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5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10
      
    论文
    硫化氢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张媛1,韩辉2,高聆1,于春晓1,刘文1,刘元涛3,管庆波1,赵家军1
    2012, 50(5):  1. 
    摘要 ( 744 )   PDF (2289KB) ( 3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高糖环境下细胞内硫化氢的生成及硫化氢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4组:A组为正常糖浓度组(5.5mmol/L),B组为高糖组(25mmol/L),C组为高糖(25mmol/L)+硫氢化钠(50μmol/L)组,D组为正常糖浓度(5.5mmol/L)+硫氢化钠(50μmol/L)组,处理48h后, 测定细胞内硫化氢的含量,MTT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 、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   ① 与A组相比,B组硫化氢生成量明显减少(P<0.05),与B组相比,C组硫化氢生成量明显增多(P<0.05);② 与A组相比,B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减少(P<0.05),而C组的细胞存活率较B组显著升高(P<0.05);③ 与A组相比,B组Bax表达显著升高(P<0.05),Bcl-2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Caspase-3活性明显增强(P<0.05);与B组相比,C组Bax水平显著降低(P<0.05),Bcl2水平显著升高(P<0.05),Caspase-3 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A组相比,D组各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糖对内皮细胞硫化氢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外源性硫化氢可保护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
    周晓莹1,2,侯新国1,2,宋君1,2,邓楠1,2,肖芳1,2,王美建1,2,刘继东1,2,杨俊朋1,2,陈丽1,2
    2012, 50(5):  5. 
    摘要 ( 860 )   PDF (938KB) ( 4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对459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分为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空腹血糖<6.1mmol/L),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空腹血糖≥7.0mmol/L)。统计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既往病史,血生化、凝血系列化验结果,CT、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数据分析采用PASW 18.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年龄大于65岁,有房颤、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的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风险增加。大脑半球梗死与应激性高血糖有关。同时FPG、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和血清尿素氮(BUN)五项检测指标与ADL评分结果密切相关。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ADL评分低于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又低于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活动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s=-0.2643, P<0.0001)。结论   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增加了脑梗死患者活动功能障碍的风险。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脊髓损伤中小胶质细胞的作用
    张慧,郭雨霁,郝爱军,马保华
    2012, 50(5):  10. 
    摘要 ( 913 )   PDF (2630KB) ( 2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脊髓损伤条件下小胶质细胞神经保护/损伤功能转变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半切脊髓损伤模型。体内实验是造模成功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连续3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后处死,取脊髓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的募集。体外实验是取小鼠脊髓的组织上清液,加到小胶质细胞株BV-2培养基中共培养24h,治疗组加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2h后收集细胞。采用R-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及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促进小胶质细胞募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降低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 p65的活性,改变小胶质细胞因子的分泌,促炎性因子IL-1β表达降低,抗炎因子TGFβ表达升高。结论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脊髓损伤可以促进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分布和功能,诱导小胶质细胞向神经保护的方向转化。

    蠕形螨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肖克源1,郭淑玲1,刘艳荣1,苏磊1,冯玉新2,袁方曙1
    2012, 50(5):  15. 
    摘要 ( 924 )   PDF (1235KB) ( 3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蠕形螨cDNA文库,以便进一步研究蠕形螨相关的基因。方法   采用自然沉降法收集山羊蠕形螨,用TransZol Up试剂盒提取其总RNA,然后反转录合成第1链cDNA,通过LD-PCR获得第2链cDNA,将双链cDNA纯化去除小片段,收集大于500bp的cDNA片段,与pGM-T载体连接,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建成蠕形螨cDNA文库,检验文库容量和重组效率,并采用PCR方法对插入cDNA片段大小进行分析。结果   cDNA文库的库容量为2.56×106cfu,重组效率达98%,平均插入片段长度大于1000bp。结论   构建的蠕形螨cDNA文库质量良好,为进一步对蠕形螨基因探索奠定基础。

    雷公藤内酯醇对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性研究
    周海燕,李保敏,尹苹,孙若鹏
    2012, 50(5):  20. 
    摘要 ( 6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随机将70只生后21d的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癫痫组及雷公藤内酯醇干预组各30只。采用Nissl、FJB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钙离子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的表达状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癫痫组和药物干预组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GFAP、IBa-1呈高表达;与癫痫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较小,GFAP及IBa-1表达较低。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对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有保护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雷公藤内酯醇抑制胶质细胞活化抵抗脑内炎症反应有关。

    利用重建祖先基因方法研究连续诱导培养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抗药性突变的规律
    魏甜甜1,2,白华2,李靖冉1,胡明2,齐静2,袁首道3,张乐萃1,刘玉庆1,2
    2012, 50(5):  25. 
    摘要 ( 969 )   PDF (1874KB) ( 3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抗药性突变的规律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以质控菌株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为初始菌株,恩诺沙星浓度由0.03125μg/mL增加到128μg/mL,分步诱导得到13株稳定的抗药性菌株,检测氟喹诺酮靶酶基因gyrA、gyrB和parC、parE的序列及其突变位点,检测恩诺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抑制外排泵后MIC,分析抗药性表型与基因型、蛋白结构、外排泵及生化特性的关系。结果   低浓度氟喹诺酮可诱导GyrA 的Ser83-Leu和 ParC的 Glu84Lys单一位点突变,致低水平抗药性,而Ser83-Leu逐步与Asp87-Gly、Glu84-Lys组合,导致氟喹诺酮突变决定区突变位点氨基酸的极性、空间位阻变化,影响靶蛋白与DNA和恩诺沙星的结合,可致高水平抗药性。外排泵与基因突变共同作用,使细菌耐受逐步升高药物浓度,MIC基本平行高出培养浓度1倍。结论   增加恩诺沙星的使用剂量,能诱导高抗菌株产生,恩诺沙星抗药性表型与基因型具有对应关系和规律性变化。

    干扰素-β对SAH致心肺损害的影响
    孟凡良1, 孟雷2,彭洪海2,史建国2,刘殿玮2,姜勇2
    2012, 50(5):  32-35. 
    摘要 ( 844 )   PDF (3268KB) ( 3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在心、肺的表达及重组人干扰素-β(INF-β)对心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AH未治疗组和SAH治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VEGF-C在心脏、肺脏中的表达并测定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SAH未治疗组和SAH治疗组,心脏和肺脏中VEGF-C的表达在24、48、72h时均明显升高(P均<0.05);SAH治疗组24、48、72h时, VEGF-C在心脏和肺脏中的表达均低于SAH未治疗组(P均<0.05)。结论   SAH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心、肺缺血,使VEGF-C的表达升高,INF-β可抑制心、肺等脏器的炎症反应并改善组织缺血。

    微创血肿抽吸术后大鼠脑出血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崔元孝1,唐茜茜1,郭章玉1,商笑1,张清华1,冯肖亚2
    2012, 50(5):  36. 
    摘要 ( 668 )   PDF (965KB) ( 1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脑出血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变化规律及微创血肿抽吸干预治疗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75只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血肿抽吸组,各组又分为12h、1d、2d、3d、7d 5个时间点。假手术组注入尾状核2μL生理盐水,脑出血组注入大鼠尾状核2μL Ⅳ胶原酶。血肿抽吸组是在脑出血模型制作6h后进行血肿抽吸。各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出血周围HSP70、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70、Caspase-3含量脑出血组较血肿抽吸组及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5),血肿抽吸组比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HSP70表达在12h出现,3d达高峰,随后表达逐渐减少。Caspase-3蛋白的表达在12h出现,在3d时达高峰,第7天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Caspase-3蛋白高表达说明在脑出血第3天神经细胞凋亡和损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HSP70高表达对出血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且对Caspase-3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在早期对脑出血进行微创血肿抽吸干预治疗可以减少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普罗布考通过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张建宁1,李婷婷2, 彭洁2,蒋婷婷2,郭媛2,张运2
    2012, 50(5):  40. 
    摘要 ( 869 )   PDF (3099KB) ( 4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对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及HO-1在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中的地位。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加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60只成模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锡原卟啉-9 (SnPP-IX)组、普罗布考组、普罗布考+ SnPP-IX组,每组15 只,持续药物干预12 周,24周末检测各组血脂,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白介素18、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感C反应蛋白的水平;观测斑块的病理形态及组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腹动脉组织中HO-1 的表达,实时定量RT-PCR检测HO-1 mRNA的表达,酶法检测HO-1活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普罗布考组斑块内HO-1的表达及活性显著增加,主动脉斑块面积、内-中膜厚度显著减小,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免疫组化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减少,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炎症因子的水平降低(P均<0.01)。使用锡原卟啉-9抑制HO-1的产生及活性,促进了斑块的进展,增加了血浆中氧化及炎症因子的水平(P均<0.01)。普罗布考干预的同时抑制HO-1的活性,显著减弱了普罗布考的抗动脉粥硬化作用(P均<0.01)。结论   普罗布考通过诱导HO-1产生发挥其抗炎、抗氧化作用,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斑块的稳定性。HO-1可能是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

    细胞注射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在构建血管瘤动物模型中的比较
    刘超1,2,秦中平3,魏奉才1,范招纳1,2,赵雯静1,2,王玉敏1,2,卓绍杨1,2,陈健1,2,刘景鹏1,2,刘少华1
    2012, 50(5):  46-50. 
    摘要 ( 913 )   PDF (2763KB) ( 3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原代细胞注射法和组织块植入法在血管瘤动物模型建立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新鲜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标本,取50%组织块植入12只BALB/c裸鼠双侧腋下为组织块组,另外50%组织块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并将传代细胞植入12只BALB/c裸鼠双侧腋下为细胞组,观察不同生长时期瘤体变化,观察至第7 、30 、60天分别切取移植瘤组织,HE染色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第7天,细胞组瘤体小,质软,镜下细胞增殖旺盛,有少量血管生成。组织块组瘤体与机体融合,质软,镜下有大量小血管;第30天,细胞组瘤体体积变大,质稍硬,镜下细胞继续增殖,大量血管生成。组织块组瘤体体积未变化,质硬,有大量的炎细胞,仅残存少量血管;第60天,细胞组瘤体变小,质硬,镜下血管开始萎缩、减少。组织块组瘤体变小,质软,镜下大部分已脂肪化,仅血管周围有少量移植物残留。结论   组织块移植法难以建立可靠、稳定的血管瘤模型;原代血管瘤内皮细胞裸鼠皮下注射可以建立可靠的血管瘤模型。

    氧化应激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对猪小梁细胞MMPs/TIMPs表达的作用研究
    朱玉广,王杰,朱艳,钟莹莹,杜孝楠,张荣
    2012, 50(5):  51. 
    摘要 ( 901 )   PDF (1591KB) ( 4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及MMPs/TIMPs表达的影响, 探讨氧化应激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在猪小梁细胞外基质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传第三代的猪眼小梁细胞血清饥饿培养24h后,利用NF-κB的特异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 (pyrrolidine dithocarbamate,PDTC)进行预处理,或直接用H2O2进行干预,细胞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猪眼小梁细胞NF-κB P65、MMP-2、MMP-3和TIMP-1的表达。结果   H2O2处理组猪眼小梁细胞NF-κB P65、MMP-2、MMP-3和TIMP-1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TC组H2O2诱导的猪眼小梁细胞MMP-2、MMP-3的表达,但仍高于对照组猪眼小梁细胞的表达。PDTC对H2O2诱导的猪眼小梁细胞TIMP-1的表达无影响。结论   氧化应激可能通过诱导猪眼小梁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猪小梁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可能还有其他的信号通路参与这一过程。

    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赵永辉1,高军2,李卓1,姜勇2
    2012, 50(5):  55. 
    摘要 ( 713 )   PDF (3495KB) ( 3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酮(progesterone, PG)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和孕酮组(PG组)。采用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各组于处理后48h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中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果   与SAH组相比,PG组海马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 Bcl-2表达升高(P<0.05), Bax表达下降(P<0.05)。结论  孕酮可能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和降低Bax的表达(即提高Bcl2/Bax比值),而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分离和脑瘤浸润动物模型的建立
    王志刚,姜彬,孟庆虎,郝晓光,丁璇,李纪森
    2012, 50(5):  60. 
    摘要 ( 859 )   PDF (1997KB) ( 3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用脑胶质瘤分离培养胶质瘤干细胞的方法,并建立脑胶质瘤浸润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对12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新鲜肿瘤组织进行培养,对形成细胞球的干细胞进行增殖、自我更新及分化试验,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干细胞标志物,并用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干细胞进行体内成瘤试验。结果   12例胶质瘤标本中共有9例成功培养出肿瘤神经细胞球,这些神经细胞球具有增殖、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能表达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并且可在免疫缺陷小鼠脑内形成与人类胶质瘤相似的、具有浸润性特征的肿瘤。结论   采用神经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方法可以成功培养出胶质瘤干细胞,并且在体内建立了一种新的胶质瘤浸润模型。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TGF-βmRNA的影响
    王蕾,关广聚
    2012, 50(5):  65-69. 
    摘要 ( 701 )   PDF (1731KB) ( 2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增殖和表达TGF-βmRNA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MCs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葡萄糖浓度为5mmol/L),高糖组(HG组,葡萄糖浓度为10、20、30、40、50mmol/L),其中30mmol/L的高糖组分别以不同浓度rHuEPO(1、10、50、100、1000U/mL)分别干预24、48、72h,Cell Counting Kit-8(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干预24、48、72h时细胞TGF-β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30mmol/L以下时,葡萄糖能明显刺激MCs的增殖,以30mmol/L培养72h反应最佳,rHuEPO在低于100U/mL时能促进高糖诱导的MCs增殖。rHuEPO在1000U/mL时,细胞毒性明显,大部分细胞死亡。结论   高糖在一定时间和浓度内有刺激大鼠MCs增殖的效应,rHuEPO在一定浓度和时间内能刺激高糖培养的MCs增殖,抑制高糖培养的MCs表达TGF-βmRNA。

    高频超声检查对急性外伤性髌骨外侧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广英1,2,曲素慧2,刘蔚2,秦玲2,刘韶平1
    2012, 50(5):  70-74. 
    摘要 ( 967 )   PDF (1172KB) ( 3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急性外伤性髌骨外侧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高频超声扫查40例急性外伤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的患侧膝关节,并与健侧膝关节对照。分析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   ①急性外伤性髌骨外侧脱位时超声显示内侧髌股韧带(MPFL)撕裂、股内斜肌(VMO)血肿和/或抬升,髌骨内侧缘及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损伤,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及关节腔积液。收肌肌腱层面冠状切面收肌结节与VMO下缘肌纤维垂直平均间距为2.3cm(0.7~4.2cm),矢状切面上测量股骨内侧髁与VMO纤维间的最短间距平均为0.45cm(0.1~2.9cm),均比正常膝关节组平均间距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手术结果比较,高频超声诊断MPFL部分撕裂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3%、85.7%、94.7%,诊断MPFL完全撕裂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94.7%、85.7%。诊断关节软骨Ⅱ级损伤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7.1%、36.4%、85%,高频超声诊断关节软骨Ⅲ级损伤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81.8%、85%,诊断关节软骨Ⅳ级损伤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100%、90.9%。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MPFL走行情况、回声特点及毗邻结构关系,对急性外伤性髌骨外侧脱位的各种伴随损伤诊断和分级准确性较高,是一种简单可靠、快捷可重复的诊断方法。

    第二恒磨牙生长萌出位置和发育阶段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的相关性研究
    谢志伟1,王凡涛2,郭泾1,3
    2012, 50(5):  75. 
    摘要 ( 814 )   PDF (1426KB) ( 5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评价11岁牙龄儿童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发育阶段,分析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牙龄11岁错牙合畸形患者74例(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牙龄)。根据患者矫治前数字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3组患者的SNA角、SNB角、ANB角以及APDI值,依据测量值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下颌骨骨性Ⅱ类组和上颌骨骨性Ⅲ类组。同时根据头颅侧位X线片和数字化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岁牙龄儿童在不同矢状骨面型中,上下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PP长度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高度及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与萌出角度呈负相关性(P<0.05);GM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但与下颌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和角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11岁牙龄组的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发育阶段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相关性分析可推断,11岁牙龄组儿童上颌骨长度越长,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高度越高,萌出角度越小,发育时间越早;下颌体长度越长,上下颌第二磨牙发育越早。

    抑瘤素M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表达
    张鹏,孙水,张伟,管大伟,李艳,陈辉,齐承恩,李会波
    2012, 50(5):  80. 
    摘要 ( 751 )   PDF (1884KB) ( 4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抑瘤素M(OSM)在骨关节炎(OA)和正常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OSM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术中留取33例OA严重病变组、10例OA轻微病变组、8例正常对照组的滑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膝关节滑膜组织中OSM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滑膜组织中OSM的分布与表达。结果   在膝关节滑膜组织中,OA严重病变组、OA轻微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均能检测出OSM阳性表达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轻微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A患者滑膜细胞高表达OSM与病情相关。OSM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Dickkopf1(DKK-1)基因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分析
    朱珣珣1,朱传升2,王焱2,徐文伟2,董琳2,郭燕2,李洪丽1,毕可红2
    2012, 50(5):  84. 
    摘要 ( 898 )   PDF (2553KB) ( 6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WNT/β-catenin通路的关键抑制因子Dickkopf1(DKK-1)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急性白血病(AL)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4个AL细胞系(NB4、Jurkat、Molt-4、CEM)、65例AL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中DKK-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各标本及细胞系中DKK-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患者DKK-1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正常对照组标本单个核细胞中不存在DKK-1基因的甲基化;DKK-1在AL患者中甲基化率为37.7%(24/65),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甲基化率为41.2%(14/34),急性髄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甲基化率为28.6%(10/31)。结论   DKK-1甲基化及异常表达在急性白血病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参与了部分急性白血病的发病过程。

    小剂量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疗效及随访分析
    龙欣欣,王学禹
    2012, 50(5):  88-91. 
    摘要 ( 762 )   PDF (927KB) ( 3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剂量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IS)临床疗效及随访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IS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分析初期疗效,随访远期发作、智力运动发育、脑电图了解其长期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远期发作预后与病因、病程及ACTH治疗效果相关(P<0.05),与发病年龄无关(P>0.05);智力运动发育预后与病因相关(P<0.05),与发病年龄、病程、ACTH治疗效果无关(P>0.05);脑电图随访至1年脑电图正常率51.9%,随访≥2年正常率66.7%。结论   小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初期疗效显著,其远期临床发作和智力运动预后隐源性者效果更佳。

    结直肠癌中TLR4的表达及其与FasL、EGFR的关系
    程兆令,李雪梅,杨廷廷,朱强
    2012, 50(5):  92. 
    摘要 ( 977 )   PDF (1834KB) ( 5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结直肠癌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且分析其表达与Fas配体 (fas ligand,FasL)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58例结直肠癌和25例正常大肠组织TLR4、FasL和EGFR的表达。通过Spearman′s相关分析,探讨TLR4与FasL或EGFR表达的关系。结果   58例结直肠癌中TLR4、FasL和EGF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9%、71% 和83%,均显著高于其在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20%、22%和31%(P<0.05)。TLR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χ2 =4.063,P<0.05)。TLR4和FasL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249,P<0.01),TLR4表达强的部位多伴有FasL的强表达,TLR4表达弱的部位也常伴随FasL的弱表达。TLR4与EGFR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r=0.345,P>0.05)。结论   TLR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有关,TLR4可能通过调控FasL的表达而参与结直肠癌的免疫反击。

    脑面血管瘤病的影像特征和手术治疗
    魏胜程1,王志刚1,曲春城1,滕良珠2
    2012, 50(5):  95. 
    摘要 ( 835 )   PDF (2129KB) ( 5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脑面血管瘤病的治疗经验,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要点。 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以来手术治疗的脑面血管瘤病(Ⅰ型)患者3例(男2例,女1例),术前行CT、MRI及视频脑电图检查,手术切除病灶后随访1~2年评估疗效。 结果   3例患者CT均显示钙化,强化MRI扫描显示硬脑膜和蛛网膜血管扩张、增生,脑组织萎缩,可明确病灶范围。手术疗效:颞枕叶切除2例,半球切除1例,术后均无癫痫发作。 结论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可基本确诊脑面血管瘤病,对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和术中行脑电监测,在不增加功能损伤的前提下完全切除病灶可治疗癫痫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激素敏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李玲,陈勇,杨崇美
    2012, 50(5):  99-102. 
    摘要 ( 883 )   PDF (931KB) ( 2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治疗敏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入院治疗的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入院时的病史采集将86例患者分为3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初诊组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治疗敏感型组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治疗耐药型组26例。采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测定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MDR1基因C3435T位点及G2677T/A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治疗耐药型组与初诊组C3435T位点CC、CT、TT基因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激素治疗耐药型组与激素治疗敏感型组C3435T位点CC、CT、TT基因型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C3435T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MDR1基因G2677T/A位点,各组基因型的差异及G、T、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治疗耐药型与MDR1基因C3435T位点多态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该位点基因突变型患者更易出现激素耐药。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刘建猛,崔保霞,尹婷,张爱荣
    2012, 50(5):  103-106. 
    摘要 ( 864 )   PDF (14893KB) ( 3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早期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0例宫颈鳞癌(ICC)、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5例正常宫颈组织(NCE)进行PEDF、CD34、Ki-67染色,采用半定量法计算PEDF的表达程度,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和癌细胞增殖指数(Ki-67标记)。结果   PEDF在NCE、CIN、ICC中阳性率分别为100.00%、77.78%和4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DF在ICC中的低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有关(P<0.05),而与年龄、FIGO分期、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EDF在ICC中的表达与MVD(P<0.01, r=-0.6424)以及Ki-67(P<0.01, r=-0.4016)呈负相关。结论   PEDF表达下调可能在ICC血管增生、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黏蛋白(MUC1、MUC2、MUC5AC和MUC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庄婷1,薛梅2,房爱菊3,管冰心1,梁艳1,王志蕙2,王妍1,孟斌1
    2012, 50(5):  107-111. 
    摘要 ( 2909 )   PDF (2964KB) ( 12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黏蛋白(MUC1、MUC2、MUC5AC和MUC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收集20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组织芯片以及免疫组化等技术对黏蛋白家族成员MUC1、MUC2、MUC5AC和MUC6进行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MUC1在89.4%的被检测病例中表达。MUC1高表达的乳腺癌病例更倾向于具有低组织学级别、雌激素受体(ER)阳性、无淋巴结转移等特点。MUC1的亚细胞定位,即胞浆伴胞膜表达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相关性。MUC2的阳性率很低,仅为4.3%。MUC5AC与MUC6在患者标本中的表达率分别是42.0%和22.2%。除了MUC5AC与低级别导管癌、ER阳性有关,以及MUC6与HER2呈正相关外,与乳腺癌其他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UC1在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都有表达,而MUC2、MUC5AC及MUC6的表达率则相对较低。MUC1的异位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后不良因素。

    鼻息肉中Livin及Mcm3的表达及其意义
    张海令1,许安廷2,范献良1
    2012, 50(5):  112. 
    摘要 ( 833 )   PDF (2276KB) ( 4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Mcm3即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3在鼻息肉中的表达水平及特点,以及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和术后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40例单纯鼻息肉患者及6例正常钩突黏膜中Livin及Mcm3的表达,并与鼻息肉临床分期及术后复发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Livin在鼻息肉与正常黏膜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m3在鼻息肉与正常黏膜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vin、Mcm3联合表达强度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s=0.606,P<0.05); Livin、Mcm3联合表达强度与鼻息肉术后复发率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9588, t=4.7779, P<0.05)。结论   Livin过度表达所致细胞凋亡受抑制在鼻息肉腺体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而Mcm3标志的鼻息肉细胞增殖活性的提高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Livin及Mcm3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鼻息肉患者术后复发率的参考指标。

    RhoE/Rnd3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刘静,张辉,颜磊,赵兴波,李明江
    2012, 50(5):  116. 
    摘要 ( 6561 )   PDF (1685KB) ( 3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RhoE/Rnd3蛋白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正常子宫(对照组)内膜、平滑肌组织及38例子宫腺肌病组织(实验组)中在位内膜(A组)、异位内膜(B组)、平滑肌组织中RhoE/Rnd3蛋白的组织定位和表达程度,分析对比其差异。结果   ①腺上皮细胞:RhoE/Rnd3蛋白在对照组腺体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实验组在位内膜腺体细胞(t=11.3,P<0.05)及异位内膜腺体细胞(t=9.33,P<0.05);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体细胞与异位内膜腺体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②间质细胞及平滑肌:RhoE /Rnd3蛋白在3组内膜间质细胞及对照组-实验组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子宫腺肌病内膜腺体细胞中RhoE/Rnd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病程有关,病程超过2年的患者组织中,RhoE/Rnd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病程不足2年的患者(P<0.05)。 结论   RhoE/Rnd3蛋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孕妇桡动脉血流图对预测子痫前期的临床观察
    孙茜,侯艳梅
    2012, 50(5):  120. 
    摘要 ( 905 )   PDF (923KB) ( 3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妇桡动脉血流图的监测在预测子痫前期中的应用价值,以准确识别有高危风险的孕妇,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减少母婴伤害。方法   对产前检查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肝、肾等并发症,孕周为16~36周的10433例孕妇分为预测组(5223例)和对照组(5210例)。预测组应用桡动脉血流图进行监测,每4周重复1次,对预测阳性者每2周重复测定并给予干预措施;对照组直到发现子痫前期症状时才给予干预。随访两组患者至分娩结束,对两组患者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发病程度及新生儿体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预测组中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发病率分别为11.2%和0.11%,对照组中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发病率分别为13.5%和0.29%(P<0.05);新生儿生长受限率在预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5.11%和7.06%(χ2=15.38,P<0.01);对照组中子痫前期的病情程度明显较预测组重(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系统在不同孕周预测子痫前期的敏感度不同,预测子痫前期的阳性符合率随孕周增加而增加。结论   应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系统及动态桡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早期预测子痫前期,对预测阳性者给予临床指导,可降低其发病率并防止病情发展,改善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结局。

    济南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得翔1,季秀丽1,2,马德东1,张玉可1,何宝龙1,王文巧1,肖伟1
    2012, 50(5):  124-128. 
    摘要 ( 888 )   PDF (936KB) ( 5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总结济南地区2009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济负担,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2009年山东省济南市整群随机抽样13419人关于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中152名哮喘患者的相关资料,利用直接法和人力资本法,测算济南城市居民和乡镇农业人口支气管哮喘的经济负担,并运用单因素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支气管哮喘治疗费用的因素。结果   2009年济南地区城市和农村居民支气管哮喘总体患病率为1.1%。疾病总经济负担为2.9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为2.53亿元,间接经济负担为 0.37亿元,人均经济负担为4378元。是否合并鼻炎、患有其他心肺疾病、因哮喘住院、吸烟指数及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是影响济南地区支气管哮喘经济负担的主要因素。结论   济南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济负担沉重,吸烟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是主要的、但又是可以控制的经济负担增加的因素,积极控制吸烟,大力宣传贯彻实行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杜绝滥用抗菌药物,可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有效降低哮喘患者的经济负担。

    空间自相关分析在探究疾病分布热点区域中的应用
    张冰冰1,姜祥坤2,张世英2,薛付忠1
    2012, 50(5):  129-132. 
    摘要 ( 1096 )   PDF (2040KB) ( 7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疾病空间分布的热点区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ArcGIS 93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利用软件空间统计模块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综合反映疾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0年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存在热点区域。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0-69,u=11-46,P<0-01;广义G统计量G=0-01,u(G)=9.51,P<0-01。利用局部G统计量得出疾病分布聚集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昌府区和高唐县。结论   在空间统计中,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有效探究研究区域内的热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