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2-24
      
    论文
    重组HDV核酶逆转录病毒的生产及对HBV抑制效率的测定
    王传玺,韩金祥,鲁艳芹,张 翠,孟 斌
    2007, 45(2):  109-112. 
    摘要 ( 1176 )   PDF (184KB) ( 7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含HDV核酶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出逆转录病毒实现其在HepG2215细胞中稳定表达,并研究其是否抑制HBV的复制。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HDV核酶基因,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U6中,用脂质体法转染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用PCR和药物抗性水平传播分析检测野生型辅助病毒。收获的病毒感染HepG2215细胞,用酶联免疫实验测定对HBV的抑制率。结果: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酶切鉴定片段约为73bp,与预期值一致。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嘌呤霉素加压筛选出高病毒滴度(4.0×106 CFU/ml)的细胞克隆,且未检测到辅助病毒,对HBV的抑制率最高可达61.56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包装细胞系中能生产出高滴度的逆转录病毒,能有效的抑制HepG2215细胞内HBV的复制,为HBV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数据。
    牡蛎提取物对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
    宋海岩,武玉玲,张艳萍
    2007, 45(2):  113-116. 
    摘要 ( 1119 )   PDF (649KB) ( 7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牡蛎提取物对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36只金黄地鼠孕鼠,随机分为4组:高温对照组和牡蛎保护Ⅰ、Ⅱ、Ⅲ组,用核固红-结晶紫染色方法,观察各组鼠胚的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凋亡状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鼠胚的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观察。结果:①高温后8h、16h,对照组鼠胚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细胞凋亡数较多,牡蛎保护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5, P<0.01);②高温后8h、16h,对照组鼠胚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内可见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牡蛎保护组的相应部位Caspase-3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P<0.05)。结论:牡蛎提取物对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神经上皮及周围间充质的凋亡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重组表达载体pIRES-CD、pIRES-TK的构建及其在ACC-2细胞中的表达
    黄圣运,张东升,张世周,刘桂军,赵跃然,王来成,刘义庆
    2007, 45(2):  117-123. 
    摘要 ( 1158 )   PDF (1355KB) ( 7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CD、TK基因,进行其DNA序列分析,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将其共同转染ACC-2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双自杀基因对ACC-2细胞杀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CD和TK基因DNA的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引物,构建克隆载体pMD18-T-CD和pMD18-T-TK,并进行DNA序列分析;构建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IRES)相连的CD和TK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用电穿孔法以真核表达质粒共同转染ACC-2细胞,用RT-PCR检测CD和TK的表达。结果:克隆DNA片段和GeneBank上报道的CD、TK序列基本一致,且经酶切鉴定,CD、TK基因成功插入真核表达质粒IRES,R-PCR检测表明,以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共同转染的ACC-2细胞能表达CD和TK。结论:成功扩增了CD、TK的DNA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成功构建CD和TK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将其转染ACC-2细胞后能分泌性表达CD和TK,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一定途径。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时序性的表达
    刘真真,周亚滨,唐 伟,李树英,吴建敏,程轶喆,齐 眉,王 红,刘 娟,于 晗
    2007, 45(2):  124-126. 
    摘要 ( 1102 )   PDF (288KB) ( 8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vein endothelial cells,ECV)对E选择素时序性的表达,探讨HCMV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用HCMV感染ECV,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段细胞E选择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HCMV感染ECV后,感染0h时E选择素mRNA有基础水平的表达,4h升高并达高峰,8h时开始回落,12h回落显著,24h回落更明显,与0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接近0h表达水平(P>0.05)。结论:HCMV感染ECV后能够促进E选择素表达,并且呈时间依赖性。HCMV有可能通过上调E选择素的表达,介导ECV的炎症反应,促进AS的发生、发展。
    VCAM-1在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模型中的表达
    赵 鑫,徐巨林,宋光民,王绪健,宋惠民
    2007, 45(2):  127-129. 
    摘要 ( 1216 )   PDF (444KB) ( 7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霉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均较SPC和CP预处理组明显增强(P<0.01)。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M-1的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程度成正相关,测定受体VCAM-1的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器官的功能状况,从而为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依达拉奉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周庆玲,吴建文,方玉松,焦 齐,肖 伟
    2007, 45(2):  130-134. 
    摘要 ( 1462 )   PDF (495KB) ( 8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建立兔在体肺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依达拉奉对兔实验性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兔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研究。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① 对照组(C组, n=8),开胸后不阻断肺门,静脉缓慢推注生理盐水5ml/kg; ② 缺血再灌注组(I/R组, n=8),左肺接受60min的缺血,然后接受60min再灌注,于缺血前5min静脉缓慢推注生理盐水5ml/kg;③ 依达拉奉干预组(E组, n=8),于缺血前5min静脉缓慢推注依达拉奉10mg/kg(5ml/kg),左肺接受60min的缺血,然后接受60min再灌注。120min实验结束时,留取各组动物血液标本,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肺通透性指数;留取肺组织标本,测定肺组织湿、干重量,计算干/湿重比(D/ W)及行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I/R组血浆丙二醛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C组及E组(P<0.01),E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I/R组血浆SOD活性、血清蛋白含量及肺组织干/湿重比(D/W)较C组及E组显著降低(P<0.05),E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通透指数I/R组明显高于E组与C组(P<0.01),E组显著高于C组(P<0.05);肺组织病理显示,E组肺泡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渗出及间质水肿均较I/R组为轻。结论:依达拉奉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对兔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RAIL、DR5的表达及意义
    费 玲,隋树建,任满意,许复郁,刘伟华,杜贻萌
    2007, 45(2):  135-138. 
    摘要 ( 1256 )   PDF (422KB) ( 10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TRAIL)通过死亡受体-5(DR5)途径诱导的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采用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加高胆固醇饮食的实验方法,建立兔AS模型;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腹主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然后取静脉血和腹主动脉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S组及正常组兔血清中可溶性TRAIL(sTRAIL)和可溶性DR5 (sDR5)的浓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S组及正常组腹主动脉壁TRAIL和DR5的蛋白表达。并比较两组间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AS组兔血清中sDR5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两组兔血清中sTRAIL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兔腹主动脉的TRAIL、DR5蛋白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染色呈棕褐色,粗颗粒状,群集于中膜、脂质沉积处和斑块纤维帽处,高倍镜下,棕褐色颗粒主要分布在胞浆和胞核内;正常组兔腹主动脉内膜、中膜也有少量TRAIL、DR5表达,染色呈浅棕色,颗粒细小,分布散在。结论:TRAIL通过死亡受体途径诱导的细胞凋亡对AS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TRAIL及其受体DR5可能是AS的重要影响因子。
    体外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钙蛋白的影响
    张孟元,王 波,徐艳冰,李 刚
    2007, 45(2):  139-141. 
    摘要 ( 1179 )   PDF (254KB) ( 6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PB-CABG)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应用心肺转流(CPB)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n=30)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n=30)。于术前、术后2、6、24h采集血标本,Olympus AU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ELISA法测定心肌钙蛋白(cTnI)含量。结果:术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2、6、24h各时点pCK-MB、cTn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CPB-CABG组相比,OPCABG组术后2、6、24h各时点CK-MB、cTnI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能显著减轻对心肌的损伤。
    ET-1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
    王丽娟,赵翠芬,夏 伟
    2007, 45(2):  142-145. 
    摘要 ( 3982 )   PDF (311KB) ( 5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内皮素-1(ET-1)及其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4只,随机分为实验Ⅰ组(n=15)、Ⅱ组(n=9)、对照组(n=10)。实验组大鼠用套管法建立右侧颈部左向右分流模型;术后4周,实验Ⅱ组大鼠给予BQ123〔cyclopropane (Trp-Asp-Pro-Val-Leu)〕,连用12周;术后16周测取大鼠肺动脉收缩压;留取肺组织,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组织中ET-1含量;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PPET-1mRNA、ETA及ETB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实验Ⅱ组及对照组相比,实验Ⅰ组大鼠肺动脉压及肺组织ET1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01,P<0.01,P<0.001),PPET-1 mRNA和ETA 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 P<0.001),ETB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 P<0.001);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Ⅱ组大鼠肺组织PPET-1mRNA增强(P<0.05),ETB受体mRNA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ET-1受体在左向右分流肺动脉压变化中的作用不同。
    术前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王志刚,丁 璇,孙 鹏/sup>,王成伟,郝晓光,潘 顺
    2007, 45(2):  146-148. 
    摘要 ( 1181 )   PDF (259KB) ( 8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术前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136支狭窄的血管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共存在136处狭窄血管,支架治疗术后70处血管狭窄恢复了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小于20%,7处残余狭窄界于50%~80%之间,有5例因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住1例。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24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术前进行充分的脑血管造影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转染VMAT2基因的CHO细胞抵抗多巴胺毒性作用的研究
    王铭维,顾 平,刘 力,王彦永,崔冬生
    2007, 45(2):  149-151. 
    摘要 ( 1289 )   PDF (285KB) ( 8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囊泡单胺转运体(vesicular monamine transporter-2,VMAT2)对多巴胺(dopamine,DA)毒性的抵抗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VMAT2基因在转染的CHO细胞(VMAT2-CHO)中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DA作用下的野生型CHO(WT-CHO)和VMAT2-CHO细胞存活率;应用ELISA法DA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DA的水平;采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结果:VMAT2-CHO细胞内有较强的特异性荧光表达,主要定位在核周区域,胞浆中也有散在的荧光; 0.25~0.4mmol/L DA作用72h, VMAT2-CHO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WT-CHO细胞(P<0.05);0.4mmol/L DA作用于WT-CHO和VMAT2-CHO细胞24?h,VMAT2-CHO细胞内DA为(199.33±15.155)ng/ml,显著高于WT-CHO细胞(141.4±8.784)ng/ml(P<0.01);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则由(144.490±5.295 )U/106cells增加至WTCHO细胞的(217.895±15.885)U/106cells(P<0.01)。结论:转染VMAT2的CHO细胞对DA引起的毒性有显著的抵抗作用。
    NS-398对结肠癌细胞系HT-29放射增敏作用的观察
    王振波,胡立宽,竺鑫丽,宋轶鹏
    2007, 45(2):  152-154. 
    摘要 ( 1122 )   PDF (284KB) ( 7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COX-2抑制剂NS-398对结肠癌细胞系HT-29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放射增敏机制。方法:25μmol/L NS-398预处理HT-29细胞24h后给不同剂量X线照射,以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S-398放射增敏作用。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分光光度法测定Caspase3、8、9活性。结果:25μmol/L NS-398对HT-29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由Dq、D0计算放射增敏比(SER)分别为1.36、1.27。NS-398可以增强HT-29细胞的放射诱导凋亡敏感性,DNA凝胶实验中观察到典型的DNA“Ladder”。与照射组比较,NS-398预处理组细胞凋亡指数及Caspase3、8、9活性均增高(P<0.05),且Caspase3、9活性增高更为明显。结论:COX-2抑制剂NS-398在HT-29细胞中具有放射增敏作用,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放射增敏的重要机制之一。
    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素干预治疗观察
    石 军,郝菁华,许洪伟,任万华,朱菊人,孔祥辉
    2007, 45(2):  155-159. 
    摘要 ( 1071 )   PDF (839KB) ( 8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对肝素的抗肝纤维化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CCl4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肝素进行抗肝纤维化干预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检测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留取肝组织,行HE和网织纤维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电子显微镜下观察HSC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狄氏腔内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 肝素预防性治疗组和肝素治疗组的各项血清学指标水平与肝纤维化大鼠造模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网织纤维染色显示,肝素可明显抑制纤维增生。肝素可以降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一致。电镜下可见肝素治疗后狄氏腔内胶原纤维沉积减少。结论: 肝素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有关。
    胃癌患者血浆胆固醇、LDL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郭震,王春祥,王培林,于文滨,丁印鲁,徐成伟,孙昭辉
    2007, 45(2):  160-162. 
    摘要 ( 1291 )   PDF (260KB) ( 7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定胃癌患者术前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探讨血浆TC、LDL与胃癌不同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癌患者143例,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分型将患者分组:高分化组包括乳头状腺癌16例和管状高分化腺癌43例;中分化组包括管状中分化腺癌39例;低分化组包括低分化腺癌20例、粘液腺癌14例和印戒细胞癌11例。另选胃溃疡患者和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所有被选中者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用酶法测定血浆TC水平,用沉淀法测定血浆LDL水平。结果:各组胃癌患者的检测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和胃溃疡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个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血浆TC、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胃癌患者术后血浆TC、LDL含量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浆TC、LDL水平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相关,癌组织分化越差,血浆TC、LDL水平越低。血浆TC、LDL水平可作为判断进展期胃癌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的有用的指标。
    半导体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实验研究
    王宇雷,曲毅,周芳,冯进波
    2007, 45(2):  163-167. 
    摘要 ( 1243 )   PDF (112KB) ( 6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532nm半导体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半导体激光(功率150mW,光斑直径75μm,曝光时间0.1s)对10只BN大鼠建立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7、14、21和28?d随机选取5只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FFA早期(<2min)和晚期(>10min)荧光渗漏斑数/平均渗漏面积(mm2)的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凝后FFA检查经组间两两比较,14、21和28d的早期荧光渗漏斑数/渗漏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1和28d与7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21和28d早期和晚期荧光渗漏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斑视网膜的平均厚度与平均荧光渗漏面积有相关性(r=0.73,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诱导BN大鼠的CNV模型是可行的。FFA联合OCT可有效检测CNV的形成和变化。
    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联合5-Fu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肝转移的影响
    丁印鲁,付勤烨,唐思锋,王静源,张建良,李占元,李兆亭
    2007, 45(2):  168-170. 
    摘要 ( 1304 )   PDF (283KB) ( 8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联合5-Fu对人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结肠癌HT-29细胞注入裸鼠脾脏,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和对照组4组。治疗6周后,处死裸鼠,计数肝转移率和肝转移结节数。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转移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转移率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转移结节数目比较上,对照组结节数大于20个时各组裸鼠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和SU6668组分别与5-Fu组及对照组相比,MVD均显著减少(P<0.05)。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bFGF均显著降低,且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6668通过抗血管生成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与5Fu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为安全有效的抗肿瘤策略。
    吡喃阿霉素联合卡介苗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观察及尿中IL-8变化的研究
    马云波,丁森泰,吕家驹
    2007, 45(2):  171-174. 
    摘要 ( 1171 )   PDF (296KB) ( 7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吡喃阿霉素(tetrahydropyranyl-doxorubicin ,THP)加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与单用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及灌注引起的副作用,测定灌注前后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变化,并探讨IL-8变化与药物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2例原发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别给予THP联合BCG(联合用药组)及单用BCG膀胱灌注(单用BCG组),于术前、术后2周、1~6次BCG灌注后2?h留取尿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IL-8的含量。术后定期行B超、膀胱镜及尿细胞学检查,监测膀胱肿瘤复发情况。并对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灌注引起的副作用及IL-8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用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用BCG组,两组灌注后副作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灌注后尿中IL8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患者灌注后尿中IL-8含量明显高于复发者。结论:THP联合BCG膀胱灌注可有效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且不增加灌注引起的副作用。这一效果是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的叠加作用,而不是化疗药物对免疫药物疗效的放大作用。BCG灌注后尿中IL-8有明显的升高,且变化程度与肿瘤复发相关。
    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肾损伤机制探讨
    程宝泉,刘春涛,钟宁,李文捷,张尚忠
    2007, 45(2):  175-180. 
    摘要 ( 1141 )   PDF (672KB) ( 7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观察大鼠和大鼠正常肾细胞(NR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状态下凋亡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情况,探讨SAP时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SAP组(n=30)和假手术组(n=24),SAP组以5%牛磺酸胆酸钠溶液胆管逆行注射诱导模型,术后6、12、24h采集血清、腹水。ELISA法检测血清、腹水TNF-α水平,TUNEL法检测肾组织凋亡率,RT-PCR检测肾组织TNF-αmRNA表达。将24h采集的血清和腹水处理后,体外培养NRK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检测培养液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NRK细胞凋亡率,检测NRK细胞TNF-αmRNA表达。 结果: SAP组6、12、24h血清和腹水TNF-α水平呈进行性升高,各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假手术组在各时段明显升高(P<0.01)。SAP组肾组织TNF-α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SAP组凋亡指数在6、12、24h时分别为(18.6±5.6)%、(18.1±4.7)%、(25.3±5.1)%,假手术组分别为(19.4±3.1)%、(13.5±2.8)%、(14.6±5.5)%, 24?h时SAP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SAP组24h肾组织TNF-α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经SAP组大鼠血清和腹水处理后,NRK细胞活性低于假手术组。经SAP组大鼠血清和腹水处理24h后,NRK细胞培养液中TNF-α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NRK细胞TNF-αmRNA表达上调,显著高于假手术组,NRK细胞凋亡率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SAP时肾损害明显,其损伤可能与肾细胞过度凋亡有关,而肾细胞过度凋亡与血清和腹水TNF-α升高及肾细胞过多分泌TNF-α有关,SAP腹水对肾的直接损伤可能比血清明显。
    移植肾急性排斥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15S抗原表达的变化
    孟慧林,刘玉强,吕家驹,刘军
    2007, 45(2):  181-183. 
    摘要 ( 1191 )   PDF (296KB) ( 8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移植肾急性排斥前后及肾功能稳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5S抗原表达及意义。方法:70人(95例次)分为术后稳定组(组1,n=45)、急性排斥反应组(组2,n=25)及抗排斥治疗逆转组(组3,n=25)。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5S抗原的表达,观测各组的CD15S阳性细胞率。对各组间观测值之间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组2表达显著高于组1和组3(P<0.01),组1和组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排斥治疗逆转后,CD15S表达降低至术后稳定组患者水平,监测该抗原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可提示抗排斥治疗的效果。
    肺癌中P-AKT的表达与血管生成
    高锡刚,王玲
    2007, 45(2):  184-187. 
    摘要 ( 2014 )   PDF (525KB) ( 10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K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微血管密度(MVD)在46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NSCLC中P-AKT、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43.5%和67.4%,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的0%和22.2%(P<0.05)。P-AKT的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的表达与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肺癌、正常肺组织中MVD值分别为24.62±6.21和13.26±5.9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的高低与肺癌的分期、转移、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AKT在肺癌中的表达与VEGF和MVD值密切相关(P<0.05)。结论:P-AKT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并与肺癌的分期、转移和分化相关,P-AKT可以通过促进肺癌血管的生成导致肺癌的转移。
    熊果酸体内抗肺癌作用机制探讨
    李希波,孙雪飞,尹秋伟,王德江
    2007, 45(2):  188-191. 
    摘要 ( 1409 )   PDF (283KB) ( 8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进行裸鼠移植瘤实验。通过移植瘤生长曲线、终末瘤重计算抑制率观察熊果酸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TUNEL检测凋亡指数,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实验组用药后移植瘤生长缓慢,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瘤重及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为51.35%。实验组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癌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熊果酸对裸鼠肺腺癌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移植瘤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重组骨形成发生蛋白-7促进种植体骨组织界面形成实验研究
    张风河,杨丕山
    2007, 45(2):  192-195. 
    摘要 ( 1160 )   PDF (403KB) ( 8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重组骨形成发生蛋白-7(BMP-7)对种植体骨组织界面形成的作用。方法:构建种植体植入动物模型,以正常侧作为对照,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界面形态,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系统测定界面元素变化。结果:实验组在2周时,ALP活性较高,2至6周时迅速升高接近峰值,逐渐稳定直至12周。而对照组均匀升高,两组在各个时间段ALP活性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2周时种植体骨界面就有新生骨组织形成,6周时种植体界面已形成大量新生骨组织,种植体与机体组织之间只有极其薄的一层纤维膜,已达到骨结合标准。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种植体植入后6周内,钙元素与磷元素逐渐增加并达到峰值,以后趋于平稳。而对照组在各项检测中都较实验组迟缓。结论:BMP-7可以加速骨种植界面的愈合。
    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山东地区成人个体化头影测量颅颌关系浮动正常值
    叶静,王春玲,寇波,张倩倩,魏福兰,刘东旭
    2007, 45(2):  196-198. 
    摘要 ( 1292 )   PDF (442KB) ( 6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山东地区成人个体化头影测量颅颌关系浮动正常值,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方法: 搜集山东地区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正常牙合成人90例,其中男41例,女49例, 18岁以上。选择在判断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颅颌关系中最常用的5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SNA,SN-PP,NSBa,SN-MP,SNB),并对各测量指标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建立其个体化头影测量颅颌关系浮动正常值。结果: ①5项测量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SNB与其余4项指标的相关强度最大(P<0.01);②以SNB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与其余4项测量指标的直线回归方程;③分别以任意4项测量指标为自变量,剩余的1项测量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计算得出5项测量指标各自的预计标准误(SE);④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起山东地区成人的个体化头影测量颅颌关系浮动正常值。结论:本研究为成人正畸患者提供了一套个体化的头影测量诊断方法,为拟进行正颌外科治疗的成人患者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及其影像学分析
    冯艳,李彩霞,李春海,宁丹
    2007, 45(2):  199-202. 
    摘要 ( 1521 )   PDF (288KB) ( 9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种植率,分析兔VX2肝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分为开腹包埋、开腹穿刺及直接经皮穿刺种植三组(每组20只),每组又分为10只瘤块接种,10只悬液接种。接种2周后,以CT、MRI检测肿瘤种植及生长状况,然后行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开腹包埋、开腹穿刺接种种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与经皮穿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块接种比悬液接种种植率高(P<0.05)。CT平扫,VX2肿瘤呈低密度,动脉期环性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MRI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肝动脉造影示肿瘤富血供,由肝动脉供血。接种3周后,肿瘤易出血坏死。结论:开腹包埋与开腹穿刺接种制作VX2兔肝癌模型简单,实验周期短,接种率高。开腹瘤块法复制兔VX2肝癌模型,其影像学表现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可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
    肿胀局麻多部位脂肪抽吸术的临床应用
    蔡景龙,朱桂英,董红,姜笃银,徐斌
    2007, 45(2):  203-206. 
    摘要 ( 1219 )   PDF (344KB) ( 9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肿胀局麻多部位脂肪抽吸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0例共1200个不同部位局部脂肪堆积的患者进行了肿胀局麻脂肪抽吸术,且对几个关键环节作了改进,其中包括手术前后的处理、超量灌注的标准、细吸管在脂肪浅层中的应用、限制利多卡因用量、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器械、维持围手术期的体液平衡等。结果:并发症少,皮肤回缩明显,术区皮肤平坦,效果良好。结论:肿胀局麻脂肪抽吸术能满足多部位、大量吸脂的需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体型雕塑手术。
    氯胺酮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研究
    李传刚,张东海,赵俏静,潘晓军
    2007, 45(2):  207-209. 
    摘要 ( 1134 )   PDF (246KB) ( 7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探讨氯胺酮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测分析氯胺酮联合硬膜外麻醉(氯胺酮组,n=40)和单纯硬膜外麻醉(对照组,n=40)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血PaO2和PaCO2的差异。结果:氯胺酮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对照组稳定(P<0.01,P<0.001),血氧饱和度、动脉血PaO2、Pa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可弥补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不足,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保健吸品主要成分含量
    王本杰,袁桂艳,刘焕君,郭瑞臣
    2007, 45(2):  210-213. 
    摘要 ( 1085 )   PDF (306KB) ( 5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三叶保健吸品主要成分山奈酚、异鼠李素、槲皮素和甜菜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槲皮素测定: hyper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60∶40,V∶V),检测波长360nm,流速1.2ml·min-1。甜菜碱测定:hyper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50mmol/L KH2PO4(pH4.45,含0.3%辛烷磺酸钠),检测波长200nm,流速0.7ml·min-1。结果:山奈酚、异鼠李素、槲皮素和甜菜碱在0.2~4.8μg·ml-1,0.1~2.4μg·ml-1,0.025~0.8μg·ml-1和1.0~32.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分别为1.5%,2.1%,1.6% 和 2.2%。三叶保健吸品中山奈酚、异鼠李素、槲皮素和甜菜碱含量分别为0.00242%,0.000849%,0.000249%和0.00636%。结论:本研究所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三叶保健吸品主要成分含量测定,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洛汀新治疗高血压50例报告
    王学萍,杨洪玲
    2007, (2):  213-213. 
    摘要 ( 796 )   PDF (112KB) ( 5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侯香华,关广聚
    2007, 45(2):  214-216. 
    摘要 ( 1302 )   PDF (242KB) ( 8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蛋白质组学广泛深入到医学界各个研究领域的同时,尿液蛋白质组学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寻找各种泌尿系统及其它系统疾病早期诊断性标志物、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从蛋白质组学分析的角度,追踪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其研究方法和几种主要的实验技术及其对疾病诊断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