1、c-myc-2、c-myc-3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转染率,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 c-my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构建pLVX-c-myc-neg、pLVX-c-myc-1、pLVXc-myc-2、pLVX-c-myc-3重组表达载体。与c-myc-neg组相比, c-myc-1、c-myc-2和c-myc-3组c-my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以c-myc-3组下降最显著(P<0.05)。结论     成功构建c-myc shRNA表达载体,利用慢病毒介导转染Jiyoye细胞的c-myc基因表达下调,为进一步探讨沉默c-myc基因在白血病和淋巴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odoplanin在非小细胞肺癌间质中的表达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林文俐1,刘杰2,李哲3,张楠2,刘传勇2,刘金锋1,孙玉萍2
    2011, 49(4):  85-89. 
    摘要 ( 893 )   PDF (1443KB) ( 2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Podoplan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NSCLC患者间质及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间质中PDGFR-β、Podoplanin的表达,用肌动蛋白α(α-SMA)标记CAFs,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PDGFR-β、Podoplanin表达情况及与CAFs、L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中PDGFRβ、Podoplanin在间质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 P均<0.05)。NSCLC间质中PDGFR-β与Podoplan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0, P<0.05),且其表达与CAFs密切相关。癌组织中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且淋巴结转移组LMVD更高(P<0.05);PDGFRβ或Podoplanin阳性表达组L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均<0.05)。间质中PDGFR-β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Podoplanin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的转移相关(P均<0.05)。结论    PDGFR-β、Podoplanin在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CAFs有关,且与肿瘤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ROC分析在多层螺旋CT综合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
    杨玉海,邵广瑞,宋磊,张伟
    2011, 49(4):  90-94. 
    摘要 ( 930 )   PDF (606KB) ( 3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多层螺旋CT(MSCT)综合性诊断中ROC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证实的SPN 177个,由3位资深的CT诊断医师分别对每个SPN的MSCT图像进行全面分析,依其影像特征进行综合评分,根据SPN的最大径(D),以MSCT评分为分类值,分别绘制D≤3.0cm、2.0cm<D≤3.0cm和D≤2.0cm SPN良恶性诊断的ROC曲线,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AZ)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SCT评价SPN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030、0.899±0.039和0.867±0.044,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最佳阈值分别为3.0、3.5和2.5。结论    ROC分析在综合运用MSCT提供的影像信息全面评价SPN的良恶性方面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将MSCT评价SPN的结果与恶性概率相结合,能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处理方案。

    慢性非胆脂瘤中耳炎并耳蜗瘘管
    李树峰,梁琴
    2011, 49(4):  95. 
    摘要 ( 1096 )   PDF (1017KB) ( 2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非胆脂瘤中耳炎引起的耳蜗瘘管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处理。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非胆脂瘤中耳炎引起的耳蜗瘘管。结果     非胆脂瘤中耳炎所致的耳蜗瘘管骨导下降不明显,无眩晕,瘘管实验为阴性。瘘口骨内膜完整,术后骨导均仅有轻度下降。结论     机械因素可能不是骨质破坏的必要因素,术前研究全系列高分辨率图像有利于避免漏诊耳蜗瘘管,应尽量清除瘘口的病变上皮或肉芽,通过仔细操作能够保存耳蜗功能。

    双源CT仿真内镜技术评估胸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价值
    李刚1,2,马祥兴3,张化一2,田本祥2,韩武师2,于德新3,尉从新3
    2011, 49(4):  98-102. 
    摘要 ( 1041 )   PDF (1557KB) ( 5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源CT仿真内镜技术(VE)在胸主动脉夹层破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利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双源CT对比剂增强扫描并确诊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VE后处理重建。利用断面图像观测破口是否存在,利用VE对破口及内膜片成像。为确定对比剂浓度与破口显示情况的关系,测量破口附近真腔的CT值;根据VE对破口的显示情况将本组病例分为VE显示清晰组(n=40)及不清晰组(n=10),观察VE显示的主动脉夹层破口及游离内膜片的形态及特点,分析两组之间测得的CT值的差异。结果    5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中Stanford A、B型分别为22、28例,其中40例(80%)VE图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10例(20%)VE图像破口显示不清,其中4例VE及其他断面图像均未发现破口,6例破口显示不佳;VE图像显示清晰组与不清晰组之间破口附近真腔的CT值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清晰组破口周围均可见明显的伪影及噪声。VE图像显示清晰组中破口为梭形或椭圆形16例,其余24例为不规则型。5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中VE图像能显示清晰撕裂内膜的为45例(90%),其中包括螺旋型35例,其余10例。结论     双源CT仿真内镜技术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及其破口的三维立体结构,腔内对比剂的浓度并非是导致VE图像破口显示不清的因素。

    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
    杨健军1,3,杜怡峰2,韩晔3,胡浩然3
    2011, 49(4):  103. 
    摘要 ( 945 )   PDF (344KB) ( 3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 、7 、14d进行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 、30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4、30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发病后3、7、14d血清NSE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7、14d S-100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结直肠癌中p53、Nup88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赵增仁1,张丽静1,张志勇2,郑峥1,王园园1,孙晓锋1
    2011, 49(4):  105-109. 
    摘要 ( 1211 )   PDF (965KB) ( 4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p53和Nup88 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探讨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结肠癌细胞株(HCT-116p53+/+和HCT116p53-/-)中p53和Nup88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CRC及13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53和Nup88蛋白的表达。结果     HCT-116p53-/-细胞株中p53 mRNA的表达较HCT-116p53+/+明显下调,但Nup88 mRNA的表达在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48例CRC中,p53和Nup88蛋白均呈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75%和72.92%,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1)。但未发现二者存在相关性(r=0.173, P>0.05)。结论     CRC中p53和Nup88蛋白均呈现高表达,二者均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但未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高尔基体蛋白7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孔祥亘1,韩绍磊2,郑昭敏2,杜文军2,陈士俊2
    2011, 49(4):  110-114. 
    摘要 ( 1212 )   PDF (737KB) ( 3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32例血清,其中原发性肝癌(PHC)56例、肝硬化33例,慢乙肝患者23例,健康对照2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GP73的表达情况;应用甲胎蛋白异质体亲和吸附离心管洗脱获得AFPL3,同时化学发光法检测原始血清中总AFP和AFP-L3,计算AFP-L3在总AFP中的比率。结果    PHC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247.05(228.35~287.72)、176.83(159.51~183.98)、152.58(135.19~162.85)、43.00(37.96~52.64)ng/mL,AFPL3%分别为14.52(12.33~15.28)%、5.68(4.32~7.74)%、4.31(3.57~6.45)%、3.29(2.60~4.25)%。PHC组GP73和AFP-L3%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1); GP73和AFP-L3%用于诊断PH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28,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87.60ng/mL、9.98%,此时的敏感度分别为69.6%、64.3%,特异度分别为86.8%、96.1%。二者联合诊断PHC的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5.5%。结论    GP73和AFP-L3%均可作为诊断PHC的血清标记物,二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提高PHC的诊断率。

    结肠癌中hTERT和P5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迟元卫1,陈健2,刘亮2,王敏3,齐莹莹2,刘君2
    2011, 49(4):  115-117. 
    摘要 ( 1012 )   PDF (879KB) ( 4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结肠癌中hTERT和P53表达情况、意义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2例结肠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hTERT和P53的表达。结果     52例结肠癌组织中hTERT表达阳性率为80.8%(40/52),而相应癌旁正常结肠组织中无1例阳性表达;52例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为38例,阳性率为73.1%(38/52),相应癌旁正常结肠组织中同样无1例阳性表达。hTERT、P53的表达上调与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P>0.05), 而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明显相关(P<0.05)。同时,hTERT、P5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hTERT、P53可能参与了肿瘤生长和发展的共同通路,在结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直肠病变的应用
    张晓明,马祥兴,于德新,孟祥水,李传福
    2011, 49(4):  118. 
    摘要 ( 1406 )   PDF (1196KB) ( 4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直肠病变3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1例直肠癌及直肠周围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3T双梯度短磁体全身磁共振系统,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应用3D FSPGR序列,对比剂注射速度3mL/s,注射剂量0.1mmol/kg,自对比剂开始注射时启动动态增强扫描,15~20个扫描时相不间断连续进行,总扫描时间4~6min。分析不同直肠病变及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的直肠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变强化达峰值时的信号强度(SIpeak),获取达峰值的时间(Tpeak)并进行比较。结果     将直肠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强化峰值出现的早晚及对比剂退出的情况分为A、B、C、D 4种类型。直肠腺瘤均为A型,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肛周脓肿峰值出现较晚,均属 B、C、D型。直肠癌表现不一,且随分化级别的降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形态渐由A型向D型转化。各类直肠病变的Tpeak差别显著(P<0.05),由早到晚依次为直肠腺瘤、直肠癌、肛周脓肿和直肠癌术后复发。随分化级别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peak逐渐延长。未穿透浆膜层的直肠癌Tpeak明显早于穿透浆膜层的直肠癌(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Tpeak明显早于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P<0.05)。结论     不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对于直肠病变的诊断有帮助,Tpeak可作为直肠癌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的较为可靠的指标。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人肝外胆管癌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郭森1,刘炎锋1,赵锐1,崔夕军2,牛军1,陈雨信1,吴小鹏1,徐克森1
    2011, 49(4):  123-128. 
    摘要 ( 972 )   PDF (667KB) ( 2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肝外胆管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后组织中HDGF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DGF和MVD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和58.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DGF和MVD有正相关关系(r=0.279, P=0.024);HDGF表达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小于阴性患者的总生存率(23.3% vs 62.9%,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DGF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HDGF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与MVD相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D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相关耐药突变15例回顾性分析
    杨芳,王磊
    2011, 49(4):  129-132. 
    摘要 ( 1035 )   PDF (352KB) ( 4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替比夫定(LdT)相关耐药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模式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LdT治疗中病毒学突破的HBeAg阳性CHB,经焦磷酸测序法证实为LdT耐药突变的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4个耐药突变位点呈5种模式,分别为rtM204I 9例,rtM204I+rtL180M 3例,rtM204I+rtV173L、rtM204I+rtV173L+rtL180M和rtM204I+rtV173L+rtA181V各1例。治疗24周时患者血清HBV-DNA均<104拷贝/mL,其中60%(9/15)的患者<103拷贝/mL;耐药突变发生于用药后40~111周,均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rtM204I是LdT耐药的主要突变模式,对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即使在24周HBVDNA<103拷贝/mL,仍需关注其耐药突变。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泪膜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陈红梅1,卓建2
    2011, 49(4):  133. 
    摘要 ( 884 )   PDF (437KB) ( 3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70只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d、1周、2周、1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通过角膜荧光素试验(FSC)、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 、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膜功能,检测角膜知觉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d、1周、2周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 程度明显增加,BUT变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角膜知觉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泪膜稳定性与角膜知觉呈正相关性。

    赖氨酰氧化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杨华伟,刘剑仑,蒋奕, 唐玮,韦薇,黄真
    2011, 49(4):  136-140. 
    摘要 ( 875 )   PDF (1060KB) ( 3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赖氨酰氧化酶(LOX)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与乳腺癌常规预后指标比较,探讨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56例正常乳腺组织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LOX mRNA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相应组织中LOX蛋白及HIF-1α的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OX mRNA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57.14%、32.14%、25.00%,乳腺癌组织中LOX mRN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1);LOX蛋白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8.21%、26.78%、20.00%,乳腺癌组织中LOX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LOX mRNA及LOX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Ⅳ期乳腺癌LOX mRNA及LOX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均<0.01),但在不同年龄及肿瘤大小患者的癌组织中LOX mRNA及LOX蛋白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X蛋白的表达与HIF-1α呈正相关(r=0.368)。结论     LOX蛋白及LOX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LOX与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LOX高表达的乳腺癌其恶性程度更高,更易发生远处转移;HIF-1α与LOX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aspase-3、OPN和Ezri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兴苗1,李孟圈1,王丽娟2,苏静1,胡荻1
    2011, 49(4):  141-145. 
    摘要 ( 863 )   PDF (1031KB) ( 2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骨桥蛋白(OPN)和埃兹蛋白(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71例术中切除的原发性乳腺IDC和33例距癌灶约5cm处正常乳腺组织中Caspase-3、OPN和 Ezrin的表达,分析3种蛋白间及其与乳腺IDC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IDC组Caspase-3、OPN及Ez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66%、74.65%、64.79%,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Caspase3、OPN及Ez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6%、33.33%、39.39%,3指标在两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DC组,3种蛋白的表达与乳腺IDC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复发相关;Caspase-3、OPN及Ezrin蛋白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Caspase3与OPN、Ez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258、-0.313),OPN与Ez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aspase3、OPN、Ezrin 3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住院肿瘤患者亲属照顾者主观负担及相关因素
    李文杰1,王峰2,李树秋3,吕丽1,王力1,薛艳2,张红静1
    2011, 49(4):  146. 
    摘要 ( 1262 )   PDF (362KB) ( 3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亲属照顾者主观负担现状及其与一般社会性因素、家庭关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用一般社会学指标、照顾者反应评估工具、家庭关系指数和家庭功能评定问卷对71名住院肿瘤患者照顾者和45名普通内科住院患者照顾者(对照组)进行测量。结果     肿瘤患者照顾者的健康问题(P<0.05)、时间受打扰(P<0.01)和经济压力(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庭关系指数与健康问题(P<0.01)、时间受打扰(P<0.05)、经济压力(P<0.01)、家庭支持缺乏(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P<0.001)呈显著负相关;情感介入与健康问题(P<0.05)、家庭支持缺乏(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P<0.05)显著负相关。年龄、婚姻状况等与主观负担的部分维度呈显著相关。结论     住院肿瘤患者照顾者的主观负担高于一般内科患者照顾者;照顾者的主观负担与家庭关系、情感介入、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相关。

    三叶因子1、2和环氧合酶-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石磊1,赖铭裕1,梁志海2,刘诗权2,黄杰安2,唐国都2,姜海行2
    2011, 49(4):  150-153. 
    摘要 ( 959 )   PDF (1463KB) ( 3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三叶因子1(TFF1)、三叶因子2(TFF2)和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TFF2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50例癌旁组织和50例胃癌组织中TFF1、TFF2和COX-2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TFF1、TFF2表达呈逐渐减弱趋势(P<0.01),而COX-2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TFF1、TFF2的表达强度与后者呈负相关( P<0.01)。结论     COX-2的表达增加抑制TFF1、TFF2的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应用步态分析评价足趾缺损对足功能的影响
    吴昊1,丰荣杰1,官士兵1,许庆家1,张立山1,李淑媛1,龚维明2,贾堂宏2
    2011, 49(4):  154-157. 
    摘要 ( 1054 )   PDF (343KB) ( 2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用步态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的足趾损伤对足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访术后2~8年拇趾远节部分缺损、拇趾远节缺损、二趾缺损和二趾列缺损四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健足对照,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行足底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拇趾远节部分缺损主要引起局部应力的改变,拇指远节缺损引起重心后移及前足蹬离期的缩短,二趾缺损可引起足底应力的外移,跖骨头缺损引起整个前足压力显著升高。结论    各类足趾缺损均会对足底步态产生不同影响,拇趾远节及第二跖骨头缺损对足底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应尽力予以保留。

    5种方法筛查无症状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王孝勇1,李士雪2,孙秀彬2,逄增昌3,乔青4
    2011, 49(4):  158-162. 
    摘要 ( 1247 )   PDF (498KB) ( 1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模型,评价空腹毛细血管血糖(FCBG)、空腹血浆血糖(FPG)、糖负荷2h血浆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2型糖尿病(T2DM)危险评分表(DRS)筛查无症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方法     使用2006年青岛糖尿病预防计划中“未被医生告知患有糖尿病”的4070名受试者的横断面调查资料,所有受试者均测FCBG、FPG、2HPG、HbA1c,填写DRS,并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以确诊无症状T2DM。比较上述5种方法筛查无症状T2DM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的面积(AUROC)。结果    FCBG筛查无症状T2DM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ROC为64.08%、69.81%和0.712;FPG为60.10%、100.00%和0.896; 2HPG为67.12%、100.00%和0.898;HbA1c为40.21%、81.96%和0.673;DRS为61.50%、63.72%和0.679。FPG和2HPG的AUROC与其他3个筛查指标的AUROC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PG与2HPG的AURO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CBG、HbA1c与DRS的AUROC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CBG和DRS可作为筛查无症状T2DM简单有效的一线方法;HbA1c 暂不适合于社区T2DM的筛查;适当降低FPG与2HPG筛查切点可提高灵敏度,减少漏诊率。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和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分析
    李红,汪为民,李雪琴
    2011, 49(4):  163-164. 
    摘要 ( 844 )   PDF (258KB) ( 2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