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10
      
    基础医学
    新型冠状病毒混合样品检测研究
    董宏杰,张俊梅,王帅,王宏伟,张坤迪,胡玮,谢晓鸿,谢时灵,谷立川
    2021, 59(4):  1-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126
    摘要 ( 1953 )   PDF (1099KB) ( 44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在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混合检测中,稀释混样检测和混采检测的合理样本数量,为大人群样本的核酸筛查提供更为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案。 方法 设计一种利用注射器纯化柱进行大体积样本保存液核酸提取方法,在稀释混样检测和混采检测中,对比使用该方法将全部样本保存液提取核酸和只取200 μL样本保存液提取核酸时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稀释混样检测中,对于单独一份阳性样本,取全部保存液样本提取核酸时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比取200 μL保存液样本提取核酸时分别小3.583、2.904;当1份阳性样本与9份、19份阴性样本混合后,将全部样本保存液提取核酸,不同混合人份检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混合样本多于20份时,Ct值明显变大。混采检测中,取所有保存液样本提取核酸检测所得Ct值明显小于只取200 μL保存液样本提取核酸所得Ct值(目前通行方案)。 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混合检测中,采用注射器纯化柱法将全部样本的混合保存液提取核酸,稀释混样检测时,可将混合人数上限由20人提高到50人;采用混采检测时,可以明显降低核酸检测的Ct值,从而提高检出率,减少混合检测过程中假阴性现象的发生。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析黄芪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
    于莹,张功,刘晶,颜世童,韩涛,黄海量
    2021, 59(4):  6-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0491
    摘要 ( 1869 )   PDF (16954KB) ( 39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黄芪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干预机制。 方法 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相关文献,筛选及预测黄芪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标,将草药靶标导入到STRING平台进行PPI网络构建,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将结果进行网络化展示,通过网络拓扑算法筛选出关键作用靶标,并对关键作用靶标进行网络生物模块分析,运用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软件工具包(GOEAST)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在线工具对网络模块进行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黄芪预防COVID-19的作用机制。 结果 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与类药性(DL)数值筛选出黄芪19个候选活性成分和889个预测靶标,发现黄芪发挥预防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机体神经活体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T细胞受体、cAMP以及趋化因子等相关信号通路有着密切关联性。 结论 黄芪主要通过多种作用途径、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其药物功效。
    氧糖剥夺条件下培养表皮干细胞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张华宇,殷思源,刘健,马嘉旭,宋茹,曹国起,王一兵
    2021, 59(4):  17-2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288
    摘要 ( 1140 )   PDF (20200KB) ( 10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寻找缺血条件下导致表皮干细胞功能紊乱的关键蛋白和通路,探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形成机制。 方法 从新生乳鼠皮肤中提取表皮干细胞,在氧糖剥夺条件下分别培养0、3、6、9和12 h。将0 h作为对照组,其他各组为实验组,共得到4个比较组:OGD3_vs_OGD0、OGD6_vs_OGD0、OGD9_vs_OGD0和OGD12_vs_OGD0。使用串联质谱标记(TMT)技术对不同组别的表皮干细胞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测定,筛选4个比较组中发生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然后对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类别、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蛋白质互作、基因重叠和专门针对线粒体自噬相关通路和蛋白的分析,以寻找在表皮干细胞功能紊乱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和通路。 结果 共检测到4 852种可定量蛋白质,根据表达倍数>1.2倍和FDR值<0.05的筛选标准,4个比较组中分别筛选到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1种、225种、346种和386种,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26种、229种、330种和462种。通过对OGD6_vs_OGD0比较组的分析研究筛选出的关键类别和通路包括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生物发生(GO:0022613),胞质核糖体大亚基(GO:0022625),染色质结合(GO:0003682)和核糖体(ko03010)。通过蛋白质互作分析筛选到21种hub蛋白,均为核糖体大亚基结构蛋白,而其中的seed蛋白为线粒体核糖体蛋白MRPL24;通过4个比较组的综合富集分析发现,各比较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叠,富集分析得到的关键通路都与蛋白质的生产加工有关;线粒体自噬相关的蛋白中,与溶酶体成熟相关的Tbc1d15、Rab7A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量持续上调,与自噬流高低相关的LC3的表达量没有确切的变化趋势。 结论 通过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得的关键蛋白MRPL24和与蛋白质生产加工相关的富集通路是氧糖剥夺条件下表皮干细胞功能紊乱的关键,是进一步研究慢性难愈合创面形成机制的突破点,同时也为寻找相关治疗靶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Atg7-siRNA通过调节精氨酸循环干扰食管癌ECA109细胞放疗敏感性
    张小红,周云,杜秋莹,任慧欣,王超群
    2021, 59(4):  28-3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295
    摘要 ( 1074 )   PDF (1559KB) ( 48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iRNA干扰自噬相关基因7(Atg7)后,对ECA109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对精氨酸循环相关通路的调控。 方法 食管癌ECA109细胞分为Ctrl组、siRNA组、Ctrl+R8Gy组(8Gy放射剂量处理的转染Atg7-Ctrl的ECA109细胞)和siRNA+R8Gy组(8Gy放射剂量处理的转染Atg7-siRNA的ECA109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Atg7、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1(ASS1)和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L)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精氨酸对ECA109细胞的影响,绘制不同浓度(0、8、16、32、64、128 mmol/L)精氨酸处理下的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其IC50IC10,IC10作为后续实验的作用浓度。采用精氨酸和siRNA分别处理细胞,对细胞进行8Gy照射,24 h后通过计算细胞数量评估细胞的死亡率。 结果 无论放疗前后,siRNA干扰均可使细胞的Atg7蛋白下调(P<0.01)。与Ctrl组相比,Ctrl+R8Gy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上调(P<0.01);与Ctrl+R8Gy组相比,siRNA+R8Gy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下调(P<0.01)。与Ctrl+R8Gy组相比,siRNA+R8Gy组精氨酸循环相关通路蛋白ASS1和ASL上调(P<0.01)。精氨酸对ECA10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放疗后24 h,细胞死亡量分析显示, siRNA干扰可以提高细胞死亡率(F=73.59,P<0.001),添加精氨酸可以提高细胞死亡率(F=158.72,P<0.001),siRNA和精氨酸同时作用时细胞死亡率最高(F=7.88,P=0.02)。 结论 放疗可以诱导ECA109细胞发生自噬,Atg7敲低可以拮抗放疗诱导的自噬,提高放疗诱导的ECA109细胞死亡率,增加ECA109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Atg7敲低可以调控ECA109细胞放疗后精氨酸循环相关通路蛋白,提高精氨酸浓度增加ECA10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的影响
    丁菲,姜洁
    2021, 59(4):  35-4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753
    摘要 ( 1319 )   PDF (7855KB) ( 4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癌孕激素耐药细胞的影响,探讨相关信号通路在影响子宫内膜癌孕激素耐药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ETCM、GEPIA数据库分析姜黄素的靶点基因,进而筛选出与子宫内膜癌及耐药相关的基因;测定已建立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孕激素耐药模型(IshikawaPR细胞系)的耐药性,将耐药细胞按不同浓度处理分为姜黄素组(给予0、5、10、20、40、60、80 μmoL姜黄素)、孕激素组(给予0、5、10、20、40、60、90 μmoL孕激素)和姜黄素+孕激素组(同时给予相同浓度的姜黄素和孕激素),采用噻唑蓝溴化四唑(MTT)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小室穿透实验(Transwell)、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分析姜黄素对子宫内膜癌耐药细胞的影响;数据库分析姜黄素靶向作用的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刺激后耐药细胞内蛋白水平的变化,并结合数据库分析潜在的信号通路。 结果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姜黄素靶点基因与PGR、ESR等肿瘤耐药基因密切相关;MTT结果显示,姜黄素能够抑制耐药细胞生长,导致细胞存活率下降(F=907.8, P<0.001),并且姜黄素和孕激素之间存在交互关系(F=51.34,P=0.004),当孕激素给药浓度分别为10 μmoL(t=16.13,P=0.026)、20 μmoL(t=33.23,P=0.006)、40 μmoL(t=35.94,P =0.005)时,联合姜黄素可较孕激素单药处理使耐药细胞抑制效率更强。姜黄素(0、10、20 μmoL)处理可抑制耐药细胞增殖(F=205.8, P<0.001)、侵袭(F=13.9,P=0.006),促进细胞凋亡(F=23.3,P=0.002);并且耐药细胞中CyclinD1、CASP3、MMP2、磷酸化的核内转录因子蛋白水平下降,孕激素受体表达升高。 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可能是通过介导转录因子NF-κB 失活实现。
    睾酮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基因Tox3表达的影响
    韩笑,李雷,刘聪聪
    2021, 59(4):  42-4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056
    摘要 ( 978 )   PDF (2516KB) ( 2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确定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易感基因Tox3在野生型斑马鱼模型中的表达模式,探讨睾酮对于Tox3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斑马鱼胚胎约200枚与雌雄成年斑马鱼各约100条进行对照处理及睾酮(10 ng/mL)处理,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各组斑马鱼中Tox3基因的表达特性。采用胚胎整体原位杂交(WISH)方法,在数枚斑马鱼胚胎内定位观察Tox3基因的表达以及分布。 结果 野生型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中Tox3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与对照组相比,雄性斑马鱼Tox3的表达在10 ng/mL睾酮处理后的精巢[(1.05±0.32) vs(1.50±0.30), P=0.015及脑[(1.01±0.19)vs(1.43±0.35), P=0.043中均升高。 结论 斑马鱼Tox3基因可能通过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雄激素合成。
    MnFe2O4@CNS纳米探针在胰腺癌诊疗一体化中的价值
    张高瑞,张玉婷,赵雨萱,王方青,于德新
    2021, 59(4):  48-5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752
    摘要 ( 835 )   PDF (12627KB) ( 1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诱导铁死亡及实时MR监控的MnFe2O4焦糖碳纳米探针(MnFe2O4@CNS)在胰腺癌诊疗一体化中的价值。 方法 制备MnFe2O4@CNS纳米探针,表征并测定弛豫率;CCK-8检测细胞毒性,测量芬顿(Fenton)反应催化能力并检测小鼠胰腺导管上皮肿瘤细胞(Panc02)摄取情况;评价纳米探针在Panc02细胞内MR成像能力;对细胞凋亡情况及活性氧(ROS)水平进行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结果 MnFe2O4@CNS的平均粒径为183 nm,弛豫率为512.58 mmol/L·s-1。与50、100、200 mg/mL的纳米探针孵育后,Panc02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相比细胞活力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nFe2O4@CNS具有较高的Fenton反应催化能力,且能够被肿瘤细胞摄取;随着纳米探针浓度的提高,Panc02活性氧及细胞凋亡水平随之上升,线粒体形态显示出铁死亡的特征。细胞MR显示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纳米探针T2成像效果逐渐增强,信号强度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nFe2O4@CNS生物相容性高,能够实现MR靶向成像并通过芬顿反应诱发细胞铁死亡,在胰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室内照明白色发光二极管对大鼠视网膜的影响
    南莉,杨凯转,张一帆
    2021, 59(4):  56-6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475
    摘要 ( 954 )   PDF (12882KB) ( 13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照度白色LED光源对SD大鼠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期获得较为安全的照度阈值。 方法 选取健康8~10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4组,每组8只)。选取白色LED光源,以200、300、500、1 000 lux分别间歇性照射实验组动物,光照12 h,暗适应12 h,反复7次建立间歇性光损伤模型。造模后暗适应24 h,通过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评估视网膜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D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中Bax、Bcl-2及Caspe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500、1 000 lux暗适应Rod-Rb、Max-Ra、Max-R、Ops波潜伏期及波幅下降。HE染色组织切片检查1 000 lux组视网膜损伤最严重;透射电子显微镜示500、1 000 lux细胞膜结构受损。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500、1 000 lux照射后Bax和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 结论 日常室内照明强度下,白色LED 7 d循环照射对SD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无显著影响,光源达到及超过500 lux时,可以引起SD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其损伤程度与照度有关。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促进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与进展。
    临床医学
    无选择性152例成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兰洪涛,贾旭,童洲杰,郑曼,胡伯昂,钟明,张薇,王志浩
    2021, 59(4):  63-6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439
    摘要 ( 1092 )   PDF (1017KB) ( 3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影响再入院的因素,提高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防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东营市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2例,其中男107例,女45例, 26~93岁,平均(70.95±14.08)岁,基于SPSS 20.0对患者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心力衰竭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组和慢性心力衰竭无复发组,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多次入院患者的再入院时间间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复发率为58.6%,与慢性心力衰竭无复发组相比,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组具有冠心病病史、不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异常、肌酐含量异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病史(OR=3.728,95%CI=1.902~7.308)、使用地高辛(OR=1.320,95%CI=1.034~1.686)和NT-proBNP异常(OR=4.854,95%CI=2.010~11.723)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舒张压升高(OR=0.982,95%CI=0.971~0.993)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未复发的保护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β=-1.501,P=0.001)和糖尿病病史(β=-0.810,P=0.036)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时间间隔呈负相关;女性(β=1.231,P=0.001)、心率快(β=1.546,P=0.001)和使用阿司匹林(β=0.477,P=0.0001)均可延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时间间隔。 结论 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管理不规范,心力衰竭复发率较高。对NT-proBNP、心率、舒张压等临床指标的异常情况加以重视防范,从而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发生。
    长链非编码RNA AC012073.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临床价值
    孔雪,李娟,段伟丽,史爽,李培龙,杜鲁涛,毛海婷,王传新
    2021, 59(4):  70-7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166
    摘要 ( 992 )   PDF (11340KB) ( 1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AC012073.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研究。 方法 运用高通量芯片和TCGA数据挖掘分析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lncRNAs。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AC012073.1在乳腺癌细胞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小干扰或质粒转染技术敲减或过表达AC012073.1,并采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TargetScan等数据库对下游作用靶点和功能富集分析进行预测,并运用Cytoscape软件绘制ceRNA调控网络。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AC012073.1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结果 筛选发现一种新型lncRNA AC012073.1,并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1),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关联(P=0.031),乳腺癌细胞系中AC012073.1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MB-231和MCF-7两株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敲减AC012073.1明显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反之过表达AC012073.1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下游靶点和基因通路分析结果显示,AC012073.1可通过调控肿瘤经典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的进展。qRT-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乳腺癌患者血清中AC012073.1的表达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表明其对乳腺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结论 研究表明AC012073.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可能成为乳腺癌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子宫腺肌病中差异基因筛选及Wilms tumor-1的表达
    耿晨,杨阳,赵月,刘浩冉,晁岚
    2021, 59(4):  79-8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199
    摘要 ( 1053 )   PDF (5110KB) ( 2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GEO数据库中筛选子宫腺肌病的差异基因,探讨威尔姆氏瘤基因-1(WT1)基因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进行候选基因的筛选;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腺肌病组和对照组中WT1蛋白质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腺肌病组)和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的WT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测定WT1基因在腺肌病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位置及表达水平。 结果 差异基因的KEGG和GO富集于转录因子活性,钙黏蛋白结合参与细胞间粘附、生长因子结合等过程。Western blotting技术显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WT1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2)。qRT-PCR结果显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WT1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腺肌病组异位内膜组织中间质WT1染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腺肌病组异位内膜组织中腺体WT1染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腺肌病组异位内膜组织WT1总体染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3)。 结论 从GEO数据库筛选得到差异基因并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WT1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差异表达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鉴别101例卵巢附件良恶性肿物的应用价值
    王艺璇,李菲,胡蓉,王蓓
    2021, 59(4):  87-9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048
    摘要 ( 2029 )   PDF (4516KB) ( 54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在鉴别卵巢附件良恶性肿物上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行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1例卵巢附件肿物患者的超声图像,评估所有图像特征,使用O-RADS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O-RADS对恶性卵巢附件肿物的诊断效能。 结果 (1) O-RADS 2~5类卵巢附件肿物恶性率分别为0%、3.85%、27.78%、68.75%;(2) 不同医师对O-RADS诊断一致性的加权Kappa系数为0.84,P<0.001;(3) O-RADS诊断恶性卵巢附件肿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截断值为O-RADS 5类,其诊断恶性卵巢附件肿物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66.67%、85.29%、68.75%、84.06%、79.21%。 结论 O-RADS 对于鉴别卵巢附件良恶性肿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建立
    谢同辉,陈志强,常建华,赵丹文,徐博文,智绪亭
    2021, 59(4):  93-9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548
    摘要 ( 1261 )   PDF (1694KB) ( 42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影响因素,个体化建立列线图预测术后总生存时间。 方法 搜集2009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行根治性手术的79例I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临床及病理特征对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通过R软件(版本号4.0.1)建立生存列线图,并使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效能。 结果 79例患者术后第1、2、3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3.0%、26.6%、20.3%,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79例患者术后第1、2、3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63.3%、41.8%、27.8%。多因素分析显示CA19-9、脉管癌栓、肿瘤数目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肿瘤数目、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致性指数为0.723(95%CI:0.66~0.79),第1、2、3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8(95%CI:0.68~0.89)、0.85(95%CI:0.77~0.93)、0.77(95%CI:0.67~0.87)。 结论 ICC预后较差,早期症状不典型,术后生存率低,CA19-9、肿瘤数目是影响生存和复发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经内部验证的列线图对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螺旋CT对黏液性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赵洁,李岩,李明,于德新
    2021, 59(4):  100-10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109
    摘要 ( 963 )   PDF (4312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螺旋动态增强CT检查对黏液性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治的147例(男52例,女95例)经病理诊断为黏液性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分为良性组(n=59例)和恶性组(n=88例)。由两名放射科医生评估并记录肿瘤的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特征:病灶的长/短径、边界、形状,以及瘤内黏液、实性、钙化和液化坏死成分的分布和数量,有无增强的血管,黏液和实性成分在平扫和各增强期的CT值。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灶部位与上述CT特征对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根据方差膨胀系数(VIF)检验筛选变量,并建立含不同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预测模型,包括基于分段多项式模式(MFP)的模型0,具完整变量的模型1和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的模型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效能。 结果 患者年龄、病灶的部位、长/短径、边界、形状、瘤内钙化、三期增强的血管、平扫时实性成分CT值在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于上述临床资料和CT特征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一定价值(模型0: OR=29.714 3, AUC=0.867 8; 模型1: OR=37.142 9, AUC=0.874 6; 模型2: OR=9.730 8, AUC=0.833 6)结论 利用螺旋CT特征和患者临床资料联合建立的Logistic 回归预测模型可对黏液性软组织肿瘤进行良恶性的鉴别。
    多参数磁共振与经直肠超声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在检测PI-RADS≥3前列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孙鼎琪,傅强,张辉,刘帅,刁统祥,曹庆伟,张克勤
    2021, 59(4):  108-11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670
    摘要 ( 1876 )   PDF (975KB) ( 3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多参数磁共振(mpMRI)与经直肠超声(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在检测前列腺癌(PCa)和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161例前列腺影像和数据报告系统评分(PI-RADS)≥3的患者资料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前列腺系统穿刺患者80例(系统穿刺组)和mpMRI/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患者81例(联合穿刺组)。对活检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联合穿刺组mpMRI/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的PCa检出率高于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7,P=0.429)。联合穿刺组PCa检出率高于系统穿刺组(χ2=3.880,P=0.049)。联合穿刺组中有40例被诊断为csPCa,系统穿刺组中有22例被诊断为csPCa,联合穿刺组csPCa检出率高于系统穿刺组(χ2=8.139,P=0.004)。在Gleason评分≤6分时,联合穿刺组中mpMRI/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的检出率明显低于系统前列腺穿刺(P=0.029)。Gleason评分>6分时,mpMRI/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的检出率均高于前列腺系统穿刺(P=0.010)。 结论 在PI-RADS≥3的患者中,mpMRI/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在PCa和csPCa的检出率上优于系统前列腺活检,但仍遗漏了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包括csPCa。将mpMRI/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和系统前列腺穿刺活检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检测所有前列腺癌,特别是csPCa。
    SLC35A2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1例
    孙宇,陈娜,马爱华
    2021, 59(4):  113-1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529
    摘要 ( 1567 )   PDF (1582KB) ( 4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1例反复抽搐伴发育落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基因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儿,男,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反复抽搐,伴发育落后等症状;体格检查下腹部、右腿部及背部可见色素脱失斑;视频脑电图提示周期性爆发抑制伴高度失律背景;颅脑磁共振提示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异常信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发现患儿SLC35A2基因(NM_001042498)第2号外显子存在1个杂合错义突变c.262G>C(P.A88P);家系分析显示父母亲该位点无变异,为自发突变,诊断为SLC35A2-CDG。给予托吡酯、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等抗癫痫药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抽搐发作较前减少。 结论 SLC35A2-CDG是一种由X连锁显性遗传引起的糖蛋白合成障碍的罕见的遗传代谢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医学心理学
    负性生活事件、反刍和睡眠质量对病区护士情绪状态影响的路径分析
    王亨,鲜于俊杰,冯圣杰,赵静,李佳欢
    2021, 59(4):  117-12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103
    摘要 ( 1307 )   PDF (1065KB) ( 47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反刍和睡眠质量对病区护士情绪状态的影响路径,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反刍和睡眠质量对情绪状态的不良影响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反刍量表(R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生活事件量表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850名病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结果 焦虑、抑郁与负性生活事件、反刍和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25~0.75, P<0.01), 负性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对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反刍、睡眠质量间接对情绪状态产生间接影响,其对情绪状态影响的总效应为0.34,其中直接效应为0.09,占总效应的26.47%;通过其他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25,占总效应的73.53%。 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反刍和睡眠质量对其情绪状态的影响存在多条作用路径。
    病例报道
    胃窦包埋性异物误诊为黏膜下肿瘤1例
    程宪永,肖欣,王凯,李彦敏,巴莹,牛琼
    2021, 59(4):  122-12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571
    摘要 ( 942 )   PDF (3935KB) ( 30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