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10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专题
    重视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症的人群干预研究
    仇成轩, 杜怡峰
    2017, 55(10):  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317
    摘要 ( 1004 )   PDF (1221KB) ( 32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老龄人口的基数和所占比重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D)和老年痴呆症给现代老龄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老年痴呆症和AD目前尚无药物治愈方法,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可控因素在痴呆症和AD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可通过导致脑血管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促使老年痴呆临床发病,而社会心理因素(文化程度、丰富社交网和智力刺激活动等)则可通过增加认知储存有助于保持晚年认知功能。因此,理论上针对这些可控因素实施干预有可能预防或延迟老年痴呆症和AD发病。近年来,国外大规模人群干预研究初步显示,强化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监控、平衡饮食、体力锻炼和认知训练等多模干预方案有助于保持老年痴呆症高危老龄人群的认知功能。我国应重视老年痴呆症和AD的人群干预研究,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种族人群特征的有效干预方案,为制定有效应对老年痴呆症挑战的国家行动计划提供依据。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
    杜怡峰,井然
    2017, 55(10):  7-1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319
    摘要 ( 1055 )   PDF (1066KB) ( 3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致残性、致死性很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患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AD研究进展迅速,生物标志物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诊断,并且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胰岛素通路等的药物也正在研究中。未来,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综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的全面管理将使AD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从临床诊断到病理生理诊断
    唐毅
    2017, 55(10):  14-2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320
    摘要 ( 1583 )   PDF (1150KB) ( 77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痴呆已经成为老年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首要病因。AD的第一个诊断标准是1984年由美国神经语言障碍与卒中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疾病协会工作组联合制订的。此后,随着对AD病理生理机制理解的逐渐深入和临床研究的需要,先后推出了两套AD的诊断标准,包括国际工作组发表于2007年、更新于2014年的IWG-1诊断标准,以及美国国立老化研究院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于2011年制定的NIA-AA诊断标准。深入认识AD诊断标准的演变过程和不同诊断标准间的异同,对于理解AD的病理生理机制,更好地开展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杜蘅,袁晓东
    2017, 55(10):  21-2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318
    摘要 ( 1574 )   PDF (1145KB) ( 26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主要侵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也是老年期痴呆的最主要原因。本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罹患者的社会功能全面丧失。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从而严重阻碍了有效的AD防治策略的开发。本文结合相关研究领域最新进展,对AD危险因素及其主要发病机制的假说进行总结。
    基础医学
    枯草芽孢杆菌灌胃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赵力,李理想,陈飞雪,左秀丽,李延青
    2017, 55(10):  28-3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076
    摘要 ( 1982 )   PDF (6845KB) ( 4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服用时间长短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C57BL/6J雌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从第0天至第9天每天以生理盐水灌胃;2 d处理组(TW组)从第0天至第1天每天以B.subtilis活菌灌胃,第2天至第9天继续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0 d处理组(TE组)于第0天至第9天以等量的B.subtilis活菌灌胃。小鼠从第0天至第16天每天自由饮食。在第0天、第8天和第16天收取所有小鼠的粪便,提取DNA后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 结果 灌胃后,TW组和TE组的芽孢杆菌属微生物相对丰度与灌胃前相比下降,且T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各组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为:TW组和TE组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先上升后下降,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则呈相反情况;疣微菌门相对丰度逐步上升,TW组第16天、第8天与灌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第16天时TW组和TE组与C组比较其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TE组第8天与第16天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而TW组在这两个时间点的肠道菌群结构有差异。第16天时,TW组和TE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 结论 枯草芽孢杆菌并非通过定植,而是通过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的方式发挥益生功效;长期服用该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速度快于短期服用。
    肝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在袖状胃切除术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中的作用
    谢海滨,武群政,刘少壮,黄鑫,程玉刚,胡三元,张光永
    2017, 55(10):  36-4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205
    摘要 ( 1082 )   PDF (2079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袖状胃切除术(SG)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s)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选取20只随机分为SG手术组(n=10)和SHAM假手术组(n=10),测量两组大鼠术前术后的体质量、进食量以及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并在术后12周取大鼠肝脏检测MAMs中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等蛋白分子的表达量变化。 结果 与SHAM组比较,SG组术后4周起进食量减少,6周起体质量降低;术后第2、12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胰岛素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明显减少;SG组术后MAMs中与钙离子平衡相关的IP3R、MCU及与内质网线粒体连接相关的Mfn2等蛋白表达量均低于SHAM组(P<0.05)。 结论 糖尿病大鼠SG术后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可能与术后MAMs钙离子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下降有关。
    CD11b+/CD66b-表型髓系细胞在结肠癌进展和肝转移中的作用
    王贲士, 单军奇,侯庆生,公为鹏,朱振宇,郭洪亮
    2017, 55(10):  41-4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522
    摘要 ( 1106 )   PDF (7178KB) ( 3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D11b+/CD66b-表型髓系细胞与人类结肠癌进展和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结肠组织、结肠癌组织及结肠癌肝转移组织中CD11b、趋化因子配体2(CCL2)和趋化因子受体2(CCR2)的转录水平、蛋白翻译水平。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CCL2和CCR2间的相互结合关系。 结果 结肠癌组织、肝转移瘤组织的CD11b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高(P<0.05)。肝转移瘤组织中CCL2 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及结肠癌组织(P<0.05),而CCR2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三者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趋化因子配体CCL2和趋化因子受体CCR2之间可相互结合。 结论 CD11b表型髓系细胞在结肠癌组织及结肠癌肝转移组织中广泛浸润,并可能在CCL2-CCR2轴的介导下促进结肠癌进展和结肠癌肝转移。
    尼可地尔后适应对猪心脏骤停后心脑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梁丽宁,钟霞,季宪飞,胡浩然,朱芳芳,陈吉彬,陈茜茜,商德亚
    2017, 55(10):  46-5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178
    摘要 ( 1091 )   PDF (12084KB) ( 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猪心脏骤停模型中尼可地尔后适应对心脑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方法 22头长白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和复苏组(n=18)。复苏组在手术后给予电刺激诱导室颤,4 min后行心肺复苏术。假手术组给予手术而不诱发室颤。复苏组16头长白猪复苏成功并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n=8)和尼可地尔组(n=8),尼可地尔组即刻经中央静脉注射尼可地尔(150 μg/kg),随后以3 μg/(kg·min)静滴至再灌注结束;盐水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致颤前和自主循环恢复后5 min、30 min、3 h、6 h采取静脉血以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自主循环恢复后6 h速取其左心室心尖、大脑顶叶皮层和左肾上极组织行普通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 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复苏组cTnI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尼可地尔组cTnI水平显著降低(P<0.05),复苏后心脑肾组织学损伤减轻。 结论 尼可地尔后适应可减轻猪心脏骤停后心脑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EFEMP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甜甜,陈洁
    2017, 55(10):  52-5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049
    摘要 ( 1053 )   PDF (21319KB) ( 1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包含表皮生长因子的fibulin类细胞外基质2(EFEMP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FEMP2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q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EFEMP2在4种子宫内膜癌细胞(KLE、HEC-1A、HEC-1B、Ishikawa)中的表达水平;运用生长曲线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能力;运用Transwell体外侵袭及转移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能力。 结果 EFEMP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细胞(P<0.001),且与子宫内膜癌晚期、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KLE和HEC-1A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高于HEC-1B和Ishikawa(P<0.001)。 结论 EFEMP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侵袭生长等恶性表型密切相关,并可能参与抑制子宫内膜癌侵袭、转移过程。
    11β-HSD1抑制剂改善db/db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李洪志,申永超,刘洁婷,赵孝金,初彦辉,袁晓环
    2017, 55(10):  59-6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379
    摘要 ( 1452 )   PDF (1860KB) ( 4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1β-HSD1抑制剂H8对db/db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实验动物40只分成5个组,每组8只,分别是db/db对照组(Dia组)、罗格列酮组(Ros组)、姜黄素组(Cur组)、姜黄素类似物H8组(H8组)、db/m对照组(Con组)。H8灌胃给药42 d后尾静脉采血检测葡萄糖耐量(OGTT)、胰岛素耐量(IPITT);在第0、1、3、6周尾静脉采血检测空腹血糖值;眼球取血检测胰岛素抵抗系数(HOMA-IR);酶学检测肝脏、脂肪中11β-HSD1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糖皮质激素水平。 结果 OGTT结果显示,与Dia组相比较,Ros组和H8组各时间点血糖值均有所降低;IPITT结果显示,相对于Dia组,Ros组和H8组血糖值均有所下降;空腹血糖在给药后第1~6周,H8组与Dia组比较明显降低;与Dia组比较,Ros组、Cur组和H8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I)明显降低(P<0.001);与Dia组对比,H8组可以明显的抑制肝脏(P<0.01)和脂肪(P<0.01)中11β-HSD1的活性;与Dia组对比,H8组GC水平降低(P<0.001)。 结论 11β-HSD1的抑制剂H8可以降低db/db小鼠肝脏GC水平,进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培哚普利通过调节Akt-FoxO1通路保护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心功能损伤
    巩璐伟,周丽珍,苏国海
    2017, 55(10):  65-7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152
    摘要 ( 1256 )   PDF (10943KB) ( 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 40只8周龄(100~120 g)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DCM组(n=15)和DCM+培哚普利组(n=15)。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饲养,其他两组制备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DCM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和生理盐水灌胃,DCM+培哚普利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和培哚普利灌胃4 mg/(kg·d)。观察培哚普利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以及其对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果 DCM组较对照组心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增加,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FoxO1的蛋白表达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培哚普利组较DCM组心功能损伤减轻,并影响Akt-FoxO1的表达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培哚普利通过调节Akt-FoxO1信号通路抑制DCM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保护DCM大鼠的心功能损伤。
    临床医学
    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酶明显升高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并发症
    梁飞,张文龙,张军,许崇恩,邹承伟
    2017, 55(10):  71-7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599
    摘要 ( 1222 )   PDF (919KB) ( 2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患者心肌酶明显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指导临床上OPCABG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行OPCABG手术患者214例,术后测定12、24、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将CK-MB≤5.31 ng/mL患者纳入轻度升高组(n=167例),>5.31 ng/mL纳入明显升高组(n=47例)。将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24 h有心绞痛发作、前降支桥位置位于中远或远段、搭桥手术时间是OPCABG术后CK-MB明显升高的相关因素。CK-MB明显升高的患者术后心电图ST段改变、低血压及围手术期心梗(PMI)发病率更高(P<0.05)。 结论 OPCABG手术患者,若术前心绞痛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术中乳内动脉桥搭在前降支的中远或远段,或搭桥手术时间偏长,即使桥血管通畅,术后仍可能会发生心肌酶明显升高、心电图ST段改变、低血压或PMI。
    亚肺叶切除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早期肺癌有效性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
    王丽丽,霍彬,王磊,汪浩,侯定坤,霍小东,王金焕,臧立,曹强,柴树德,王海涛
    2017, 55(10):  76-8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039
    摘要 ( 1255 )   PDF (1425KB) ( 1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亚肺叶切除(SR)联合125I粒子植入(SRB)治疗不宜行根治性肺叶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探讨SR与SRB治疗早期肺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归类分析及资料提取。 结果 共纳入16个研究(n=1 354例)。4个研究(n=612例)比较了SRB对比单独SR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SRB虽然有提高SR术后患者局部控制率的趋势,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2个单臂研究(n=742)描述了SRB治疗早期肺癌的疾病控制情况,结果显示,患者局部控制率高达96.1%,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为19.1%,1、2、5年的平均生存率分别是84.9%、74.0%、32.1%。 结论 综合现有资料,SRB是治疗早期NSCLC的有效策略,有降低患者局部复发率的趋势。但目前所纳入研究的证据级别较低,有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B类I型清道夫受体的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刘惠苓,王兴文,冯少滨,冯虹,韩俊庆
    2017, 55(10):  84-8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167
    摘要 ( 1403 )   PDF (4473KB) ( 19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B类I型清道夫受体(SR-BI)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SR-BI的表达状态与患者的预后关系,以期寻找新的结肠癌预后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购自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含90例结肠癌组织和相对应的癌旁组织的芯片进行SR-BI表达的检测,并分析其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SR-BI在78.9%的结肠癌组织比相对应的癌旁组织表达高(P<0.001),SR-BI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在结肠癌组织中,SR-BI低表达的患者比SR-BI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OS)缩短(P=0.04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SR-BI的高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有利因素(P=0.039)。 结论 SR-BI表达水平越低,结肠癌患者预后越差。结肠癌组织中SR-BI的表达水平是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吴卢侃璇,朱珊,于金习,吕椿子,李明江
    2017, 55(10):  90-9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157
    摘要 ( 1054 )   PDF (12178KB) ( 2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中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1(PD-L1)的表达,以及PD-1/PD-L1信号通路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与异位子宫内膜、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PD-1、PD-L1蛋白的表达(每组增生期:n=15分泌期:n=15)。分析不同组别间PD-1、PD-L1蛋白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D-1、PD-L1在不同月经周期的正常子宫内膜及腺肌病在位、异位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中PD-1蛋白(P<0.01)与PD-L1蛋白(P<0.01)表达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腺肌病在位子宫内膜中PD-1蛋白(P<0.01)与PD-L1蛋白(P<0.01)的表达增高。但在腺肌病组内不同月经周期中,PD-1/PD-L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 P=0.45)。 结论 PD-1蛋白及PD-L1蛋白在腺肌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升高,提示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