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5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凝胶和体外冲击波联合应用治疗骨不连
    宋轲,刘寰,武文亮,刘海春,李尚志,陈允震
    2016, 54(6):  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1162
    摘要 ( 1151 )   PDF (2871KB) ( 4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血小板凝胶(PG)和体外冲击波(ESW)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骨不连的影响,确定骨不连治疗的最佳方案。 方法 制备Wistar大鼠萎缩性骨不连模型125只,随机分为骨不连组、BMSCs组、BMSCs+PG组、BMSCs+ESW组和BMSCs+PG+ESW组,每组25只,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后第4、8周行显微CT和X线检测,第8周处死大鼠对骨折端行组织学染色分析。 结果 X线结果显示,BMSCs+PG+ESW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显微CT结果显示,BMSCs+PG+ESW组正向成骨指标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负向成骨指标骨小梁间隙和骨表面积体积比均低于其他各组(P<0.05)。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显示,BMSCs+PG+ESW组成骨细胞数量、血管数量和新骨面积分数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 结论 血小板凝胶和体外冲击波均可增强BMSCs治疗骨不连的疗效;三因素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双因素和单因素。
    醛化白及多糖/羟丙基壳聚糖/纳米珍珠层粉复合材料促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
    陈怡憓,刘学蔚,侯绪浩,孙钦峰
    2016, 54(6):  7-1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341
    摘要 ( 1227 )   PDF (3707KB) ( 3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醛化白及多糖(DBsGM)/羟丙基壳聚糖(HPCS)/纳米珍珠层粉(NNP)复合支架材料对大鼠下颌骨缺损愈合过程的成骨促进作用,并观察该材料的降解吸收情况。 方法 取32只雄性Wistar大鼠,于每只大鼠双侧下颌磨牙区作箱型骨缺损,根据处死时间(2、4、6、8周)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在4组中实验侧植入DBsGM/HPCS/NNP复合支架材料,对照侧不植入任何材料。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测量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 结果 两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随愈合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5);相同愈合时间的实验侧新生骨面积优于对照侧(P<0.05)。植入材料随着时间逐渐降解,第6~8周,植入材料基本降解完全。 结论 DBsGM/HPCS/NNP复合支架材料在大鼠下颌骨缺损中具有良好的促进成骨作用。
    下调α-catulin基因的表达对舌鳞癌细胞株Tscca侵袭及迁移能力影响的体外研究
    马雪,张斌,韩春耀,刘明媛,郝丽静,葛树卿,薛中原
    2016, 54(6):  12-1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855
    摘要 ( 1124 )   PDF (1877KB) ( 2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α-catulin基因下调对人舌鳞癌细胞株Tscca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 本实验设为3个组:α-catulin-siRNA组、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质粒的空白对照组。构建α-catulin沉默质粒转染的人舌鳞癌细胞株Tscca,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α-catulin蛋白表达, 采用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结果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α-catulin-siRNA转染组Tscca细胞α-catulin蛋白表达量减少;Transwell及划痕实验结果显示,α-catulin-siRNA转染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降低。 结论 下调α-catulin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降低人舌鳞癌细胞株Tscca的侵袭、迁移能力,α-catulin有望成为舌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CXCL16基因沉默减轻ox-LDL对小鼠足细胞损伤
    王雪,李倩,王莉,孙书珍,马爱华
    2016, 54(6):  16-2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1096
    摘要 ( 1080 )   PDF (3705KB) ( 2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基因沉默在减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小鼠CXCL16基因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及阴性对照慢病毒转染足细胞,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转染后足细胞活力。将转染后足细胞分为4组培养和处理,即阴性对照组(NC组)、ox-LDL组、CXCL16-shRNA组、ox-LDL+CXCL16-shRNA 组。总胆固醇含量测定估计细胞内脂质沉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CXCL16及β1整合素变化,并检测活性氧(ROS)的表达。 结果 CXCL16-shRNA慢病毒转染后,CXCL16 mRNA抑制率约70%(P=0.008),CXCL16蛋白抑制率约60%(P=0.008)。CXCL16-shRNA组及NC组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ox-LDL+CXCL16-shRNA 组较ox-LDL组细胞内脂质沉积减少(P<0.001),β1整合素表达量增加(P=0.004),ROS产生减少(P<0.001)。 结论 CXCL16基因沉默可减少ox-LDL作用后ROS表达量,并增加β1整合素的表达,发挥足细胞保护作用。
    髓核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对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与成骨能力的影响
    王庆石,陈允震,刘海春,武文亮,焦广俊,李晓峰,徐大霞
    2016, 54(6):  22-2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069
    摘要 ( 1140 )   PDF (2896KB) ( 3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髓核(NP)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对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酶解法提取NP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建立OPLL+NP细胞组、OPLL细胞组和NP细胞组。采用ELISA法检测IL-1α、IL-6、TNF-α及PGE2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检测OPLL细胞毒性,采用EdU法检测OPLL细胞增殖,采用RT-PCR法检测OPLL细胞Ⅰ、Ⅺ型胶原及骨钙素mRNA的表达,采用Von Kossa染色法及ALP染色法检测OPLL细胞成骨活性。 结果 OPLL+NP细胞组OD490值(0.28±0.09)较OPLL细胞组(0.25±0.06)增高(P<0.05);OPLL+NP细胞组OPLL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OPLL细胞组;OPLL+NP细胞组ALP染色和Von Kossa染色呈阳性,OPLL细胞组呈阴性;OPLL+NP细胞组Ⅰ、Ⅺ型胶原及骨钙素mRNA表达较OPLL细胞组明显增高(P<0.05);OPLL+NP细胞组炎症因子含量较NP细胞组和OPLL细胞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在体外,NP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促进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
    MRI在布氏杆菌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高萌,孙建民,蒋振松,崔新刚
    2016, 54(6):  27-3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1342
    摘要 ( 873 )   PDF (1412KB) ( 3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在磁共振成像(MRI)上的特异性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MRI,包括在T1-WI、T2-WI和压脂像上的发病特点。对该病的好发部位、椎间盘与椎体的受累信号、破坏程度、椎管内外脓肿形成及其扩散范围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布氏杆菌脊柱炎的MRI影像学特点。 结果 2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累及腰椎和骶椎22例(85%),胸椎4例(15%),无颈椎受累患者。跳跃性发病3例(12%)。26例患者共有受累椎体62个,受累椎间盘36个。T1-WI显示,50个(81%)受累椎体表现为低信号,23个(64%)受累椎间盘表现为正常信号。T2-WI显示,18个(29%)受累椎体表现为混合信号,19个(53%)受累椎间盘表现为高信号。压脂像上, 45个(73%)受累椎体和28个(78%)受累椎间盘表现为高信号。受累椎体病变信号表现为局部型、扇形病变椎体31个(50%),弥散性病变椎体31个(50%)。受累椎间盘中多可见特征性的炎性反应线,占全部受累椎间盘的56%(20/36)。在全部受累椎体中间盘周围型骨破坏椎体28个(45%),余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2例脊柱后凸畸形,12例椎管内脓肿,12例前纵韧带下脓肿,其中1例脓肿蔓延超过3个椎体,7例小于3个椎体,4例无脓肿扩散。 结论 MRI 在诊断布氏杆菌脊柱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PTGER4基因多态性与山东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易感性的关系
    王丽亚,麻贞贞,杨清锐
    2016, 54(6):  31-3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022
    摘要 ( 1226 )   PDF (922KB) ( 3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TGER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山东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系。 方法 利用TaqMan-PCR基因分型法对600例AS患者(AS组)和62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PTGER4基因SNPs位点rs7726237、rs4133101和rs16870224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两组各位点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 结果 AS组与正常对照组PTGER4基因rs7726237位点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78.5%, 74.7%)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21.5%,25.3%)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 OR=0.81, 95%CI: 0.67~0.97);AS组GG、AG、AA基因型频率分布(5.3%、32.3%、62.3%)与对照组(5.2%、40.3%、54.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OR=0.90, 95%CI: 0.54~1.51; P=0.014, OR=0.70, 95%CI: 0.55~0.89)。PTGER4基因rs4133101位点和rs16870224位点SNP在AS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体型分析与AS的易感性无关(P>0.05)。 结论 PTGER4基因与山东汉族人群AS的易感性相关。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近端骨缺损的处理及疗效
    周垂宝,马良,李明,张元凯
    2016, 54(6):  35-3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809
    摘要 ( 1251 )   PDF (1302KB) ( 4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近端骨缺损的处理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例(14膝),其中男3例,女11例,51~80岁,平均59.3岁。重度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6例,伴外翻畸形1例,类风湿膝关节炎5例,创伤后膝骨性关节炎2例。非包容性骨缺损8例,包容性骨缺损6例。采用组配式金属垫块矫正骨缺损9例,采用骨水泥螺钉充填骨缺损5例。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假体位置准确。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平均46.23分,末次随访评分平均82.5分。2例出现刀口愈合延迟,经加强换药后痊愈。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心肺脑、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当中未见浅深部位感染、假体松动、断裂、骨吸收等情况。 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针对胫骨近端骨缺损的类型,选择骨水泥螺钉或组配式金属垫块等重建方法可以提供假体良好稳定性,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持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多发肋骨骨折镇痛方面的应用
    张振伟,范晓艳,张云华,蒋仲敏
    2016, 54(6):  39-4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313
    摘要 ( 1091 )   PDF (988KB) ( 4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持续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多发肋骨骨折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多发肋骨骨折患者92例,按照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罗哌卡因持续泵入镇痛(TPVB组)和根据疼痛程度间断给予吗啡镇痛(MOP组)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回顾分析,每组46例。观察指标:TPVB组置管前后疼痛评分(VAS)和呼吸频率(RR),TPVB组和MOP组在置管后12、24 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伤后5 d胸腔积液量。 结果 TPVB组置管后VAS评分明显降低,呼吸频率明显减低(P<0.05),TPVB组12、24 h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MOP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M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VB组伤后5 d胸腔积液量较MOP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 持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镇痛效果较好,有效促进肺功能恢复,减少肺不张的形成。
    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与否的Meta分析
    徐闯,戚大春,李贤让,祖萌,李健,刘明廷
    2016, 54(6):  43-4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757
    摘要 ( 939 )   PDF (3536KB) ( 1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放置引流对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8月关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与不引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查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20个研究,2 270例患者,引流组1 134例,不引流组1 136例。Meta分析显示:与不引流组相比,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不能显著减少患者感染率(RR=0.75,95%CI: 0.49~1.14,P =0.18)、血肿形成率(RR=0.98,95%CI: 0.25~3.91,P =0.98)、深静脉血栓(RR=2.56,95%CI: 0.86~7.68,P=0.09)、肺栓塞(RR=2.37,95%CI: 0.35~15.94,P=0.38)及疼痛,但显著增加患者输血率(RR=1.36,95%CI: 1.58,P<0.001)、输血量(WMD=0.64,95%CI: 0.21~1.07,P<0.05)及失血量(WMD=277.80, 95%CI: 118.88~436.73,P<0.05)。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与不放置相比无明显优势。
    BDNF/TrkB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BDNF对其增殖能力的影响
    魏秀娟,吴修胤, 佟冬冬,李静,杨晓露,张风河
    2016, 54(6):  50-5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1222
    摘要 ( 1201 )   PDF (2763KB) ( 2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rkB)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外源性BDNF对舌鳞状细胞癌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DNF、TrkB在50例TSCC和13例正常舌黏膜中的表达;以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DNF、TrkB的表达,CCK8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外源性BDNF对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增殖活性的影响。 结果 BDNF/TrkB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舌黏膜组织(P<0.05),且两者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高浓度BDNF(200 ng/mL)可显著促进Tca8113的增殖活性(P<0.05)。 结论 BDNF/TrkB可能与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DNF可显著提高舌鳞状细胞癌的增殖能力。
    改良牙槽嵴顶结缔组织转瓣技术在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孙睿男,朱震坤,贾钊,周芹,徐欣
    2016, 54(6):  55-6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1352
    摘要 ( 1119 )   PDF (2981KB) ( 4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改良牙槽嵴顶结缔组织转瓣技术在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例上前牙单颗缺失种植复诊行二期手术且术前评估种植区唇侧软组织丰满度不足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二期手术同时行改良牙槽嵴顶结缔组织转瓣术,选取二期术前、术后2周、1个月、6个月及1年为观测时间点,记录唇侧软组织丰满度评分、唇侧软组织增量高度、牙间乳头相对高度、粉色美学指数。同时收集20例符合纳入标准但未行转瓣术病例作为对照组并记录以上数据。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数据。 结果 唇侧软组织丰满度评分及唇侧软组织丰满度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软组织丰满度均较术前有增加(测量值T1-T0为0.3;T2-T0为0.27;T3-T0为0.26;T4-T0为0.26),且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明显(P<0.001),短期及长期效果均良好;牙间乳头相对变化结果及PES评分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种植二期使用改良牙槽嵴顶结缔组织转瓣技术,能有效增加唇侧软组织丰满度且稳定性良好,不会造成牙间乳头高度及PES评分的降低,适宜在种植修复软组织美学领域推广使用。
    急性期脑梗死后远隔部位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
    李蕃,尚伟
    2016, 54(6):  61-6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010
    摘要 ( 1053 )   PDF (1060KB) ( 26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导致急性期脑梗死后远隔损害的影像及临床表现相关预测因素。 方法 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连续纳入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106例临床资料。按梗死后14 d是否出现远隔损害影像学表现分为阳性组(39例)与阴性组(67例),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并继续追踪其梗死后3个月临床结局。 结果 影像学阳性患者39例,阳性率36%。阳性组其3个月临床结局差于阴性组(mRS评分,U=1 446.500,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阳性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阴性组(U=960.000,P<0.01),阳性组早期症状改善率低于阴性组(24 h NIHSS评分降低≥4分或降至0分2=19.758,P<0.01)。 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和早期症状改善是急性期脑梗死后远隔损害的相关因素。
    帕瑞昔布钠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
    于玉娟,高成杰,王晓鹏,李波
    2016, 54(6):  65-6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998
    摘要 ( 1021 )   PDF (868KB) ( 1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S100β蛋白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 方法 将40例择期全麻下开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例。帕瑞昔布钠组麻醉诱导前和诱导后12 h分别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溶于5 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相同方式静注生理盐水5 mL。检测两组患者入室后(T0)、切除肿瘤时(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血清TNF-α、IL-1β、NSE及S100β蛋白的浓度。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帕瑞昔布钠组患者T1~T4时血清TNF-α、IL-1β、NSE和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4时血清TNF-α、IL-1β、NSE和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 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抑制脑肿瘤切除术患者TNF-α、IL-1β的表达,降低血清中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其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相关因素
    张斌,张良文,迟令懿,王传伟,朱树干
    2016, 54(6):  69-7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1099
    摘要 ( 1214 )   PDF (832KB) ( 2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 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153例原发性TN患者施行MVD,对临床资料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影响MVD治疗原发性TN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疼痛完全消失125例,疼痛明显缓解26例,未愈2例;(2)103例单纯受动脉压迫,49例合并静脉压迫,1例无明显责任血管,合并静脉压迫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除率(71%)较单纯动脉压迫者(81%)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V2支疼痛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除率(55%)较其他疼痛分布区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V2支疼痛的患者,责任血管多自三叉神经的腹侧压迫(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压迫和V2支疼痛是影响MVD治疗原发性TN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静脉压迫、V2支疼痛的患者术后疗效较差,为独立危险因素;V2支疼痛的患者,其责任血管多自三叉神经腹侧压迫三叉神经,这成为难治性V2支疼痛新的研究方向。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郝战宇,李波
    2016, 54(6):  73-7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333
    摘要 ( 1689 )   PDF (1887KB) ( 6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共收治PTC患者297例。其中PTC合并HT者49例为研究组,男5例,女44例, 24~67岁,<45岁者27例。单纯PTC者24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0例,女188例,17~76岁,<45岁者9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血清自身免疫抗体水平、是否存在包膜侵犯、肿瘤大小、术中冰冻病理准确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性别、年龄、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血清自身免疫抗体水平、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是否存在包膜侵犯、肿瘤大小、术中快速病理、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T合并PTC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较早,可伴有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及血清自身免疫抗体的升高,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提示对HT患者应定期复查,以利其早期病变的诊疗。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胫前动脉窃血的诊断价值
    吴世秀,李杰,贾汇刚,李金娥,崔琳玲,路红
    2016, 54(6):  78-8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853
    摘要 ( 1283 )   PDF (1639KB) ( 5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胫前动脉窃血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伴有胫前动脉窃血的ASO患者30例(病例组),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超声检测双侧胫前动脉、内踝前动脉、外踝前动脉、内踝后动脉、外踝后动脉。记录各动脉内径、血流方向、峰值流速。 结果 30例48条胫前动脉窃血患者中,同侧内踝前动脉、外踝前动脉均逆流共43条,内踝前动脉逆流3条,外踝前动脉逆流2条。病例组内踝前动脉、外踝前动脉、内踝后动脉、外踝后动脉管腔较对照组增宽,流速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地判断胫前动脉窃血患者的内外踝动脉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免疫性疾病患者T-SPOT.TB筛查结果及影响因素
    盖林林,管立学,李海波,褚锦锦,朱芸,李明
    2016, 54(6):  82-8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713
    摘要 ( 2178 )   PDF (849KB) ( 56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潜伏结核感染(LTBI)状况及影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223例(病例组)和健康人群53例(健康对照组),抽取外周血,应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刺激,对致敏T细胞应答反应进行检测,并记录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应用情况及LTBI高危因素。 结果 病例组T-SPOT.TB阳性检出率20.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66%;病例组发生结核菌感染的相对风险(OR)是健康对照组的4.21倍(95%CI:1.21~14.70, P<0.05)。病例组T-SPOT.TB阳性检出率和发生LTBI的风险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节性红斑患者T-SPOT.TB阳性检出率高达44%,发生结核菌感染的风险是健康对照组的13.11倍(95%CI:3.44~49.98, P<0.0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阳性率21.16%(OR=4.47,95%CI: 1.06~18.82, P<0.05);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T-SPOT.TB阳性检出率10.0%~33.34%(OR=1.85~8.33, P>0.05)。T-SPOT.TB阳性和阴性应用糖皮质激素和DMARDs 治疗患者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TB感染史和CT检查结果异常与T-SPOT.TB阳性结果呈显著相关性(P<0.01)。 结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LTBI风险是健康对照组的4.21倍,T-SPOT.TB试验受激素及DMARDs药物影响较小,是LTBI筛查的有效方法。
    成年人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与年龄的相关性
    卜范峰,孙霞霞,梁晓玲
    2016, 54(6):  87-9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493
    摘要 ( 1812 )   PDF (1530KB) ( 8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成年人年龄与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QFT-GI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年龄与成年人全血γ-干扰素释放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168名QFT-GIT检测结果阳性人群分为18~40、41~65、>65岁组,比较各年龄组TB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水平(TB Ag-Nil)的变化趋势,以及植物血凝素刺激的非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水平(Mitogen-Nil)的变化趋势。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T细胞对结核特异性抗原应答、丝裂原免疫应答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TB Ag-Nil、Mitogen-Nil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结果 18~40和41~65岁年龄组TB Ag-Nil和Mitogen-Nil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年龄组TB Ag-Nil和Mitogen-Nil值随年龄的增长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在18~65岁的成年人,QFT-GIT检测结果与年龄无统计学相关;超过65岁后,TB Ag-Nil和Mitogen-Nil与年龄均呈负相关。
    山东省3县农村老年人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影响因素
    李燕,刘坤,孙晓杰
    2016, 54(6):  91-9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5.990
    摘要 ( 1089 )   PDF (845KB) ( 2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山东省农村老年人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状况,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公平提供政策建议和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3年在山东省3县收集的975名农村老年人调查数据,计算集中指数度量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 结果 山东省农村老年人存在亲富人的健康不平等,且收入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最大,社会资本次之。社会资本四个维度中的日常生活资源是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层面健康不平等的最大贡献因素。 结论 收入和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贡献额度较大,建议今后应不断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经济和社会资本状况,促进其健康公平状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