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5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06-10
      
    基础医学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toll样受体4及其下游信号表达的影响
    李悦妍1,关玉庆2,苗伟2,户克庆2,胡鸿雁3,李莹2,王晓琦2,苏国海2
    2014, 52(6):  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748
    摘要 ( 963 )   PDF (3171KB) ( 2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短期内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下游信号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6)、模型组(n=6)、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n=8)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n=8)。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通过8周高脂喂养联合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8周后,模型组继续高脂喂养,阿托伐他汀低、高剂量两组在高脂喂养的同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药物干预2周。10周处死所有动物。静脉血测定血清血脂水平及ELISA法测定炎性因子MCP-1、TGF-β的血清水平。HE、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血管病理变化及胶原纤维含量,免疫组化检测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MCP-1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TGF-β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阿托伐他汀低、高剂量两组血脂及MCP-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TGF-β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剂量组变化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TLR4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阿托伐他汀低、高剂量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高剂量他汀组比低剂量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期内降低血脂,同时通过减少TLR4的表达及调节下游信号MCP-1、TGF-β的释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脑淋巴液滞留对大鼠前额叶皮质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量的影响及羟基红花黄素A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程龙凤1,潘燕1,刘尚明2,王立言2,张岫美3,徐红岩4,李红宇5
    2014, 52(6):  7-1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722
    摘要 ( 1056 )   PDF (17655KB) ( 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形态学损伤及该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量,探究羟基红花黄素A(HSYA)对淋巴滞留性脑病(LE)大鼠的作用。方法  6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HSYA组和LE组,每组分为1、7、14d 3个子组。HSYA组和LE组行结扎并摘除颈部淋巴结操作;HSYA组手术当天和术后腹腔注射给药,SHAM组和LE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于术后第1、7、14天各取5只行多聚甲醛灌心取前额叶皮质区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量;同时,每组取2只大鼠的前额叶皮质区脑组织,制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LE组神经细胞形态不规则,核染色加深、核膜破裂,其他两组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显示,LE组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量显著上升,术后1d组表达量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并分别与另两组的1d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可见LE组核仁消失、髓鞘断裂等,其他两组未见上述改变。结论  淋巴液的脑内滞留诱发前额叶皮质区神经细胞合成大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可导致神经细胞形态的损伤,HSYA可以降低该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并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
    N-乙酰半胱氨酸对胰岛素抵抗大鼠GLP-1、IL-6表达的影响
    韩文洁1,于苏国1,崔翔宇2
    2014, 52(6):  12-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681
    摘要 ( 1018 )   PDF (3249KB) ( 2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及肝脏、胰腺组织中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C组,n=10)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HF组,n=30)喂高脂饲料,12周后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确定30只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建立。将HF组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HFN组,n=15)和高脂+NAC组(HF+NAC组,n=15),HF+NAC组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给予NAC 300mg/(kg·d)灌胃,NC组和HFN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4周后,内眦静脉丛采血测定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GLP-1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脏、胰腺组织中IL-6的表达。结果  HFN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糖耐量减低,出现脂肪肝;HF+NAC组大鼠血清GLP-1水平与HFN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HF+NAC组肝脏、胰腺组织中IL-6的表达明显低于HFN组(P<0.05)。结论  NAC可以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的GLP-1水平、降低IL-6蛋白表达活性,从而起到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IL-6对卵巢癌细胞bcl-2、cyclinD1和VEGF表达的影响
    仇会会1,叶丽平1,温有锋2,李丹1,宋佳1
    2014, 52(6):  17-2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758
    摘要 ( 955 )   PDF (1608KB) ( 2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对卵巢癌SKOV3细胞株中B-细胞淋巴瘤2(Bcl-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IL-6作用于细胞,找出IL-6最佳作用浓度。在IL-6最佳浓度基础上,加不同浓度的AG490。MTT、流式细胞术、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Bcl-2、CyclinD1、VEGF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IL-6(0、10、20ng/mL)对细胞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P<0.01);Bcl-2、CyclinD1、VEGF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1),48h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G490(0、20、40、80μmol/L)对细胞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P<0.01);Bcl-2、CyclinD1、VEGF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P<0.01),48h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通过调节STAT3通路,调节细胞Bcl-2、CyclinD1和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
    1-7554.0.2013.611促甲状腺激素调节肝脏AMPKα Thr 172而非Ser 173的磷酸化
    王琦1,2,于春晓3,高聆1,赵家军3,曹铭锋3
    2014, 52(6):  22-2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611
    摘要 ( 870 )   PDF (1939KB) ( 4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 (TSH) 调节肝脏AMP激活的蛋白激酶 (AMPK) α 亚基的多磷酸化位点,揭示TSH调节AMPKα 活性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  ① 在TSH刺激HepG2细胞组和对照组、TSH受体敲除(Tshr-ko)和同窝配对野生型 (WT) 小鼠中,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Kα mRNA、总蛋白、苏氨酸 (Thr) 172和丝氨酸 (Ser) 173、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 Ser 79磷酸化水平;② AMPK激活剂AICAR、PKA抑制剂H89 或TSH刺激肝细胞,检测AMPK、ACC磷酸化水平。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TSH刺激HepG2细胞后,AMPKα总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AMPKα Thr 172磷酸化减少(P<0.05),Ser 173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WT小鼠比较,Tshr-ko小鼠肝脏AMPKα mRNA和总蛋白水平表达不变,AMPKα Thr 172(P<0.05) 和ACC Ser 79(P<0.01) 磷酸化升高,Ser 173磷酸化无改变(P>0.05)。AICAR和H89增加AMPKα Thr 172和ACC Ser 79的磷酸化。H89与TSH共刺激HepG2细胞时,TSH减少AMPK α Thr 172蛋白表达的作用被部分反转。结论  TSH通过TSH受体调节肝脏AMPKα Thr 172而非 Ser 173的磷酸化。
    H3K27me2在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变化
    黎冠宏1,王薇1,李继业1,阿斯楞2,潘润华1,廖彩仙1
    2014, 52(6):  28-3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51
    摘要 ( 838 )   PDF (2690KB) ( 3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BMDLSC)向肝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H3K27二甲基化变化情况,初步探讨H3K27二甲基化与BMDLSC向肝细胞分化过程的关系。方法  分离收集大鼠骨髓细胞,通过免疫磁珠分选获得BMDLSC,而后体外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RT-PCR动态检测其白蛋白(ALB)及甲胎蛋白(AFP)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第0、7、14天核小体组蛋白H3K27二甲基化的水平。结果  分离纯化的BMDLSC在体外诱导分化过程中ALB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AFP的表达水平则先升高后下降;新鲜分离的BMDLSC H3K27无明显甲基化,诱导分化后第7天 H3K27二甲基化水平较前升高,第14天进一步升高。结论  BMDLSC经体外诱导后定向分化为肝细胞,在分化过程中H3K27二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H3K27二甲基化修饰变化可能参与BMDLSC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调控。
    可调式外固定支架构建大鼠股骨骨质疏松骨不连模型
    刘金伟1,刘海春1,武文亮1, 陈良2,李尚志1,曹聪1,陈允震1
    2014, 52(6):  33-3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24
    摘要 ( 902 )   PDF (2724KB) ( 1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研究骨质疏松症造成的骨折骨不连构建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15),其中实验组大鼠摘除卵巢,对照组大鼠切除卵巢附近与之等量的脂肪组织。相同条件下喂养12周,两组各随机选取10只大鼠处死,行骨组织HE染色、血清学检测和股骨三点弯曲试验;然后将骨质疏松建模成功的大鼠于右侧股骨干截骨,采用可调式外固定支架固定,维持6mm缺损间距,分别于术后0、4、8、12周行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  术后大鼠外固定支架松动2只,针道感染2只;12周后实验组的股骨力学强度降低,Ⅰ型胶原氨基端肽(NTX)含量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12周后,影像学显示骨折断端间无骨性连接,髓腔骨性封闭,呈杵棒样改变;外固定支架稳定,断端处在同一水平面;组织学显示断端间结缔组织填充,无骨桥连接。结论  采用自制可调式外固定支架可成功构建骨质疏松症造成的骨折骨不连模型。
    大黄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及相关机制
    徐良志1,陈昆仑2
    2014, 52(6):  37-4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726
    摘要 ( 908 )   PDF (2339KB) ( 1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培养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分为对照组及不同浓度大黄素组(25、50和100μmol/L)。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IR);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大黄素对骨肉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能够明显促进人骨肉瘤细胞SOSP9607的凋亡,细胞凋亡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大黄素组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而p-ERK1/2蛋白表达量随着大黄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  大黄素能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RK通路的活化,进一步促进caspase-3和-9蛋白的表达与活化,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临床医学
    等热量不同成分食物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GLP-1、胰岛素及血糖的即时影响
    刘芳芳1,程振倩2,高宁3,陈少华1
    2014, 52(6):  41-4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772
    摘要 ( 908 )   PDF (884KB) ( 1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等热量不同成分食物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岛素(INS)及血糖(BG)水平的即时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受试者52名,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等热量的葡萄糖粉、馒头、鸡蛋白羹、黄油,作为糖粉组、馒头组、蛋白组、黄油组,每组13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电化学发光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各组受试者0、1、2及3h的 GLP-1、INS、BG水平。结果  各组0h GLP-1、INS、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粉组和馒头组餐后各时间点INS、BG水平均高于蛋白组和黄油组(P<0.05),其中2h的糖粉组INS、BG水平高于馒头组(P<0.05);餐后1h馒头、糖粉组GLP-1达峰值,馒头组高于糖粉组;餐后2h蛋白组GLP-1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餐后各时间点GLP-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热量情况下,碳水化合物可能优先促进GLP-1分泌,且高碳水化合物对GLP-1的促进作用可能优于单糖食物;另一方面,高蛋白食物对GLP-1的促进作用显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损伤的预测价值
    仝佳1,张正军2,孙新海3,耿厚法2,孙琳2
    2014, 52(6):  46-5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593
    摘要 ( 817 )   PDF (1178KB) ( 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脑组织损伤。方法  选取合并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27例(DM组)以及健康对照组24例(HC组),所有研究对象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感兴趣区域(ROIs)定位于颅脑左侧额叶白质、左侧豆状核以及左侧视辐射区。计算ROIs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肌酸(Cr)、肌醇(MI)/Cr以及NAA/Cho值,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  DM组额叶白质NAA/Cr、NAA/Cho值均低于HC组(P<0.05),豆状核NAA/Cr值低于HC组(P<0.05);视辐射区NAA/Cho值低于HC组,MI/Cr值高于HC组(P<0.05)。DM组额叶白质NAA/Cr值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652,P<0.05),视辐射区MI/Cr与Cho/Cr值呈正相关(r=0.520, P<0.05)。DM组所有ROIs内ADC值均高于HC组(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早期脑组织损伤,临床医师应采取干预措施,预防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I多态性与糖耐量减低的相关性
    侯丽君1,邢鹂健2,李广红1,刘燕3,亓文波4
    2014, 52(6):  51-5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96
    摘要 ( 1003 )   PDF (933KB) ( 1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多态性与糖耐量减低(IGT)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LFP)技术,检测105例IGT(IGT组)和105例健康者(NC组)VDR ApaI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测血清25-OH-VD3水平,并检测相关临床及生化指标,比较VDR ApaI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及不同基因型血清 25-OH-VD3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血清25-OH-VD3水平IGT组较NC组低(22.04±2.37 vs 32.04±2.64),P<0.05。血清25-OH-VD3水平<30ng/mL占63.8%。②VDR基因ApaI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明显(P<0.05),IGT组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a分布频率明显高于NC组。③基因型AA、Aa 的25-OH-VD3高于aa(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体质量指数(BMI)、年龄、VDR基因ApaI与IGT发病呈正相关(OR分别为1.832、 1.916、1.466、1.812,P<0.05),而与血清25-OH-VD3水平呈负相关(OR=-0.461)。结论  维生素D不足较为普遍;VDR基因ApaI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a可能为易发生IGT的危险性遗传标志;血清25-OH-VD3可能与VDR基因ApaI多态性相关。
    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后TRAb变化与早发甲减的相关性
    王付颖1,刘晓萌2,董庆玉2,梁翠格2,杜文华2,王月丽2,李文侠2,高冠起2
    2014, 52(6):  55-5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658
    摘要 ( 1072 )   PDF (893KB) ( 2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Graves病(GD)患者131I治疗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早发甲减的相关性。方法  131I治疗的240例初诊GD患者,分为早发甲减组(n=134)和非早发甲减组(n=106),测定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TRAb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TRAb浓度在131I治疗后3个月升高,6个月时达到高峰,至12个月时降至治疗前水平;早发甲减组患者131I治疗后6个月TRAb高于非早发甲减组(F=13.967,P<0.01)。结论  GD 患者131I治疗后1年内TRAb呈现一过性升高,其与早发甲减密切相关,TRAb动态变化对早期判断GD 131I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颅脑创伤急诊手术对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朱锡德
    2014, 52(6):  58-6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2.856
    摘要 ( 870 )   PDF (871KB) ( 1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颅脑创伤(TBI)患者急诊手术前后血清中的皮质醇(COR)、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BG)以及游离皮质醇(FC)的变化,了解TBI急诊手术对血清COR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TBI后保守治疗者29例(保守组)及接受急诊手术者26例(手术组),测定血清COR及CBG水平,通过COR及CBG计算获得FC,观察TBI后保守组与手术组以及手术组术前术后COR的变化。结果  在急性TBI后,手术组术前COR水平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术后COR水平下降(P<0.05);经过治疗后,手术组与保守组COR水平相当(P>0.05)。FC在各种情况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TBI后,急诊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的稳定。具有生物活性的FC在术前术后保持相对稳定。
    关键词:颅脑创伤;皮质醇;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游离皮质醇
    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术后生存质量调查
    张演亮1,庄子荣2,朱琳1,梁婷婷1
    2014, 52(6):  62-6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88
    摘要 ( 865 )   PDF (881KB) ( 1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使用生存质量调查问卷QLQ-C30和QLQ-CX24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结果  总体生存质量、睡眠障碍、疲劳、食欲不振与更年期症状评分稍高。生存质量结果  与随访时间、FIGO分期及年龄的关系分析,除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睡眠障碍、身体形象、总体健康和性忧虑项目影响较大外(P<0.05),绝大部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具有良好的综合生活质量,其突出表现为性功能影响严重。
    精子相关抗原9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璐,颜磊,张辉,张晓晖,李明江,赵兴波
    2014, 52(6):  67-7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62
    摘要 ( 845 )   PDF (2899KB) ( 1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精子相关抗原9(SPAG9)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RT-PCR方法  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n=20)、CIN组织(CIN组,n=35)及宫颈癌组织(宫颈癌组,n=40)中SPAG9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健康女性、子宫肌瘤患者、CIN患者及宫颈癌患者血清标本中SPAG9浓度。结果  ① SPAG9的表达:宫颈癌组>CIN组>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 SPAG9 mRNA和蛋白在宫颈癌组中高表达,在对照组中无表达(P<0.05);③ 宫颈癌患者的SPAG9血清浓度高于CIN患者、子宫肌瘤患者及健康女性的SPAG9血清浓度(P<0.05),且患者术后的SPAG9血清浓度下降。结论  SPAG9在宫颈癌和CIN组织以及患者血清中表达量均增高,其作为一个新的辅助生物学指标,可为宫颈癌及CIN的早期诊断、术后检测及随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干扰素α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前瞻性队列观察
    刘同燕1,张龙跃2,李月荣3,孙经利2,韩增禄3,李志荃2,张立新1,王磊1
    2014, 52(6):  72-7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58
    摘要 ( 915 )   PDF (1126KB) ( 1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国产干扰素α-2b(IFNα-2b)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48周的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和相关因素。方法  将山东省乙型肝炎防治综合示范区筛查出的符合抗病毒治疗的68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建立前瞻性开放研究队列,随机给予IFNα-2b(33例)、ADV(35例)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48周两组患者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依从性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治疗48周时,IFNα-2b组和ADV组ALT复常率分别为24.2%、85.7%(ITT分析)和57.1%、88.2%(PP分析);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24.2%、88.6%(ITT分析)和57.1%、91.2%(PP分析),ADV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IFNα-2b组(P<0.05)。两组HBeAg消失率分别为12.1%、31.4%(ITT分析)和28.6%、32.4%(PP分析),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6.1%、2.9%(ITT分析)和14.3%、2.9%(PP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α-2b组不良反应较多见。两组失访率分别为18.2%、2.9%(P=0.044)。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HBV DNA阴转均与基线AST有关,未发现HBeAg阴转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DV和基线AST为HBV DNA阴转预测因素,HBeAg阴转的独立预测因素为ADV。结论  国产ADV和IFNα-2b均能有效治疗慢乙肝,并且国产ADV在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均优于IFNα-2b。
    血清天冬氨酸-天冬酰胺β羟化酶(ASPH)分子联合AFP和GP7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张继宗1,2,孟九大2,丁海2,易永祥2,余泽前3,周家华3
    2014, 52(6):  78-8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754
    摘要 ( 1118 )   PDF (908KB) ( 2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天冬氨酸-天冬酰胺β羟化酶(ASPH)、甲胎蛋白(AFP)以及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中AFP、GP73和ASPH的含量,分析ASPH联合AFP、GP7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结果  肝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AFP、GP73和ASPH含量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AFP、GP73和ASPH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6.00%、86.00%和80.00%,特异度分别为88.00%、98.00%、86.00%,准确度分别为82.00%、92.00%、87.00%;GP73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为三项中最高。联合检测AFP、GP73和ASPH三项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准确度为97.00%,均高于单项检测。 结论  联合检测AFP、GP73和ASPH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可提高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CT能谱成像鉴别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初步探讨
    姜舒1,姜召福2,王新怡1,杨志强1,张经建1
    2014, 52(6):  81-8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73
    摘要 ( 1200 )   PDF (2046KB) ( 2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门静脉良恶性栓子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肝癌并门静脉栓子的CT能谱图像,利用GSI后处理软件检测肝内原发灶及门静脉栓子40~140Kev不同单能量下的CT值,依据所得数据分为门静脉癌栓组(n=32)和门静脉血栓组(n=26),分别比较两组肝内原发灶与门静脉栓子在不同Kev下CT的值。 结果  门静脉癌栓组肝内原发灶与门静脉栓子不同单能量下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能谱成像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可为临床门静脉栓子类型的确诊提供依据。
    血管内血管旁联合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吴善彬,许洪伟,刘慧,李宾
    2014, 52(6):  85-8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013
    摘要 ( 809 )   PDF (1842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血管内血管旁联合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1例胃镜证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并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 (EIS)的患者,根据硬化剂注射方法  分为血管内血管旁联合注射组(简称联合注射组)和血管内注射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联合注射组与血管内注射组的止血成功率(100.00% vs 96.88%)、早期复发出血率 (6.12% vs 11.54%)、静脉曲张消失率 (81.63% vs 78.85%)、 2年生存率(81.63% vs 76.92%)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联合注射组远期复发出血率低于血管内注射组(14.28% vs 30.77%, P<0.05)。所有患者无食管穿孔、ARDS、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安全、有效,血管内血管旁联合注射硬化剂远期止血效果优于单纯血管内注射。
    连续高质量结肠镜检查中大肠息肉漏诊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司志雯,李光春,吴洪磊,郭建强
    2014, 52(6):  90-9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771
    摘要 ( 1131 )   PDF (873KB) ( 1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连续高质量结肠镜检查中大肠息肉漏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在对结肠镜检查的退镜时间、肠道准备情况和盲肠插管成功率进行限定的前提下,患者常规结肠镜检查后即进行第2次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大小(直径)、部位、病理类型、息肉形态,统计2次检查结果  ,计算大肠息肉漏诊率,分析所得数据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  164例大肠息肉患者行连续性结肠镜检查共发现462枚息肉,总漏诊率为17.7%,漏诊率与息肉大小(χ2=25.055, P<0.001)、部位(χ2=15.134, P=0.010)、息肉形态(χ2=22.901, P<0.001)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息肉大小是漏诊保护性因素,息肉越大,漏诊率越小,与直径≤5mm相比较,6~10mm(OR:0.38,95%CI:0.22~0.65)和>10mm(OR:0.10,95%CI:0.02~0.43)的漏诊率显著降低;与直肠比较,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漏诊率明显升高;无蒂息肉(OR:4.77,95%CI:2.34~9.72)的漏诊率显著高于有蒂息肉。而息肉的病理类型与漏诊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大肠息肉患者行连续性结肠镜检查时存在一定程度漏诊,漏诊与息肉大小、部位、形态有关,而与息肉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错颌畸形对成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曾婧1,郑德华2,王旭霞2,3,赵姝亚2,徐超2,张君2,3
    2014, 52(6):  94-9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126
    摘要 ( 983 )   PDF (869KB) ( 3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错颌畸形对成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正畸医师对成人正畸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91例成人错颌畸形患者(患者组),在其进行正畸治疗前1周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进行调查。另外选取70例非正畸成人门诊患者为对照组,使用SCL-90问卷进行心理状况测评。结果  患者组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男、女成人错颌畸形患者相比,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15%的成人错颌畸形患者至少一项因子分≥2,提示有亚健康心理状态;6.59%的成人错颌畸形患者至少一项因子分>3,提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结论  错颌畸形由于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美观和口颌系统功能健康,对成人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正畸医师在对成人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其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
    IL-18和MCP-1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
    郑加田,朱凯,孙红胜,付敏,潘正论
    2014, 52(6):  98-10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006
    摘要 ( 912 )   PDF (1089KB) ( 2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607A/C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标准,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knowledge、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自1990年1月至2013年9月国内外已发表有关IL-18-607A/C及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RA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0 软件对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得到合并后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共1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IL-18-607A/C文献12篇(RA组3527例,对照组3161例),MCP-1-2518A/G文献4篇(RA组1460例,对照组1303例)。Meta分析结果  显示,IL-18-607基因型CC与RA有关联(OR=1.27,95%CI=1.02~1.58),排除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的文献,按人种分层发现亚裔人群中,IL-18-607等位基因C与RA易感性有关联(OR=1.33,95%CI=1.01~1.76)。未发现MCP-1-2518A/G多态性与RA易感性有关联。结论  IL-18-607A/C位点突变是RA易感性的一个危险因素。MCP-1-2518位点多态性与RA易感性是否有关联尚无定论。
    PAI-1基因多态性与烧伤脓毒症的相关性
    吴学田,王坤,孙树栋
    2014, 52(6):  105-10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3.557
    摘要 ( 867 )   PDF (950KB) ( 1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多态性与严重烧伤患者脓毒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2例烧伤面积>30%体表总面积的患者,其中烧伤后脓毒症患者82例(脓毒症组),烧伤后非脓毒症患者60例(对照组)。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多聚酶联(AS-PCR)方法  对两组行PAI-1基因多态性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测定血浆PAI-l含量。结果  ①脓毒症组PAI-1 4G/4G基因型携带频率为43%,4G等位基因携带频率为62%;对照组PAI-1 4G/4G基因型携带频率为22%,4G等位基因携带频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脓毒症组PAI-1抗原含量水平明显升高 (P<0.05)。③PAI-1基因4G纯合子血浆PAI-1抗原水平高于5G纯合子血浆PAI-1抗原水平(P<0.05)。结论   ① 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可能是烧伤脓毒症易感的危险因素,4G纯合子是其高危因素;②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浆PAI-1抗原水平升高。
    公共卫生与管理
    我国食品工业微生物菌种使用情况调查
    周蕊1,邹建宏2,白瑶1,李凤琴1
    2014, 52(6):  108-11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4.176
    摘要 ( 956 )   PDF (867KB) ( 1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我国食品工业用微生物菌种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收集我国食品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情况。结果  共收集来自于企业和食品行业协会提供的137株食品工业用菌种信息,其中116株(84.67%)是由6家有资质的菌种保藏单位提供,另有21株(占15.33%)是来自外资企业、大学和国内企业。按照生产的食品类别,用于生产植物性食品的122株,占89.05%,用于生产动物性食品的15株,占10.95%;按照菌株的分类归属,137株菌种隶属于17个属的42个种。按照使用时间,1980年以前已在我国使用的菌种有97株,占70.80%,1980至2000年17株,占12.41%,2000年以后才使用的菌种有19株,占13.87%,4株使用年限不详。结论  我国食品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种类、来源、使用范围、管理等较为规范,但也存在使用未经安全性评价和检验菌种的情况,且缺乏对菌种的遗传特性、产毒性能等变异潜力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