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16
      
    论文
    糖尿病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
    娄能俊1,杜书玉2,辛颖3,廖琳3,董建军4
    2010, 48(2):  4. 
    摘要 ( 1369 )   PDF (348KB) ( 3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糖尿病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在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将人群分为有糖尿病家族史者(A组,n=1145)、无糖尿病家族史者(B组,n=4203)两组。分别对两组人群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IGT)的患病率进行统计,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β值确定不同变量的积分值,以累计积分值的大小判断个体患病的危险性。结果  A组糖尿病患病率为9.9%,IGT患病率为20.1%;B组糖尿病患病率为2.1%,IGT患病率为9.9%,趋势性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肥胖成为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有望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化疗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
    杨杰1,滕清良2,张春梅2,赵亮1
    2010, 48(2):  7. 
    摘要 ( 1426 )   PDF (344KB) ( 3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化疗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27例,采用标准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方案,化疗2个周期。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胰岛素释放试验,观察化疗前后患者血糖均值、胰岛素均值、血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的变化。结果  化疗后,患者血糖曲线各点血糖均值较化疗前有所增高,其中以空腹、0-5h、1h增高明显(P<0、05);胰岛素曲线各点胰岛素均值较化疗前有所减少(P<0、05);血糖曲线下面积较化疗前明显增大(P<0、05),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较化疗前减小(P<0、0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较化疗前降低(P<0、05)。结论  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对非糖尿病白血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损伤,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刘新凤1,魏凌云1,王平1,王霞2
    2010, 48(2):  10-13. 
    摘要 ( 1180 )   PDF (339KB) ( 4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   随机选取5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72例上述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作为观察组;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匹配、无糖尿病家族史的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S)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SOD、 NO、GSH-PX和T-AOS明显降低(P<0、05),MDA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的SOD有降低趋势(P=0、058),MDA有升高趋势(P=0、052),NO、GSHPX、T、AOS 无明显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其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抗氧化能力亦有降低趋势。

    老年患者代谢综合征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孟媛媛,单培彦,刘爱芬,麻琳,程梅,戴廷军
    2010, 48(2):  14. 
    摘要 ( 1326 )   PDF (410KB) ( 3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确定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探讨各代谢指标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关系,为进一步防治M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T)、听觉词语学习(AVMT)、连线测验(TMT)、Sunderland 画钟试验(CDT)、词汇流畅性测验(VFT)等多种神经心理学量表对74例MS患者(MS组)、45例具有单一或两种血管危险因素非MS患者(非MS组)及32例无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测量其腹围、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BG)、血脂等代谢指标水平。结果  ① MS组与NMS组患者MCI的发病率分别为52.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 MCI患者的腹围、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水平均高于非MCI患者(P<0.05);③ MS组与非MS组整体认知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MS组在记忆、定向、注意、执行等认知方面均明显差于非MS组(P<0.01);④ MS组与非MS组的MCI患者在MoCA、DST、AVMT、TMT的测定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 影响MCI患者认知领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FBG、血脂、SBP、腹围,并且随着代谢指标水平的增高认知损害的程度加重。结论  老年MS患者存在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视觉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常伴有代谢指标的异常,而且代谢异常指标的数量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

    有效EDRF启动子驱动GFP基因表达的研究
    王萍玉1,迟永良2,李有杰1,马颖1,岳真1,杨建3,谢书阳1
    2010, 48(2):  19. 
    摘要 ( 1396 )   PDF (640KB) ( 3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克隆不同长度红系分化相关因子(EDRF)基因启动子,驱动GFP基因的表达,探讨EDRF启动子的特点。方法  用PCR扩增5种不同长度的EDRF启动子(长度分别为697、496、484、372、283bp),并将启动子分别克隆至pcDNA-GFP载体上,构建驱动GFP表达载体后,转染NIH3T3和MEL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比较不同长度启动子的活性。结果  经荧光检测,在NIH3T3和MEL细胞中,372bp长的启动子(EDRF基因的-116~+256bp区)驱动GFP荧光强度最亮、阳性细胞最多。FACS分析发现,在MEL细胞中,372bp启动子组GFP细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长度启动子组(P<0.01);在NIH3T3细胞中,372bp启动子组GFP细胞的阳性率为(31.0±0.7)%,高于其他长度启动子组(P<0.01),但其他长度启动子组GFP阳性率均高于20%,说明在NIH3T3细胞中EDRF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特异性差,而在MEL细胞(红细胞系)中该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特异性较强。结论  EDRF启动子(-116~+256)bp区为最有效的驱动基因表达区域,可以用于驱动基因表达的后续研究。

    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中CTGF表达及法舒地尔的干预作用
    苏宏1,王一彪1,马宇1,朱晓波1,2,王进3,陈鸥4,冯晓丽1
    2010, 48(2):  23-27. 
    摘要 ( 1165 )   PDF (623KB) ( 2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法舒地尔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75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2个分流组和2个分流+法舒地尔干预组,每组15只。对照组于第4周测量右心室平均收缩压(RVSP)、2个分流组和2个分流+法舒地尔干预组分别于第2周和第4周测量RVSP。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肺动脉中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以及Rho激酶的活性。结果  分流组大鼠第2周及第4周肺动脉明显增厚(P<0.01)、重塑, RVSP增加(P<0.01),CTGF及TGF-β1表达增加(P<0.01),且Rho激酶活性增强(P<0.01)。应用法舒地尔干预后,肺动脉Rho激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且CTGF和TGF-β1在肺动脉中的表达较分流组明显降低(P<0.01)、肺血管重塑较分流组显著减轻(P<0.01)。结论  CTGF,TGF-β1参与了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且Rho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肺血管的重塑及CTGF,TGF-β1的表达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ADM和PAMP在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变化及作用途径研究
    王丽娟1,赵翠芬1,常萍1,夏伟1,王荣2,孙若鹏1
    2010, 48(2):  28. 
    摘要 ( 1289 )   PDF (709KB) ( 3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来自同一前体的肾上腺髓质素(ADM)及肾上腺髓质素N末端20肽(PAMP)在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变化及作用途径。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2组。将实验组(n=9)大鼠的左侧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用套管进行连接,对照组大鼠仅切开颈部皮肤分别分离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后缝合皮肤,不进行血管连接术。术后12周,经右心导管测取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室间隔+左心室)(RV/(LV+SP))重量比、中等肺动脉壁厚度所占管径百分比(MT%)。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ADM、PAMP在大鼠肺组织中的分布及其相对含量变化。RT-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ADM、应力活化蛋白激酶(S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基因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后mPAP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01);RV/(LV+SP)和MT%比例明显增加(P<0.001和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M和PAMP棕色颗粒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层;累积光密度(OD)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肺内ADM及PAMP蛋白表达量增加。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肺组织ADM、SAPK、ERK1mRNA与对照组比较表达增强(P<0.01,P<0.001)。结论  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形成中存在来自同一前体的ADM与PAMP之间的分子内调控现象;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

    芪芍五味子复方制剂抗CVB3病毒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刘奉琴1,王玉林1,靳有鹏1,朱晓新2,王青青1,宋嘉1
    2010, 48(2):  33-37. 
    摘要 ( 1235 )   PDF (387KB) ( 1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药芪芍五味子复方制剂抗柯萨奇B3病毒(CVB3)效果及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法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 与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对照,进行复方制剂体外抗病毒实验;BALB/c小鼠接种CVB3建立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复方制剂治疗组和维生素C与病毒唑联用组,观察各组心肌病理变化,Real-time 定量PCR 检测小鼠心肌CVB3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结果  复方制剂体外最大无毒浓度为1953g/L,预防给药、同时给药和治疗给药3种方式细胞培养所需有效药物浓度均低于病毒唑;与同期病毒对照组小鼠比较,复方制剂治疗组小鼠心肌炎症性病理变化明显减轻,CVB3RNA拷贝数降低(P<0.05),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芪芍五味子复方制剂可有效抗病毒,抑制病毒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对CVB3感染小鼠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Fn14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培哚普利的干预研究
    卢淑霞1,任满意2,魏峰涛1, 王荣3, 马伟红1,许复郁1,杜贻萌1,徐冬玲1,刘平1,隋树建1
    2010, 48(2):  38-43. 
    摘要 ( 1412 )   PDF (725KB) ( 2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早期反应蛋白14(Fn14)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培哚普利的干预结果。方法  18只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高血压组(SHR-C组)和培哚普利组(SHR-P组),每组9只;另取9只同龄雄性Wistar Kyoto大鼠作为正常组(WKY组),SHR-P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24周。实验前后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背向散射积分平均强度(AII)、校正的声学强度(CAI)与峰峰强度(PPI)等超声心动图指标。24周后,处死大鼠,测量心脏重量指数(HWI),masson 染色检测胶原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Fn14的表达。结果  30周龄时,与WKY组相比,SHR-C组HWI显著升高、Fn14表达增高(P均<0.01),室间隔及左室后壁AII、CAI明显增大(P均<0.01),PPI明显减小(P<001);与SHR-C组相比,SHR-P组HWI显著降低、Fn14表达降低(P均<001), 室间隔及左室后壁AII、CAI 减小(P<005),PPI增大(P<0.05)。Fn14表达量与胶原纤维的量呈正相关(r=0.954,P<0.01)。结论  Fn14可能参与SHR心肌纤维化,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其表达来减轻心肌纤维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下丘脑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
    刘殿玮1,姜勇1,韩向阳2
    2010, 48(2):  44-47. 
    摘要 ( 1470 )   PDF (558KB) ( 5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下丘脑在不同时间凋亡相关因子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枕大池内新鲜自体动脉血二次注入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用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凋亡分子caspase-3和bax以及抗凋亡分子bcl-2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并在变化最明显的时间点用Western blot和尼氏染色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此变化。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下丘脑凋亡分子caspase-3和bax基因表达量升高且在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量也有所升高(P<0.05);同时在第2天3种分子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凋亡及抗凋亡途径均在下丘脑内起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48h后达到高峰。由此推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部分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与下丘脑凋亡有关。

    躯干神经嵴干细胞与壳聚糖纤维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杨洁,孙晋浩,张静,卢静,房芃,杨淑华,李振华
    2010, 48(2):  48. 
    摘要 ( 1148 )   PDF (561KB) ( 1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躯干神经嵴干细胞与壳聚糖纤维的相容性。方法   采用神经管植块法培养躯干神经嵴干细胞,并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重染色鉴定,将培养48h的躯干神经嵴干细胞接种在壳聚糖纤维材料上,观察两者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采用神经管植块法培养的神经嵴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现nestin及P75双阳性,将其接种在壳聚糖纤维支架材料上,可见神经嵴干细胞贴附于壳聚糖纤维上生长;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S-100阳性细胞突起的末端呈扁平状膨大;扫描电镜显示,壳聚糖纤维上的躯干神经嵴干细胞为梭形,呈现“端对端”、“肩并肩”排列,伸出爪形伪足贴附于壳聚糖纤维上。结论  躯干神经嵴干细胞与壳聚糖纤维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并可分化为Schwann细胞。

    noggin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朱俊德,余资江,戈果
    2010, 48(2):  52-57. 
    摘要 ( 1109 )   PDF (888KB) ( 5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noggin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其对黑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治疗组。采用脑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构建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治疗组纹状体内注射noggin,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d于行为检测完毕后行尼氏染色、TH、TUNEL与GFAP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3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计量分析,电镜下观察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模型治疗组大鼠的旋转次数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TH阳性神经元较模型组增多,凋亡神经元显著减少(P<0.05),GFAP阳性神经元较模型组减少,胞浆内GFAP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亦明显降低(P<0.05);TH、TUNEL与GFAP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黑质致密部;电镜下对照组黑质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核形态规则,核膜光滑、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电子密度中等,细胞器丰富;模型组黑质神经元胞核皱缩,核膜凸凹不整、异染色质减少,胞浆内大量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模型治疗组黑质神经元细胞核形态规则,部分线粒体肿胀,细胞器丰富。结论  noggin可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使凋亡神经元及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减少,这些变化可能与noggin能促进黑质内部分神经元再生有关。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滋养细胞HLX1基因的表达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贾雪芹1,刘海英2,马玉燕2,高凌雪3,刘媛2
    2010, 48(2):  58. 
    摘要 ( 1352 )   PDF (736KB) ( 3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胎盘滋养细胞株HTR-8/SVneo细胞HLX1基因的表达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常规体外培养HTR-8/SVneo细胞,用不同浓度HGF(0、10、20、50、100ng/mL)处理细胞48h,设0浓度组为对照组;用HLX1 siRNA转染细胞24h后继续以20ng/mL HGF刺激48h,分空白对照组(MC)、siRNA+HGF组、MC+HGF 3个实验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法测定各组细胞中HL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测定上清中MMP-2的表达;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① HGF处理组细胞HLX1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上调了90%~475%(P<0.01),且与HGF呈剂量依赖性;20ng/mL HGF使HLX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156.7±6.4)%,P<0.01;② siRNA+HGF组与MC组比较,细胞HL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54.57±0.31)%及(68.44±2.48)%,P<0.01;③ 20ng/mL HGF处理组细胞其上清MMP-2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上调(394.6±2.9)%,P<0.01;siRNA+HGF组与MC组比较MMP-2表达水平下降(81.5±0.6)%,P<0.01;④ 20ng/mL HGF处理的HTR8/SVneo细胞穿过Matrigel的细胞数为(71±5)个,与对照组(50±3)个比较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siRNA+HGF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为(20±4)个,MC组为(43±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GF可提高HTR-8/SVneo细胞HLX1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的侵袭力,且侵袭力的增加可能与HLX1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Th17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免疫性前列腺炎组织中的表达
    周玉海,赵升田,袁明振,张旭峰,陈友根,黄生亮
    2010, 48(2):  63-66. 
    摘要 ( 1293 )   PDF (389KB) ( 3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 17A,IL17A)、白细胞介素23(p19/p40)(interleukin 23,IL23p19/p40)等在小鼠免疫性前列腺炎组织内的表达。方法   应用Wistar大鼠前列腺组织制作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联合弗氏完全佐剂及百白破疫苗,多点皮下注射,免疫C57BL/6小鼠制作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模型,对小鼠前列腺组织行HE染色,检测小鼠成炎情况;采用SYBR Green Ⅰ一步嵌合荧光法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免疫性前列腺炎组织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p19、IL23p40等mRNA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上述细胞因子表达的区别。结果  成功制作C57BL/6小鼠免疫性前列腺炎模型,前列腺炎组织内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IL17A、IL23p19、IL23p40等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0530±0.0265、0.0177±0.0065、0.0289±0.0283;对照组分别为0.0036±0.0029、0.0051±0.0025、0.0041±0.0028,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表达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等表达明显增高,Th17辅助性T淋巴细胞参与了免疫性前列腺炎的发病。

    乙肝病毒核心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赵培庆,曲忠花,盖潇潇,张晓宁,高立芬,梁晓红
    2010, 48(2):  67-71. 
    摘要 ( 1574 )   PDF (522KB) ( 4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2种包含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B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在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的表达。 方法  以质粒pUC19/3-0HBV作为模板,PCR扩增HBc基因,分别以pcDNA3-0和pEGFP-N1为母本,构建含HB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Bc-HA及pEGFP-HBc。通过单、双酶切、PCR及DNA测序鉴定其正确性。利用脂质体将其分别转染入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并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分别检测其mRNA、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获得与预期分子量大小一致的DNA片段,转染2种质粒的BEL7402细胞均可高水平表达HBc mRNA,而空载体转染组则无表达,转染pEGFP-HBc转染组及pEGFP-N1转染组,均有较强的绿色荧光表达,pcDNA-HBc-HA转染组细胞可检测到HBc-HA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2种携载HB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有效表达。

    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移植对磨痂后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王一兵1,冯永强1,张芮2,张诚3,冷婷婷1,吴楠1
    2010, 48(2):  72. 
    摘要 ( 1226 )   PDF (508KB) ( 4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移植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Wistar大鼠48只,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做2个深Ⅱ度烧伤创面,磨痂去除坏死组织,按自身对照原则,将创面分为细胞移植组(A组,n=48),对照组(B组,n=48)。将羰花青荧光染料CM-dil标记的胚胎成纤维细胞移植到A组创面组织内,B组注射同量的成体成纤维细胞。分别于伤后0、1、3、7、14、28d不同时间各取8只大鼠进行实验,观察荧光信号的分布范围比例A(%)及信号强度比D的变化,记录两组创面愈合的时间T,观察两组创面组织TGF-β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伤后3d荧光分布范围开始扩展(A:15.46±1.21),荧光强度开始降低(D: 0.65±0.02);第14天荧光分布范围扩展到最大(A:16.69±1.00),荧光强度的信号更加降低(D=0.31±0.01)。第28天亦能检测到微弱的荧光信号(D=0.09±0.01),分布范围较伤后14d无明显扩展(16.07±1.14)%。A组TGF-β1 mRNA水平伤后即升高,1d后开始下降。B组TGF-β1 mRNA伤后持续升高,第7天达到峰值,其后回落,在观察时间其表达量一直高于A组。结论  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降低TGF-β1 mRNA的表达,改善创面愈合,减轻瘢痕的形成。

    Ad-BMP-2基因转移诱导兔下颌骨骨膜成骨的实验研究
    谈万业1,孙明霞1, 彭化海1,王克涛1,魏奉才1,孙善珍2
    2010, 48(2):  76. 
    摘要 ( 1339 )   PDF (586KB) ( 3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Ad-BMP-2)局部基因转移对兔下颌升支外侧骨膜处异位成骨的诱导作用。方法  选用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在一侧下颌升支外侧骨膜处注射0.2mL Ad-BMP-2(共含病毒滴度2×109pfu)为实验组,对侧注射等量的PBS为对照组,术后2、5、10周分别处死6只动物,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  Ad-BMP-2局部注射引起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第2周,注射区域的细胞开始增生和分化,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聚集;第5周,类骨基质开始形成,部分区域开始矿化;第10周,有编织骨和髓腔样结构形成。骨化程度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对照组始终没有新骨形成。结论  一定浓度的Ad-BMP-2可以诱导下颌升支外侧骨膜处的异位骨形成,增加皮质骨的厚度。

    FIZZ1诱导气道上皮间质转化导致哮喘早期气道重塑
    姬峰,李艳丽,郝俊清,李鸿佳,董亮
    2010, 48(2):  80-84. 
    摘要 ( 1272 )   PDF (771KB) ( 4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FIZZ1在小鼠哮喘模型气道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探讨FIZZ1引起哮喘早期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  随机将BALB/c小鼠分为哮喘模型组(OVA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小鼠气道上皮中FIZZ1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FIZZ1mRNA、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1、E钙粘蛋白的表达,采用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体外原代培养,FIZZ1重组蛋白及FIZZ1-shRNA干预,免疫印迹法检测E钙粘蛋白、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VA组小鼠气道上皮中FIZZ1、FIZZ1mRNA表达显著增强,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显著增高,E钙粘蛋白明显降低,并且分别与FIZZ1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体外原代培养MLE-12,FIZZ1重组蛋白干预,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增高,E钙粘蛋白显著降低;FIZZ1-shRNA干预,蛋白表达正常。结论  FIZZ1作为EMT的一个潜在诱导剂,诱导E钙粘蛋白表达减少,而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表达增加,从而诱导哮喘早期气道重塑。

    绞股蓝皂苷对体外培养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谢珊珊1,王玉卓1,孙涛1,张道来2,冯玉新1,辛华1
    2010, 48(2):  85-90. 
    摘要 ( 1418 )   PDF (973KB) ( 9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绞股蓝皂苷(GPs)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NPCs)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从孕14d大鼠胚胎端脑分离NPCs,体外贴壁培养7d传代。传代第1代细胞培养3d,免疫荧光法鉴定NPCs纯度后进行分组实验。加不同浓度GPs(0、25、50、100、200、400μg/mL)作用48h后再次鉴定NPCs纯度,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结果  传代第1代培养3d的NPCs纯度达97%,GPs作用后不影响NPCs纯度,可使细胞活性增强,生长速度加快,BrdU阳性率增高,PCNA表达水平上调。结论  GPs可通过提高PCNA的表达量,促进体外培养的NPCs增殖,100μg/mL为GPs最佳作用浓度。

    MRI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任庆国,康笑水,郑金勇,于荣,侯金文
    2010, 48(2):  91-93. 
    摘要 ( 1576 )   PDF (388KB) ( 3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双侧苍白球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强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为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30例新生儿进行颅脑磁共振检查,并依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水平分为正常范围、轻度增高、中度增高、重度增高4组。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双侧苍白球T1加权成像(T1WI)信号强度、T2加权成像(T2WI)信号强度、弥散加权成像(DWI)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 值)、弥散张力成像(DT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配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重度增高组双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明显增高(P<0.05),且T1WI信号强度超过1155±63即为信号增高;T2WI信号强度、EADC(DWI)值、ADC(DTI)值、FA值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 T1WI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重要特征。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研究
    王立江,段传志,何旭英,文军,李西锋,李铁林,王建奇
    2010, 48(2):  94. 
    摘要 ( 1515 )   PDF (831KB) ( 1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 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 ①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 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 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两种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于海丽,王学禹,席加水,孙文秀
    2010, 48(2):  100-104. 
    摘要 ( 1733 )   PDF (396KB) ( 5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回顾性对照实验评价两种不同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West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8例婴儿痉挛患儿纳入研究,其中小剂量组42例患儿(隐源性13例,症状性29例),给予ACTH 1IU/(kg·d)静滴治疗;常规剂量组36例患儿(隐源性10例,症状性26例),给予ACTH 25IU/d静滴治疗,疗程均为4周,4周后对其临床疗效、脑电图改变、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有效率分别为71.4%和61.1%(P>0.05),脑电图缓解率分别为69.0%和63.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和38.9%(P<0.05),疗效与病因及病程显著相关(P<0.05),隐源性与症状性有效率分别为86.3%和57.1%(P<0.05),病程小于等于1月者与大于1月者有效率分别为79.4%和54.5%(P<0.05)。结论  小剂量ACTH短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良好,可以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血清IL-6及MMP-9的动态观察
    于兆昂,崔元孝,张清华,田敏,唐茜茜
    2010, 48(2):  105. 
    摘要 ( 1180 )   PDF (359KB) ( 3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并对微创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脑出血微创术患者及非手术患者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入院时及发病后2、7、14d测定血清IL-6及MMP-9的含量,分析微创术对脑出血患者其二者表达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h内血清MMP-9和IL-6水平增高,在2d时血清MMP-9和IL-6水平均达到高峰,对照组升高幅度不明显(P<0.05),微创组在7、14d血清MMP-9和IL-6下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维持较高水平,微创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微创术后血清IL-6和MMP-9含量显著降低,可作为评价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

    PTEN、E-cd 和MMP-9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和意义
    张军普,许雯,刘向辉
    2010, 48(2):  109-112. 
    摘要 ( 991 )   PDF (591KB) ( 3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PTEN、E-cd和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为胶质瘤的靶分子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人脑胶质瘤和11例正常脑组织中的PTEN、E-cd蛋白和MMP-9的表达。分析人脑胶质瘤组织学分级之间的PTEN、E-cd蛋白和MMP-9的表达关系及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PTEN、E-cd蛋白和MMP-9的表达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PTEN、E-cd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为100%,PTEN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38%,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d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和23%,组织学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在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14%,在脑胶质瘤Ⅰ~Ⅱ级为33%,Ⅲ~Ⅳ级为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神经胶质瘤组相比,MMP-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E-cd、MMP-9在神经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与其侵袭性有关。

    早产儿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的代谢特点
    吴巧灵,孙正芸,林霞
    2010, 48(2):  113. 
    摘要 ( 1277 )   PDF (388KB) ( 5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早产儿碱性磷酸酶(Alp)、钙(Ca)、磷(P)的代谢特点,为合理补充Ca、P及预防代谢性骨病提供依据。方法   将12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60例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检测生后72h内血清Alp、Ca、P的含量,将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观察组内对不同性别、不同出生体质量、不同胎龄间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  ①观察组血清Alp、P的含量较对照组高(P均<0.01),血清Ca的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②观察组内不同性别间早产儿血清Alp、Ca、P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清Alp、P的含量随出生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r=-0.83,r=-0.65,P均<0.01),而血清Ca的含量随出生体质量的增加而升高(r=0.67,P<0.05),血清Alp、P的含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0.80,r=-0.64,P均<0.01),而血清Ca的含量与胎龄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  出生体质量和胎龄是影响早产儿血清Alp、Ca、P含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早产儿血清Alp、Ca、P含量的检测,可以合理补充Ca、P及预防代谢性骨病。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心肌梗死
    李琳,陈良华,宋尚明,衣少雷,刘同宝
    2010, 48(2):  117-120. 
    摘要 ( 1414 )   PDF (573KB) ( 4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方法  对171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须满足:①经过充分的抗栓药物治疗;②接受造影的时间为AMI发生后6~30d;③行球囊扩张前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前向血流。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评价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分析各主要分支之间的差异。结果  171例患者中病变血管中、重度狭窄者(>50%)161例,占94.15%,而单纯重度狭窄者(>70%)160例,占93.57%。前降支(LAD)、回旋支(LCX)与右冠状动脉(RCA)平均直径狭窄百分数分别为(84±21)%、(82±31)%、(81±32)%,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绝大多数AMI是在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的。

    肾细胞癌的TACE治疗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彩霞,谢富波,张凯
    2010, 48(2):  121-123. 
    摘要 ( 1227 )   PDF (342KB) ( 3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肾动脉选择性化疗栓塞(TACE)治疗肾细胞癌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9例肾癌患者,均经TACE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观测外周血CD3+、CD4+、CD8+、CD4+/CD8+、NK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前比较,TACE治疗后2周,CD3+,、CD4+、CD4+/CD8+及NK降低,CD8+升高(P均<0.01)。TACE后4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CD4+值较术前升高(P<0.01),CD3+,、CD4+/CD8+及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4周各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血尿、腰疼等症状逐渐缓解至完全消失;术前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12.335±2.072)cm,术后30~40d复查,平均缩小(3.025±1.1 849)cm(P<0.01)。结论  TACE治疗肾癌安全、有效,但短期内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在TACE治疗同时,应辅以免疫增强治疗。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王延栋1,孙书珍1,丁文捷2,甄军晖3
    2010, 48(2):  124-127. 
    摘要 ( 1198 )   PDF (584KB) ( 4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组织中的表达及血清和尿中的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1例HSP患儿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n=38)、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n=26)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n=17),并与健康对照儿童进行比较(D组,n=35),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4组儿童血清和尿NGAL;其中22例患儿于急性期行经皮肾穿刺活检(A组 5例,B组 9例,C组 8例)均行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肾组织NGAL的表达。结果  与D组比较,A组和B组血清NGAL变化无意义(P>0.05),C组血清NGAL显著增高(P <0.05);各组HSP患儿尿NGAL水平均升高,且呈递增趋势(P <0.05);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22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系膜增殖,按ISKDC标准分型,A组:Ⅰ级 1例、Ⅱa 4例; B组:Ⅱa 2、Ⅱb 4例、Ⅲa 3例; C组:Ⅲa 2例、Ⅲb 6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 在正常的肾组织中仅有少量或无NGAL的表达,而在HSP患儿肾组织中均有明显表达,且A、B、C组呈递增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NGAL与肾组织NGAL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4,P <0.05)。结论  NGAL与HSP的发生发展有关。尿NGAL水平的检测对紫癜性肾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对判断HSP肾脏受累的程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HLA-G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郑妮1,王传新1,邓小梅2,张建1,阚士峰1,张欣1,李伟1,杜鲁涛1
    2010, 48(2):  128-130. 
    摘要 ( 1201 )   PDF (477KB) ( 3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LA-G在54例宫颈肿瘤组织及16例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特点,观察其与宫颈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HLA-G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70%(36/54),而在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无表达(0/16)。HLA-G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但与年龄、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HLA-G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宫颈正常组织,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SKOV3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SKOV3的杀伤作用
    崔莹莹1,2,周婷2,张蓓1,2,荣风年2
    2010, 48(2):  131-135. 
    摘要 ( 1330 )   PDF (630KB) ( 4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负载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Ag)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SKOV3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12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常规诱导出DC及CIK细胞,以SKOV3冻融Ag负载DC,经Ag负载与未经Ag负载的DC分别和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C、AgDC、AgDCCIK 3组DC细胞表型,CIK、DCCIK、AgDCCIK组CIK细胞表型;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CIK组、DC-CIK组、Ag-DC-CIK组对SKOV3杀伤活性。结果  Ag-DC-CIK组中DC细胞成熟表型高于DC及Ag-DC组(P<0.01);Ag-DC-CIK组中CIK细胞成熟表型高于CIK及DC-CIK组(P<0.01);Ag-DC-CIK组对SKOV3杀伤率高于CIK及DC-CIK组(P<0.01)。结论  负载SKOV3冻融Ag的DC与CIK共培养可促进DC、CIK的成熟,且可提高对SKOV3的杀伤作用。

    食管癌放射治疗中肿瘤退缩速度与预后的关系
    田光亮1,邱晨1,王俊超2,郝澄澄3,王娇1,刘慧忠1
    2010, 48(2):  136-139. 
    摘要 ( 1307 )   PDF (416KB) ( 4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食管癌肿瘤退缩速度与预后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81例食管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每放疗肿瘤剂量(tumor dose,TD)10戈瑞(gray,Gy)进行一次食管吞钡X线检查,观察至TD达70Gy。按照1982年郑州会议影像学分类法,并根据放疗中分级变化判断肿瘤退缩速度,分为三组:A组(放疗中肿瘤快速退缩):放疗至TD40Gy食管吞钡X线已达到Ⅰ、Ⅱ级;B组(放疗中肿瘤缓慢退缩):放疗至TD40Gy食管吞钡X线Ⅲ、Ⅳ级,放疗结束达到Ⅰ、Ⅱ级;C组(放疗结束肿瘤明显残留):放疗至TD70Gy时食管吞钡X线仍为Ⅲ、Ⅳ级。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A、B、C 三组近期疗效达到CR比例分别为100.0%、62.9%、26.7%,P<0.05;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5.8%、22.2%、16.7%,但再进一步比较三组中不同肿瘤退缩速度近期疗效达到CR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5.8%、35.3%、37.5%,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退缩速度与近期疗效密切相关,而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放疗中肿瘤退缩速度及TD达40Gy时食管吞钡X线分级情况,可为后一阶段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徐皖苏,刘靓雯,秦晓华,刘宗清
    2010, 48(2):  140. 
    摘要 ( 1173 )   PDF (304KB) ( 3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出了448例HCV感染者的血清HCV基因型,同时检测了其中388例血清HCV RNA的含量,并对HCV基因型与HC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和HCV RNA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检测到4种基因亚型(1a、1b、2a、3b),呈8种组合;其中1b和2a亚型多见,分别占61.2 %(274例)和 32.8%(147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基因1b型与HCV高病毒载量独立相关。结论   山东地区HCV基因分型以1b型为主,且与HCV高病毒载量相关。

    两种人体蠕形螨足和外生殖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刘付红1,郭淑玲1,刘莹2,赵岩2,冯玉新1,袁方曙1
    2010, 48(2):  142-145. 
    摘要 ( 1384 )   PDF (520KB) ( 3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足及外生殖器的超微结构,并讨论其分类意义。方法  用刮片式及镊式取螨器从成人额部皮肤取出活螨,用显微操作技术清洗分离后1h内用ESEM进行扫描、拍照。结果  清楚地观察到两种人体蠕形螨足和外生殖器的超微结构。发现两种蠕形螨足爪的形态和数目、外生殖器的位置和外形均不同:毛囊蠕形螨的足较粗壮,有股距,每足跗节具双叉爪、三叉爪各1个,叉爪较钝,双叉爪后有一指向后方的爪距;雌螨阴门位于腹面第4对足水平正中,纵向裂缝状阴门与其前方的一弧形皱褶呈锚状;雄螨外生殖器位于背部4个背足体毛中央,阳茎呈毛笔头状可从生殖口伸出。皮脂蠕形螨足较细,无股距,足跗节的叉爪尖锐且数量和外形变异较大,无爪距;雌螨阴门位于腹面第4对足水平正中之后,纵向裂缝状阴门与其前后两条弧形皱褶呈“工”字形;观察50条皮脂蠕形螨未见雄性外生殖器。结论  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人体蠕形螨,标本不需特殊处理,得到的图像清晰、饱满。足和外生殖器超微结构的不同对于两种蠕形螨有分类学意义。

    SWI及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慢性期的应用价值
    刘何鹏,李传福,尉从新,曾庆师,侯金文,冯德朝,郑金勇
    2010, 48(2):  146-149. 
    摘要 ( 1365 )   PDF (562KB) ( 2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序列(S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慢性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CT及常规MRI无明显异常DAI慢性期的患者,15例轻度脑外伤复查患者及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超高场MR扫描,MRI采用GE Signa EXCITE Ⅱ磁共振扫描系统,序列包括T2*GRE、SWI、DTI,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共同分析MR图像,对出血灶进行计数。在FA图上分别测量脑内多个感兴趣区的FA值。并将发现出血灶的数量及测得分数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与患者的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DAI中,SWI序列能发现更多的出血灶,与T2*GRE相比差异显著(P<0.01)。在轻度脑外伤及健康对照组均未发现微出血灶;DAI组与轻度脑外伤组相比,除了顶叶、丘脑、胼胝体压部,其他感兴趣区的FA值、DAI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所有的感兴趣区的F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脑外伤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DAI患者中,出血灶的数量、胼胝体膝部的FA值与GOS评分相关(r=-0.6775, P=0.0314;r=0.8360, P=0.0097)。结论  SWI及DTI可以更清晰的显示DAI病变,并可以评价其损伤的程度。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峰峰1,渐楠1,赵鹏2,毕万利3
    2010, 48(2):  150. 
    摘要 ( 1419 )   PDF (458KB) ( 3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5例眼外伤眶骨骨折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将多平面重组图像与CT轴位图像进行比较,将后处理图像可以发现新病变、进一步证实CT轴位图像的可疑病变、没有新发现三种情况定为A、B、C级。结果  A级 28处(24例),B级 51处(32例),C级 106处(42例)。CT轴位图像检出106处, 后处理图像检出185处。眶内壁骨折49例、外壁骨折23例、上壁骨折13例、下壁骨折21例;视神经管骨折8例;鼻泪管骨折1例。结论  MSCT后处理图像可以多方位准确显示眶骨各部的骨折,并能够显示CT轴位图像不易发现及分辨不清的骨折。

    镇痛联合急性等容稀释对移植皮瓣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丁明,宗波,付春兰,王丙琼,程庆钦
    2010, 48(2):  153-156. 
    摘要 ( 1127 )   PDF (350KB) ( 3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液稀释联合超前镇痛对移植组织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胫骨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患者160例,按照麻醉方法随即分为4组,A组:血液稀释联合超前镇痛,B组:血液稀释,C组:超前镇痛,D组:对照组。动态监测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皮质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并观察各组皮瓣血管危象发生及皮瓣成活率。结果  术前各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前后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皮质醇、APTT及PT显著增高;C组PLT、HCT显著增高,而皮质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变化同B组。血管危象发生率A<B<C<D组,皮瓣成活率A>C>B>D组。结论  血液稀释联合超前镇痛可明显改善修复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成活率。

    村医生结核病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王旸1,廖唐洪2,徐凌忠2
    2010, 48(2):  157. 
    摘要 ( 1139 )   PDF (359KB) ( 3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村医生结核病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使用自制调查问卷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调查。结果   13.3%的村医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判断正确率低于60%。有90%以上村医生掌握了结核病基本知识,但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shortcourse,DOTS)部分内容掌握情况较差。影响村医生结核病认知因素为从医年限、技术职称、是否参加过防治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等。结论   村医生结核病认知水平尚不能适应目前国家结核病预防控制形势,应安排从医年限长、技术职称高的村医生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对村医生防治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

    从尸检肺组织病理特点反思ARDS患者机械通气策略
    丁士芳1, 吴大玮1, 许复郁2, 鹿伟3,李盛梅2
    2010, 48(2):  161-163. 
    摘要 ( 1234 )   PDF (668KB) ( 8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脾脏占位性病变27例影像诊断及诊治分析
    杲利华1, 张慧芳2
    2010, 48(2):  164-164. 
    摘要 ( 1111 )   PDF (216KB) ( 4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