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6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10
      
    基础医学
    甲基转移酶PRMT5稳定USP15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金珊,高杰,谢玉姣,展垚,杜甜甜,王传新
    2023, 61(7):  1-1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132
    摘要 ( 325 )   PDF (11824KB) ( 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通过甲基化作用,修饰并上调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5(USP15)的蛋白水平,从而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方法 采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2)在线数据库和Kaplan-Meier Plotter生存曲线分析,分析PRMT5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亲和纯化及银染联合质谱分析得到与PRMT5结合的蛋白。通过慢病毒稳转技术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PRMT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的表达。质粒或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或过表达USP15, 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采用细胞活性实验(CCK8)、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EPZ015666(GSK3235025)小分子抑制剂抑制PRMT5甲基转移酶活性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的变化,采用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RMT5在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免疫亲和纯化及银染联合质谱分析并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验证,发现PRMT5与USP15存在相互结合。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过表达FLAG-PRMT5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实验检测,发现USP15的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而不影响USP15的mRNA水平;敲低PRMT5表达后,USP15的蛋白水平降低,而mRNA水平未发生改变。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Myc-USP15明显降低FBXW7的mRNA及蛋白水平,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加,敲低USP15则结果相反。Western blotting和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EPZ015666抑制PRMT5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后,可通过降低USP15的蛋白水平降低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结论 乳腺癌细胞中PRMT5与USP15相互结合,并以甲基转移酶活性依赖的方式上调USP15的蛋白水平。USP15的升高可通过催化组蛋白H2BK120ub的去泛素化修饰,使FBXW7基因转录激活被抑制,进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等,促进乳腺癌的发生与进展,PRMT5是乳腺癌潜在的诊断及干预治疗靶点。
    胃癌中DEC2、HIF-2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樊荣,李彬彬,马晓丽,汪运山,郏雁飞
    2023, 61(7):  12-1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1290
    摘要 ( 302 )   PDF (7086KB) ( 1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分化型胚胎软骨发育基因2(DEC2)和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胃癌细胞株MKN45和HGC27分为实验组(缺氧72h组)和对照组(常氧72 h组),检测各组细胞DEC2和HIF-2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在这两种胃癌细胞株中转染DEC2真核表达质粒,检测DEC2和HIF-2α蛋白水平的表达。另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胃黏膜组织中DEC2和HIF-2α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缺氧处理后DEC2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IF-2α的表达高于对照组。过表达DEC2后,HIF-2α的表达降低。DE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胃黏膜组织(χ2=20.512,P<0.001),HIF-2α的表达则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χ2=11.172,P=0.001)。在胃癌组织中DEC2、HIF-2α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DEC2与HIF-2α的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呈负相关(P<0.001)。 结论 DEC2在胃癌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HIF-2α在胃癌细胞及组织中高表达,两者呈负相关,且与肿瘤发展转移联系密切。
    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对高糖饮食大鼠的保护作用
    祁少俊,唐延金,张正铎,吴虹,张佳程,秦川,刘锐,高希宝
    2023, 61(7):  19-2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1258
    摘要 ( 255 )   PDF (4936KB) ( 1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联合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对高糖饮食大鼠抗炎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微量元素(TE)组、高糖饮食(HSD)组和高糖饮食+微量元素(HSD+TE)组,每组10只。喂养的同时,每天通过灌胃给予各组大鼠生理盐水或11种微量元素混合溶液(硼、钒、铬、锰、铁、钴、铜、锌、硒、锶和钼),20周后评估大鼠体质量、组织质量、血清葡萄糖含量、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的变化。 结果 高糖饮食导致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水平明显增加(P<0.05),并显著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P<0.05)。此外,微量元素的补充显著抑制由于微量元素缺乏和高糖饮食诱发的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升高(P<0.05),但促进了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P<0.05)。其次,补充微量元素抑制高糖饮食大鼠血清及脾脏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下降(P<0.05),减少丙二醛(MDA)的产生(P<0.05),并提高高糖饮食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维持微量元素的平衡可以防止高糖饮食引起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5)。 结论 对高糖饮食大鼠同时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对预防糖尿病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升高,增强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反应,预防高糖饮食引起大鼠体质量上升。
    基于RNA高通量测序研究右美托咪定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管伟,白云峰,杜胜杰,王月兰,李希明
    2023, 61(7):  27-3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1434
    摘要 ( 212 )   PDF (5111KB) ( 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表达谱差异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脑保护中的潜在机制。 方法 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实验组(T组,生物学重复n=3)和对照组(C组,生物学重复n=3)。实验组用右美托咪定刺激48 h,对照组相同条件下用DMSO处理。使用Trizol提取RNA,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RNA测序。采用Limma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T组与C组相比,共有211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105个,下调106个)。其中FGF1、GNG13、P2RY4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表达差异明显,差异倍数分别为2.23、2.00和6.56。GO富集分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磷脂酶C活化的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信号的调控、BMP信号通路。KEGG通路富集分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白细胞跨内皮迁移。 结论 FGF1、GNG13、P2RY4等基因可能参与右美托咪定对脑的保护作用。右美托咪定可能主要通过炎症机制参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
    高糖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因素及梓醇的保护作用
    刘凤祺,高峰,薛彩彩,乔秀梅,王金红
    2023, 61(7):  34-3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272
    摘要 ( 298 )   PDF (2901KB) ( 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高浓度葡萄糖(高糖)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分析建立高糖损伤细胞模型的影响因素,并用确定的细胞模型观察梓醇的保护作用。 方法 PC12细胞种植密度为1×103、1×104、1×105个/mL,高糖加入时间点分别为细胞种植后24 h和48 h,葡萄糖终浓度为30、40、50和75 mmol/L,据此分为HG30、HG40、HG50、HG75组,另外对照组细胞加入等容积生理盐水。分别作用24、48、72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确定条件建立的细胞损伤模型观察梓醇的保护作用,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梓醇低剂量组(1×10-5mol/L)和梓醇高剂量组(1×10-4mol/L),ELISA法和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含量,ELISA测定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 结果 不同葡萄糖作用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HG30组细胞存活率不变或降低(P>0.05或P<0.05),HG40、HG50和HG75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ROS含量增加(P<0.01),LDH释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梓醇低剂量组和梓醇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1),细胞ROS含量和LDH释放量降低(P<0.01)。 结论 高糖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受细胞种植密度、葡萄糖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影响;以1×104个/mL密度种植细胞、种植后24 h加入终浓度50 mmol/L葡萄糖作用时长24 h,可成功建立PC12细胞高糖损伤模型,梓醇对该细胞模型有保护作用。
    CCKAR与下游效应器融合蛋白的偏向性信号通路探讨
    何永浩,肖鹏,王艺璟,张道来
    2023, 61(7):  40-4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120
    摘要 ( 183 )   PDF (4606KB) ( 6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胆囊收缩素A受体(CCKAR)的偏向性信号通路,设计治疗糖尿病的特异性药物,为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GPCR)偏向性信号通路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法 构建受体与Gα亚单位(Gs、Gq)或者β-arrestin-1之间的融合蛋白,研究其偏向性信号通路。在确保融合蛋白能够正常表达的前提下,采用环磷酸腺苷(cAMP)累积实验检测细胞在硫化缩胆囊素八肽(CCK-8s)刺激后细胞内cAMP含量的变化;采用钙成像技术检测细胞在CCK-8s刺激后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在CCK-8s刺激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和Bcl-2死亡启动子(pBad)的磷酸化情况。 结果 融合蛋白质粒(CCKAR-Gs/Gq/β-arrestin-1)能够在HEK293细胞系中稳定表达;CCKAR-Gs融合蛋白可以产生高的cAMP信号,非融合蛋白CCKAR产生低的cAMP信号,而CCKAR-Gq/β-arrestin-1不引起cAMP信号;CCKAR-Gq具有更强的钙离子信号;CCKAR-β-arrestin-1具有特异的信号偏向性,显著提升下游ERK蛋白和Bad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结论 人工构建的CCKAR融合蛋白能够有效、偏向性地激活CCKAR的下游信号通路,可以选择性地行使不同信号通路调控的生理功能。
    临床医学
    152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后疲劳程度的影响因素
    张恒哲,侯晓慧,Arezou Bikdeli,李大庆
    2023, 61(7):  47-5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328
    摘要 ( 171 )   PDF (961KB) ( 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研究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后非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152名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理自评量表,根据多维疲劳量表(MFI-20)将疲劳程度划为3个等级:轻度(20<MFI-20≤40), 中度(40<MFI-20≤60), 重度(MFI-20>60)。按观测指标在3个组间的频数分布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及临床研究价值的指标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中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以轻度疲劳组作为比较基线组,在调整性别、年龄和各项检查结果后,疲劳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为:Gensini评分(OR=0.984, 95%CI: 0.969~1.000, P=0.048)、糖化血红蛋白(OR=0.795, 95%CI: 0.651~0.971, P=0.025)、焦虑状态(OR=0.379, 95%CI: 0.122~0.850, P=0.043)、抑郁状态(OR=0.461, 95%CI: 0.205~0.965, P=0.041);疲劳程度减低的保护因素为:促甲状腺素(OR=1.251, 95%CI: 1.025~1.528, P=0.028)、血红蛋白(OR=1.027, 95%CI: 1.002~1.052, P=0.034)、睡眠质量(OR=13.531, 95%CI: 5.317~34.432, P<0.001)、运动等级(OR=7.389, 95%CI: 2.895~18.878, P<0.001)。 结论 研究表明提高睡眠质量、增加运动等级、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液携氧状态及甲状腺功能可能改善疲劳症状,其中以改善睡眠质量及运动等级最为重要。
    不同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 FFR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张华,王培源,常娜,许天旗,袁宪顺,王锡明
    2023, 61(7):  55-6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322
    摘要 ( 559 )   PDF (2504KB) ( 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舒张期和收缩期的测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临床怀疑冠心病并进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CTA)检查显示血管存在单一斑块的患者159例。所有患者分别进行收缩期和舒张期冠状动脉CTA后处理,并计算收缩期和舒张期的CT-FFR(CT-FFR-S和CT-FFR-D)。对不同期相测量值(包括CT-FFR和△CT-FFR)与心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舒张期和收缩期CT-FFR的差异。 结果 159例患者[(58.2±11.0)岁,男性61.0%]的176条血管成功分析。总体而言,CT-FFR-D测量值低于CT-FFR-S(0.74±0.18 vs 0.76±0.16,P=0.019),而△CT-FFR-D高于△CT-FFR-S(0.21±0.17 vs 0.19±0.15,P=0.003)。心率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导致不同期相CT-FFR和△CT-FFR测量值差异的影响因素。在心率<80的患者中,CT-FFR和△CT-FFR在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梗阻性病变(狭窄≥50%)的CT-FFR和△CT-FFR在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斑块类型对不同期相CT-FFR和△CT-FFR测量值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 收缩期和舒张期测量的CT-FFR和△CT-FFR存在差异,且△CT-FFR差异更加显著。不同期相的CT-FFR测量值差异受心率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影响,而与斑块类型无明显相关。
    山东地区呼吸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诊治认知的现状调查
    亓倩,郝田宇,徐嘉蔚,王光海,吴凤娟,刘明涛,姜鹏,董亮,李玉
    2023, 61(7):  63-7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013
    摘要 ( 262 )   PDF (4289KB) ( 12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呼吸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诊治的认知现状,为推进支气管扩张症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对山东地区143家医院的呼吸科医师围绕“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治”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各级医院及各级职称的呼吸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鉴别、疾病严重性评估、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认知现状。 结果 共608名呼吸科医师完成问卷调查,其中24.7%的医师从未进行体液免疫检测,仅168名(27.6%)医师了解支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评分。三级医院的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病因鉴别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清除治疗的认知水平高于二级医院的医师(OR=1.952,95%CI:1.253~3.041,P=0.003;OR=2.495,95%CI:1.543~4.035,P<0.001)。阅读支气管扩张症指南的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病因鉴别以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认知水平高于未阅读指南的医师(OR=1.725,95%CI:1.027~2.897,P=0.039;OR=2.067,95%CI:1.361~3.138,P=0.001)。 结论 山东地区呼吸科医师(尤其二级医院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管理策略的认知水平仍需加强,需继续推广病因筛查及精简的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方法。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在乙肝肝硬化中的临床价值
    朱金羽,高帅,王凯
    2023, 61(7):  72-7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091
    摘要 ( 234 )   PDF (931KB) ( 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控制营养状态(CONUT)评分,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营养不良情况,并分析该评分与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的298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后的首次检验资料,以CONUT评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与以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为标准的评估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应用CONUT评分,298例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轻度营养不良的有68例(22.82%),中度营养不良的有176例(59.06%),重度营养不良的有54例(18.12%);在不同Child分级中,CONUT评分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CONUT评分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分级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颈动脉分叉处支架置入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曲永强,赵泽宇,吴兴原,韩玮,段瑞生,李衍滨,李亨
    2023, 61(7):  78-8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067
    摘要 ( 348 )   PDF (935KB) ( 21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颈动脉分叉处支架置入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4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77例(181处病变)颈动脉分叉处狭窄并接受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结果 177例患者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53.1%。单因素分析显示,支架直径较大、术中应用阿托品、球囊扩张直径>5 mm、偏心狭窄和狭窄程度较重是颈动脉分叉处支架置入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应用阿托品、球囊扩张直径>5 mm和狭窄程度较重是颈动脉分叉处支架置入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颈动脉分叉处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应用阿托品、球囊扩张直径>5 mm和狭窄程度较重是颈动脉分叉处支架置入术后严重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
    李国华,陆艺,王胜秋
    2023, 61(7):  83-8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1317
    摘要 ( 484 )   PDF (4090KB) ( 16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失语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给予低频rTMS治疗(1Hz)、高频rTMS(10Hz)及单纯语言康复,分别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12周进行语言功能评估,以观察不同频率rTMS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三组患者各评估指标均随治疗时间呈现好转趋势,听词指图、失语商(AQ)在12周达高峰,余指标在4周达高峰(P<0.05);同一治疗时间组间比较,rTMS两组效果优于单纯治疗组(P<0.05);治疗2周4周评估时,高频治疗组视图命名时间短于低频治疗组,治疗2周4周及12周评估时,低频治疗组视图命名成绩高于高频治疗组(P<0.05)。 结论 不论低频刺激还是高频刺激,rTMS在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治疗效果略有区别:高频治疗组视图命名时间短于低频治疗组,后者视图命名成绩高于前者。
    电化学发光法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评估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效能比较与界值确定
    于丹凤,曹娟,于世佳,杜鲁涛,侯新国
    2023, 61(7):  90-9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078
    摘要 ( 279 )   PDF (3182KB) ( 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电化学发光法(ECLIA)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结果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探讨ECLIA法诊断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最佳诊断切点。 方法 收集209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血清样本,分别采用LC-MS/MS法和ECLIA法检测25(OH)D浓度,以LC-MS/MS法为金标准,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一致性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检测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估ECLIA法诊断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诊断效能,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别确定ECLIA法的最佳诊断切点。 结果 ECLIA法检测25(OH)D水平的中位数为18.88 ng/mL,LC-MS/MS法检测25(OH)D水平的中位数为14.61 ng/mL, 与LC-MS/MS法相比,ECLIA法结果呈正偏倚(26.402%),两者组内相关系数是0.531,两者相关系数rs=0.491(P<0.001),回归方程为YLC-MS/MS=-3.486+0.987XECLIA。以LC-MS/MS法检测值<20 ng/mL为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标准时,ECLIA法检测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以LC-MS/MS法检测25(OH)D浓度<10 ng/m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诊断标准时,ECLIA法检测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通过ROC曲线分析,ECLIA法诊断维生素D缺乏的最佳切点为21.36 ng/mL,敏感度为74.48%,特异度为78.13%, Youden指数为0.53。ECLIA法诊断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最佳切点为16.68 ng/mL,敏感度为66.00%,特异度为70.44%,Youden指数为0.36。 结论 ECLIA法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的水平与LC-MS/MS法相比相关性较好,具有临床诊断价值,但ECLIA法测定值整体偏高,采用传统诊断切点会造成一定的临床漏诊率,建议在应用ECLIA法评估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程度时,以21.36 ng/mL作为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切点,以16.68 ng/mL作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诊断切点。
    产科47例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
    张红媛,顾永忠,侯哲
    2023, 61(7):  96-10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138
    摘要 ( 230 )   PDF (903KB) ( 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47例子宫切除患者的高危因素,为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科行子宫切除术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近5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科子宫切除比例为1.22‰。产后出血依然是子宫切除第一位危险因素(41例),其次为妊娠合并妇科恶性肿瘤(3例)、产褥感染致子宫坏死(2例)、中期妊娠引产后胎盘植入(1例)。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占比90.24%(37/41);其次是高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占比4.88%(2/41);再次为产后宫缩乏力延误治疗,占比2.44%(1/41),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DIC,占比2.44%(1/41)。37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患者中,19例(51.35%)行子宫次全切术,18例(48.65%)行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及输血量少于子宫全切患者,P<0.05;37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患者中,采取血管介入手术(包括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以及髂血管阻断术)的患者占54.05%(20/37),未采用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占45.95%(17/37),采取血管介入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少于未采用血管介入患者,P<0.05。 结论 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引起的产后出血是导致子宫切除的最主要原因。对于严重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案例,采取适当的介入手术,同时结合患者的意愿及年龄,行计划性子宫次全切术可以减少出血量,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下颌骨形态位置特点的锥形束CT研究
    吕文馨,刘乙澍
    2023, 61(7):  101-10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2.1415
    摘要 ( 310 )   PDF (5739KB) ( 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下颌骨形态位置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颅面部大视野CBCT共51例,按下颌平面角(∠MP-FH)以及下颌-前颅底平面角(∠MP-SN)大小分为低角组和均角组,其中低角组纳入病例27例,均角组纳入病例24例,测量均角及低角患者双侧反映下颌骨形态位置的各项测量指标共17项。 结果 低角组与均角组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颌骨的形态大小,低角组髁突后倾角明显小于均角组(P<0.01),下颌体部长度明显大于均角组(P<0.01),低角患者的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 结论 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发育无明显异常,在对低角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患者髁突方向及下颌骨的形态特点。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杨文欣,刘英姣,高雅,杨安逸,周恒宇,高俊茶
    2023, 61(7):  109-11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23.0029
    摘要 ( 230 )   PDF (5492KB) ( 1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告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发生髓外浸润致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急性胰腺炎罕见病因及表现的认识。 方法 2021年9月20日河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1例,男,61岁。采用腹部CT、外周血及骨髓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检查等方法进行确诊,并对该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等进行总结与分析。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自建库到2022年12月报道的关于白血病发生直接髓外浸润累及胰腺的文献,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共检索国内外文献25篇,涉及25例白血病并发胰腺浸润的患者,其中儿童8例,男5例,女3例,10周~12岁,中位年龄4.5岁;成人17例,男9例,女8例,19~78岁,中位年龄42岁。25例均确诊白血病,其中18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患者均以急性胰腺炎为主要表现,3例胰腺炎合并梗阻性黄疸,4例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7例无特异性胰腺浸润表现。行胰腺部位活检取得白血病细胞浸润证据9例,多数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方式证实;其他依化疗效果、影像学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接受化疗者胰腺部位病变均见减轻。 结论 临床医师需提高对白血病罕见髓外浸润部位及急性胰腺炎罕见致病病因的认识。当患者有腹痛、胰腺肿胀、低密度病变合并有血小板异常减低等血液病表现时,需考虑隐匿起病的白血病所致胰腺炎,建议早期行骨髓活检等,确诊后及时启动针对白血病的治疗。
    病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