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10
      
    骨质疏松症新进展专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思考
    邢小平
    2021, 59(6):  1-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247
    摘要 ( 976 )   HTML ( 99 )   PDF (1351KB) ( 3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即将快速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的提高及对其诊治过程细节的了解和掌握将有助于更精准的完成诊疗,从而更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
    男性骨质疏松: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程晓光,卢艳慧
    2021, 59(6):  5-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467
    摘要 ( 1004 )   HTML ( 86 )   PDF (1268KB) ( 1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最终导致骨折风险增加。按照病因不同可将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PMO)和老年性骨质疏松(SO)。而男性骨质疏松主要为SO,所以男性比女性发病晚。目前骨质疏松诊断主要依据双能X线吸收法(DXA)的T值及DXA的流调结果,显示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低,因此受到重视不够。另外,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男性适应证少,造成对男性的骨质疏松防治的忽视。所以应该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包括影像检查、DXA和定量CT(QCT)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以及加强人们对男性骨质疏松的认知和对干预的重视。
    骨质疏松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罗湘杭,周若玙
    2021, 59(6):  10-1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324
    摘要 ( 3023 )   HTML ( 225 )   PDF (762KB) ( 89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合并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找到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方法十分必要。骨质疏松的核心发病机制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骨形成或重建的某一个或多个阶段,最终导致的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些原因包括遗传背景、年龄、内分泌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对其预防与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氧化应激调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李敏启,杜娟,杨盼盼,寇雨莹,柳珊珊
    2021, 59(6):  16-2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295
    摘要 ( 1457 )   HTML ( 44 )   PDF (1450KB) ( 3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目前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增龄、衰老造成的器官功能减退是主要因素,而“氧化应激衰老理论”迄今仍然是最有据可循的衰老机制假说。综述将围绕氧化应激与骨形成、氧化应激与骨吸收以及抗氧化剂与骨稳态维持等方面,回顾氧化应激诱导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
    Kümmell's病的危险因素和诊治研究进展
    司海朋,张文灿,李乐,周鑫
    2021, 59(6):  25-3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052
    摘要 ( 1051 )   HTML ( 28 )   PDF (918KB) ( 29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Kümmell's病是一种在严重骨质疏松症基础上发生的迟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予重视或治疗不当会造成脊柱后凸畸形以及严重神经症状,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打击,并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Kümmell's病的发病率和诊断率逐年提升。关于Kümmell's病的诊治新技术层出不穷。从Kümmell's病的历史发展、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临床分期、治疗选择等6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陈诗鸿
    2021, 59(6):  33-3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481
    摘要 ( 1323 )   HTML ( 24 )   PDF (810KB) ( 3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皮质激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之一,其特征是持续性骨形成下降,伴骨吸收增加,导致骨折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本文对GIOP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药物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GIOP的重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肌少症的关联性
    郑凤杰,宋玉文,孙爱丽,潘喆,王殿辉,娄能俊,吕丽, 庄向华,陈诗鸿
    2021, 59(6):  38-4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380
    摘要 ( 976 )   HTML ( 16 )   PDF (573KB) ( 1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肌少症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6例,根据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及步速分为肌少症组(n=62)与非肌少症组(n=104);有DPN的症状或体征、同时存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患者诊断为DPN。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及DPN患病率的差异。 结果 肌少症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P<0.05)。肌少症组DPN的比例为83.87%,骨质疏松症比例为70.97%,均高于非肌少症组(P<0.05)。性别为男性(OR=0.025; 95%CI:0.004~0.143)及DPN(OR=32.927, 95%CI:6.169~175.742)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体质指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保护性因素(OR=0.546,95%CI:0.420~0.710)。 结论 DPN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患有DPN的患者,应进行肌少症的临床筛查。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31、IL-33表达变化
    杜娇娇,庄向华,陈诗鸿,王雪萌,姜冬青,吴菲,韩晓琳,华梦羽,宋玉文
    2021, 59(6):  45-5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377
    摘要 ( 1211 )   HTML ( 11 )   PDF (545KB) ( 1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31(IL-31)和白细胞介素-33(IL-33)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L-31和IL-33与PMOP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绝经后女性共146例,使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受试者的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将受试者分为三组: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测定血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 OH)D])、IL-31、IL-33及骨转换指标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1 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血清1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CTX)的水平。比较不同骨量的绝经后女性血清IL-31、IL-33及骨转换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三组受试者的血清IL-31浓度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而血清IL-33浓度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式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骨量组中IL-33(OR:0.987,95%CI:0.974~0.999,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中IL-31(OR:1.019,95%CI:1.009~1.028,P<0.001)、IL-33(OR:0.978,95%CI:0.960~0.995,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33的OR值随着骨密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提示IL-31和IL-33为PMOP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论 IL-31为PMOP的可能危险因素,而IL-33为PMOP的可能保护因素,提示IL-31和IL-33在PMOP 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刘萍,宋玉文,王萍,田光伟,郑凤杰,吕丽,杜娇娇,张静,庄向华,陈诗鸿
    2021, 59(6):  51-5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296
    摘要 ( 919 )   HTML ( 18 )   PDF (739KB) ( 1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抑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T2DM患者175例,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74)与非抑郁组(n=101),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应用双能X线分析仪检测骨密度,比较两组25OHD、骨密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SDS评分的相关性,对于单因素分析中P值较小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维生素D缺乏及骨密度对于T2DM合并抑郁的诊断价值。 结果 抑郁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抑郁组,抑郁组骨密度包括股骨颈、全髋、腰椎L1-4骨密度亦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维生素D缺乏、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及骨密度与SDS评分呈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OR: 8.748,95%CI: 1.724~44.375, P=0.009)、骨质疏松症(OR: 6.385,95%CI: 2.358~17.291, P<0.001)是T2DM合并抑郁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论 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T2DM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提示积极防治维生素D缺乏有助于改善T2DM患者的抑郁状态。
    基础医学
    WNT5A基因对卵巢颗粒细胞胰岛素反应性和胰岛素抵抗的调控作用
    牛群,石婧婧,符江
    2021, 59(6):  57-6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304
    摘要 ( 794 )   PDF (6478KB) ( 1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WNT5A基因过表达与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3周龄(n=15只)和6周龄(n=16只)雌性昆明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Wnt5a在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特征;通过Forskolin+pma模拟促黄体生成素( LH)峰处理人的卵巢颗粒细胞系24 h,检测LH峰作用后颗粒细胞的WNT5A表达对胰岛素反应性的影响;利用p-EGFP-N1-WNT5A转染KGN细胞系,检测过表达WNT5A与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与动情前期相比,Wnt5a在6周小鼠动情期(n=3,F=8.874,P=0.017)和动情后期(n=3,F=8.874,P=0.001)的卵巢中mRNA转录水平升高,在成熟卵泡颗粒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未促排卵处理相比,促排卵处理可促进卵巢颗粒细胞Wnt5a mRNA转录水平升高(n=3,F=12.093,P=0.003),抑制KGN细胞的胰岛素反应性,而WNT5A则改善其胰岛素反应性。与转染质粒空载处理相比,过表达WNT5A导致胰岛素通路反应性降低,乳酸代谢降低(n=3,F=15.281,P<0.001)。 结论 卵巢排卵过程中WNT5A的表达水平升高,有利于增强颗粒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而类似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WNT5A表达异常升高时,可能会引起PCOS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临床医学
    miR-33a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明明,高伟,崔佳,霍丽静,胡晴川,李伟皓,王超
    2021, 59(6):  64-7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076
    摘要 ( 821 )   PDF (2450KB) ( 1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小RNA-33a(miR-33a)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水平及检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0例(心绞痛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心绞痛组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Ⅳ级。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血清miR-33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两组血清的血脂和炎性因子水平。采用GEO数据库检索数据,对miR-33a的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心绞痛组血清miR-33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级的心绞痛患者血清miR-33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血脂指标中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绞痛组血清miR-33a与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5)。心绞痛组血清miR-33a水平与TNF-α、IL-6呈正相关(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33a具有调控一些转录组基因的功能,参与核酸代谢、信号传导、细胞生长、氨基酸转运等过程。 结论 miR-33a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存在表达增高现象,与一些血脂及炎性因子指标有相关性,miR-33a可能通过较为复杂的分子网络机制调控各项指标在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进展中发挥作用。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张琳,王燕,马旭,范雪松,袁慧
    2021, 59(6):  71-7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648
    摘要 ( 790 )   PDF (509KB) ( 1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43例(心绞痛组),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269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双试剂循环酶法检测两组血清Hcy水平,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荧光法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血清Hcy水平与 MTHFR基因多态性差异;MTHFR基因多态性根据PCR扩增产物分为CT型、CC型、TT型。 结果 心绞痛组血清Hcy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13.37±7.72)μmol/L vs(11.50±5.05)μmol/L,P<0.05];心绞痛组CT基因型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13.08±7.33)μmol/L vs(10.78±2.45)μmol/L,P<0.05 ];心绞痛组和健康对照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患者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9.1% vs 52.5%, P<0.05)。 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不稳定心绞痛疾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等位基因T与该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
    25例早期宫颈癌无瘤化免举宫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
    王璐,赵新蕊,朱琳
    2021, 59(6):  76-8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328
    摘要 ( 1186 )   PDF (5424KB) ( 1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无瘤化免举宫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无瘤化免举宫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2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通过经阴道封闭瘤体、淋巴结清扫后立即装袋隔离、牵拉缝线代替举宫器、阴道末端环扎及闭合、子宫切除后立即装袋隔离,确保手术的免举宫及无瘤化原则。 结果 2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无瘤化免举宫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及输尿管、肠管损伤。平均手术时间(205.3±18.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9.28±20.16)mL。左、右侧宫旁组织切除宽度分别为(2.8±0.6)cm、(2.9±0.4)cm,主韧带切除长度(2.9±0.35)cm,宫骶韧带切除长度(3.18±0.36)cm,阴道切除长度(3.2±0.21)cm。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22.5±4.3)枚。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均无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及阴道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平均排气时间(34.18±8.67)h,术后拔出尿管时间(11.05±3.67)d。 结论 该手术方式安全可行,既保证了足够的手术切除范围,又最大程度上确保了手术过程中的无瘤化原则。
    新产程标准下合理选择入院时机对低危初产妇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孙蓉蓉,张文淼,李冬,肖碧如,陈秋月
    2021, 59(6):  81-8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545
    摘要 ( 845 )   PDF (475KB) ( 12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合理选择入院时机对低危初产妇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低危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总计1 057例,按孕妇入院时宫口扩张情况分为两组:宫口扩张<3 cm为A组(n=913),宫口扩张≥3 cm为B组(n=144)。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入院时机对初产妇产程干预、产程及剖宫产率等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 A组孕妇体质量指数(BMI)(F=5.489, P=0.019)大于B组,分娩孕周(F=6.776, P=0.009)、胎儿出生体质量(F=9.721, P=0.002)均大于B组;A组孕妇有更高的无痛分娩比率(χ2=38.145, P<0.001),产程中催产素(χ2=10.416, P<0.001)、间苯三酚使用率(χ2=6.481, P<0.001)高于B组,第一产程时间(F=51.05, P<0.001)、总产程时间(F=49.76, P<0.001)、住院日(F=40.613, P<0.001)较B组孕妇长。A组宫产率(χ2=3.929, P=0.047)、产后出血量(F=6.724, P=0.01)、胎儿窘迫率2=5.085, P=0.024)高于B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早入院(宫口扩张<3 cm)是第一产程(OR=3.347, 95%CI=2.062~5.431)、总产程(OR=3.792, 95%CI=2.292~6.271)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宫口扩张≥3 cm入院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不同精子来源质量冷冻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分析
    朱序理,周亮,王跃,孙庆云,曹明雅,杜元杰,曹金凤,赵志明,郝桂敏
    2021, 59(6):  86-9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253
    摘要 ( 1028 )   PDF (587KB) ( 1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冷冻微量精子相关参数与体外受精周期实验室及临床结局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生殖医学科行稀少精子冷冻复苏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118个周期相关资料。根据冷冻精子的冷冻方法分为微量冷冻组、传统常规冷冻组;按精子来源分为丈夫射精组、附睾穿刺组、睾丸穿刺组;根据精子质量分为Ⅰ型、Ⅱ型、Ⅲ型严重少弱组。分别比较各组之间一般资料、实验室及临床结局等;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冷冻精子相关参数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结果 (1)一般资料:按冷冻精子的冷冻方法、精子来源和精子质量分组,女方的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年限、基础促卵泡素(FSH)、抗苗勒氏管激素(AMH)、Gn天数、Gn总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二醇(E2)水平、获卵数、MⅡ卵数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结局:微量冷冻组与传统常规冷冻组两组组间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PN率(P=0.002)、2PN卵裂率(P=0.036)、优胚率(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丈夫射精组、附睾穿刺组和睾丸穿刺组组间比较,2PN率、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PN卵裂率(P<0.001)、胚胎利用率(P=0.048)、优胚率(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型、Ⅱ型和Ⅲ型严重少弱组3组间比较, 2PN率、胚胎利用率、优胚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PN卵裂率(P<0.001)、种植率(P=0.005)、临床妊娠率(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Ⅲ型严重少弱精组相对Ⅰ型严重少弱精组是低临床妊娠率危险因素[OR:0.259,95%CI、0.075~0.887]。 结论 微量冷冻和常规冷冻可获得相似临床妊娠率,精子来源不影响临床妊娠率,极严重少弱精可能降低临床妊娠率,但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膀胱癌circRNAs介导的ceRNA网络及预后评估模型的构建
    米琦,史爽,李娟,李培龙,杜鲁涛,王传新
    2021, 59(6):  94-10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231
    摘要 ( 882 )   PDF (10300KB) ( 1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膀胱癌中差异性表达的环状RNAs(circRNAs),并构建circRNAs介导的ceRNA网络及预后评估模型。 方法 下载并分析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膀胱癌RNA测序数据,以|log2 fold change(log2FC)|>1、P-value<0.05为纳入标准,筛选RNA差异表达谱。整合TCGA膀胱癌RNA差异分析数据及CircInteractome等公共数据库数据,构建cir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通过GEO与TCGA对网络中mRNAs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挖掘ceRNA网络分子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mRNAs,并构建膀胱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利用“time ROC”软件包绘制ROC曲线,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估。 结果 通过2个GEO数据集的差异分析,共筛选到4个circRNAs,分别是hsa_circ_0102787、hsa_circ_0103114、hsa_circ_0102402与hsa_circ_0104387。通过公共数据库及TCGA差异分析,构建了由circRNAs介导的ceRNA网络,包含4个circRNAs、23个miRNAs和86个mRNAs;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该网络mRNAs涉及多个与肿瘤调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网络中mRNAs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生存分析显示6个mRNAs与膀胱癌预后相关。以“风险评分=(-0.356 9)×ABRACL+(-0.264 4)×MAP3K8”构建膀胱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Kaplan-Meier曲线提示高评分组预后差(P<0.001),模型5年总体生存率的AUC=0.744。 结论 发掘4个膀胱癌中表达失调的circRNAs,构建了膀胱癌相关circRNA-miRNA-mRNA网络及预后评估模型,为揭示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新的诊断、预后标志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沉默PRRX1基因表达可增强前列腺癌耐药细胞株PC-3/DTX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
    徐兵,李勇,刘明,刘永辉
    2021, 59(6):  103-11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656
    摘要 ( 1053 )   PDF (3892KB) ( 1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配对相关同源框1(PRRX1)基因沉默对前列腺癌耐药细胞多西他赛(DTX)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临床收集35例DTX化疗敏感患者(DTX-S)和29例DTX化疗耐药患者(DTX-R)的癌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癌组织中PRRX1 mRNA表达水平。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PC-3细胞,采用DTX浓度递增间断刺激法建立DTX耐药细胞株PC-3/DTX。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耐药株PC-3/DTX及其亲本PC-3细胞中PRRX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siRNA沉默PC-3/DTX细胞PRRX1基因表达,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PC-3/DTX细胞中PRRX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DTX干预转染后PC-3/DTX细胞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指数(RI);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p-mTOR、mTOR、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DTX-R癌组织中PRRX1 mRNA表达水平高于DTX-S癌组织(6.59±1.49 vs 1.07±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401,P<0.05)。耐药细胞株PC-3/DTX及其亲本PC-3细胞对不同浓度DTX作用24 h后的IC50值分别为(89.88±6.86)nmol/L和(15.56±1.45)nmol/L,RI值为5.78。耐药细胞株PC-3/DTX中PRRX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亲本PC-3细胞(mRNA:9.22±1.50 vs 1.00±0.17;蛋白:0.50±0.04 vs 0.0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RNA=59.05,F蛋白=171.70,P<0.05)。PRRX1基因沉默后,PC-3/DTX细胞中PRRX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RNA:1.01±0.02 vs 0.98±0.04 vs 0.22±0.10;蛋白:0.62±0.01 vs 0.61±0.01 vs 0.1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RNA=122.01,F蛋白=554.53,P<0.05)。沉默PRRX1基因可降低PC-3/DTX细胞对DTX的耐药性,促进细胞凋亡,并上调p-mTOR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调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沉默PRRX1基因表达可增强前列腺癌耐药细胞株PC-3/DTX对DTX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TOR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细胞自噬有关。
    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对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
    章露文,范锐心,常颖,张晴
    2021, 59(6):  111-1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702
    摘要 ( 806 )   PDF (1024KB) ( 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5例,其中对照组42例(常规肠内营养组)和实验组43例(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情况、营养状态、免疫功能指标及胃肠功能并发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TP、Hb、PA、ALB、GLO、IgA、IgM及IgG数值均升高,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数值升高、CD8+数值降低,胃肠道并发症腹胀、呕吐及误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PA、IgG和腹泻与患者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治疗效果有关。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年轻成人颞下颌关节髁突体积、表面积与关节盘矢向位置的关系
    刘学业,李齐明,唐弘毅,徐秋平,陈文倩,郭泾
    2021, 59(6):  117-12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0.1573
    摘要 ( 978 )   PDF (2222KB) ( 15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年轻成人双侧颞下颌关节(TMJ)髁突体积、表面积和形态学指数(MI)与关节盘矢向位置的关系。 方法 选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因正畸需要拍摄锥形束CT(CBCT),与受试者交流沟通后,经受试者同意拍摄双侧TMJ核磁共振成像(MRI),共纳入44例受试者,其中男20例,女24例,18~30岁,平均(24.5±3.3)岁。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20.0中,对髁突进行三维重建,Mimics 20.0自动计算髁突体积、表面积,MI=髁突体积/表面积。MRI定量评估TMJ关节盘矢向位置。根据双侧TMJ关节盘矢向位置,将每例受试者关节盘矢向位置靠前一侧的髁突体积、表面积、MI数据分至G1组,另一侧数据分至G2组。 结果 不同侧的髁突体积、表面积和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与女性的髁突体积、表面积和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体积和表面积与代表TMJ关节盘矢向位置的角度呈负相关(P=0.026; P=0.037),G2组髁突体积、表面积、MI均值大于G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4; P=0.014)结论 年轻成人不同侧髁突体积、表面积及MI存在差异,不同性别间未见差异。年轻成人髁突体积和表面积与TMJ关节盘矢向位置呈负相关。
    病例报道
    格氏乳球菌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例
    王凤霞,王涛,刘晓
    2021, 59(6):  122-12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1.0080
    摘要 ( 776 )   PDF (2053KB) ( 1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