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6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10
      
    子宫腺肌病研究专题
    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
    冷金花, 史精华
    2022, 60(7):  1-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433
    摘要 ( 686 )   HTML ( 7 )   PDF (1279KB) ( 23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发病机制不清,流行病学调查受诊断标准的影响存在一定偏倚。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痛经进行性加重、异常子宫出血和不孕,并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及家庭关系。此外,腺肌病可合并多种激素依赖性疾病,其中同时合并内异症者疼痛更加严重并多样化,妊娠结局更差,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郭孙伟,刘惜时
    2022, 60(7):  6-1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356
    摘要 ( 1130 )   HTML ( 19 )   PDF (3824KB) ( 7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多发病,被普遍认为是一个 “谜一样”的疾病,病因学及病理生理尚不明。子宫腺肌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月经量增多和进行性痛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颇为棘手。根据10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和其他发表的文献,综述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学、病理生理以及诊治,以期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研究、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亟待研究的今后方向,作一概括总结。
    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彭超,周应芳
    2022, 60(7):  20-2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407
    摘要 ( 855 )   HTML ( 19 )   PDF (1355KB) ( 4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缓解疼痛,减少出血和促进生育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目标。腺肌病药物治疗选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类似,有非甾体类抗炎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复方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以及中医中药等五大类。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张信美,徐萍
    2022, 60(7):  26-3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551
    摘要 ( 684 )   HTML ( 2 )   PDF (1364KB) ( 17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女性常见激素依赖性炎症性疾病,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过多、不孕和子宫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往往是在药物治疗、非手术技术(包括子宫动脉栓塞术、高强度聚焦超声和射频消融等)无效或不愿意的基础上而执行的,具体术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生育要求以及病灶的类型与范围等分层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目前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子宫切除术、保守性病灶切除术、宫腔镜下囊性腺肌病灶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去除/射频消融术等术式。通过着重探讨各类术式的适用人群、手术操作要点及后续维持治疗方案等,以期个体化治疗并全程立体化管理,最大化优化疗效和提高生育力。
    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教育及全程管理
    易晓芳,黄季华
    2022, 60(7):  32-3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467
    摘要 ( 657 )   HTML ( 5 )   PDF (1114KB) ( 50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引起痛经、月经过多及不孕不育,是影响育龄女性身心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其治疗成效离不开良好的患者教育与规范的全程管理。信息社会与数字医疗的进步给患者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均带来创新与便捷。本文就如何以子宫腺肌病患者为核心,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展开讨论;就如何提升患者对于月经量与生育力的自我评估能力提出建议;同时鼓励设计高质量临床研究,激励医务、伴侣、病友及社会等四方协同支持,促进科学且可持续的全程管理。
    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研究进展
    艾星子·艾里,郭铮宇,张晓霏
    2022, 60(7):  36-4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225
    摘要 ( 1166 )   HTML ( 6 )   PDF (1292KB) ( 20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而传统治疗方法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恢复慢。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或者坚决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而言,如何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缩短等待妊娠时间、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治疗方法,临床已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作为子宫腺肌病综合治疗阶梯式管理的有效步骤。
    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治疗
    颜磊,陈子江
    2022, 60(7):  43-4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166
    摘要 ( 608 )   HTML ( 1 )   PDF (1053KB) ( 2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可导致不孕和流产,可增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流产率、降低活产率和临床妊娠率,也增加产科和新生儿相关并发症。经阴道超声已成为子宫腺肌病的一线诊断方法,但需提高诊断率。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介入治疗和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等。一般情况下可推荐首选IVF,一般推荐GnRH-a的应用和全胚冷冻策略。针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非IVF治疗方法的效果、GnRH-a预处理以及鲜胚、冻胚移植比较等问题仍需进行更多研究。
    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王国云,潘臧钰
    2022, 60(7):  48-5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263
    摘要 ( 1027 )   HTML ( 18 )   PDF (1206KB) ( 89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产生的病变;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月经过多、严重痛经和不孕,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子宫腺肌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但因其病因尚不明确,缺乏敏感特异的诊断办法,且治疗手段有限,导致了目前亟需对发病机制、特征性诊断、针对性治疗的深入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非人类特有,故有可选择的实验动物,且多种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与人类女性生殖系统具有相似性,有利于开展机制方面的研究。就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建立及应用进行综述。
    子宫腺肌病的超声与MRI诊断及进展
    陶国伟,王芳,董向毅,徐亚瑄,赵琳丽,胡蓓蓓
    2022, 60(7):  56-6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214
    摘要 ( 1004 )   HTML ( 11 )   PDF (6959KB) ( 4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成像技术的进步,超声和MRI在评估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愈来愈被临床认可。经阴道超声(TVUS)是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一线诊断工具,MRI有更多的补充作用。论文从子宫腺肌病的影像病理学基础、子宫腺肌病分型、子宫腺肌病超声特征和规范化描述、超声新技术进展及MRI的分类评价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医学
    Sdccag3通过Wnt通路对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袁孟绮,霍凤蕾,任会萍,郭秋爽,蓝菁
    2022, 60(7):  66-7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183
    摘要 ( 562 )   PDF (10724KB) ( 1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dccag3在高脂环境中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脂成骨分化以及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能力。 方法 构建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以及高脂环境培养BMSCs并进行成骨诱导,慢病毒载体过表达/沉默结肠癌抗原3(Sdccag3)的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Micro-CT以及硬组织切片HE染色、油红O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高脂环境中Sdccag3对大鼠骨代谢以及BMSCs分化平衡的影响。 结果 高脂成骨诱导BMSCs后过表达Sdccag3,下调成脂分化指标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并上调Wnt信号通路标志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5(LRP5)、LRP6、β-catenin及Wnt5a、Wnt5b,上调成骨分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 Runt相关的转录因子2(Runx2);在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过表达Sdccag3可上调Wnt信号通路标志基因并抑制周围脂形成,沉默LRP5会下调Sdccag3、成骨分化指标,上调成脂分化指标,与沉默Sdccag3表达一致。 结论 高脂血症促进种植体周围脂肪形成并抑制Sdccag3表达;过表达Sdccag3抑制BMSCs成脂分化并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周围的成脂,促进成骨,促进Wnt信号通路标志基因表达。
    临床医学
    晚期驱动基因阴性、PD-L1表达阴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的网状Meta分析
    秦静,杨飞,陈谦,夏涵岱,刘延国,王秀问
    2022, 60(7):  74-8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238
    摘要 ( 960 )   PDF (9554KB) ( 1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晚期驱动基因阴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阴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方案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网状Meta分析。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gov网站有关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非鳞NSCLC一线治疗研究,纳入包括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其联合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MP 16. 0及R 4.1.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个RCT、5731例非鳞NSCLC患者,涉及10种治疗方案。各治疗方案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S概率排序居第1位的是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PFS概率排序居第1位的是纳武利尤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在有效率方面,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化疗(OR=1.66,95%CI:1.07~2.59;OR=2.68,95%CI:1.40~5.11)。在所有级别不良反应率方面,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化疗及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OR=1.05,95%CI:1.01~1.08;OR=1.05,95%CI:1.01~1.09)。3级不良反应率方面,各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对于PD-L1表达阴性的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非鳞NSCLC患者,现有的一线治疗方案在生存获益上未见明显差异。免疫联合化疗有效率更高、但不良反应也更为显著,需根据患者个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右美托咪定对30例体外循环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影响
    李锐,石存现,于翠翠
    2022, 60(7):  83-8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296
    摘要 ( 548 )   PDF (1230KB) ( 3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体外循环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DEX组给予DEX干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输注。每组于给药前(T0)、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1)、术后2 h(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采集静脉血,测定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内毒素(LPS)、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浓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重症监护室驻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 60例患者均完成了研究方案,未观察到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同一组不同时间点血清I-FABP、LPS、IL-6、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1~T4点均较T0点高。两组间血清I-FABP、LPS、IL-6、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2;P=0.022;P=0.022);DEX组T1~T4点I-FABP、LPS、IL-6较对照组低,IL-10水平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ICU驻留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DEX能够减轻体外循环患者肠道屏障的损伤。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树突状细胞异常免疫反应机制
    相宇娇,刘强,刘璐,石艳
    2022, 60(7):  89-9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0069
    摘要 ( 780 )   PDF (6203KB) ( 6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异常的基因,为ITP治疗寻求新方法。 方法 随机选取ITP患者(ITP组)8例和同期入院体检健康者8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moDCs),选取ITP组和正常对照组moDCs样本各3例,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他moDCs样本分为对照组、ITP组和ITP+雷帕霉素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信号通路激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s表面分子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moDCs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结果 差异性表达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组患者moDCs中有161个基因表达上调,320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和分子通路注释,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T细胞分化、T细胞共刺激、T细胞活化等生物学过程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途径。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ITP组患者树突状细胞中mTORC1信号通路基因表达上调。进一步验证发现,ITP组患者moDCs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mTORC1活化标志物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相对含量升高,同时ITP组患者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的表达增加,而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降低。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抑制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和促炎因子IL-6、IL-12的分泌,并上调IL-10的表达,而对TGF-β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结论 ITP患者moDCs中mTORC1信号通路高度激活,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改善moDCs的免疫调节能力。因此,mTORC1信号通路可能是调节ITP患者moDCs功能异常的新靶点。
    山东省济南市RhD阴性无偿献血者表型分布调查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
    周娜,潘英芳,邵静茹,李京,宋永红,徐群,吕红娟
    2022, 60(7):  98-10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454
    摘要 ( 740 )   PDF (1055KB) ( 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统计山东省济南市RhD阴性无偿献血者的Rh表型分布及不规则抗体筛查情况,为促进合理采集、供应RhD阴性稀有血液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山东省血液中心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初筛为RhD阴性的血液样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Rh表型确认。 结果 877例初筛为RhD阴性的无偿献血者中,确认D变异型55例,RhD阴性822例;RhD阴性献血者检出抗筛阳性6例,占比0.73%;检出的抗体包括4例抗D抗体,1例抗M抗体,1例抗Lea抗体;RhD阴性献血者中女性抗筛阳性率远高于男性。 结论 本地区RhD阴性献血者中女性抗筛阳性率远高于男性,抗体产生的原因多为妊娠和天然因素;RhD阴性稀有血型献血者进行Rh抗原表型检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临床安全输血工作意义重大,有助于RhD阴性血液的科学合理采集。
    超声特征及术前CA-125联合对51例卵巢交界性及Ⅰ期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张艺馨,赵玉立,封丽
    2022, 60(7):  104-10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819
    摘要 ( 738 )   PDF (2532KB) ( 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特征联合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对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Ⅰ期上皮性卵巢癌(EOC)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患者51例(Ⅰ期EOC组27例,BOTs组24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采用逐步选择变量的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卵巢侵袭性有关联的独立因素:临床变量(月经状态)、超声特征和CA-125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超声特征和CA-125在BOTs与Ⅰ期EOC术前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结果 (1)超声表现:边缘不光滑、腹水及血流丰富的肿块(血流评分=4)多提示为Ⅰ期EOC,而存在乳头状突起及分隔多存在于BOTs组中;(2)术前CA-125水平>35 IU/mL或 >100 IU/mL的情况在Ⅰ期EOC组中的比率均远大于BOTs组(81.5% vs 41.7%, P=0.003;40.7% vs 8.3%, P=0.008);(3)血清CA-125水平用于区分BOTs和Ⅰ期EO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1.5%和58.3%, CA-125对BOTs和Ⅰ期EOC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价值;(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A-125水平>100 IU/mL是区别BOTs和Ⅰ期EOC的关键独立因素,CA-125水平>100 IU/mL较CA-125水平≤100 IU/mL的患者最终病理诊断为Ⅰ期EOC的风险将近提升14.67倍(OR=14.67,95%CI:1.32~162.94,P=0.029)。结论 术前CA-125水平>100 IU/mL结合特殊的超声特征,对提高术前卵巢交界性肿瘤和Ⅰ期上皮性卵巢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DC-CIK细胞联合EGFR-TKI治疗35例老年晚期EGFR突变肺癌的效果
    王福立,孙银萍,秦杰,荣建胜
    2022, 60(7):  110-11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306
    摘要 ( 943 )   PDF (1654KB) ( 8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RF-TKI)治疗老年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0例Ⅳ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给予DC-CIK细胞治疗联合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靶向治疗。 结果 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为88.6%,高于对照组的68.6%(P=0.04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率为71.4%,高于对照组的45.7%(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2年和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2.9% vs 57.1%、37.1% vs 31.4%和8.6% vs 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2年和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7.1% vs 31.4%、20.0% vs 5.7%和2.9% vs 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HR=0.178,95%CI:0.061~0.523)及高分化(HR=0.058,95%CI:0.015~0.228)患者OS更长,腺癌(HR=0.271,95%CI:0.094~0.777)及高分化(HR=0.089,95%CI:0.029~0.272)患者PFS也更长。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C-CIK细胞联合EGRF-TKI可以提高晚期老年EGFR突变肺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PFS。
    68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张玉凤,徐敏,邢秀丽,逄曙光,户克庆
    2022, 60(7):  118-12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549
    摘要 ( 840 )   PDF (1257KB) ( 13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分析济南市某三甲医院胸痛中心就诊患者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近3年该院胸痛中心就诊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规律。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到胸痛中心就诊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及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处理策略等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人数和构成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70岁~年龄组占比最高(53.4%),男性患者构成比高于女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就诊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季节的患者昼夜就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7,P=0.006)。对昼夜就诊有关联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就诊季节、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及处理策略是患者昼夜就诊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该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的高峰年龄、就诊时间段、季节分布有其规律可循,为临床医师识别高危患者、选择最佳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儿童面部色素痣分期切除对比一期切除的成本-效果分析
    李宏文,周子芙,王耸,霍然
    2022, 60(7):  123-12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347
    摘要 ( 910 )   PDF (1019KB) ( 1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临床及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儿童面部先天性色素痣一期切除手术和分期切除手术的效果,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面部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资料58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儿分成一期切除组(30例)和分期切除组(28例)。收集术后6个月刀口瘢痕的长度、宽度和面积以评估手术效果,收集两组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应用增量成本效果比值(ICER)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切除组和分期切除组所产生的总治疗成本分别为7 824.52(6 620.51,8 445.64)元和14 769.99(13 971.52,14 769.99)元,分期切除组明显高于一期切除组(P<0.001)。术后瘢痕面积与术前色素痣面积相比,一期切除组减少0.29(0.10,0.79)cm2,分期切除组减少0.95(0.29,2.59)cm2,分期切除组明显高于一期切除组(P=0.02)。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一期切除组患者病损面积每减少1 cm2需花费26 981.10元,分期切除组病损面积每减少1 cm2需花费15 547.36元。 结论 分期切除面部先天性色素痣相比于一期切除,术后不额外增加瘢痕长度,而且在处理较宽的病损时,也不增加瘢痕宽度。分期切除虽然会给患者增加额外的成本,但是分期切除仍是一种ICER更优的手术治疗色素痣的方案。
    角巩膜铁屑样异物1例
    任大壮,周玮琰,赵博军
    2022, 60(7):  129-13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1421
    摘要 ( 425 )   PDF (5622KB) ( 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1例隐匿性角巩膜铁屑样异物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诊疗能力。 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诊断为角巩膜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疾病进行总结。 结果 患者为31岁男性,左眼被铁屑崩伤1个月余,伤后曾于外院行异物取出治疗,仍有异物感,眼科查体见前房角脓栓,但未见明显异物,经眼眶CT、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后确诊为角巩膜异物,随后手术治疗取出异物。 结论 角巩膜异物是常见的眼外伤之一,但是对于病程较长的角巩膜异物,眼科查体往往难以发现,接诊此类患者时,应尽可能详细地采集病史、完善辅助检查,可减少该病的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