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5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4-10
      
    基础医学
    血脂及其相关性剩留风险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组份及稳定性的影响
    张洁1,2,周聊生1,史浩3,梁英1,高海青4
    2013, 51(4):  1-5. 
    摘要 ( 815 )   PDF (2249KB) ( 3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脂及其相关性剩留风险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组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B超示颈动脉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斑块的老年患者86例,一周内行3.0T亚秒级高分辨率超导型智能磁共振颈部斑块对比增强扫描,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纤维帽是否完整、脂核大小、滋养血管及炎症反应程度;分析达标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与斑块组份及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LDL-C达标组的颈动脉斑块纤维帽不完整例数、斑块面积、脂核面积、脂核占整个斑块面积百分比、Ktrans均较未达标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LDL-C达标组仍有6例(16.2%)患者检出易损斑块(脂核占整个斑块面积>40%为6例、Ktrans为0.097±0.013),与稳定斑块患者相比,6例TG水平均较高(2.18±1.62 vs 1.59±0.34)、4例HDL-C水平较低(1.07±0.21 vs 1.3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E-MR技术中的Ktrans可成为衡量斑块稳定性的新指标;高TG和/或低HDL-C与斑块稳定性关系密切,即使LDL-C达标,仍可能存在血脂相关性剩留风险,全面的血脂管理及其相关性剩留风险评估极为重要。

    促甲状腺激素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张雯雯1,张艳玲1,王杰1,高聆2,于春晓1,阎慧丽1,徐进1
    2013, 51(4):  6-10. 
    摘要 ( 1092 )   PDF (3218KB) ( 3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诱导分化为破骨样细胞过程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以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RANKL) 诱导分化,同时加用不同浓度TSH处理7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并计数阳性细胞数量,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分化标志蛋白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的基因表达。 结果   RAW264.7细胞可在RANKL诱导下分化为破骨样细胞,高表达TRAP、MMP-9和Cathepsin K基因,TSH可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分化并下调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   TSH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对于维持骨量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自噬在双联苄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
    祝芳华1,刘永青2,娄红祥1
    2013, 51(4):  11-17. 
    摘要 ( 1044 )   PDF (2720KB) ( 4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噬在天然萜类、双联苄类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以前期筛选得到的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三萜化合物ST52和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AKBA)、双联苄化合物H50、F41、H48和Riccardin D(RD)处理稳定表达GFP-LC3的人胶质瘤细胞株U87,荧光显微镜观察GFP-LC3的聚集斑点,确定化合物的自噬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检测人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细胞中的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Beclin1和p62的表达以及凋亡标志蛋白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剪切情况。自噬抑制剂或siRNA阻断Atg5表达后进行化合物处理,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确定自噬对化合物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   筛选结果显示,双联苄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噬诱导作用,其中RD 的作用较强。RD促进PC-3细胞中LC3-I向LC3-II的转化,中等强度诱导Atg5和Beclin1的表达,并导致自噬底物p62的降解。抑制自噬后,能增加RD诱导的细胞凋亡与PARP剪切,但凋亡抑制剂Z-VAD-FMK并不影响RD对LC3-II的诱导程度。结论   RD诱导PC-3细胞产生具有保护性作用的自噬现象,抑制自噬可提高RD的抗肿瘤作用。

    西黄丸滴丸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志宏,王中霞,刘超,欧阳兵,李峰,王文苹,吴超,季旭明
    2013, 51(4):  18-20. 
    摘要 ( 992 )   PDF (889KB) ( 4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西黄丸滴丸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H22荷瘤小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西黄丸组、西黄丸滴丸不同剂量组,干预10 d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TNF-α、IL-1、IL-6、INF-γ含量。结果   西黄丸滴丸低、中、高剂量均对H22荷瘤小鼠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62.45%、70.61%、76.93%;各剂量西黄丸滴丸均能提高免疫器官的质量及血清中TNF-α、IL-1、IL-6、INF-γ含量。结论   西黄丸滴丸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新骨架小分子南强菌素对紫杉醇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
    张成梅1,武传涛1,朱珊珊2,贾舒3,王一4,史艳秋1,2
    2013, 51(4):  21-25. 
    摘要 ( 962 )   PDF (1721KB) ( 2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南强菌素(DM)对肿瘤细胞紫杉醇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逆转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南强菌素对A549/T耐药细胞与A549敏感细胞的毒性及其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以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和Rh123在耐药细胞中的积累,HPLC测定细胞内紫杉醇的蓄积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南强菌素可显著提高A549/T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增加紫杉醇诱导耐药细胞凋亡率,增强A549/T细胞中紫杉醇和Rh123的蓄积能力,同时,亦可明显抑制A549/T细胞中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南强菌素可有效提高耐药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逆转A549/T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作用,其逆转机制可能与南强菌素抑制耐药肿瘤细胞膜上耐药蛋白P-糖蛋白的外泵转运功能和干扰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跨膜蛋白参与乳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
    迟蔚蔚1,高海燕2,高海东3
    2013, 51(4):  26-29. 
    摘要 ( 870 )   PDF (1288KB) ( 3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跨膜蛋白(TMEPAI)在乳腺癌的进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三阴性”乳腺癌、正常乳腺组织及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TMEPAI蛋白水平。TGF-β1和TGF-β1受体I激酶(Alk5)抑制剂SB431542处理MDA-MB-231和Hs 578Bst细胞,检测内源性TMEPAI的水平。Smad7、Alk5和显性抑制TGF-β11受体I(DN Alk5)质粒转染细胞,检测TMEPAI表达水平的变化。敲低MDA-MB-231细胞中的TMEPAI,检测细胞中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和p27Kip1的表达变化。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存在TMEPAI过表达,而正常组织和MCF-7细胞系中无TMEPAI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细胞TGF-β1通路激活导致TMEPAI过度表达,TMEPAI通过影响多种肿瘤相关蛋白表达促进乳腺癌发展。

    不同冲洗剂处理对纤维桩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
    刘婧源,张晓,安婕
    2013, 51(4):  30-33. 
    摘要 ( 945 )   PDF (897KB) ( 3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桩道冲洗液5.25%NaClO溶液和15.00%EDTA溶液、蒸馏水、0.20%氯己定溶液对纤维桩剪切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30颗单根管前磨牙,距釉牙骨质界上2mm截冠,常规根管充填桩道预备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A组:5.25%NaClO溶液和15%EDTA溶液,B组:蒸馏水(对照组),C组:0.2%的氯己定溶液冲洗桩道,利用自酸蚀树脂水门汀(Clearfil DC Bond)将POPO纤维桩粘固于根管中。包埋并切割试样,微推出实验测试剪切粘结强度,体式显微镜观察粘结界面破坏方式,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组的剪切粘结强度(5.58±0.49)MPa,高于A组(3.31±0.46)MPa(P<0.05),显著高于 B组(2.06±0.26)MPa(P<0.001);界面形态学观察显示,各组样本的破坏类型均集中于混合破坏形式。结论   冲洗剂的应用对纤维桩的剪切粘接强度有影响;C组的粘结效果最佳;各组样本的粘接界面多表现为混合破坏形式。

    临床医学
    直视微创法在获取冠状动脉搭桥移植血管中的临床应用
    周璐,赵鑫,孙文宇,毕研文,邴卫东,白霄
    2013, 51(4):  34-36. 
    摘要 ( 768 )   PDF (1271KB) ( 2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直视微创下获取冠状动脉搭桥的备用移植血管的外科方法。方法   3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全部采用直视微创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作为搭桥的移植血管,简称“打洞法”。3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行CABG,余均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行CABG。5例取左侧桡动脉和下肢大隐静脉,余仅取下肢大隐静脉。结果   从下肢多个小切口寻找大隐静脉容易;所取上段大隐静脉内膜厚、内径粗大;缝合简单,术后刀口无渗液、无愈合不良,下肢浮肿少见。术后4d内拔除上下肢皮下负压引流管,无皮肤紧皱感,膝关节活动不受影响。所有患者术后7~15d康复出院。结论   “打洞法”取冠脉搭桥移植血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微创外科技术。

    组织多普勒成像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评价
    薛明华1, 张琴2, 侯代伦1,徐庆国2,隋树建3
    2013, 51(4):  37-41. 
    摘要 ( 870 )   PDF (917KB) ( 2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评价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PH组150例,根据PH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3个亚组(各50例),应用TDI测算三尖瓣3个瓣环处及右室侧壁中部室壁运动速度指标包括等容收缩波正向峰值速度(IVC)、收缩期s波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e波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a波峰值速度(a′)以及s、e、a波速度-时间积分(VTIs、VTIe、VTIa);获得三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舒张晚期最大流速(A)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PH组不同取样点间比较:三尖瓣3个瓣环处的TDI速度指标均表现为前瓣高于后瓣、后瓣高于隔瓣(P<0.001);前瓣IVC、s′、VTIs高于右室侧壁中部同一指标(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点比较,PH组前瓣a′、VTIa升高,VTIe、e′/a′下降,三尖瓣血流E/A下降(P<0.05),IVC、s′、VTI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VC、s′和VTIs在轻度组升高、重度组降低,e′在重度组降低,VTIe在中度组和重度组降低,a′、VTIa在轻度组和中度组升高,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e′/a′、E/A均下降(P<0.05)。PH组前瓣e′/a′与E/A相关性良好(r=0.382,P<0.001)。e′/a′<1的发生率(42.9%)高于E/A<1的发生率(15.2%)(χ2=21.55,P<0.001)。结论   PH导致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轻度PH即开始出现舒张功能降低,重度PH收缩功能降低。三尖瓣前瓣TDI速度指标能敏感、准确地反映PH患者右心功能的变化。

    两种非经典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刘晓军,钟敬泉,衣少雷,徐振兴,李曼,张运
    2013, 51(4):  42-46. 
    摘要 ( 893 )   PDF (2182KB) ( 1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和三尖瓣环部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确诊为VT/PVC患者6例,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位置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 结果   6例VT/PVC均消融成功,3例起源于主动脉窦,其中2例右冠窦,1例左冠窦;另3例起源于右心室三尖瓣环部,其中2例游离壁,1例偏间隔部。主动脉窦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额面电轴下偏,Ⅱ、Ⅲ、aVF导联呈高耸直立的R波,胸前导联一般在V3导联之前移行,V4~V6导联呈高振幅R波,V5、V6导联一般无s波。三尖瓣环部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aVL 、V5、V6导联呈高R波,Ⅱ、Ⅲ、aVF导联QRS波的极性可正可负,但三者极少同时正向,胸前导联一般在V3~V5导联发生移行。其中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T/PVC与间隔侧起源的相比,具有QRS波限较长、肢体导联QRS波可有切迹和胸前导联移行较晚的特点。 结论   与经典部位的VT/PVC相比,两种非经典部位起源的VT/PVC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能够对其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流量探讨
    董明亮,李清宝,李德才,王安彪,范全心,李勇,訾捷
    2013, 51(4):  47-50. 
    摘要 ( 1013 )   PDF (905KB) ( 2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患者左乳内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利用左乳内动脉和桡动脉“Y”形吻合,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2例。应用即时血流检测仪分别于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桡动脉序贯吻合后3个时间点测量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情况。运用SPSS13. 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血流与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主干血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序贯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左乳内动脉的即时血流测定(TTFM)波形图均表现为以舒张期为主的血流波形。术后24h内有3例患者CK-MB升高,48h降至正常;术后早期2例发生室性早搏,1例发生室颤;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结论   带蒂原位左乳内动脉具有相当大的流量储备,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心肌供血面积有关;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符合全心脏再血管化的血流要求。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樊明德1,张源2,苗保旺1,郑鲲鹏1,李科1,王成伟1
    2013, 51(4):  51-54. 
    摘要 ( 1258 )   PDF (1943KB) ( 3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NLRP3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将所收集的49例人脑胶质瘤组织根据其病理类型分为低级别组(20例)和高级别组(29例),并收集脑外伤后行颅内减压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NLRP3在各组人脑胶质瘤及人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NLRP3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不明显,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表达较少,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表达明显。NLRP3 mRNA在正常脑组织(1.04±0.52)、低级别组(1.85±1.02)和高级别组(3.36±1.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NLRP3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 )。NLRP3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人脑胶质瘤中存在NLRP3的异常表达,其表达量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增加,NLRP3在人胶质瘤的发生和侵袭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检测NLRP3的表达有助于胶质瘤分化程度的判断。

    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王卫1,2,王志刚1,丁璇1,王洪亮2,谢永胜2
    2013, 51(4):  55-58. 
    摘要 ( 870 )   PDF (1363KB) ( 3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6例、15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比较其术后疗效。预后采取改良mRS评分,0~2分为良好,3~6分为不良。结果   手术夹闭90例患者94个动脉瘤,随访3~24个月(平均12.5个月),未见复发。其中完全夹闭92个,夹闭不全2个,予以再次手术夹闭,良好79例(87.8%)。血管内介入治疗56例、58个动脉瘤,随访6~96个月(平均36.2个月),复发8个(13.8%),良好50例(89.2%)。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均能有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容易复发。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高迁移率蛋白A1表达与复发时间的关系
    梁楠,刘滨,范海涛,辛涛,郭华,刘威,赵光宇,栾立明,许尚臣,庞琦
    2013, 51(4):  59-61. 
    摘要 ( 810 )   PDF (1467KB) ( 2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与复发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中高迁移率蛋白A1(HMGA1)表达的差异,以及HMGA1表达失调在GBM恶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评估同一患者(n=19)的原发和复发GBM组织中HMGA1的表达,同时分析HMGA1表达与病情无恶化生存时间(PFST)之间的关系。结果   原发和复发GBM中HMGA1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6),HMGA1高表达的患者的PFST明显缩短(6.1个月 vs 11.5个月,P=0.030)。结论   复发的GBM中HMGA1高表达,GBM患者PFST缩短与HMGA1的超表达有相关性。结果提示HMGA1可能在GBM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 Lys751Gln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型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廖小莉1,谢伟敏2,胡晓桦1,李永强1,刘志辉1,陆永奎2,王洪学2
    2013, 51(4):  62-66. 
    摘要 ( 979 )   PDF (1218KB) ( 3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Lys751Gln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表型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7例广西NHL患者的外周血样本,检测XPD Lys751Gln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各基因型与NHL临床表型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① XPD Lys751Gln(T>G)多态性位点在87例NHL患者中的基因型频数分布为:T/T基因型71例(81.6%),T/G基因型16例(18.4%),未发现G/G基因型;② T/T及T/G基因型的频率在不同NHL细胞来源组、不同肿瘤恶性程度组、有无B症状组、不同国际预后指数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 T/T及T/G基因型的频率在化疗有效与无效患者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中国广西NHL患者中,XPD基因Lys751Gln多态性与NHL不同临床表型(细胞来源、肿瘤恶性程度、有无B症状、危险程度)及化疗疗效均无统计学相关性。

    济南市城区健康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分析
    张洪美1,王燕2,康东红1,曹维1,刘涛1,王萍1
    2013, 51(4):  67-70. 
    摘要 ( 1043 )   PDF (905KB) ( 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济南市城区健康成年男性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防治男性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 月至2010年7月,随机抽取济南市城区的3个社区、1214名健康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20~90岁,平均(57.3 ± 16.0)岁。采用DPX-NT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1~4、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和全股骨的骨密度。 结果   腰椎1~4、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和全股骨的骨密度在20~35岁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35~39岁增长较快并达到峰值,股骨颈在70~74岁骨量丢失加速,80~84岁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全股骨骨密度累积丢失率最大分别为18.71%、29.82%、13.73%和14.8%。 70~79岁和80~89岁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5.1%和29.4%。结论   本研究获得济南城区健康男性腰椎及股骨的骨量峰值,70~74岁骨量快速丢失,70岁后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上升。

    DACH1、FASN和SRE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刘洋1,李卫华1,吕清涛2,杨宁1,姜洁1
    2013, 51(4):  71-76. 
    摘要 ( 993 )   PDF (6229KB) ( 2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细胞命运决定因子(DACH1)蛋白、脂肪酸合成酶(FASN)、固醇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ACH1、FASN、SREBP1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子宫内膜、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   DACH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癌组,FASN及SRE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非癌组。DACH1、FASN、SRE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0%、61.7%、65.0%,DACH1、FASN、SREBP1均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有关。DACH1与手术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有关,SREBP1与年龄有关。FASN、SREBP1与DACH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  r=-0.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ACH1蛋白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高于DACH1蛋白阴性组(P<0.05); FASN及SREBP1蛋白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分别低于FASN蛋白及SREBP1蛋白阴性组(P<0.01,P<0.04 )。结论   DACH1、FASN、SREBP1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判断预后的新指标。

    HIF-1α、VEGF和MMP-9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邢海燕1,2,薛凤华3,秦晓敏4,张建平1,4
    2013, 51(4):  77-80. 
    摘要 ( 776 )   PDF (2068KB) ( 2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和30例良性子宫内膜对照组标本中HIF-1α、VEGF和MMP-9的表达,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3个指标的关联性。结果HIF-1α、VEGF和MMP-9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良性子宫内膜对照组(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三者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呈正相关(P<0.05)。 结论HIF-1α、VEGF和MMP-9均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增高且呈正相关,并与肿瘤发展转移联系密切。

    miR-205对PEG3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靶向降调作用
    赵萌1,李越2,侯新新1,张贵宇1
    2013, 51(4):  81-86. 
    摘要 ( 983 )   PDF (2990KB) ( 1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miR-205对父性表达基因3( PEG3)蛋白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确定PEG3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与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RT-PCR筛选出miR-205较正常子宫内膜细胞株表达量高的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系,CCK-8及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上调miR-205前后细胞增殖及凋亡;Western blot、RT-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等实验方法验证miR-205对PEG3是否有直接的靶抑制作用。结果   PEG3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miR-205在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上调后,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Western blot结果示PEG3蛋白含量降低,PEG3抑制的WNT通路中的两个关键蛋白β-catenin及c-myc也相应的表达量上调,而RT-PCR结果显示PEG3mRNA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miR-205作用于PEG3基因的3’UTR端。结论  MiR-205作用于PEG3基因的3’UTR端,在转录后水平抑制PEG3的表达,提示PEG3是miR-205的直接靶基因。

    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与CD1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
    李凤1,许菁2,郑加田1,张源潮1,孙红胜1,潘正论1
    2013, 51(4):  87-91. 
    摘要 ( 1053 )   PDF (1375KB) ( 3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山东地区汉族人群CD14基因rs2569190和rs2563298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方法对256例RA患者及33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等指标,比较两组各位点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   CD14基因rs2569190等位基因频率在RA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rs256329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0.599)。经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rs2569190等位基因频率在R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34)。CD14基因rs2569190和rs2563298在年龄、性别、病程、DAS28及各项指标上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山东地区汉族人群中CD14基因rs2569190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易感性可能有关联。

    直肠癌术前短程放疗后手术间隔期差异对会阴部切口愈合的影响
    王斌,李增军,徐忠法,孙燕来,公维鹏,郭洪亮,柴杰,韩建军
    2013, 51(4):  92-95. 
    摘要 ( 1039 )   PDF (902KB) ( 2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前短程放疗后手术间隔时间的差异对会阴部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山东省肿瘤医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28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并根据患者意愿,将128例患者分成3组:30例为直接手术组;55例行术前短程放疗(25Gy,5×5Gy),治疗完成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设为1周手术组; 43例行术前短程放疗(25Gy,5×5Gy),治疗完成后4周行手术治疗,设为4周手术组。结果   会阴部切口甲级愈合46例,乙级愈合52例,丙级愈合30例。直接手术组和4周手术组的丙级愈合发生率分别为6%和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手术组和4周手术组相比,丙级愈合发生率分别为40%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分析,术前短程放化疗后手术间隔期的选择是影响会阴部切口愈合的独立因素。结论   适当延长直肠癌术前短程放疗后的手术间隔期可明显地降低术后会阴部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

    激光治疗对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患者血浆VEGF及bFGF表达的影响
    徐荣建,王法刚,党伟,曹永倩,林莉,韦浩,赵君,国丽
    2013, 51(4):  96-99. 
    摘要 ( 897 )   PDF (901KB) ( 2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对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美容门诊接受激光治疗的腹部表浅血管瘤患者109例,其中增生期患者74例,消退期患者20例,消退完成期患者15例;对照组10例为在我院小儿外科接受治疗的非血管瘤患者。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并对其中23例增生期血管瘤患者激光治疗前后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浆VEGF浓度明显高于消退期、消退完成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增生期患者血浆bFGF浓度明显高于消退期、消退完成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血管瘤患者激光治疗后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较激光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后,血浆中VEGF及bFGF的浓度下降;VEGF及bFGF有望成为评判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效果的客观检测指标。

    慢性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柔嫩梭菌类群的定量分析
    刘文婷1,胡以俊1,陈丽2,姜广水1
    2013, 51(4):  100-104. 
    摘要 ( 1049 )   PDF (1784KB) ( 3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肠道柔嫩梭菌(Clostridium leptum,C.leptum) 类群与慢性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CP组)、2型糖尿病患者(DM组)、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DM+CP组)及健康对照者(HC组)各20例的粪便标本。根据C.leptum类群16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常规PCR产物经克隆后的质粒DNA为标准品,经梯度稀释后制备标准曲线。待测粪便标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C.leptum类群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4组标本每克湿便中C.leptum类群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对数值(log copies/g):HC组(7.09±0.17)、CP组(6.31±0.58)、DM组(5.79±0.52)、DM+CP组(5.41±0.29)。与HC组相比,其他三组C.leptum类群基因拷贝数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C.leptum类群可能与慢性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侧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ESWL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附53例报告)
    张永振, 陈修德,孙鹏, 尉春晓, 钟浩, 金讯波
    2013, 51(4):  105-107. 
    摘要 ( 709 )   PDF (915KB) ( 2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侧卧位B超引导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3月我院53例ESWL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侧卧位B超引导下PCNL治疗,并评估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7例患者结石通过手术1次取净。6例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经进一步辅助治疗,其中4例排净,2例残留结石。首次结石清除率为88.7%,总结石清除率为96.2%。9例发热超过38℃,1例需输血治疗,1例尿脓毒血症致感染性休克,后经综合治疗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动脉性大出血、集合系统穿孔、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侧卧位B超引导下PCNL治疗ESWL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首次清除率高、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ESWL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张济1,耿兴义1,曹若明1,杨国樑1,贾堂宏2,3
    2013, 51(4):  108-112. 
    摘要 ( 975 )   PDF (904KB) ( 3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2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证实了一种引起症状类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它既能引起普通感冒,也能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该病毒能否像SARS病毒一样在全球造成人际间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防控制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