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10
      
    加强环境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推动风险预警公共卫生服务
    李湉湉,王情,孙庆华
    2021, 59(12):  1-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322
    摘要 ( 839 )   HTML ( 16 )   PDF (1257KB) ( 27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环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境健康风险的评估和预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我国,针对空气污染和热浪、寒潮等的人群健康风险预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构建了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及预警平台,并在全国多个试点城市发布,为公众健康防护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同时,启动了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研究及应用工作,构建了热浪和寒潮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及预警分级,并在试点城市实现了实时发布。然而,整体而言我国环境健康风险预警研究及公共卫生服务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未来应持续加强各类环境危险因素的风险预警科学研究和应用,并开展环境健康风险预警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性评估,不断优化完善预警模型和相关指数。同时,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健康风险预警发布体系,推动环境健康风险预警及公共卫生服务在全国的应用,并进一步推进预警发布后的健康风险干预工作,以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健康风险,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环境健康风险感知研究进展
    黄蕾,叶子雯,李湉湉
    2021, 59(12):  6-1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959
    摘要 ( 846 )   HTML ( 6 )   PDF (4969KB) ( 1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健康风险。研究公众对环境健康风险的感知可以为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综述首先阐述了近三年来环境健康风险感知的调研国家和对象,其次重点分析环境健康风险感知常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并总结环境健康风险感知的特点、热点和研究趋势。最后,基于目前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温度相关的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许怀悦,王情,马润美,班婕,李湉湉
    2021, 59(12):  13-1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823
    摘要 ( 803 )   HTML ( 18 )   PDF (1265KB) ( 52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温作为全球性环境危险因素之一,能增加人群发病和死亡风险,造成健康经济损失。评估温度相关疾病负担对于制定及实施适应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聚焦近年来全球各国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梳理和评价相关研究指标、评估方法与现状,为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的评估及预估研究提出建议。
    《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解读
    杜艳君,班婕,孙庆华,张翼,王情,陈晨,刘园园,李湉湉
    2021, 59(12):  20-2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67
    摘要 ( 1152 )   HTML ( 18 )   PDF (1381KB) ( 30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对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有重要需求。2021年3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实施WS/T 777-2021《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简称《指南》),以规范我国的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本文就背景、主要内容、指南特色等方面对《指南》进行解读。
    2016~2020年济南市居民饮用水中8种重金属浓度变化趋势及健康风险特征分析
    彭秀苗,王雪峰,公为美,张扬,周敬文,崔亮亮
    2021, 59(12):  24-3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988
    摘要 ( 1097 )   PDF (7581KB) ( 2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济南市城区和农村饮用水中重金属浓度的长期变化及慢性健康风险水平。 方法 2016~2020年在济南市10个区县分别设置城区和农村饮用水监测点,采集饮用水样品,共计对2690份样品中的8种重金属[砷、镉、铬(六价)、铅、硒、铝、铜、锌]进行检测。参照《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对3种重金属(砷、铅、铜)成人经口摄入途径导致的慢性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描述不同水样、不同水源、不同水期类型饮用水中3种重金属慢性健康风险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处理措施饮用水中重金属慢性健康风险差异。 结果 2016~2020年济南市饮用水中,8种重金属元素中有6种元素[砷、镉、铬(六价)、铅、铜、锌]浓度整体上均呈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其中铝(7/2 690,0.22 %)和铅(3/2 690,0.11%)浓度存在超标情况。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砷同时存在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铅存在致癌风险,铜存在非致癌风险;城市饮用水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风险指标为砷、铅、铜,农村饮用水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风险指标为砷;不同水样、不同水源、不同水期的饮用水健康风险均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水源类型水样砷致癌风险(P=0.016)、铅致癌风险(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特殊处理的饮用水中砷致癌风险和铜非致癌风险有所降低。 结论 2016~2020年济南市居民饮用水中大部分重金属元素浓度呈现出降低趋势,但砷、铅、铜仍然存在经口摄入途径暴露导致的长期慢性健康风险,应在今后饮水风险管理中给予重点关注。
    集约化动物养殖区饲料-粪便-饮用水中β受体激动剂的残留特征及其健康风险
    夏慧禹,刘仲,刘树民,李学文
    2021, 59(12):  33-4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890
    摘要 ( 692 )   PDF (2301KB) ( 6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中国东部某养殖区为例,探讨β受体激动剂的饲料添加情况和粪便残留特征,评估饮用水中β受体激动剂的人体健康风险。 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检测不同养殖场饲料(n=70)、粪便(n=75)和饮用水(n=59)中12种β受体激动剂的含量,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其在不同畜种粪便间的差异性,通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评估其健康风险。 结果 该地区各类样品中均存在β受体激动剂残留。饲料中12种β受体激动剂的检出率均高于50%,其中溴布特罗检出率高达100%,非诺特罗浓度最高(102.94 μg/kg)。粪便中β受体激动剂的检出率高于80%,其中溴布特罗和溴代克伦特罗的检出率达到100%,浓度最高为非诺特罗(395.84 μg/kg)。不同畜禽粪便的β受体激动剂存在浓度差异,除特布他林外,其他11种物质均以牛粪中残留浓度最高(P<0.05)。饮用水中亦检出所有12种β受体激动剂,且检出率大部分在80%以上,其中溴布特罗检出率达到100%,非诺特罗浓度最高(30.09 ng/L)。通过单一饮用水暴露,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非致癌健康风险较低。 结论 该养殖区饲料中存在添加β受体激动剂的情况并导致较高的粪便残留,已通过环境扩散引起饮用水的污染,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4~2019年青岛市生活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估
    潘璐,王炳玲,王寅,张秀芹,徐春生,李丹丹,段海平
    2021, 59(12):  42-4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010
    摘要 ( 838 )   PDF (1223KB) ( 1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青岛市2014~201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健康风险,为青岛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分析青岛市10个区市2014~2019年间的2 963份生活饮用水水质结果,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US EPA)经典“四步法”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其中的17种化学污染物进行经口摄入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估。 结果 2014~2019年经口途径摄入饮用水中,对成年人致癌风险最高的为镉(致癌风险为1.94×10-5),其次为铬和砷。大部分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在6年内呈现总体下降趋势。非致癌风险最高的为氟化物(危害系数为0.31),其次为硝酸盐氮和砷。致癌风险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砷、铬、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致癌风险在出厂水和末梢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甲烷在丰水期的致癌风险大于枯水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 结论 青岛市生活饮用水中化学污染物的健康风险低于US 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初步认为青岛市生活饮用水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不会对成年人群健康产生明显危害。镉、砷和铬的致癌风险及氟化物、硝酸盐氮和砷的非致癌风险相对较高,应在饮用水风险管理中优先关注。
    淄博市生活饮用水中硝酸盐暴露及其健康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
    刘芳盈,赵志强,孟超,王丹,李平,刘晓利,张殿平,王勤,王敏
    2021, 59(12):  50-5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17
    摘要 ( 763 )   PDF (7051KB) ( 2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饮用水硝酸盐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为水质干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对2016~2020年淄博市2 575份城乡饮用水样品检测硝酸盐含量,采用我国《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不同年度、不同监测点类型、不同水源、不同处理方式的硝酸盐含量和非致癌健康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2016~2020年共检测水样2 575份,硝酸盐超标率为10.76%。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具有空间聚集性,高值主要集中在沂源县中部和东部、博山区西南部,低值集中在高青县和桓台县。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总体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农村水高于城区水、地下水高于地表水、未处理水高于处理水。5年总体平均非致癌风险为0.21,对人体产生的非致癌风险较低;最高非致癌风险为1.99,主要集中在沂源县,对人体存在长期暴露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结论 淄博市局部区域饮用水硝酸盐污染较严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应引起关注并采取水质干预措施。
    青岛市生活饮用水中微塑料分布特征
    柴然,张秀芹,徐春生,王寅,潘璐,王炳玲,段海平
    2021, 59(12):  58-6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068
    摘要 ( 890 )   PDF (1717KB) ( 3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青岛市生活饮用水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方法 对青岛市内不同水源类型的32个末梢水进行采样,每个样品取500 mL进行分析。利用激光红外成像(LDIR)分析水样中微塑料的种类、数量和粒径。 结果 32份样品中,有25份检出微塑料,检出率为78.1%。所有样本中微塑料丰度(个/L)最大值高达360,M(P25,P75)为18(2.5,91.5)。在检出微塑料的样品中,微塑料丰度高于300个/L的样品2份,均来自城区地表水;丰度低于中位数的样品8份,均来自于农村生活饮用水。来自城区地表水的样品中微塑料检出率最高,为81.8%(9/11)。检出的微塑料为: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氨基甲酸乙酯、聚甲醛酯、聚氯乙烯、聚砜8种。其中PET占比(85.8%)最高,其次是聚酰胺(8.5%)。生活饮用水中微塑料丰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少,粒径为0~30 μm的微塑料最多(49.7%),其次为30~50 μm(28.4%),50~100 μm(15.7%),100~300 μm(6.1%)。 结论 青岛市不同水源饮用水的微塑料含量不同,城区高于农村,PET材料制品作为饮用水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应被重点关注。
    2016~2020年济南市两城区大气PM2.5中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及慢性健康风险评估
    王丽珩,彭秀苗,张迎建,单冰,曹萌,崔亮亮
    2021, 59(12):  63-6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15
    摘要 ( 637 )   PDF (3440KB) ( 1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济南市两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方法 选择2016~2020年期间济南市市中区和历城区作为监测点,每月定期开展PM2.5及锑、铝、砷、铍、镉、铬、铅、汞、锰、铊、镍、硒等12种金属元素的成分监测,参照《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进行PM2.5中金属元素的慢性健康风险评估。 结果 2016~2020年期间共采集884份石英纤维滤膜,除汞元素外,其他11种金属元素的浓度历城区高于市中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区金属元素浓度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铝、铅、锰,占比超过90%;锰、砷、镉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Q)大于1,存在较高的非致癌风险,其他元素的HQ值均小于1;两区铬的致癌风险(CR)均为最高,其风险值在1×10-6~1×10-4之间,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其次是砷元素,两个监测点中其CR最大值均超过1×10-4水平;镉元素CR值在两区的中位数均超过1×10-6;铅、镍、铍元素的CR最大值均未超过1×10-6,引起癌症的风险性较低。 结论 济南市空气中铝、铅、锰的浓度较高,锰、砷、镉的非致癌风险最高,铬、砷、镉致癌风险最高,应予以重视。
    郑州市两城区大气PM2.5中金属、类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杨似玉,闫晓娜,彭靖,张杰,王永星,张欣烨,张书芳
    2021, 59(12):  70-7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079
    摘要 ( 679 )   PDF (1334KB) ( 2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郑州市两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中金属、类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解析,并评估当地居民经吸入途径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 方法 2019年测定郑州市二七区、经开区大气PM2.5及其中12种金属、类金属浓度,结合相关性分析及富集因子分析推测污染来源,并依据《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777-2021)评估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 结果 2019年郑州市二七区和经开区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78 μg/m3、81 μg/m3;两区大气PM2.5所含金属、类金属浓度为:铝>锰>铅>砷>硒>铬>锑>镉>镍>汞>铊>铍;多数金属、类金属浓度在不同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暖期大于非采暖期;二七区铍富集因子(EF)值介于1~10,两区其他金属、类金属EF值均大于10;两区大气PM2.5中砷(3.0×10-5/2.9×10-5)、镉(2.2×10-6/2.4×10-6)、铬(4.9×10-6/3.2×10-6)超额致癌风险大于1×10-6,已评估的10种金属、类金属非致癌风险危害商(HQ)值均小于1。 结论 郑州市大气PM2.5所含污染物较之前有所下降,但较其他地区仍有一定差距,砷、铬、镉具有潜在的致癌性风险,应给予重点关注,应针对交通、工业、燃煤等可能污染源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居民暴露。
    2016~2020年石家庄市大气PM2.5化学成分变化趋势及健康风险评估
    孙成瑶,唐大镜,陈凤格,赵川,关茗洋
    2021, 59(12):  78-8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872
    摘要 ( 826 )   PDF (1852KB) ( 12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特征,评估其对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 方法 以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2 km范围内两所小学的教学楼楼顶作为采样点,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每月10~16日采集PM2.5样品共840份,并分别采用离子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金属及类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依据《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777-2021)评估其对人群的健康风险。 结果 石家庄市2016~2020年PM2.5年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超过标准限值(35 μg/m3),整体呈现出冬秋季高于夏春季的特点。WSIIs在PM2.5中含量最高,除硝酸根离子(NO3-)外其余WSIIs浓度基本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并表现出与PM2.5相似的季节分布特征;金属与类金属元素铝(Al)、铅(Pb)、锰(Mn)在PM2.5中含量较高,除Al和Mn外,其他元素在5年间基本呈下降趋势,但铬(Cr)浓度仍远高于标准限值,多数元素表现出冬季较高的季节分布特征;16种PAHs总年均浓度呈现出自2016年逐渐上升、2018年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多数单体表现出秋冬季浓度较高的季节分布特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砷(As)、Cr和PAHs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中均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CR>1.0×10-6),同时,PAHs也存在较高的非致癌风险(HQ>1)。 结论 近年来石家庄市空气质量虽然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PM2.5中部分成分在目前接触水平下仍存在一定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应继续加强监测和风险评估。
    2016~2020年济南市两城区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浓度特征及慢性健康风险评估
    曹萌,王丽珩,彭秀苗,崔亮亮
    2021, 59(12):  87-9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18
    摘要 ( 702 )   PDF (6759KB) ( 1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浓度特征,并评估PM2.5中多环芳烃吸入途径的慢性健康风险。 方法 2016~2020年在济南市市中区和历城区两监测点每月定期开展PM2.5及其萘、苊烯、芴、苊、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等16种多环芳烃的成分监测;参照《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进行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对成人慢性健康风险评估。 结果 2016~2020年市中区共开展监测448 d,历城区共开展监测442 d,历城区萘、苊烯、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平均浓度水平大于市中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监测点多环芳烃浓度自2016年以来呈逐年降低趋势,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冬季为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两监测站点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的致癌风险均有一定的比例超过风险推荐值1×10-6,苯并[a]芘的慢性非致癌风险也均有一定的比例超过风险推荐值1。 结论 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呈逐年降低趋势,但PM2.5中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均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应在今后的空气污染治理中给予重点关注。
    457例孕妇PM2.5风险感知与防护行为个体差异和关联分析
    叶子雯,黄蕾,方强,龙海平
    2021, 59(12):  96-10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704
    摘要 ( 567 )   PDF (1060KB) ( 13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妇对PM2.5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的个体差异及感知与防护行为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457名妊娠期女性。采用自编问卷调研孕妇对PM2.5的感知和防护情况,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孕妇年龄越大,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越高,其对PM2.5关注度越高(χ2=14.19,P=0.007; χ2=19.61,P<0.001; χ2=8.93,P=0.030)。同时,对PM2.5完全不关注的孕妇和低收入(<4 000元/月)孕妇在应对PM2.5污染时的措施采取度更低(OR=0.30,95%CI 0.15~0.60,P=0.001;OR=0.37,95%CI: 0.20~0.69,P=0.002)结论 低收入孕妇更容易受到PM2.5的影响,需要提高这类群体对PM2.5的关注度,增强其抵御PM2.5风险的能力。
    山东省部分地区PM2.5和PM10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性分析
    萧阳,陶宇,王方怡,梁俞秀,张晋,季晓康,王志萍
    2021, 59(12):  101-10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01
    摘要 ( 703 )   PDF (1947KB) ( 2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妇在孕前及孕期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敏感暴露窗口。 方法 基于山东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山东省平台数据库孕产妇医疗数据,选取2018~2020年期间孕产妇资料;收集山东省64个监测站公布的PM2.5、PM10、NO2和SO2的逐日监测资料,选取研究对象各暴露时间段内的空气监测数据;根据孕妇家庭住址和监测站地址的经纬度坐标,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计算每位研究对象暴露时间段内逐日个体暴露浓度,进而获得每位研究对象在孕前期、孕早期和孕中期每个暴露窗口期内的平均暴露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PM2.5和PM10暴露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进一步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PM2.5和PM10的敏感暴露窗口。 结果 (1)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18 407名,其中1 020例孕妇患有GDM,基于本健康医疗大数据GDM患病率为5.54%。(2)PM2.5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为(52.45±18.26)μg/m3,高于其在孕前期[(50.71±16.98)μg/m3]及孕早期[(51.08±17.15)μg/m3]的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8,P<0.001);PM10在孕前、孕早及孕中期的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 P=0.124)。(3)调整协变量后,PM2.5和PM10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与GDM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GDM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8%和15%(OR=1.18,95%CI: 1.07~1.31; OR=1.15,95%CI: 1.09~1.21)。(4)DLNM分析结果显示,PM2.5和PM10暴露导致GDM发生风险增加的敏感窗口期分别在第18~24孕周和第14~22孕周。 结论 孕中期PM2.5和PM10暴露明显增加GDM发生风险。
    济南市宾馆、理发店和美容院室内空气中常见化学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
    单冰,崔亮亮,张迎建,曹萌,秦大中,王丽珩,彭秀苗
    2021, 59(12):  110-11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08
    摘要 ( 947 )   PDF (4893KB) ( 9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济南市宾馆、理发店和美容院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甲醛、氨的健康风险分布特征,识别宾馆、理发店和美容院可能存在的主要健康风险,为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在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和章丘共7个区,设置监测点进行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采用《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推荐的方法,评估公共场所中化学污染物吸入途径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 结果 评估了苯、甲苯、二甲苯、甲醛、氨5种危害因素的非致癌风险,所有场所空气中甲苯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Q)均低于1;所有场所空气中甲醛的HQ中位数均大于1;宾馆的苯、二甲苯和理发店的苯、氨及美容院的苯的HQ中位数均小于1,但风险最大值大于1。评估了甲醛和苯2种危害因素的致癌风险,所有场所空气中甲醛最低风险值均高于10-6水平,最大值高于10-4;所有场所空气中苯的致癌风险中位数均低于10-6,但最大值均高于10-6,其中宾馆存在风险最高值超过10-4情况。 结论 济南市宾馆、理发店和美容院中甲苯暴露量未超过不良反应阈值,非致癌风险较低;苯、二甲苯、甲醛、氨存在非致癌风险,需要开展持续性监测与风险评估。甲醛引起癌症的风险性较高;苯的致癌风险较低,但也存在极端值风险超过10-4情况。
    济南市涉农区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况及多途径暴露人群健康综合风险研究
    张迎建,彭秀苗,朱云昆,周敬文,崔亮亮
    2021, 59(12):  120-12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030
    摘要 ( 743 )   PDF (2448KB) ( 1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济南市涉农区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况,评估其多种途径对暴露人群的健康综合风险,为科学有效地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以降低济南市涉农区县农田土壤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济南市7个涉农区县作为调查现场,每区县按照两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选择20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监测点采集1份农田土壤。实验室检测分析砷、铬、镉、铅、汞5种重金属。按照《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对5种重金属进行慢性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评估。 结果 全市共采集农田土壤样品124份,铬中位浓度最高为53.2 mg/kg,其次为铅(17.8 mg/kg)、砷(9.0 mg/kg)和镉(0.12 mg/kg),汞浓度最低(0.074 mg/kg)。重金属砷、镉、汞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依次为3.23%、3.23%、0.81%。农田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慢性非致癌风险危害指数(HI)均小于1;砷致癌风险累积致癌风险(CCR)中位数大于1.0×10-6,概率风险约98%,大于1.0×10-6;铬CCR中位数小于1.0×10-6,概率风险约1%,大于1.0×10-6;镉CCR中位数及最大值均小于1.0×10-6。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经口摄入途径危害商(HQ)及致癌风险(CR)相对高于经皮肤接触途径。 结论 济南市涉农区县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砷、铬、镉、铅、汞慢性非致癌风险较低,重金属砷致癌风险较高,应将砷作为济南市农田优先控制的一项重点污染物。
    2017年某地重金属多介质多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估
    张盈盈,岳帅,杜艳君,班婕,李湉湉
    2021, 59(12):  127-13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833
    摘要 ( 863 )   PDF (1096KB) ( 42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某地多种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为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保护人群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环境健康综合监测项目收集空气PM2.5、饮用水及土壤介质中5种重金属(As、Cd、Cr、Pb、Hg)的监测数据,采用经典“四步法”评估重金属的健康风险。 结果 2017年某地As、Cd、Cr(VI)、Pb、Hg在空气PM2.5中的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98、0.46、0.41、21.00、0.10 ng/m3,在饮用水中的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25、0.25、2.00、1.25、0.05 μg/L,在土壤中的浓度中位数分别为7.82、0.17、8.92、27.50、0.08 mg/kg。空气PM2.5、饮用水、土壤介质中5种重金属各暴露途径的慢性和急性非致癌风险均<1,且5种重金属的累积非致癌风险均<1;饮用水中As、Cd、Cr(VI)经口摄入途径的致癌风险分别为5.26×10-5、4.49×10-6、2.80×10-5,空气PM2.5中As、Cr(VI)吸入途径的致癌风险分别为8.51×10-6、4.92×10-6,土壤中As、Cr(VI)经口摄入途径的致癌风险分别为8.77×10-6、3.33×10-6。As、Cd、Cr(VI)的累积致癌风险CCR分别为7.02×10-5、5.48×10-6、3.63×10-5结论 2017年某地5种重金属多介质多暴露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均较低,As、Cd、Cr(VI)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应予以重视。
    孕期环境温度对早产风险的影响
    杜爽,韩德新,林少倩,白硕鑫,赵小冬,王兆军,王志萍
    2021, 59(12):  134-14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00
    摘要 ( 634 )   PDF (5444KB) ( 1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济南市孕妇孕期环境温度对早产风险的影响,识别暴露的关键窗口期和敏感人群。 方法 依托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济南市建立的出生队列的基线人群,以婴儿母亲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期间每日环境温度数据,观察其对早产的影响。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结合Cox比例风险模型来估计孕期环境温度对早产风险的影响并识别关键窗口期。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家庭主妇与环境温度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再将研究对象按照家庭主妇进行分层分析以观察其效应修饰作用。 结果 (1)在纳入研究的6 501位母亲中,有285位早产,占4.38%。(2)与孕期中等温度相比,较低和较高的环境温度与早产风险存在统计学联系,较低温时的关键窗口期在第1~27孕周;较高温时的关键窗口期在第1~29周,其危险比(HR)峰值出现在第13~18孕周,危险比HR为1.13(95%CI:1.07~1.20)。(3)似然比检验发现,家庭主妇与温度存在交互作用(χ2=8.73,P=0.013)。(4)在家庭主妇人群中,极端0℃时的效应峰值为4.00(95%CI: 1.63~9.82),高于非家庭主妇[1.71(95%CI:1.08~2.73)];极端30℃时的效应峰值为3.45(95%CI:1.56~7.60),高于非家庭主妇[1.79(95%CI:1.12~2.84)]。 结论 孕期暴露于较低和较高的环境温度可能会增加早产风险,关键窗口期分别是第1~27孕周和第1~29孕周,家庭主妇人群对极端气温更敏感。
    浙江省2015~2020年热带气旋对白纹伊蚊密度和登革热发病率的影响
    颜钰,李传玺,刘起勇,马伟
    2021, 59(12):  143-15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248
    摘要 ( 744 )   PDF (3110KB) ( 1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浙江省热带气旋与白纹伊蚊密度和人群登革热发病率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5~2020年4~11月每日热带气旋数据、登革热发病数据和气象数据及每半月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热带气旋对白纹伊蚊密度和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及滞后效应,其中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进行年龄亚组分析。 结果 热带气旋可增加浙江省登革热发病风险,在滞后0、2 d时达到峰值,居民发病风险增加0.37倍(RR=1.37, 95%CI: 1.06~1.78;RR=1.37, 95%CI: 1.09~1.72)。不同年龄人群受到的影响不同,在滞后3、7 d时,45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分别增加0.51倍(RR=1.51,95%CI:1.08~2.13)和0.58倍(RR=1.58,95%CI:1.16~2.16);在滞后5 d时,6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达到最大(RR=1.64, 95%CI:1.12~2.40)。纳入布雷图指数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在浙江省受到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最大,且45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在受到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布雷图指数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热带气旋不同累计影响天数的组间布雷图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热带气旋能增加人群登革热发病风险,60岁以上和45岁以下人群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登革热发病风险。热带气旋期间蚊媒密度上升,应及时开展蚊媒消杀工作,降低区域内蚊媒密度。
    广州市极端降水事件对不同特征人群登革热发病的影响
    李传玺,刘起勇,马伟
    2021, 59(12):  151-15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013
    摘要 ( 627 )   PDF (1462KB) ( 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极端降水事件对广州市不同特征人群登革热发病的影响,识别脆弱人群。 方法 收集2015~2019年6~9月广州市气象资料和登革热病例监测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评估极端降水事件对登革热发病的滞后效应,然后进行亚组分析探究极端降水事件对不同性别、年龄段(<18岁、18~59岁、≥60岁)人群登革热发病的效应差异。 结果 研究期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 228例,周发病中位数22例。极端降水事件在滞后4周时可增加全人群登革热发病风险(RR=1.30,95%CI: 1.10~1.54)。脆弱人群是男性(RR=1.52,95%CI: 1.24~1.87, lag 4)和≥60岁人群(RR=1.99,95%CI: 1.51~2.63, lag 2)。 结论 极端降水事件可增加登革热的发病风险,该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男性和老年人是脆弱人群。应加强极端降水事件后的登革热监测和预警,制定相应卫生政策应对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后登革热的潜在流行风险。
    2005~2017年中国热浪事件及人口暴露水平趋势
    陆开来,班婕,费鲜芸,周珍,李湉湉
    2021, 59(12):  158-16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786
    摘要 ( 931 )   PDF (10668KB) ( 26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005~2017年中国热浪事件时空趋势及人口暴露水平。 方法 基于中国2901个区县在2005~2017年期间的逐日日均温再分析数据集,采用相对温度阈值定义方法,统计分析中国热浪事件发生区县数、发生频次、热浪日总天数与单次事件平均持续天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中国人口数据计算人口加权热浪日暴露水平。 结果 2005~2017年热浪事件在中国的影响呈整体增加趋势,其中2010年、2013年、2016年与2017年热浪事件整体影响较大;热浪事件在长江流域沿线省份的人口暴露水平较其他地区更高,其中上海市的年均人口加权热浪日暴露水平最高,其次是浙江省。 结论 中国热浪事件在时间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扩张趋势,并以长江流域为热浪事件的人口暴露集中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