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10
      
    院士述评
    腰椎疾患诊治新进展
    邱贵兴
    2019, 57(5):  1-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520
    摘要 ( 400 )   PDF (1045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综述
    退变性脊柱侧凸相关分型及选择策略
    姜建元,王洪立
    2019, 57(5):  3-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233
    摘要 ( 691 )   PDF (1276KB) ( 4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合适的临床分型系统,不仅指导疾病的临床规范诊治,而且提升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效果。目前有关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分型系统已有10余种。熟识Lenke-Silva分级手术干预策略、Berjano分型系统、冠状面失平衡分型系统以及脊柱畸形微创手术干预分型系统(MISDEF分型)对于规范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诊治、提升诊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进展与挑战
    李建民,李振峰
    2019, 57(5):  7-1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195
    摘要 ( 595 )   PDF (1271KB) ( 16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的出现和应用,是脊柱肿瘤外科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实现了肿瘤彻底切除的边界,是脊柱肿瘤外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TES技术经过临床大规模应用后,在技术操作、边界研究、截骨平面、脊柱部位节段及并发症防治方面都取得了改进和进步,适应证也得到了调整,但是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就指征、活检、术式、评分和重建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展望。
    腰椎矢状位力线分型及临床意义
    赵杰,张凯,陈辰
    2019, 57(5):  13-1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236
    摘要 ( 1027 )   PDF (1226KB) ( 2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是目前脊柱外科关注的热点,但其生物力学机制国内外尚未得到明确阐释。伴随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腰椎矢状力线分析研究表明,多种腰椎退行性疾病与矢状面失衡密切相关,恢复重建生理曲度是维持正常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基础。研究生理状态下的腰椎矢状序列特点及其退变趋势可以帮助医生从病理状态的腰椎序列逆推,通过手术重建生理状态的腰椎矢状力线,可能有益于减轻邻近节段退变。然而,腰椎矢状位退变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脊柱代偿机制复杂,目前的认识还很有限,未来有待更多的脊柱骨盆参数及矢状位力线的研究。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患手术中应用的再认识
    郑燕平,周超
    2019, 57(5):  18-2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309
    摘要 ( 695 )   PDF (1426KB) ( 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是腰椎手术中常用的融合技术,因腰椎后外侧解剖结构的特点、横突间植骨后力学特点、骨床制备工具和内固定技术的限制,早期植骨融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腰椎后外侧融合技术被后来开发的融合技术所替代。随着不同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术提高、先进工具使用、植骨材料发展及内固定的合理应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技术被重新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患手术中并取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但腰椎后外侧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不稳、椎体滑脱或多节段腰椎退变疾患中的生物力学特点和临床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腰椎完全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技术的临床教程
    王冰
    2019, 57(5):  23-2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140
    摘要 ( 601 )   PDF (5559KB) ( 9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完全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技术避免了椎间孔入路技术的一些不足,逐渐引起关注和研究,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应用规范。如何正确利用经椎板间入路技术,合理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其操作技巧,避免手术并发症和减少术后复发,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术者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基于十多年完全内镜经腰椎板间入路技术临床实践的经验,详细介绍其发展历程、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技巧、并发症及防治,以期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研究进展
    刘新宇,贾军
    2019, 57(5):  30-3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70
    摘要 ( 505 )   PDF (5355KB) ( 1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密切相关,既往研究主要围绕腰椎管狭窄症矢状位参数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单纯解决病变节段问题而忽视矢状位重建,可能会降低手术疗效。近年研究重点集中在不同手术方式对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矢状位失衡为功能性失代偿, 通过短节段减压或固定融合手术即可恢复矢状位平衡。术后未恢复平衡者与术前严重失衡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尚存在很大争议,目前研究认为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及较大的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的差值。手术对矢状位失衡的改善以及术后矢状位失衡与残留症状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矢状位曲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研究论文
    腰椎管狭窄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前后矢状位参数值的变化
    贾军,赵钇伟,原所茂,田永昊,刘新宇,郑燕平
    2019, 57(5):  36-4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37
    摘要 ( 557 )   PDF (1113KB) ( 2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行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 方法 随访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接受同一组医生治疗且资料完整的行单节段TLIF手术的LSS患者102例,61~85岁,平均(66.4±4.8)岁。测量术前及术后2年矢状位参数,定义脊柱-骨盆垂直轴(SVA)≥40 mm为矢状位失衡,将患者分为术前平衡组(n=65,术前SVA<40 mm)和术前失衡组(n=37,术前SVA≥40 mm),术前失衡组又分为恢复平衡组(n=23,术后SVA<40 mm)和未恢复平衡组(n=14,术后SVA≥40 m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前及术后临床症状。 结果 LSS患者术前矢状位失衡发生率为36.3%。与术前平衡组相比,术前失衡组术前腰椎前凸角(LL)和胸椎后凸角(TK)较小,骨盆入射角(PI)-LL和骨盆倾斜角(PT)较大,且术前VAS、JOA和ODI评分较差(P<0.05),而术前失衡组术后SVA、LL、TK和PI-LL的变化值高于术前平衡组(P<0.05)。术后2年随访,23例(62.2%)恢复矢状位平衡,14例(37.8%)未恢复平衡者术前SVA均>90 mm,且PI-LL均>20°。与恢复平衡组相比,未恢复平衡组术前SVA和PI-LL较大,且术前LL和TK较小(P<0.05),而术后VAS、JOA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多数术前矢状位失衡与患者保护性体位有关,单节段TLIF手术可有效改善矢状位失衡。研究亦未发现术后矢状位失衡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故术前矢状位失衡可能不适合单独作为LSS患者长节段矫形手术的依据。
    健康成人腰椎椎间隙高度的解剖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陈辰,张凯,张锋,赵杰
    2019, 57(5):  43-4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130
    摘要 ( 1426 )   PDF (2168KB) ( 1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健康成年人腰椎椎间隙高度变化及对于不同高度的解剖学分型。 方法 选取行脊柱全长片及腰椎磁共振志愿者169例,测量L1/2、L2/3、L3/4、L4/5、L5/S1椎间隙高度(H1~H5)及L1~L5椎体高度,分析男女志愿者各椎间隙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该椎间隙高度/上位椎体高度,H1/L1~H5/L5),以及各类型椎间隙高度人群数量分布。 结果 椎间隙高度及相对椎间隙高度均随结构位置的降低逐渐增加,在L4/5达到最大值,相邻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组椎间隙高度中,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椎间隙测量中有11.83%志愿者(20/169例)有高椎间隙的表现。在H1/L1组中有66.67%男性志愿者属于相对低间隙组(56/84例),在H2/L2~H5/L5组中有75.15%(127/169例)、73.96%(125/169例)、71.01%(120/169例)、65.68%(111/169例)相对椎间隙高度比在0.4~0.5之间,而在H3/L3、H4/L4、H5/L5组中有8.28%(17/169例)、23.67%(40/169例)、8.28%(17/169例)属于相对高间隙组。 结论 L4/5椎间隙高度在健康成人腰椎椎间隙高度中最高,健康成人腰椎椎间隙高度差异大,对椎间隙高度的解剖学分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老年脊柱疾病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
    陈希,刘新宇,范立霞,田永昊,原所茂
    2019, 57(5):  48-5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06
    摘要 ( 529 )   PDF (1751KB) ( 14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脊柱疾病患者术前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估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脊柱疾病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69例,根据术前是否常规行颈动脉超声及颅脑MRA筛查,分为筛查组和未筛查组。筛查组131例,其中男61例,女70例,50~83岁,平均(62.16±7.64)岁,术前合并高血压112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21例,脑血管疾病11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50~55岁、56~65岁、>65岁3个年龄段。未筛查组138例,其中男66例,女72例,50~77岁,平均(61.33±5.93)岁,术前合并高血压108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8例,脑血管疾病12例。筛查组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动脉血流流速、内-中膜(IMT)厚度、斑块厚度等指标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轻、中、重度狭窄)。存在颈动脉狭窄者行颅脑MRA检查,脑血管异常者则由神经内科及麻醉科医师评估术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若患者存在手术禁忌则暂缓手术行保守治疗。对两组发生脑卒中例数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筛查组超声检查示存在颈动脉狭窄57例(43.5%,轻度狭窄44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5例),继而行颅脑MRA检查,其中53例[男24例,女29例,52~81岁,平均(65.51±7.45)岁]出现脑血管异常。经评估手术风险无绝对禁忌者32例,风险较高者11例,手术禁忌且最终未行手术者10例。术后筛查组无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未筛查组6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4.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通过年龄分层比较发现,>65岁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中度以上狭窄(狭窄>50%)的比例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P=0.001,P=0.006),未行手术者比例高于56~65岁年龄段(P=0.021)。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颅脑MRA异常者较轻-中度狭窄者具有更高的手术风险(P=0.007)。相较于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更易出现中-重度颈动脉狭窄(P<0.001),并且出现不稳定斑块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稳定斑块患者[(1.22±0.26)mmol/L vs(1.39±0.31)mmol/L,P=0.036],而LDL-C水平则高于稳定斑块患者[(3.02±0.88)mmol/L vs(2.59±0.64 )mmol/L,P=0.038],两者手术禁忌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长和脑血管病病史是出现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颈动脉超声筛查可常规作为老年脊柱患者术前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评估手段,联合颅脑MRA检查可有效提高术后脑卒中风险评估准确性,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并提示临床医生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手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腰椎关节突囊肿诊断与治疗方式
    王海峰,王峰,谭炳毅,韩世杰,徐西强,王大川
    2019, 57(5):  56-6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109
    摘要 ( 685 )   PDF (3961KB) ( 1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囊肿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式。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8年4月腰椎关节突囊肿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51~68岁,平均59.3岁。对患者病史、体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平片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其中2例予以保守治疗,9例行部分关节突关节连同部分椎板间黄韧带切除,以椎板间开窗实现关节突囊肿的完整切除,1例合并滑脱及椎间失稳者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62个月。 结果 MRI图像可明确腰椎关节突囊肿的诊断,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内效果佳,无复发。 结论 MRI检查对于腰椎关节突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部分关节突关节连同部分椎板间黄韧带切除,实现关节突囊肿完整切除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腰椎关节突囊肿的有效手段。
    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后外侧融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夏海鹏,郑燕平,周超,殷军,丛伟
    2019, 57(5):  62-6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297
    摘要 ( 492 )   PDF (2842KB) ( 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结合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外侧融合术(PLF)患者66例,其中男34例,女32例, 36~79岁,平均(54.5±14.2)岁。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患者分别为26例、28例、12例;腰椎管狭窄症45例,腰椎滑脱症(I°)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和下肢麻木。行经微创通道Wiltse入路减压,磨钻制备植骨床,后外侧植骨,钉棒系统固定。单纯自体骨植骨23侧,自体骨+同种异体骨33侧,自体骨+BMP 32侧,同种异体骨+BMP 19侧,自体骨+同种异体骨+BMP 25侧,常规左侧应用BMP,其中有13例双侧均应用BMP。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参照Suk标准评估融合情况。 结果 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7±3.2)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ODI均有改善,未发生临床并发症。随着术后随访时间延长,不同植骨材料组融合率均逐渐增高,术后3、6个月,1年融合率,单纯自体骨侧分别为52%、65%、96%,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侧52%、64%、94%,自体骨+BMP侧分别为84%、88%、94%,同种异体骨+BMP侧为84%、89%、95%,自体骨+同种异体骨+BMP侧分别为84%、88%、96%。 结论 PL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融合率高、组织损伤小,是腰椎融合方式的一个选择及补充。BMP可提高PLF近期随访的融合率,但远期随访时融合率无明显差别。
    基础医学
    经睾丸输出小管注射慢病毒对Wistar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狄钰,陈东山,阎磊
    2019, 57(5):  67-7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8.1486
    摘要 ( 594 )   PDF (19780KB) ( 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病毒高毒性物质稳定转基因技术对雄性Wistar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方法 构建PAX2稳定干扰的含有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将该病毒溶液用台盼蓝标记,通过34 G针头注入16只Wistar大鼠睾丸输出小管。2周后用超声监测睾丸实质,1个月后将大鼠处死,取出睾丸及其附属腺体,免疫荧光染色及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形态。 结果 大鼠睾丸输出小管注射,共有8只注射成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睾丸曲精小管凋亡坏死,部分小管腔内可见报告基因的高表达,附睾上皮未出现明显的转染情况,而精囊腺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绿色荧光蛋白高表达。 结论 睾丸和附睾不适合雄性动物的慢病毒转染,并且该处转染容易影响精子的成熟和发育,而精囊腺注射慢病毒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
    大黄酚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
    万秀霞,孙秀萍,佟晶洁
    2019, 57(5):  74-7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8.1332
    摘要 ( 445 )   PDF (7771KB) ( 2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大黄酚对结肠癌的抗癌作用。 方法 以CCK-8测定细胞活性,Tunel法和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表达;建立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以及肿瘤体积变化。 结果 细胞实验中,发现2、5 μmol/L浓度的大黄酚可以使Tunel阳性率由(1.3±0.3)%分别增加到(8.5±1.3)%和(18.6±2.9)%(n=3,F=66.7,P<0.01),Annexin V-FITC/PI凋亡率由(4.2±0.3)%增至(9.6±1.3)%和(19.2±2.6)%(n=3,F=60.83,P<0.01); HCT116结肠癌细胞48 h活性下降为(77.2±6.5)%和(61.3±7.2)%(n=3,F=5.97,P<0.01);Caspase-9和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使大黄酚诱导的细胞凋亡率由(19.2±2.6)%下降为(6.0±0.4)%和(7.2±0.6)% (n=3,F=56.37,P<0.01);日剂量给予10 mg/kg和20 mg/kg大黄酚能够抑制小鼠移植瘤体积(n=6,F=9.48~13.79,P<0.01),并促进移植瘤凋亡,凋亡率由(1.8±0.5)%上升至(9.7±1.6)% 和(16.3±3.0)%(n=3,F=40.16,P<0.01)。 结论 大黄酚在结肠癌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IL-1β介导的ERK通路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陈虹瑜,曲竹丽,孙琪,赵华强,马川
    2019, 57(5):  80-8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21
    摘要 ( 485 )   PDF (5564KB) ( 12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介素-1β(IL-1β)介导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方法 对Wistar大鼠髁突软骨细胞进行培养和鉴定。采用不同浓度的IL-1β处理髁突软骨细胞,检测ERK、Sry相关高速泳动族框因子9(Sox-9)、Ⅱ型胶原(COL2)的 mRNA表达,检测ERK、磷酸化ERK(P-ERK)、Sox-9、COL2的蛋白表达,并由此确定诱导细胞致炎且能激活ERK通路的最小IL-1β浓度;根据筛选的IL-1β浓度,将髁突软骨细胞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IL-1β组、IL-1β+ERK抑制剂组。检测各组ERK、Sox-9、COL2的mRNA表达及ERK、P-ERK、Sox-9和COL2的蛋白表达。 结果 培养传代的细胞形态与原代细胞相同,经免疫组化分析为髁突软骨细胞;用10ng/mL的IL-1β处理髁突软骨细胞,P-ERK的表达升高(P<0.05),Sox-9和COL2的表达降低(P<0.05);与IL-1β组比较, IL-1β+抑制剂组的P-ERK表达被抑制(P<0.05),Sox-9和COL2表达升高(P<0.05)结论 IL-1β能够通过激活ERK通路来抑制大鼠髁突软骨细胞Sox-9 和COL2的表达。
    槲皮素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表达减轻小鼠放射性肺炎
    程健,姜玉华
    2019, 57(5):  87-9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91
    摘要 ( 533 )   PDF (14260KB) ( 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放射性肺炎小鼠模型,应用槲皮素对其干预,观察槲皮素对小鼠放射性肺炎的疗效。 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BALB/c小鼠分为6组:健康对照组(n=8)、单纯给药组(n=8)、单纯照射组(n=16)、照射+阿米福汀组(n=16)、照射+槲皮素(4 mg/mL)组(n=16)、照射+槲皮素(2 mg/mL)组(n=16)。以6 mV X射线全肺单次10 Gy照射,各槲皮素给药组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槲皮素(2、4 mg/mL),单纯给药组注射槲皮素4 mg/mL,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注射4 mg/mL生理盐水,照射+阿米福汀组注射4 mg/mL阿米福汀。照射后1~8周,每周取各组小鼠双侧肺组织,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炎性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槲皮素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标志蛋白p38、SAPK/JNK和p44/p42表达的影响。 结果 与单纯照射组比较,各照射+槲皮素组小鼠的肺组织炎性表现减轻(P<0.01),肺组织p38、SAPK/JNK和p44/p42染色阳性程度、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 结论 槲皮素通过遏抑MAPK标志蛋白p38、SAPK/JNK、p44/p42的表达,从而阻止炎性因子的释放,最终降低了组织损伤和炎症程度。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不同给药途径联合顺铂对小鼠Lewis肺癌的疗效
    王聪,朱玲,万云焱,姚周虹,李德志,许小婷,徐鹏飞,林殿杰
    2019, 57(5):  93-9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55
    摘要 ( 619 )   PDF (9656KB) ( 1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微量泵入和腹腔注射两种方式联合顺铂对小鼠Lewis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建立C57BL/6J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腹腔植入渗透压泵组、恩度[5 mg/(kg·d),ip]+顺铂组、恩度[10 mg/(kg·d),ip]+顺铂组、恩度[20 mg/(kg·d),ip]+顺铂组、恩度[5 mg/(kg·d),pump]+顺铂组。治疗后,观察小鼠体征和行为特征,监测肿瘤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收集小鼠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并测定渗透压泵中恩度的稳定性。 结果 恩度[5 mg/(kg·d),pump]+顺铂组与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腹腔植入渗透压泵组、恩度[5 mg/(kg·d),ip]+顺铂组、恩度[10 mg/(kg·d),ip]+顺铂组相比,抑瘤率最高,MVD降低,血清中VEGF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恩度[20 mg/(kg·d),ip]+顺铂组相比,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腹腔注射相比,恩度微量泵入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P>0.05)。恩度在渗透压泵中的稳定性至少维持7 d。 结论 恩度微量泵入比腹腔注射更加有效地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同时降低药物使用剂量。
    临床医学
    心脏移植围术期右心功能不全与肺血管阻力的关系及处理
    车东阳,厉泉,陈善良,于建民,李敏,许莉,毕严斌,李培杰,刘天起
    2019, 57(5):  99-10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69
    摘要 ( 486 )   PDF (974KB) ( 11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低排出量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患者心脏移植围术期右心功能不全与肺血管阻力的相关性及临床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8年期间于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因终末期心力衰竭接受原位心脏移植治疗患者42例,其中男34例,女8例,20~68岁,平均(49.55±11.58)岁。术前常规行漂浮导管检查,根据肺血管阻力的大小将患者分为高肺血管阻力组(肺血管阻力≥3.5 Wood单位,n=24例)和低肺血管阻力组(肺血管阻力<3.5 Wood单位,n=18)。收集术前左心室大小和左室射血分数;漂浮导管所测得心排出量、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供体缺血时间、术中体外循环时间等。术后心脏超声监测和评价术后3、15 d右心室大小、三尖瓣返流程度等。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术前左室大小、射血分数等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肺动脉压力分别为(47.79±7.78)mmHg和(38.78±5.4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楔压分别为(29.25±7.75)mmHg和(28.33±6.2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心排出量分别为(2.96±1.24)L/min和(5.16±1.52)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肺血管阻力组和低肺血管阻力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256.25±88.79)min和(181.11±52.59)min,并行时间分别为(147.71±84.84)min和(89.00±32.7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行心脏彩超示高肺血管阻力组右室直径[(25.96±3.76)mm]与低肺血管阻力组相比[(22.00±4.70)mm]增大,且三尖瓣返流中度及以上程度的高于低肺血管阻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发生严重右心功能不全与肺血管阻力增高呈正相关,肺血管阻力增高患者在心脏移植过程中需要更长的并行循环时间保证供心功能的恢复。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相关边缘叶脑炎5例临床分析
    李洪燕,房雷,张红英,苏源,李玲
    2019, 57(5):  105-10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8.1405
    摘要 ( 397 )   PDF (6319KB) ( 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相关边缘叶脑炎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随访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确诊的LGI1抗体相关边缘叶脑炎5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长时程视频脑电图表现及治疗随访情况。 结果 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4例短期内出现记忆力减退,3例有癫痫发作,5例有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BDS);3例出现低钠血症,5例血清及脑脊液LGI1抗体均阳性, 5例磁共振检查Flair及T2序列均未见颞叶内侧高信号,1例左侧基底节出现T1序列高信号。4例完善了长时程视频脑电图,其中3例监测过程中有FBDS多次发作。5例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随访至目前,2例有癫痫的再发作、1例再次出现精神症状,调整药物后好转。 结论 LGI1抗体相关边缘叶脑炎是一种早期以记忆力减退、FBDS及癫痫发作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常伴有低钠血症,影像学以颞叶、海马受累为主,免疫治疗效果好,临床可复发。
    6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临床分析
    徐文婷,李静,贾明旺,彭芳,杨嘉琳
    2019, 57(5):  110-11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71
    摘要 ( 441 )   PDF (974KB) ( 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凝血酶原国际比值(INR)分为2组:≥1.5为重型组(n=32),<1.5为轻型组(n=31),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孕产妇及胎儿结局等情况。 结果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多存在消化道症状,更多见于初产妇,且多采用剖宫产终止妊娠;患者具有异常的检验指标,其中轻型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BG)高于重型组(P<0.05),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细胞(WBC)、肌酐(SCr)、INR低于重型组(P<0.05);重型组较轻型组更易并发子痫、低蛋白及急性肾损伤(AKI),P值分别为0.043、0.032、0.036。 结论 AFLP患者具有异常的ALT、PLT、PTA、FBG、INR、TBIL、DBIL、WBC、SCr指标;应根据凝血等指标积极补充相关物质,明确诊断后及时终止妊娠,进一步提高AFLP患者救治率。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颗粒细胞中microRNA-141的表达与意义
    贺婷婷,刘红,舒凯云,宋晓翠,石玉华
    2019, 57(5):  116-12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9.0148
    摘要 ( 361 )   PDF (963KB) ( 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小RNA-141(miR-14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70例PCOS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BMI<25, n=42)和肥胖组(BMI≥25, n=28);选取同期71例对照患者,分为正常体质量组(BMI<25, n=60)和肥胖组(BMI≥25, n=11)。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卵巢颗粒细胞中miR-141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PCOS正常体质量组中miR-141的表达高于对照正常体质量组(P<0.001);与对照肥胖组相比,miR-141在PCOS 肥胖组中高表达(P=0.009)。此外,PCOS患者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 结论 PCOS患者正常体质量组与肥胖组中miR-141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其相对应的对照患者,且PCOS患者发生妊娠并发症的风险有升高的趋势,提示miR-141可能在PCO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例报道
    髋关节镜下治疗低位髂前下棘撞击1例报告
    晏涛,张俊阳,郜玉忠
    2019, 57(5):  121-12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8.1474
    摘要 ( 180 )   PDF (5002KB) ( 2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