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10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专题
    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创新性临床研究
    申文江
    2017, 55(2):  1-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240
    摘要 ( 1014 )   PDF (1026KB) ( 3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性粒子植入为近距离照射治疗,其特点为肿瘤局部控制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适应证不断拓展。近年来开展的结合3D打印模板的放射性粒子植入使该治疗更为规范,剂量学更为精准。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创新个体化粒子植入治疗方案的实施,有可能取得更佳的成果。
    我国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支气管肺癌现状与技术创新
    柴树德
    2017, 55(2):  4-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237
    摘要 ( 1195 )   PDF (963KB) ( 4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自21世纪初引入中国,临床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国内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于其适应证、手术流程、操作方法、剂量学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模板引导、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使其进入了一个新的迅猛发展的阶段。本文就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支气管肺癌在我国开展的现状及技术创新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腹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王娟,张宏涛,高贞,底学敏,王泽阳
    2017, 55(2):  8-1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477
    摘要 ( 1303 )   PDF (968KB) ( 6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腹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全身肿瘤前列,且难“完整”切除,易复发、转移,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使得治疗更加棘手。部分肿瘤化疗效果欠佳,靶向治疗的出现,一定程度改善肿瘤的预后,但不可避免的终会走向耐药。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间低剂量率持续照射治疗肿瘤以其定位准确、高度适形、杀伤持久、安全可靠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一缕曙光,但对部分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尚属初步,常见的有消化道反应、感染、出血、溃疡等,部分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大出血、肺栓塞等,这些症状的正确处理不容忽视,有待临床重视及规范。
    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技术流程
    韩明勇,霍彬,张颖,林琦,戴建建,徐瑞彩,杨琦,耿宝成,郑广钧,王海涛,霍小东,陈宝明(柴树德,王俊杰审阅)
    2017, 55(2):  14-2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537
    摘要 ( 1202 )   PDF (17145KB) ( 1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肺癌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但临床操作中尚缺乏规范的技术流程。中国北方放射性粒子多中心协作组(肺癌组)对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技术流程进行了总结,将手术过程分步骤以实际图片方式进行阐述,对今后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提供参考与支持。
    1.0T开放型磁共振引导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
    许玉军,柳明,何祥萌,李成利
    2017, 55(2):  21-2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476
    摘要 ( 1066 )   PDF (3712KB) ( 2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1.0T开放式MRI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选取31例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术前行MRI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胰腺癌。制定治疗计划系统(TPS),设定处方剂量(PD)120~160 Gy,D90>90%PD,V100>90%,V200<50%,在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下,结合呼吸门控技术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24 h内实施TPS剂量验证。 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穿刺并按术前计划植入125I粒子,手术成功率100%。术后TPS验证,D90范围91%~112%PD,V100范围92%~106%,V200范围21%~49%。术后第1、3、6、12个月复查,以后每1年复查1次,中位生存时间为14.7个月,Ⅲ期和Ⅳ期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3个月和5.9个月。有效率83.8%,局部控制率93.5%。疼痛缓解有效率91.6%。未见胰腺炎、胰瘘、肠瘘、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1.0T磁共振引导经皮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可行、且安全有效。
    模板联合肋骨钻孔技术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可行性
    霍彬,王磊,王海涛,霍小东,曹强,王丽丽,臧立,王金焕,郑广钧, 柴树德
    2017, 55(2):  26-3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451
    摘要 ( 1329 )   PDF (2212KB) ( 2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模板联合肋骨钻孔技术辅助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在肺癌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肺癌患者21例。植入前行胸部CT扫描获得医学数据成像信息(DICOM),导入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BTPS)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120 Gy。除常规针道设计外,对于因肋骨遮挡产生剂量冷区的靶区层面模拟经肋骨预置针道,术中采用肋骨钻孔技术建立真实进针通道,同时应用模板控制针的插植和粒子的植入,CT扫描验证插植针及粒子空间位置分布,术后即刻进行剂量验证。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粒子植入过程中和植入后观察并记录并发症。 结果 21例肺癌患者应用模板联合肋骨钻孔技术,均顺利完成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剂量验证靶区的体积、粒子数、针数、D90、V100及V200的平均值分别为47.6 cc、33颗、10支、12 765.1 Gy、92.6%、34.8%,术前计划分别为46.4 cc、33颗、10支、12 433.8 Gy、95.2%、28.8%(P=0.012、0.930、0.267、0.179、0.032、0.003)。术后质量验证满意率为90.5%(19/21)。气胸发生率19%(4/21),肺内出血9.5%(2/21),胸膜腔内积血4.7%(1/21),痰中带血19%(4/21),无大咯血。粒子移位发生率9.5%(2/21)。未观察到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应用模板联合肋骨钻孔技术辅助CT引导下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法安全可行,插植针定位、定向精准,可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BTPS计划目标,避免徒手操作的盲目性和剂量不精准问题,对肺癌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戴建建,袁冰,张颖,林琦,袁苑,韩明勇
    2017, 55(2):  32-3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487
    摘要 ( 1514 )   PDF (3313KB) ( 1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Ⅲ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胸部增强CT扫描,明确肿瘤部位、大小、与周围脏器毗邻关系,血液学检查排除凝血及肝肾功能异常。术前依据肿瘤CT影像,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处方剂量(PD)为120 Gy。于CT引导下行经皮125I粒子植入治疗。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后1、3、6个月行胸部增强CT扫描随访。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疗效。 结果 19例患者的中位肿瘤体积为20 cm3。术后1个月局部控制率(CR+PR+SD)为94.7%(18/19),术后2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4.7%(18/19),术后5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7.5%(14/16),术后7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3.3%(10/12),术后8、9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5.7%、83.3%。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4~24个月),中位局部进展时间7个月(2~21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出现,轻度并发症包括肺内出血7例,皮下血肿1例,轻度气胸1例、中大量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5例,迟发性气胸1例,咯血3例,皮下气肿1例。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125I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效果较好,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较少,操作相对安全,可作为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23例浅表淋巴结转移瘤
    林琦,张颖,戴建建,徐瑞彩,杨琦,耿宝成,韩明勇
    2017, 55(2):  38-4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350
    摘要 ( 1242 )   PDF (4345KB) ( 2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浅表淋巴结转移瘤的技术方法、近期疗效及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23例浅表淋巴结转移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植入计划,根据术前计划在CT引导下行浅表淋巴结转移瘤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行质量验证。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复查CT,进行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评估。 结果 对23例患者、28个靶区病灶进行了治疗,术后1、3、6、9、12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4.6%、82.4%、81.2%、83.3%和85.7%。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 1~16个月),生存15例,死亡8例。靶区病灶的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12个月(95% CI: 7.4, 16.5),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个月(95% CI: 0.3, 5.7),P=0.194。术后出现急性皮肤放疗反应Ⅰ/Ⅱ级6例,无其他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浅表淋巴结转移瘤,方法可行,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是局部治疗有效方法之一。
    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术前术后剂量学比较
    张颖,林琦,袁苑,戴建建,耿宝成,徐瑞彩,刘亚坤,韩明勇
    2017, 55(2):  45-4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238
    摘要 ( 1025 )   PDF (3081KB) ( 19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后验证与术前计划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探讨其在剂量学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10月住院患者37例,对每例患者设计3D打印个体化模板。在3D打印个体化模板引导下进行粒子植入手术,术后即刻行CT扫描并进行剂量学验证。比较手术前后植入参数和剂量学参数。 结果 37例患者模板均成功设计打印。术前临床靶体积(CTV)的范围是5.9~133.1 cc,平均为(36.1±31.3)cc;术后验证CTV范围是5.9~133.6 cc,平均(37.1±36.6)cc,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处方剂量为100~160 Gy。术前计划粒子数为18~80颗,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为24~84颗,其中2、6、12、14、15、21号患者分别补植了1~9颗不等的粒子。术前计划D90范围107.1~187.8 Gy,平均(144.7±18.8)Gy,术后验证D90范围是103.9~189.3 Gy,平均(143.3±20.3)Gy,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术前计划V100的范围是83.7%~99.9%,平均(96.4±3.1)%,术后验证V100范围是85.2%~100%,平均(96.9±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 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CT引导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能够保证术后剂量学指标的质量控制,但术前计划剂量学分布与术后验证仍存在一定差异,多方面原因及经验需继续分析总结。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长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李扬,何闯,陈玉潇,杨丽,李良山,李廷源,黄学全
    2017, 55(2):  50-5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239
    摘要 ( 1193 )   PDF (1857KB) ( 2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长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18例(23处长骨转移病变)长骨转移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3处病变中,位于肱骨者8处,股骨14处,腓骨1处。应用疼痛数字评分(NRS)及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系统标准(MSTS)评分,对术前术后疼痛、功能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 本组治疗靶区23个,治疗靶区体积(GTV)为(29.25±22.06)cc,植入粒子数27(15,36),粒子活度0.8 mCi,术后验证剂量D90(11 538.1±1 888.6)cGy,治疗后随访3~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NRS评分、MSTS评分在3个月随访期内均有改善(P<0.001, P<0.05)。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8%、41.3%、23.6%。 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长骨转移瘤能减轻患者局部疼痛,改善患者功能状态,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基础医学
    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及心功能的影响
    谈红,孟楠,晋群,苏莉,张夏晓,陈英剑,郝哲,刘晓红
    2017, 55(2):  55-6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288
    摘要 ( 881 )   PDF (2707KB) ( 2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 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AMI组(n=6)、小剂量培哚普利组(n=6)和大剂量培哚普利组(n=6)。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1、3、7、14、28 d循环血中EPCs数量,并于模型建立28 d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取梗死部位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的坏死及紊乱程度。 结果 AMI后经培哚普利干预,兔循环血中EPCs水平显著升高,大剂量培哚普利组效果显著(P<0.05)。AMI 28 d,AM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LVFS、SV、LVEF显著减低,经培哚普利干预后各指标显著增高,大剂量培哚普利组增高显著(P<0.05)。AMI组、小剂量培哚普利组和大剂量培哚普利组EPCs与LVEF呈相关性(R=0.468, P=0.05)。HE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心肌细胞基本被瘢痕组织替代,且其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小剂量培哚普利组见少量固缩心肌细胞及较多瘢痕组织,细胞肿胀变性及紊乱程度减轻,大剂量培哚普利组改善更为明显,可见较多正常心肌细胞存在及少量瘢痕组织。 结论 培哚普利可促进兔AMI后外周循环血中EPCs动员,提高LVEF、LVFS、SV,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坏死及紊乱程度,且大剂量培哚普利干预效果更为显著,心脏收缩改善程度可能与EPCs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柽柳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张钰,韩琛,王朝霞,王兆朋,张月英,周淑萍,马冉冉,王恒孝
    2017, 55(2):  61-6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995
    摘要 ( 800 )   PDF (6460KB) ( 2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柽柳乙醇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采用慢性乙醇喂养加急性乙醇灌胃法诱导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将8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柽柳低剂量组和柽柳高剂量组,每组16只。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和肝指数之间的差别;通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的脂肪蓄积和损伤情况;检测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T)和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组成成份[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相关炎性因子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柽柳高、低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脂肪蓄积和炎症情况明显减轻,血清中ALT和肝脏中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柽柳高剂量组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NLRP3、ASC、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 结论 柽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caspase-1-IL-1β通路活化有关。
    芳姜黄酮衍生物对WM35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涂云华,陈利远,王喜,周英,康颖倩,薛月萃,荣冬芸,叶振源,曹煜
    2017, 55(2):  68-7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486
    摘要 ( 942 )   PDF (2491KB) ( 17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芳姜黄酮衍生物(ATD)对人皮肤黑色素瘤WM35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不同浓度(5~80 μmol/L)ATD体外作用WM35细胞。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率;AO/EB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DNA片段化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Caspase-3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及Bcl-2蛋白表达。 结果 ATD对WM35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ATD诱导WM35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P<0.05),Caspase-3酶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随药物浓度增加,Bax/Bcl-2比值逐渐升高。 结论 ATD对WM35细胞有抑制增殖及促凋亡作用,其机制是使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激活细胞凋亡途径关键酶Caspase-3,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分化与增殖。
    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
    冯凡,胡晓燕,吴伟芳,孙筱林,孙允东,曹倩,肖颖,闫世坤,史培堃,曾贝妮,周亚滨
    2017, 55(2):  74-7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373
    摘要 ( 830 )   PDF (3433KB) ( 1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体外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抑菌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通过萃取、蒸馏的方式浓缩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测定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YEM30游离态及生物被膜态的最小抑菌浓度(MIC80),定量检测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体外代谢活动的影响,观察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学的转变,并通过双向凝胶电泳(2-DE)对比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处理前后白假丝酵母菌蛋白的表达差异。 结果 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游离态、生物被膜态的最小抑菌稀释倍数分别为1∶256和1∶128。稀释倍数为1∶256的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可以明显干扰白假丝酵母菌酵母相向菌丝相的转化。比较双向电泳图谱上获得6个显著蛋白斑点,对其中的4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的刺激下,烯醇酶、苹果酸脱氢酶、泛素连接酶表达升高,己糖激酶表达下降。 结论 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体外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
    临床医学
    48例急性混合细胞表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周兰兰,潘学谊,郭煜
    2017, 55(2):  79-8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533
    摘要 ( 1375 )   PDF (2660KB) ( 3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急性混合细胞表型白血病(MPAL)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疗效及预后。 方法 根据2008年WHO血液肿瘤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了48例MPAL患者(MPAL组)的病历资料,以同期50例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患者(Ly+AML组)作为对照。采用常规瑞士染色及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免疫分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 结果 MPAL组发病中位年龄显著大于Ly+AML组(54岁 vs 30岁,P<0.05),其CD34阳性率、异常染色体核型发生率及Ph染色体核型发生率也显著高于Ly+AML组(85.4% vs 50.0%,65.3% vs 35.7%,23.0% vs 0%, P均<0.05)。MPAL总体生存时间(OS)及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均显著低于Ly+AML组(P<0.05)。 结论 与Ly+AML患者相比,MPAL患者的OS及RFS短,其预后不良可能与年龄、CD34高表达、Ph染色体阳性率高等因素有关。
    中国尤文肉瘤患者EZH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张希英,翟春颜,李劲松,韩博
    2017, 55(2):  84-9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446
    摘要 ( 1145 )   PDF (6379KB) ( 29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果蝇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ZH2)蛋白在中国尤文肉瘤(EWS)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67例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S/PNET)和其他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石蜡标本并构建组织芯片,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尤文肉瘤断裂位点1(EWSR1)基因易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标本中EZH2、Ki-67和P53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K-M)和Cox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确诊EWS石蜡组织标本44例;EZH2蛋白在EWS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肺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23, P=0.004),并且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性(R=0.406, P=0.006)。EZH2高表达和高Ki-67增殖指数与患者不良预后呈显著相关性(P=0.006, P=0.023);Cox多因素分析表明,P53的表达与EWS患者的总体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ZH2和Ki-6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判定因子(HR=3.467, 95%CI=1.138~10.563, P=0.029; HR=2.140, 95%CI=0.439~10.423, P=0.046)。进一步分析显示,EZH2和Ki-67同时高表达的亚群生存期最短(P=0.012)。 结论 EZH2和Ki-67的表达是EWS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且EZH2和Ki-67的联合检测可以识别预后极差的一部分EWS患者,EZH2可能是EWS新的预后标志物。
    病例报道
    小肠巨大胃组织异位错构瘤1例
    张好,左秀丽,于文滨
    2017, 55(2):  92-9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854
    摘要 ( 840 )   PDF (2376KB) ( 1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常染色体显性小管间质性肾病1例并文献复习
    毛文丽,崔美玉,张真真,王尊松,张磊,孔祥雷
    2017, 55(2):  94-9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278
    摘要 ( 832 )   PDF (3314KB) ( 1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