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06-25
      
    论文
    人IL-26的基因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刘义庆,王来城,焦玉莲,张捷,马春燕,崔彬,高新谱,刘正敏,张雪,赵跃然,
    2006, 44(6):  541-544. 
    摘要 ( 13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hIL26基因;目的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菌落PCR、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克隆。用SalⅠ和EcoRⅠ将目的片段切下,插入pIRES2EGFP的相应位点,构建表达载体pIRES2EGFP/hIL26并进行酶切鉴定。将重组质粒用非脂质体试剂Fugene 6转染至COS7细胞中。结果:重组克隆载体pMD18T/hIL26内插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报道的hIL26基因序列完全一致;pIRES2EGFP/hIL26经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转染后的细胞有荧光出现,Western blotting 鉴定证明hIL26基因得到了有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IL26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获得了有效表达。
    体外受精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胚胎性染色体分析
    颜军昊,陈子江,李媛,胡京美,高姗姗
    2006, 44(6):  545-548. 
    摘要 ( 14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胚胎性染色体的异常率。方法:应用FITC、Texas red标记的X/Y染色体着丝粒部位α卫星重复序列探针,对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分析其性染色体的异常率和性染色体类型。结果:共分析来自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111个。总胚胎固定率为92.80%,胚胎杂交率为95.15%。有杂交信号的常规体外受精后单原核受精卵发育来的胚胎中,胚胎性染色体二体率为54.35%,单体率为23.91%,嵌合体率为21.74%。有杂交信号的单精子显微注射后单原核受精卵发育来的胚胎中,胚胎性染色体二体率为34.62%,单体率为34.62%,嵌合体率为30.77%。结论: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有高于正常的性染色体异常率,不利于进行胚胎移植;前者性染色体二体率显著高于后者。
    雄激素对卵母细胞生长分化因子
    陈子江
    2006, 44(6):  549-552. 
    摘要 ( 12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观察雄激素对小鼠卵母细胞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9,GDF9)表达的影响,研究GDF9参与卵泡生长发育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探讨GDF9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的关系。方法:以性成熟昆明小鼠为研究模型,体内实验分为实验组(注射丙酸睾丸酮)和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各20只小鼠,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卵巢组织GDF9 mRNA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胶原酶消化加机械法分离性成熟昆明小鼠卵泡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组培养液中加睾丸酮,对照组不加睾丸酮,72?h后收集卵泡,免疫组化检测卵母细胞GDF9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实验组较对照组卵巢组织GDF9 mRNA表达水平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实验组卵母细胞GDF9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雄激素减弱卵母细胞GDF9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表达强度降低的GDF9可能与PCOS卵泡发育停滞有关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糜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刘洪庆,李会庆,陈会波,郑薇,黄克锋
    2006, 44(6):  553-555. 
    摘要 ( 16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糜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996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宫颈糜烂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糜烂患病的危险因素中,学历以文盲为基线,小学、初中、高中的OR分别为0.505、0.397与0.404;在医院分娩为基线,家中分娩的OR为1.65;初婚年龄以≤22岁为基线,23~24岁、≥25岁的OR分别为0.53、0.59。结论:为了减少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糜烂,应加强健康教育,提倡晚婚晚育,推行计划生育,普及科学接生。
    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及妥泰的保护作用
    孙建英,冯延秋,迟兆富,吴伟
    2006, 44(6):  556-559. 
    摘要 ( 12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海人酸(KA)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及妥泰(TPM)的保护作用。方法:用TPM干预。用KA诱导大鼠SE 2?h,并评估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于SE终止后3?h制作脑切片,光镜观察神经元的大体损伤,电镜进一步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结果:KA组出现痫性发作的时间为注入KA后(15.3±4.6)?min,而TPM组为(26.1±5.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组大鼠的线粒体损伤为(3.67±0.34)级,TPM组为(2.48±0.21)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诱导的SE可导致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妥泰对此具有抑制作用。
    老年人肺癌组织中鸟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黄庆,田辉,李林,梁飞,刘贤锡
    2006, 44(6):  556-559. 
    摘要 ( 8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探讨ODC基因表达和老年人肺癌的关系,为肺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老年人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ODC mRNA和ODC蛋白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肺癌组织中ODC表达,同时用MTT法观察不同转染组肿瘤细胞的增殖状况,探讨上述指标与肺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关系。结果:RTPCR显示,老年人肺癌组织中ODC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不同类型和分化程度肺癌组织中ODC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肺癌组织中ODC mRNA表达明显高于Ⅰ期+Ⅱ期(P<0.05);免疫组化显示,肺癌组织中ODC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不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肺癌组织中ODC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Ⅲ期肺癌组织中ODC蛋白表达较Ⅰ期+Ⅱ期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显示,肺癌组织中ODC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MTT法观察生长曲线检测数据表明,ODC的反义RNA表达载体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明显比对照组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组细胞缓慢。结论:ODC表达增强与老年人肺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ODC的反义RNA表达载体对A549肺癌细胞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绞股蓝总苷对谷氨酸诱导的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氧化性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王旭平,赵玲,冯玉新,商林珊,刘金成,曹伟朋,朱晓音,辛华
    2006, 44(6):  564-567. 
    摘要 ( 12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苷(gypenosides,GP)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诱导的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13~14?d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建立谷氨酸损伤和GP保护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染料Ho33342和碘化丙碇(PI)荧光双染法鉴定细胞死亡方式;硝酸还原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生化法检测H2O2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分析GP对谷氨酸氧化性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谷氨酸可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两种死亡方式;GP(200?μg/ml)可明显抑制谷氨酸引起的NO、H2O2含量的升高,有效地防止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从而提高细胞存活率。结论:GP可明显拮抗谷氨酸介导的氧化性神经损伤,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神经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对线粒体膜的损伤有关。
    Wistar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与鉴定
    王东海,李新钢,曲迅,杨美香,鲍修风,李刚,宫崧峰
    2006, 44(6):  568-571. 
    摘要 ( 13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hen-WoanDC培养方法,梯度离心提取骨髓单核细胞中的非粘附细胞,加入GMCSF 5?ng/ml、IL4 5?ng/ml进行诱导扩增,对培养的目的细胞进行形态学、OX62-FITC免疫荧光检查以及功能学鉴定。结果:DC前体细胞培养10?d呈典型树突状结构,表面标志物染色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查OX62单抗阳性率86%,不同培养时段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培养10?d的DC最强,培养10?d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同源淋巴细胞有更好的活性。结论:改良的Chen-Woan法为体外诱导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有效方法。
    年龄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
    王晓荣,季晓平,蒋世亮,季晓华,宋兆峰,王荣,张蕾
    2006, 44(6):  572-575. 
    摘要 ( 11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且未行再灌注治疗的全部AMI病例,对比不同年龄和性别AMI患者住院期间缺血复发(包括心绞痛和再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有1?315例患者入选,男性897例,女性418例。在≤60岁, 61~80岁和≥81岁三个不同的年龄组,女性患者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别为18.4%、 37.8%和53.8%,P均<0.05);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别为16.0%、30.0%、49.2%和4.1%、10.0%、32.3%, P均<0.05);缺血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分别为34.4% vs 22.1%, P<0.001;11.7% vs 7.8%, P<0.05),排除年龄因素后,性别对死亡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死亡率也高于男性,但排除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死亡率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
    EGFPKallikrein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兔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
    姜虹,李大庆,张运,刘春喜,冯进波,王荣
    2006, 44(6):  576-579. 
    摘要 ( 1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携带人组织激肽释放酶(tHK)基因,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导入内皮祖细胞(EPCs)中表达,验证tHK基因修饰EPCs用于血管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PCR扩增tHK目的基因,将该全长基因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上,构建重组质粒载体。并利用脂质体转染体外培养的EPCs,在活细胞状态下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tHK EGFP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用RTPCR 方法验证tHK在mRNA水平的表达;用ELISA方法验证tHK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pEGFPKallikrein重组质粒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载体在EPCs 中获得了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tHK 和EGFP 的双重活性。结论:通过基因克隆方法成功构建了pEGFPKallikrein重组质粒载体,并且在EPCs 中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tHK基因修饰EPCs双重治疗血管病的技术策略奠定了基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乳内动脉桥竞争血流动物模型的建立
    于建民,毕研文,张希全,付强
    2006, 44(6):  580-582. 
    摘要 ( 14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动物模型,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乳内动脉血管桥血流的影响。方法:15只小型猪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左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旁路移植,利用血流闭塞器造成LAD不同程度狭窄,用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不同狭窄程度时乳内动脉桥即时血流。结果:LAD无狭窄时,乳内动脉桥血流量最小,随LAD狭窄程度增加,桥血流增加,当狭窄>50%时,桥血流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存在竞争血流,当LAD狭窄<50%时,竞争血流较大。此动物模型可重复性高,操作简单,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动物模型。
    免疫因素在特发性门脉高压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王莉,袁孟彪,韩炜,刘成霞
    2006, 44(6):  583-585. 
    摘要 ( 10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免疫因素在特发性门脉高压症(I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PH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19+B细胞,IPH和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可溶性TNFα受体II( sTNFα rII)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H组CD3+、CD4+、CD8+明显降低(P<0.05), CD4+/CD8+明显升高(P<0.05),CD19+无差别(P>0.05);IPH组血清中sTNFα rII 和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84±8.38)ng/ml vs (28.14±7.37 )ng/ml;(44.06±17.28)ng/ml vs (32.18±8.72)ng/ml,P均<0.05],与肝硬化组无明显差异[(38.84±8.38)ng/ml vs(36.33±11.06)ng/ml;(44.06±17.28)ng/ml vs(34.78±11.32)ng/ml,P均> 0.05];IPH组sTNF 和sVCAM1水平呈正相关 (r=0.556, P<0.05);VCAM1在IPH和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中均有明显的表达,但IPH患者在汇管区周围表达明显,而肝硬化患者表达散在,正常肝脏则几乎无表达。结论:IPH患者细胞免疫降低,在IPH发生中VCAM1介导了炎症细胞对肝内门脉损伤,最终导致纤维化,sTNFα rII可独立也可通过上调VCAM1表达起作用。
    大鼠急性肠道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动物模型的建立
    郭敏,李延,于秀娟,孔庆莲,郭玉婷,左秀丽,曾娟,
    2006, 44(6):  586-589. 
    摘要 ( 10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模仿人类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自然发病过程,建立急性细菌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大鼠模型。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应用浓度为9×108CFU/ml的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1?ml灌胃造成急性肠道感染,正常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感染后观察大便性状,于1, 4, 7, 10, 13?d行大便培养,远端结肠病理学检查,并于16, 19, 22, 25?d行直肠气囊扩张,测定肠道感觉阈值。结果:实验组大鼠于感染后第16~22天出现大便性状改变,肠道感觉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大便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培养(-),组织学恢复正常。结论:大鼠在急性肠道细菌感染后第16~22天,组织学炎症消失后,还存在着内脏高敏感,标志着大鼠急性肠道感染后肠功能紊乱模型建立成功。
    B7-H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孙玉萍,刘杰,崔霞,赵东,刘惠萍,汪运山
    2006, 44(6):  590-592. 
    摘要 ( 10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B7家族成员B7H4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靶目标。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的表达。结果:①B7H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80.0%);②结直肠癌组织中B7H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细胞分化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 ③B7H4阳性标本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为25.10±14.46,明显低于B7H4阴性标本中的TILs(38.23±18.33),P<0.01。结论:①B7H4可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的指标;②结直肠癌组织中B7H4的表达抑制了结直肠癌中TILs的数量,封闭结直肠癌中B7H4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不同血液肿瘤细胞株survivin基因和蛋白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张燕,徐从高,马道新,王向玲,王兴武
    2006, 44(6):  593-596. 
    摘要 ( 11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survivin在不同血液肿瘤细胞株(Jurkat, Raji, EL4, K562, K562/AO2)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survivin mRNA在各细胞株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 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survivin mRNA在4种人源性细胞株(Jurkat, Raji, K562, K562/AO2)中均有表达,耐药株K562/AO2高于其他细胞株;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urvivin蛋白在胞核与胞浆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与mRNA水平一致;细胞周期结果显示,survivin表达较高的细胞株G2/M期细胞比例和增殖指数较高。结论:survivin基因在血液肿瘤细胞株中普遍表达,survivin 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及耐药有关。
    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吕学爱,关广聚,文蓉珠,孙云,涂晓文
    2006, 44(6):  597-601. 
    摘要 ( 11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变化,探讨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糖尿病对照组(B)及糖尿病氨基胍治疗组(C),每组各20只, C组大鼠给予氨基胍治疗24周,分别测定治疗8、24周时大鼠的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肾功能、尿蛋白、PKC活性和肾小球总二酰基甘油(DAG)的含量, 比较各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8、24周后,测得B组大鼠血糖、HbA1c、肌酐清除率(Ccr)、尿蛋白、肾小球PKC活性和肾小球总DAG的含量均升高,C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HbA1c及体重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但C组糖尿病大鼠的Ccr、尿蛋白、24周时肾小球PKC活性和肾小球总DAG的含量与B组大鼠对照明显下降。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PKC活性升高,氨基胍可下调PKC活性并可能是一种新的PKC抑制剂,氨基胍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脏损害可能涉及多种机制,通过抑制PKC活性是其机制之一。
    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对移植肾1年存活率的影响
    文蓉珠,Paul Keown,柳刚,吕学爱,Vivian Wu,宋春燕,关广聚
    2006, 44(6):  602-605. 
    摘要 ( 10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flow cytometry crossmatch, FCXM)对移植肾一年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χ2检验比较FCXM阳性与阴性组间1年移植肾死亡有无差异。以“移植后1年肾脏的存活状况(是/否)”为应变量,以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移植后1月内发生)、血管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后1周内需做血液透析)、FCXM、群体抗原反应抗体(PRA)、 HLAA,B配型、HLADR配型、供者类型(尸肾/活体供肾)、既往移植次数、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血清巨细胞病毒状态、冷缺血时间、供者和受者年龄等可疑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对移植肾1年存活有无影响。结果:25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2~60个月),期间30例移植肾死亡,其中23例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 χ2检验显示,FCXM阳性与阴性组间1年移植肾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157?0)。 Logistic 回归显示,对移植肾1年死亡有影响的因素包括移植肾功能延迟(OR=8.00, P=0.001?4),供者类型为尸肾(OR=9.30, P=0.001?7)和血管排斥反应(OR=5.05, P=0.021?9)。FCXM的结果不会影响移植肾一年存活率(OR=1.60, P=0.534?6)。结论: FCXM对移植肾1年后存活尚无肯定的影响。
    血清脂肪细胞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刘增娟,裴凤敏,李艳,丁金云,张峰
    2006, 44(6):  606-609. 
    摘要 ( 10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孕妇血清脂肪细胞因子即脂连素、TNFα、瘦素与妊娠 期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GDM孕妇和36例正常孕妇(NGT)血清脂连素、瘦素与TNFα浓度及相关参数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 测定脂连素、瘦素及C肽浓度,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浓度,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胰岛素浓度,采用低压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结果: ① GDM孕妇血清TNFα[(4.6±1.5)pg/ml]水平明显高于NGT[(3.3±1.6)pg/ml],且GDM组TNFα 与胰岛素、血糖、C肽、HbA1c浓度呈正相关关系;② GDM孕妇血清脂连素浓度[(10.3±2.4)μg/ml]明显低于NGT孕妇[(15.6±3.2) μg/ml], GDM组脂连素浓度与胰岛素、血糖、C肽、HbA1c浓度呈负相关关系;③GDM孕妇血清瘦素水平[(15.3±3.8)ng/ml] 明显高于NGT [( 10.3±2.1)ng/ml],GDM组血清瘦素浓度与胰岛素、血糖、C肽、HbA1c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 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发展,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预测因子。
    碱性磷酸酶骨同工酶的测定及其与骨肉瘤的相关性研究
    杨志平,霍延青,李建民,孙广智,李昕
    2006, 44(6):  610-613. 
    摘要 ( 11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骨肉瘤的诊断、化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判断以及对骨肉瘤复发和转移的量化性监测的价值。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捕获法检测42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血清中BALP,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取治疗前活检组织及手术中肿瘤组织标本,计数肿瘤细胞坏死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者随访5~49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期间18例出现复发转移,16例死亡,其余患者均为无瘤生存。BALP比ALP在骨肉瘤的诊断上具有更高的灵敏性(P=0.015);手术后ALP和BALP均降低至正常范围。化疗后BALP的降低比值与肿瘤细胞坏死率的升高呈正相关(P=0.001 r=0.642)。随访期间肿瘤复发转移组与无瘤生存组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在BALP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BALP作为骨肉瘤血清学检查的一个指标,具有比ALP更高的灵敏度,在骨肉瘤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和预后的判断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颈椎椎体前下唇样骨突的研究
    张元凯,李明,刘培来
    2006, 44(6):  614-617. 
    摘要 ( 13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量中下颈椎(C3~C7)各椎体前下缘骨性唇样突起(简称骨突)的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探讨此比值对减少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150例门诊患者的颈椎X线片椎体前下骨突及椎体最大高度,计算其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椎体前下骨性突起在椎体高度中占的比值呈近似正态分布,骨突所占比值与性别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在不同年龄组间以及不同节段间差异较大(P<0.05);颈椎前下骨突所占比值在C4节段的55~64岁年龄组最大(26%)。结论:中下颈椎前下骨突占颈椎高度的比值对颈椎前路内固定螺钉进孔点的选择有重要临床意义,固定螺钉避开颈椎前下骨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骨性安氏Ⅲ类错?上颌骨慢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的疗效评价
    张晓艳,贺颖,刘东旭
    2006, 44(6):  618-621. 
    摘要 ( 13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III类错?患者经上颌慢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组包括22例患者,开始治疗年龄平均为9.8岁,治疗时间0.7年,慢速螺旋扩大器扩弓每周旋转90°~270°,(90°相当于0.25?mm)前方牵引力值为600~800?g/侧,治疗结束时覆盖至少为2?mm。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4年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及下颌平面角匹配的未经治疗的骨性安氏I类错?骨面型正常儿童22例。结果:治疗组上颌骨前部较对照组每年前移量多1.6?mm,上颌骨后部较前部明显下移,下颌骨后下旋转同时下切牙直立。1.4年后上颌骨前部相对后缩、后部上移,抵消部分治疗效果。下颌骨的生长方向趋于正常,下切牙略唇倾。结论:上颌扩弓和前方牵引治疗骨性安氏III类错?有利于减轻错?程度。
    IL-10在成人牙周炎炎症牙龈组织中的检测
    程培红,戚向敏,孙善珍
    2006, 44(6):  622-625. 
    摘要 ( 10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 (IL10)在成人牙周炎不同临床状态下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IL10在24例成人牙周炎(包括脓肿组12例和治疗组12例)、10例牙龈炎患者(牙龈炎组)和6例牙周健康者(对照组)牙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脓肿组IL10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牙龈炎组及治疗组(P<0.05、P<0.01、P<0.01),治疗组IL10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及牙龈炎组(P<0.01、P<0.01)。结论:牙周炎活动性病变IL10表达减少,牙周炎治疗后IL10表达增加,IL10在牙周组织的修复中发挥保护作用。
    3种术式矫正轻度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分析
    李学川,赵延勇,韩娟,庄洪兴
    2006, 44(6):  626-629. 
    摘要 ( 10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并比较3种术式矫正轻度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135例轻度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根据其临床特征分别选择软骨管成形或加钢丝悬吊术(198例) 、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术(72例)和组织扩张器结合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865例)3种术式。通过对570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比较不同术式的术后临床效果和优缺点。结果:长期随访观察表明,570例患者术后双耳位置、形态、大小基本对称,少有复发现象和严重并发症。3种术式修复Ⅰ度先天性小耳畸形的随访优良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根据患者残耳临床特征选择以上3种不同术式修复轻度先天性小耳畸形,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HRCT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的术前评估
    丁元萍,李笃民,孙晓卫,邓基波,张寒冰,荣宝刚,丁寿玲
    2006, 44(6):  630-633. 
    摘要 ( 11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HRCT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观察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并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进行术前评估。方法:对20例(40耳)突发性聋患者(对照组)和62例(71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变组)行高分辨率CT 扫描,分别沿三个听小骨的长轴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对显示图像直接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组比较MPR 和MIP图像整体显示听骨的形态和结构情况;病变组观察听骨链破坏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对照组听小骨在MPR及MIP图像均明确显示,MPR对镫骨整体的显示优于MIP, MIP可以立体显示听骨链的空间结构;病变组,胆脂瘤型39例(44耳),MPR显示43耳有听骨破坏,MIP显示41耳有听骨破坏;肉芽肿型15例(17耳),MPR显示6耳有听骨破坏,MIP显示5耳有听骨破坏。单纯性中耳炎8例(10耳),MPR及 MIP均未显示听骨破坏。术中见胆脂瘤型中耳炎41耳有听骨破坏;肉芽肿型中耳炎6耳有骨质破坏,单纯型无听骨破坏。结论: MPR对镫骨的整体显示优于MIP,MIP对听骨链破坏的显示能力优于MPR,两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听骨链破坏的诊断率,为手术方式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雷帕霉素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高雪,蔡可丽,吴晓莉,杨雪丽,霍伟
    2006, 44(6):  634-637. 
    摘要 ( 11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APA 7.5、15和30?ng/ml组,4组均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实验组灌注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RAPA。术后不同时间裂隙灯观察兔眼角膜、房水及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3个月后处死动物,分别对4组兔眼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术后12周,RAPA15?ng/ml组和30?ng/ml组后囊混浊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各组术后裂隙灯下角膜混浊度无明显差异。结论:浓度为15~30?ng/ml的RAPA灌注液可有效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对角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氮氧化物抗紫外线所致豚鼠皮肤光损伤的病理研究
    陈宏泉,王国英,李春阳,王桂芝,吴延芳
    2006, 44(6):  638-640. 
    摘要 ( 10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氮氧化物Tempol对紫外线所致豚鼠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36只豚鼠随机分成非照射对照组、照射对照组、Tempol组,除非照射对照组外,其余两组接受紫外线照射共14周。结果:照射对照组豚鼠真皮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粗、断裂、排列紊乱,同时其皮肤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非照射对照组和Tempol组(P均<0.01)。结论:Tempol对紫外线引起的皮肤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3T磁共振团注法3D DCEMRA在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孟祥水,冯立华,侯金文,魏华刚,李传福,赵磊,
    2006, 44(6):  641-644. 
    摘要 ( 12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3T超高强磁场磁共振团注法三维动态增强MRA(3D D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EXCITE 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采用体线圈、移床技术、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对30例腹部至下肢血管受检者行3D DCEMRA检查,对所有受检者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利用ADW4.2软件进行MIP和REFORMAT重建并进行成像质量的评价。结果:30例受检者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其中12例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经手术证实与3D DCEMRA显示的血管病变相符。结论:3D DCEMR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影响正常压力脑积水分流术疗效因素的探讨
    韩韬,曲元明,牟成志,徐广明,王国栋
    2006, 44(6):  645-647. 
    摘要 ( 10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影响正常压力脑积水分流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患者临床症状、病程、年龄、腰椎穿刺放液试验等因素对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影响及预后效果。结果:本组在术前腰穿实验后1周内症状有所改善17例,无手术死亡病例。依照疗效判定标准,本组总有效率70.9%。步态不稳术后有效率72.7%,智力障碍术后有效率44.4%,尿失禁术后有效率40%。结论:以步态不稳为主要症状,病程短、年轻,腰穿试验阳性者分流手术效果好,以痴呆和尿失禁为主要症状者分流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