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9-10-16
      
    论文
    长期高蛋白饮食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胰岛的影响
    2009, 47(10):  1-4. 
    摘要 ( 1292 )   PDF (569KB) ( 4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长期等热量高蛋白饮食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胰岛形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料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34只,分为高蛋白饲养组(HP组,n=12)、高脂饲养组(HF组,n=11)、普通饲养组(NC组,n=11),正常等热量饲养24周后,观察体质量、内脏脂肪及空腹血浆GLP1的改变,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观察胰岛分泌功能,作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胰岛形态学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HP组体质量、内脏脂肪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90.92±39.47)g vs(545.55±31.08)g,P<0.01,(22.42±7.04)g vs(32.33±9.27)g,P<0.05],HF组则均明显增加[分别为(656.01±58.49 )g  vs (545.55±31.08)g,(55.33±17.81)g vs(32.33±9.27)g,P均<0.01]。IVGTT结果显示,各点血糖无差异,但HP组5、10?min血清胰岛素显著降低[(91.56±21.72)mIU/L vs (121.29±34.03)mIU/L,;(58.62±15.80)mIU/L vs (81.12±24.36)mIU/L,P均<0.05];而HF组0、10?min显著升高[(40.21±14/12) mIU/L vs (27.48±11.31) mIU/L,(98.15±27.58) mIU/L vs (81.12±24.36) mIU/L, P均<0.05]。空腹血浆GLP1水平HP组显著降低[(0.52±0.13)μg/L vs (0.71±0.19)μg/L,P<0.05],HF组则有增加趋势[(1.03±0.28)μg/L vs (0.71±0.19)μg/L,P=0.1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HP组胰岛形态无改变,但HF组已出现胰岛显著增大、胰岛染色面积比率明显降低及平均灰度升高(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造成胰岛形态功能受损,而长期等热量高蛋白饮食虽能降低营养性肥胖大鼠胰岛素的第一时相分泌,但尚未引起胰岛形态变化。该组胰岛素分泌减少可能与空腹GLP1降低、体质量减轻有关。

    脂联素对L6大鼠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2009, 47(10):  5-8. 
    摘要 ( 1254 )   PDF (399KB) ( 3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脂联素对L6大鼠骨骼肌细胞基础及胰岛素诱导的葡萄糖摄取的影响。方法1. 将L6细胞分为脂联素处理组(脂联素刺激30?min)、胰岛素处理组(10?nmol/L胰岛素刺激20?mi n)和对照组。处理后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2. 将稳定表达葡萄糖转运子4(Gluosetransporter 4, GLUT4)的L6细胞(L6GLUT4细胞)分为6组:① 对照组; ② 脂联素处理组:脂联素刺激30?min;③ 低浓度胰岛素处理组:0.1?nmol/L胰岛素刺激20?min; ④ 高浓度胰岛素组:10?nmol/L胰岛素刺激20?min; ⑤ 脂联素预处理+低浓度胰岛素组:脂联素预处理30?min,0.1?nmol/L胰岛素刺激20?min; ⑥ 脂联素预处理+高浓度胰岛素组:脂联素预处理30?min,10?nmol/L胰岛素处理20?min。处理后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及GLUT4细胞膜含量。结果L6细胞:脂联素处理组葡萄糖摄取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6GLUT4细胞:① 脂联素处理组细胞膜GLUT4含量、葡萄糖摄取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 低浓度胰岛素处理组细胞膜GLUT4含量、葡萄糖摄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脂联素预处理+低浓度胰岛素组细胞膜GLUT4含量、葡萄糖摄取率均显著高于脂联素处理组(P均<0.01)以及低浓度胰岛素处理组(P均<0.01);③ 高浓度胰岛素处理组葡萄糖摄取率、细胞膜GLUT4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浓度胰岛素处理组(P<0.05,P<0.01);脂联素预处理+高浓度胰岛素组与脂联素预处理+低浓度胰岛素组比较,葡萄糖摄取率显著升高(P<0.05),而GLUT4细胞膜含量升高不显著(P>0.05);脂联素预处理+高浓度胰岛素组葡萄糖摄取率显著高于单纯高浓度胰岛素组(P<0.01),而GLUT4细胞膜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 脂联素对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基础摄取无明显影响;② 脂联素本身不足以诱导骨骼肌细胞的GLUT4细胞膜转位及葡萄糖摄取;③ 脂联素可增加胰岛素诱导的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其机制可能与加强胰岛素诱导的GLUT4细胞膜转位以及增加细胞膜GLUT4对葡萄糖的转运效率有关。

    2,5二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2009, 47(10):  9-14. 
    摘要 ( 985 )   PDF (960KB) ( 4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2,5二羟苯磺酸钙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羟苯磺酸钙治疗组,每组8只。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聚集。VG染色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免疫组化示PAI1表达明显增多,MMP9降低。羟苯磺酸钙治疗组大鼠上述趋势均明显好转。结论羟苯磺酸钙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发展。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清IL10、TGFβ水平及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
    2009, 47(10):  15-18. 
    摘要 ( 1155 )   PDF (258KB) ( 2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及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 方法以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LADA(LADA组)、30例2型糖尿病(T2DM组)、30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血清中IL10、TGFβ水平,同时应用HOMA公式计算胰岛素释放指数(HOMAIS)。  结果LADA组的IL10水平低于T2DM组(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ADA组的TGFβ水平与T2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与患者LnHOMAIS成正相关(r=0.314,P=0.017)。  结论LADA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衡,不能有效地维持自身的免疫耐受,可能是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

    P19细胞分化过程中激活型bHLH基因的表达
    2009, 47(10):  19-22. 
    摘要 ( 1149 )   PDF (614KB) ( 3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P19细胞分化过程中激活型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转录调控因子mRNA的表达,探讨其神经分化机制。方法用维甲酸(RA)诱导P19细胞分化,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19分化前以及分化后2、4?d时果蝇Asc的哺乳动物类似物(Mash1)、果蝇atonal的哺乳动物类似物(Math1)、Neurological stem cell leukemia2(Nscl2)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检测Mash1蛋白的表达。结果Mash1 mRNA和Nscl2 mRNA 随分化表达升高,在分化后2?d到达顶峰后下降,Math1 mRNA在分化后期表达明显。Mash1蛋白的表达与mRNA的表达一致。结论P19细胞分化过程中bHLH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相性,为解释神经细胞分化调控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表达人NEP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降Aβ作用的研究
    2009, 47(10):  23-27. 
    摘要 ( 1193 )   PDF (587KB) ( 3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携带人全长NE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包装扩增获得高滴度病毒,检测其对损伤细胞的降β淀粉样肽(Aβ)作用。方法构建含NEP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nep,并与骨架载体pAdEasyl在细菌内重组为pAdNEP,经293细胞包装为增殖缺陷性腺病毒,感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析检测NEP的表达水平及感染内源性损伤的SKNSH细胞(sweAPPSK),采用Elisa法初步检测NEP对Aβ的降解程度。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NEP和对照病毒ADGFP,且重组腺病毒能感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并检测到目的基因的高表达。Elisa结果显示,NEP高表达有明显减轻Aβ在细胞外累积的作用。结论利用细菌内质粒同源重组法可快速简捷地制备表达外源基因的腺病毒,感染ADNEP的神经细胞通过NEP高表达可以明显减轻Aβ累积。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原核表达及生物亲和特性研究
    2009, 47(10):  28-31. 
    摘要 ( 1562 )   PDF (843KB) ( 8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SPA)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探讨该重组蛋白与不同来源IgG结合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PCR法扩增SPA基因片段,将该段基因克隆到pET30a(+)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BL21大肠杆菌细胞,IPTG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及Westenblot鉴定目的蛋白。His亲和层析纯化后分别与人、小鼠、兔、猪及山羊血清反应,分析其与不同来源IgG的亲和关系。结果构建的pET30a(+)SPA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可表达SPA蛋白,且发现其与人及小鼠源IgG具有较高亲和性,与兔及猪源IgG亲和性较低。结论该重组蛋白SPA与人及小鼠源免疫球蛋白IgG具有较高亲和性,为下一步应用于SPAELISA打下基础。

    心肌内心电图监测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2009, 47(10):  32-34. 
    摘要 ( 1207 )   PDF (430KB) ( 2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心肌内心电图(IMEG)监测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方法穿刺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定期描记IMEG,观察QRS波振幅的变化,分别于术后第3、5、8、10天 4个时点处死3~4只动物,切取心脏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心肌组织经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判断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IMEG QRS波振幅下降10%认为发生排斥反应,并与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IMEG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IMEG监测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的大鼠应用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结果共有22只大鼠在术后第5~7天出现QRS波振幅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1±7)%。其中有21只经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证实发生排斥反应。采用IMEG的QRS波振幅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78%。经治疗后,IMEG的QRS波振幅和心肌阻抗监测大多迅速恢复至原来水平。结论IMEG是一种实时有效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尤其适合抗排斥疗效的监测。

    抗癫痫药物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2009, 47(10):  35-38. 
    摘要 ( 1283 )   PDF (1064KB) ( 3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对Wistar大鼠性激素分泌以及卵巢生成卵泡和黄体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戊酸钠组、奥卡西平组、左乙拉西坦组、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以及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组,每组10只。按照分组每天给药2次,连续3个月,处死前1个月,每天阴道涂片3次(6:00,14:00,20:00),判定动物的性周期阶段,在动情间期采血、处死,并分离卵巢组织。卵巢称重;卵巢组织采用HE染色并观察卵泡和黄体数目;采用放免法测定血中雌二醇、孕酮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孕酮水平上升(P<0.01);丙戊酸钠组、奥卡西平组、左乙拉西坦组、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组孕酮水平下降(P<0.01),同时,左乙拉西坦组雌二醇水平下降(P<0.01);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黄体数目增加(P<0.05),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组卵泡数目下降(P<0.01)。结论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可以引起性激素分泌紊乱,对于女性癫痫患者,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发育特点选择用药。

    内皮祖细胞与雌激素联合应用防止PCI术后再狭窄的研究
    2009, 47(10):  39-44. 
    摘要 ( 1209 )   PDF (622KB) ( 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与雌激素联合应用防止PCI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雌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Ⅰ:假手术组;Ⅱ:对照组;Ⅲ:雌激素组;Ⅳ:EPC组;Ⅴ:雌激素+EPC组。卵巢切除术后,Ⅲ组和Ⅴ组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其余动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卵巢切除前及卵巢切除后3?d、2周分别采血,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实验动物高脂饮食6周后应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用直接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兔外周血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制备EPC悬液以备细胞移植。建立兔腹主动脉损伤模型,Ⅰ组动物仅分离暴露出股动脉而不做球囊损伤,Ⅳ组和Ⅴ组动物损伤血管局部经导管给予EPC悬液2?mL输注,其余动物(除Ⅰ组外)给予生理盐水2?mL,4周后,伊文斯蓝染色检测损伤血管段内皮修复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程度,HE染色观察管腔丢失情况。结果与Ⅰ、Ⅱ、Ⅳ组相比,Ⅲ、Ⅴ组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15),甘油三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与Ⅲ、Ⅳ组相比,内皮修复程度、细胞增殖程度及管腔丢失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0.2±5.1)% vs (85.1±4.1)%、(83.9±6.5)%,P<0.05],[(15.67±2.98)% vs (26.02±4.18)%、(24.87±3.54)%,P<0.01],[(17.61±2.69)% vs (38.43±4.35)%、(41.15±4.45)%,P<0.01]。结论EPC与雌激素联合应用能加速内皮修复,减少血管腔丢失。

    厄贝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影响
    2009, 47(10):  45-49. 
    摘要 ( 1324 )   PDF (832KB) ( 2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消退粥样斑块的机制。方法将4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而实验组喂高脂饲料12周后,改喂普通饲料并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辛伐他汀组和厄贝沙坦组各10只,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和厄贝沙坦治疗12周。测定血清血脂浓度及斑块内膜和中膜厚度, 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自然消退组相比,厄贝沙坦组的血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斑块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及VCAM1、FGF2的表达均降低,Bcl2的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可能通过影响VCAM1、FGF2和Bcl2的表达而消退斑块。

    培养基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2009, 47(10):  50-53. 
    摘要 ( 1328 )   PDF (578KB) ( 3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考察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DMEMHG, 10%FBS)、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DMEMLG,10%FBS)、15%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DMEMLG, 15%FBS)、2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DMEMLG, 20%FBS)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贴壁、扩增的影响。方法① 选2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转子间区抽取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纯化细胞,体外培养。选取传代第一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assenger one, P1)分别用以上4种细胞培养基培养,测细胞扩增倍数;② 选取传代第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assenger two, P2)分别将以上4种细胞培养基混悬液接种于24孔板中,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测生长曲线;③ 选取4种培养基中培养效果最好的一组细胞,以密度0.5×104/mL接种于24孔板中,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测其矿化能力。结果DMEMLG(15%FBS) 组中细胞扩增倍数为(16.20±1.60)倍,细胞集落形成数为6.11±1.17,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矿化能力最强。结论DMEMLG (15%FBS)培养基较其他3种培养基更符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的条件,且更好的保持了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物活性。

    融合自杀基因对骨肉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2009, 47(10):  54-59. 
    摘要 ( 1249 )   PDF (1150KB) ( 3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胞嘧啶脱氨酶融合自杀基因(HSV TK/CD)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含TK/CD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测定感染效率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前体药物和不同感染复数的自杀基因重组腺病毒,计算瘤细胞增殖抑制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用流式细胞术和Hochest 33342 染色法分析杀伤机制。结果含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成功感染MG63细胞;不同感染复数和不同前体药物浓度下,融合自杀基因系统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单基因和双基因相加的作用 (P<0.05);其杀伤机制为致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结论融合自杀基因HSVTK/CD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抗赭曲霉毒素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009, 47(10):  60-63. 
    摘要 ( 1502 )   PDF (310KB) ( 4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抗赭曲霉毒素A(OA)的单克隆抗体(McAb)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OA的检测。方法采用小剂量长周期的免疫方案,以OA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物免疫雌性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法获得分泌抗OA的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用竞争抑制ELISA法进一步检测McAb的特异性,腹水诱生法大量制备McAb,以OA为竞争抗原,建立检测OA的竞争抑制ELISA。结果OABSA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效价为1:512?000,与BSA有强烈的交叉反应。细胞融合后,ELISA筛选抗体分泌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株,抗OABSA的McAb与BSA的交叉反应率仅为3.5%,对分泌抗OABSA特异的McAb的细胞株经3轮克隆化,抗体分泌阳性率达到100%,建立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OABSA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竞争抑制法进一步证明了该抗体是特异针对OA的,腹水诱生法制备了大量的McAb。竞争抑制ELISA线性范围为0.24~125?ng/mL,线性方程y=-0.113?2logx+0.901?6,相关系数r=0.98,最低检出浓度为0.24?n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7.07%~107.83%。结论获得了分泌抗OA的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OA检测的简单、灵敏、高效的ELISA检测方法。

    大鼠牙移动过程中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2009, 47(10):  64-67. 
    摘要 ( 1125 )   PDF (448KB) ( 3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大鼠牙移动过程中龈沟液中MMP1和MMP9含量的变化。方法在20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上颌一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每周提取大鼠实验牙及对照牙的龈沟液,并应用SDSPAGE, Western blot和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含量的改变。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各周龈沟液中MMP1和MMP9的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MMP1和MMP9含量在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是自加力第1周开始升高(与0周相比P<0.05),第2周时含量大幅增多(与第1周相比P<0.001),至第3周时达高峰,从第4周开始回落,至第7周最低,但仍高于加力前的水平;实验侧MMP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与对照侧的MMP9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沟液中MMP1和MMP9的含量在大鼠牙移动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MMP1较MMP9与正畸牙移动关系可能更密切。

    拔牙创不同愈合期对磨牙远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009, 47(10):  68-71. 
    摘要 ( 1184 )   PDF (356KB) ( 4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拔牙创不同愈合期远移磨牙时第一磨牙和双尖牙的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利用CT图片,结合MIMICS、IDEAS软件建立3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第二磨牙存在、第二磨牙拔除后1周(拔牙创临床愈合期)、第二磨牙拔除后3个月(拔牙创骨愈合期)3种情况,对3组模型均进行相同力值的加载和计算。结果3组模型中第一磨牙牙周膜压应力集中区分布相似,压应力集中区主要位于腭根近中面、近颊根远中面偏根分叉处、远颊根远中面颈部。3组模型中第一双尖牙近中初始位移量:模型一>模型三>模型二。第一磨牙远中初始位移量:模型二>模型三>模型一。结论拔牙后早期移动牙齿,可获得较好的支抗控制与较快的牙移动速度。

    异丙酚对热应激大鼠脑
    2009, 47(10):  72-74. 
    摘要 ( 1157 )   PDF (405KB) ( 2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热应激模型大鼠脑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只雄性Wister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n=8)、热应激模型组(M组,n=32)和异丙酚麻醉高温组(HP组,n=32);高温组分别于红外线辐射加热后2、6、12、24?h测定大鼠机械痛阈,然后快速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丘脑β内啡肽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M组和HP组大鼠丘脑β内啡肽含量比C组均明显升高(P<0.05),机械痛阈也相应升高(P<0.05);HP组β内啡肽表达在6、12?h时较M组升高(P<0.05);高温后24?h HP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比M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全身高温能增加大鼠丘脑β内啡肽的表达并提高机械痛阈,异丙酚通过减小高温后早期β内啡肽的下降幅度,增强机体热适应能力并发挥抗应激保护作用。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影响因素分析
    2009, 47(10):  75-79. 
    摘要 ( 1129 )   PDF (291KB) ( 3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大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41例CAPD患者为研究对象。大动脉僵硬度通过自动PWV分析仪检测颈股脉搏波速度(CF PWV)进行评估,容量负荷用体成分分析仪(BCM,德国)测定,常规标准测量血压和尿酸、血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相关生化指标。每个患者的指标均在同一天内常规测量。对相应指标行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PWV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PWV与糖尿病、年龄、收缩压、脉压、容量负荷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1=是,0=否 β=0.307, P =0.001)]、年龄(β=0.329, P =0.001)、尿酸(β=0.274,P=0.001)、收缩压(β=0.188, P=0.002)、透析龄(β=0.129,P=0.027)是PWV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糖尿病、年龄、收缩压外,尿酸、透析龄也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大动脉僵硬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TLR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9, 47(10):  80-82. 
    摘要 ( 1380 )   PDF (543KB) ( 2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TLR4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E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膀胱BUEC组62例标本经病理复检,WHO和ISUP病理分级具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G1) 5例,低度恶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G2)24例,高度恶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G3)33例。11例正常膀胱粘膜和13例癌旁膀胱粘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非生物素即用型二步法检测组织TLR4的表达。结果两对照组TLR4均100%呈强阳性表达,G1中60%强阳性、40%弱阳性,G2中21%弱阳性、79%阴性,G3中3%弱阳性、97%阴性,随肿瘤病理分级上升,TLR4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结论TLR4表达与BUEC分级相关,可成为估计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青年胃癌与老年胃癌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2009, 47(10):  83-85. 
    摘要 ( 1083 )   PDF (270KB) ( 4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青年与老年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点进行比较,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8例青年胃癌(≤40岁)和99例老年胃癌(≥6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男女比例为1∶1.08,老年组为3.6∶1;青年组与老年组有肿瘤家族史者分别为15例(37.5%)及12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远端胃为主,而老年组胃底、贲门部明显增多,占14.3%,与青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均以Ⅲ型居多,但两组Ⅲ型、Ⅳ型总和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胃癌组织学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为主(72.9%),Lauren分型以弥漫型为主,较老年组分化程度更差,恶性度高;钡餐检查较胃镜检查更易误诊青年胃癌(P<0.05);11例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100%。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青年组(28.2个月,95%CI 19.8~41.3)较老年组(26.7个月,95%CI 21.0~39.8)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胃癌较老年有更明显遗传倾向。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多为弥漫型。若能行根治手术,与老年胃癌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子宫腺肌病中PTEN和Akt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2009, 47(10):  86-90. 
    摘要 ( 1192 )   PDF (858KB) ( 4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磷酸酶(PTEN)和蛋白激酶B(PKB/Akt)的蛋白表达情况,旨在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27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PTEN、Akt、磷酸化Akt (PAkt)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PTEN蛋白在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表达高于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P<0.05,P<0.01),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的表达高于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表达(P<0.01);Akt、PAkt蛋白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在位内膜(P<0.05)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其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PTEN蛋白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P<0.05),但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t、PAkt蛋白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异位和在位内膜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Akt、PTEN与PAkt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弓内膜中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444;r=-0.546)。结论PTEN蛋白表达在子宫腺肌病的在位、异位内膜中减少;Akt、PAkt蛋白表达增加。PTEN蛋白低表达不能有效的抑制Akt的激活,从而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支架象鼻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
    2009, 47(10):  91-93. 
    摘要 ( 1435 )   PDF (270KB) ( 5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应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改良支架象鼻的支撑型内衬远端吻合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7月~2007年12月,应用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94例,男80例,女14例,13~67岁,平均(44.45±9.41)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55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6例,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手术2例,窦部成形8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187.09±44.08)min,主动脉阻断(99.70±27.51)min,选择性脑灌注(22.47±11.35)min,术后2次开胸止血7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卒中1例,术后院内死亡2例;平均随访(34.86±18.08)个月,随访中死亡1例,有1例行胸腹主动脉Ⅱ期置换术,生存率为96.63%,患者出院1年后支架血管段假腔闭合效果好的占50.00%。结论应用全主动脉弓+结合支撑型内衬吻合技术的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主动脉CT能较好地跟踪评估残余假腔的闭合情况。

    Cyr61基因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
    2009, 47(10):  94-97. 
    摘要 ( 1176 )   PDF (501KB) ( 3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富半胱氨酸61基因(Cyr6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8例CML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yr6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CML患者中慢性期20例(慢性期组),加速期11例(加速期组),急变期7例(急变期组)。结果38例CML患者中,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变期组Cyr6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yr61基因在加速期及急变期的表达高于慢性期(P<0.05),Cyr61基因在加速期和急变期的表达虽升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r61蛋白在CM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ML加速期和急变期中Cyr61蛋白的表达高于慢性期(P均<0.05)。结论Cyr61基因参与了CML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CML的急变有关,可作为预示CML急变的实验依据。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2009, 47(10):  98-101. 
    摘要 ( 1223 )   PDF (279KB) ( 2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3月在齐鲁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或PCI的200例患者,分别监测造影前3?d内(任意1?d)和造影后第3、7天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分析冠状动脉诊疗术患者CIN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4例(7%)发生CIN。在CIN组和非CIN组,原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影剂剂量和高脂血症,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原有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是CIN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年龄、BMI、ACEI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影剂剂量和高脂血症等不是CIN的相关危险因素;原有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山东汉族人群15脂氧合酶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2009, 47(10):  102-105. 
    摘要 ( 1107 )   PDF (290KB) ( 2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山东汉族人群中15脂氧合酶1基因(ALOX15)多态位点rs916055 T>C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检测452例CHD患者和507例正常对照者rs916055 T>C的基因型,探讨其与CHD的相关性。结果rs916055 T>C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rs916055 T>C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8, P=0.183);而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调整了其他相关因素后,该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等位基因C携带者(CC+CT)患冠心病的风险较TT纯合子增加了2.480倍(OR=3.480, 95%CI:1.14310.592, P=0.028)。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CHD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发现,rs916055 T>C与CHD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ALOX15的多态位点rs916055 T>C可能与山东汉族人群CHD的易感性相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p15基因的表达缺失与启动子甲基化
    2009, 47(10):  106-109. 
    摘要 ( 1153 )   PDF (352KB) ( 3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p15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探讨p15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逆转录PCR(RTPCR)检测32例MDS患者骨髓p15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32例MDS患者骨髓有14例检测到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43.8%),且多为高危患者。32例MDS患者中22例骨髓p15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DS患者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p15mRNA表达缺失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DS患者骨髓p15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失活密切相关,p15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与MDS的发生、发展有关。

    综合性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监测分析
    2009, 47(10):  110-113. 
    摘要 ( 1617 )   PDF (293KB) ( 6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综合性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综合性ICU的医院感染。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方法,分析2008年1~12月入住综合性ICU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结果330例综合性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11例,感染发病率为33.64%,患者日感染率为25.92‰。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为4.40分,调整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89‰。与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相关的感染发生率为36.17‰、5.38‰、3.6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呼吸机、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有侵入性操作者与无侵入性操作者相关部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综合ICU的医院感染监管力度,从而逐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现有乙型肝炎多表位疫苗在中国人群中的理论免疫效果评价
    2009, 47(10):  114-117. 
    摘要 ( 1336 )   PDF (655KB) ( 4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预测现有乙型肝炎(HBV)多表位疫苗在中国的理论免疫应答率,并做出评价。方法利用“中国多表位疫苗设计的HLAⅠ积累表型频率空间预测系统”计算现有的HBV表位DNA疫苗所涉及的HLAA、B限制性表位组合在中国人群中的累积表型频率(CPF),得出理论免疫应答率,并绘制CPF预测等值线图,给出评价。结果现有各HBV多表位疫苗对中国人群的理论免疫应答率偏低,仅较多表位组合的疫苗理论免疫应答率高。现有HBV多表位疫苗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大部分此类疫苗对中国人群的理论免疫应答率低;少数此类疫苗理论免疫应答率高,但为较多表位的组合,不符合多表位疫苗设计的原则,并没有用最少的表位组合达到最高的免疫应答率。结论现有的几种主要的HBV多表位疫苗并不能较好地符合中国人群的特点,效果不佳。

    术前减黄对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
    2009, 47(10):  118-121. 
    摘要 ( 1537 )   PDF (258KB) ( 3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胰头癌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91例总胆红素>100?μmol/L的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1例患者中,减黄组32例(32/91 ,35%),减黄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86±105?μmol/L, 减黄后下降为(115±92)μmol/L(t=20.15,P<0.001),术中失血(280±59)mL,术后并发症10例(31%)。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79±133)μmol/L,术中失血(490±109)mL,术后并发症22例(37%),2例死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0?μmol/L、肝功能指标>正常值2倍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上升。减黄组中减黄顺利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减黄缓慢者。结论胰头癌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并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术前胆红素>340?μmol/L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利用数字成像曲面体层摄影对颌骨后部解剖标志显现情况的临床研究
    2009, 47(10):  122-125. 
    摘要 ( 1258 )   PDF (303KB) ( 3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数字成像曲面体层摄影技术研究颌骨后部解剖标志显现情况,并进行测量,为正颌外科、智齿拔除术和种植义齿的颌骨手术进路、深度等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种植义齿术前数字曲面断层片100例,均采用标准全口曲面体层位投照,进行图像数字化处理,观察颌骨后部解剖标志显现情况并进行测量。结果颏孔前后位置高低及颏孔区下颌骨体高度左右基本一致, 42例患者看到颏管影像。磨牙区下颌管与牙根尖距离从前向后逐渐减小,下颌神经管显现率从后向前逐渐降低,下颌管直径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磨牙区下颌体高度及磨牙区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从前向后逐渐减小。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组中近中倾斜角平均为48.80°,萌生组中近中倾斜角平均为6.84°。阻生组磨牙后间隙比萌生组小,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上差异(P<0.05)。萌生组与阻生组磨牙后间隙/牙冠近远中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17、0.62(P<0.05)。萌生组与阻生组牙冠近远中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发生率与近中倾斜角呈正相关(P<0.05),而与磨牙后间隙呈负相关(P<0.05)。上颌窦显现情况为90%,最大范围向前达到尖牙区,向后达到上颌结节区。结论数字化曲面体层摄影能够获得正颌外科、智齿拔除术及种植义齿足够的颌骨特征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SWI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个数与GCS评分相关性的分析
    2009, 47(10):  126-129. 
    摘要 ( 1190 )   PDF (478KB) ( 3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灶个数与格拉斯哥评分(G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DAI的脑外伤患者,分别在伤后2?h至20?d行磁共振(MRI)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及SWI序列扫描,并观测患者病灶数量,观察各序列间有无明显差异,并与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RI常规序列扫描发现124个病灶;SWI序列发现621个病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磁共振扫描(u=-10.235, P<0.01),其中SWI序列显示的病灶数量与GCS评分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r=-0.867,P<0.01)。结论SWI序列可以在DAI患者中发现更多的出血病灶,并且病灶的数量与GCS评分密切相关,对DAI的诊断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RBCD患者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
    2009, 47(10):  130-133. 
    摘要 ( 1344 )   PDF (567KB) ( 1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RBCD)中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现象,探讨凋亡在RBCD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2家系中4例RBCD患者(经基因检测均明确为TGFB I基因R124L突变),取其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病变角膜,HE及特殊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后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病变角膜中凋亡细胞的表达。以4例正常角膜组织标本为对照。结果RBCD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基底细胞间有小块高电子密度物质,基底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前弹力层及前部基质中可见大量棒状高电子密度沉淀物。TUNEL染色发现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凋亡细胞,凋亡细胞阳性率为(15.02±3.0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角膜(P<0.01)。结论RBCD患者存在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凋亡,可能是造成角膜前弹力层异常沉淀及其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式接触镜矫正高度近视患者18例
    2009, 47(10):  134-138. 
    摘要 ( 1183 )   PDF (488KB) ( 5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式接触镜(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表面麻醉下对18例(3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将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术后屈光度、眼压与术前屈光度、眼压进行对比。观察ICL在眼内的位置及有无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8例(32眼)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除两例(2眼)术后2?h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例(1眼)术后10?d出现眼压升高,经局部降眼压对症治疗及停用激素眼药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UBM显示:眼内ICL镜片与晶状体前表面有一定的间隙。随访期间,视力、屈光度、眼压稳定。无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慢性色素膜炎等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安全可靠效果好。

    陈旧性颧上颌复合体骨折的正颌外科处理
    2009, 47(10):  139-140. 
    摘要 ( 941 )   PDF (226KB) ( 3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