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您的位置:山东大学 -> 科技期刊社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7-07-10
      
    基础医学
    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评价方法
    尹妮,杨关林,姜钧文,王春田,王凤耀,贾连群,高晓宇,潘嘉祥,李芹,李佳,冯元洁,高玉竹,周鹤,张哲
    2017, 55(7):  1-5.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301
    摘要 ( 1272 )   PDF (2720KB) ( 3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进行评价。 方法 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和模型组(给予高脂喂饲联合机械损伤),在0、24、48周分别对两组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心电图、血脂、炎症指标检测和病理学分析。 结果 24周模型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P选择素(sP-selecti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0、24周ST段下移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0周T波振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24周T波振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周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显示模型组冠脉平均面积狭窄率高于对照组;48周模型组血管内膜厚度和内膜中膜厚度比大于24周。 结论 离体在体结合评价是一种可行、安全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
    大蒜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芳,乔蕾,陈文超,杨丽娜
    2017, 55(7):  6-11.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089
    摘要 ( 1075 )   PDF (1492KB) ( 1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大蒜素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方法 18只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和大蒜素后处理组,每组6只。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各组平衡灌注20 min后,停灌30 min,复灌60 min。记录平衡灌注末及再灌结束时的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和心率(HR)。检测平衡灌注末及再灌结束时心脏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灌注结束后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平衡灌注末各组间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再灌注60 min时大蒜素后处理组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各项指标,心脏灌流液中LDH的活性降低,心肌组织中SOD活力提高,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PO组比较,再灌注60 min时大蒜素后处理组HR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再灌注开始给予适量大蒜素能够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其作用与IPO效应相当。
    CSN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宗帅,肖东杰,刘华,郏雁飞,马晓丽,李焕杰,黎娉,郑燕,汪运山
    2017, 55(7):  12-1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655
    摘要 ( 976 )   PDF (2105KB) ( 2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SN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运用cBioportal分析工具,分析CSN5在胃癌中基因水平的改变情况;运用qRT-PCR方法检测CSN5 mRNA在永生化的正常胃黏膜细胞株及不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运用Oncomine数据库(DErrico、Chen胃癌数据集)和TCGA数据库(375例胃癌组织和32例癌旁组织),分析CSN5 mRNA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表达的差异性;运用生存期分析软件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CSN5对876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运用Chen胃癌数据集,分析胃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与CSN5表达的关系。 结果 在胃癌中CSN5主要的基因改变形式为扩增;CSN5 mRNA在多种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细胞株;CSN5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生存分析结果发现,CSN5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较长,CSN5低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较短。 结论 CSN5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即CSN5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
    NR2B通过mBDNF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发生
    张文雪,徐丽东,张明明,郭传国,左秀丽
    2017, 55(7):  17-2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674
    摘要 ( 1098 )   PDF (1459KB) ( 3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神经系统,NMDA受体(NMDARs)NR2B亚基参与内脏高敏感的发生,本研究探讨在肠黏膜,该NR2亚型是否通过mBDNF(mBDNF)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发生。 方法 共纳入32例参与者,检测肠黏膜NR2B及mBDNF的表达水平。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NR2B与mBDNF表达水平的关系;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BDNF表达水平与腹部疼痛评分的关系;以NMDA受体激动剂、NMDA受体阻滞剂、NR2B特异性阻滞剂干预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m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组肠黏膜组织NR2B及m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R2B: 90.22±30.79 vs 63.47±28.19, P=0.016; mBDNF:89.91±20.95 vs 56.53±22.25, P<0.001),且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mBDNF表达水平与腹部疼痛评分呈正相关。NMDA受体活化后可诱导mBDNF表达增加,该作用可完全被NMDA受体阻滞剂、NR2B特异性阻滞剂抑制。 结论 NR2B亚基通过诱导mBDNF的表达参与IBS-D患者内脏高敏感的发生。
    Sirtuin在低氧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王凯民,谭娟娟,严志强,李志强
    2017, 55(7):  23-3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682
    摘要 ( 1135 )   PDF (6386KB) ( 1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低氧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中Sirtuin(SIRT)蛋白表达影响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和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 CCK-8法测定低氧与常氧下不同时间点hUC-MS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低氧与常氧下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ting测定低氧与常氧下细胞SIRT蛋白定位与表达。 结果 成功分离hUC-MSCs;细胞CD90、CD105、CD29、CD44高表达,CD14、CD19、CD34、CD45、HLA-DR无表达;CCK-8测定低氧培养24、48、72 h细胞的增殖能力均高于常氧培养(P均<0.05);在低氧下培养24、48 h后S期细胞比率高于常氧培养(P均<0.05);免疫荧光检测SIRT1、6位于细胞核内,SIRT2定位于胞浆,SIRT3、4、5定位于线粒体。Western blotting测定SIRT1在低氧培养24、48 h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常氧条件(P均<0.05),常氧培养72 h的SIRT1表达量高于24 h及48 h(P均<0.05);SIRT2表达量在低氧培养24 h高于常氧培养(P<0.05),48 h后低于常氧培养,72 h后高于常氧培养(P<0.05);低氧培养24、48、72 h后SIRT5的表达量均高于常氧处理(P均<0.05),常氧与低氧培养细胞48 h和72 h后均高于24 h时SIRT5的表达(P均<0.05)。 结论 低氧处理24、48、72 h均可以促进hUC-MSCs的增殖。低氧诱导SIRT1、2与5表达改变提示SIRT1、2、5可能参与了低氧对hUC-MSCs增殖的调控。
    不同浓度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李景媛,宋玲,林松,宋晖
    2017, 55(7):  31-37.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198
    摘要 ( 976 )   PDF (4131KB) ( 1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CORM-3)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实验分A、B两部分,各部分均包括5组,A部分:矿化组,100、200、400 μmol/L CORM-3组,对照组;B部分:矿化组,100、200、400 μmol/L CORM-3-矿化组,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和OPNmRNA与蛋白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能力。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00、200 μmol/L CORM-3可促进BMSCs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1);单纯CORM-3对BMSCs成骨分化无影响;BMSCs经200、400 μmol/L CORM-3预处理后再行矿化诱导,7 d后大鼠BMSCs的Runx2和OPNmRNA表达增强,与矿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unx2:P=0.005,P=0.006;OPN:P=0.010,P=0.028),其蛋白表达及21 d后的成骨能力较矿化组均明显增强,且200 μmol/L CORM-3预处理的效果优于400 μmol/L CORM-3。 结论 CORM-3预处理可促进体外BMSCs成骨分化,200 μmol/L为CORM-3用于实验的适宜浓度。
    单纯疱疹病毒2型DNA疫苗在小鼠体内分布及安全性的初步分析
    焦凤萍,张海涛,赵英会,田兆菊,杨树林
    2017, 55(7):  38-4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856
    摘要 ( 2548 )   PDF (1080KB) ( 51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DNA疫苗pc(pcDNA3.1-)-P6-gBCTL-TBK-1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安全性。 方法 将前期构建的HSV-2 DNA质粒pc-P6-gBCTL-TBK-1肌内注射免疫接种BALB/c小鼠,每只100 μg,分别于第0、2、4周免疫接种3次,于末次免疫后的第24小时及7、21、35、49 d采集小鼠的心、肝、脾、肾、肺、脑、血液和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提取各组织DNA,采用PCR法检测质粒DNA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宿主基因组发生整合的可能性。 结果 末次免疫后24 h及7、21、35 d,在小鼠的心、肝、脾、肾、肺、脑、血液和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质粒,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末次免疫后第49天,仅在小鼠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中能检测到质粒。纯化后的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均为阴性。 结论 质粒pc-P6-gBCTL-TBK-1经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后,质粒DNA可快速地分布到小鼠的心、肝、脾、肾、肺、脑、血液和肌肉组织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质粒DNA仅分布于接种的肌肉部位,且该DNA疫苗未与宿主的基因组整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载pVAX1/Tat PTD-endostatin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的构建与体外活性评价
    张新科,陈洪元,杨莹,李妍,王凤山
    2017, 55(7):  43-4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086
    摘要 ( 1065 )   PDF (1548KB) ( 3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载内皮抑素(Es)重组表达质粒的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并评价其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 方法 选用真核表达质粒pVAX1为重组载体,采用PCR及双酶切法制备能够表达Tat PTD-Es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1/Tat PTD-Es;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处方,检测纳米粒的形态、Zeta电位及粒径;采用最佳处方比例制备载重组质粒纳米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ELISA法测定分泌型Tat PTD-Es蛋白的表达量,CCK-8法测定对HUVEC的抑制作用,以上两个实验均以LipofectaminTM2000为阳性对照。 结果 pVAX1/Tat PTD-Es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壳聚糖纳米粒Zeta电位(14.3±1.6)mV,粒径(145±12)nm,纳米粒转染HUVEC后细胞上清中Tat PTD-Es的浓度为(182.5±16.3)ng/mL,壳聚糖基因载体转染HUVEC后对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2 h的抑制率达(53.4±5.4)%(Z=-2.611, P=0.008)。结论 构建的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能够成功转染HUVEC并能明显地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
    临床医学
    优化救治流程与Solitaire FR支架在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中的应用
    颜进项,孟雷,董亚南,张爱军,岳洪胜,李波,钟良君,白爱国
    2017, 55(7):  49-5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156
    摘要 ( 1018 )   PDF (2982KB) ( 36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优化救治流程中,应用支架取栓的方法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ACAO)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入优化救治流程中应用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方法治疗的36例ACAO患者,血管再通标准采用mTICI分级,临床效果及预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33例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mTICI 2b-3),2例患者经治疗后血管部分再通(mTICI 2a),1例患者仅有微量血流通过闭塞段(mTICI 1)。术前及术后NIH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预后良好。其中0分5例,1分24例,2分4例,1例失访,2例死亡。33例患者随访期内复查无血管再闭塞,无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 结论 应用机械取栓治疗ACAO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外放疗治疗颈椎转移瘤剂量学对比分析
    曹倩倩,姜玉华,李玉亮,杨瑞杰,刘路,张喜乐,王俊杰
    2017, 55(7):  55-60.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098
    摘要 ( 1166 )   PDF (1358KB) ( 3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不同外放疗技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10例颈椎转移瘤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为单前野加双侧斜后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为5野等分,选用2弧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将Oncentra治疗计划系统中的图像传输到粒子计划系统,制定近距离放疗(LDR)术前模拟计划。 结果 脊髓剂量相同时,LDR的D90和D95生物等效剂量(BED)分别为(184.15±25.84 )Gy、(161.45±26.35 )Gy。VMAT、IMRT、3D-CRT对应的靶区 D95 BED 2 Gy/f时分别为:(120.52±10.66)Gy、(119.19±10.91)Gy、(96.24±28.65)Gy;3 Gy/f时分别为:(122.19±7.54)Gy、(122.37±8.19)Gy、(95.94±24.70)Gy。靶区各参数与LDR相比,均服从正态分布,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VMAT、IMRT与LDR比较,黏膜V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34),只有3D-CRT高于LDR(P=0.00)。黏膜V30、Dmean LDR均低于3种外放疗技术(P=0.00)。其余甲状腺、腮腺、下颌骨各参数,LDR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结论 3D-CRT、IMRT、VMAT单次2 Gy及3 Gy分割方案与LDR相比,脊髓剂量相同时,LDR的靶区剂量更高,同时有效地保护周围危及器官。对于放疗后复发的颈椎椎体转移瘤,LDR具有剂量学优势。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防性脑照射后脑转移的关联分析:双中心研究
    曾海燕,李睿,孙新东,谢鹏,孟雪,范秉杰,李万龙,袁双虎
    2017, 55(7):  61-66.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606
    摘要 ( 1113 )   PDF (1755KB) ( 1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D-SCLC)患者进行预防性脑照射(PCI)后脑转移的高危因素,建立风险模型,指导临床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疗策略。 方法 收集2003年7月至2014年6月接受PCI的LD-SCLC患者25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脑转移生存期和总生存期。Cox回归分析脑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模型。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47例(18.3%)出现脑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一般状态评分(PS)(P=0.040)及胸部放疗方式(P=0.001)与脑转移呈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S>1分(P=0.017)、胸部加速超分割(P=0.004)、任何治疗开始时间至放疗结束时间(SER)较长(P=0.035)是脑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是脑转移独立保护因素(P=0.035)。总生存独立保护因素为手术、胸部放疗生物等效剂量(TRTBED)大于51.04 Gy;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PS>1分、PCI高于标准剂量。 结论 一般状态较差、胸部加速超分割、SER较长增加LD-SCLC患者PCI后脑转移风险。高剂量的PCI不仅未降低脑转移,而且会缩短总生存期。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的临床价值
    韩福燕,成士清,王召宝,鞠瑛
    2017, 55(7):  67-7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279
    摘要 ( 1065 )   PDF (1236KB) ( 1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在2010年7月~2011年6月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8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1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RDW最佳截断点,将患者分为高RDW组和低RDW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RDW增高有关的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手术治疗前后RDW值变化。 结果 食管癌组患者RDW的中位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RDW与食管癌组患者性别、年龄、远处转移和肿瘤分期有关(P<0.05),而与其他病理参数无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和远处转移与RDW升高有关(P<0.05);手术治疗后RDW的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RDW可作为食管癌患者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指标。
    慢性HBV感染患者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与肾性低磷血症的相关因素
    刘秋霞,王磊,刘峰,曲云东,叶茜,钱钰,张媛,张立新
    2017, 55(7):  73-7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063
    摘要 ( 1151 )   PDF (1416KB) ( 2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阿德福韦酯(ADV)相关肾性低磷血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开始接受ADV或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治疗并随诊1年以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血清磷酸盐水平、血清肌酐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Kaplan Meier方法计算低磷血症的累积发生率。 结果 243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分别是171例和72例,服用ADV的中位数时间为66(12~120)个月,有24例患者发生低磷血症。在2~10年时慢乙肝和乙肝肝硬化的低磷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为:0.6%、0.6%、0.6%、3.2%、6.2%、11.2%、14.2%、14.2%、19.9%和1.5%、3.3%、7.9%、10.4%、13.7%、23.9%、32.3%、49.3%、49.3%(χ2=6.685, P=0.010)。Cox多因素分析提示,ADV联合LAM(HR=2.661, P=0.010)、乙肝肝硬化(HR=2.886, P=0.020)是低磷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长期服用ADV可引起低磷血症。LAM联合ADV以及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
    部分脾栓塞联合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杜福田,杜云龙,林洪峰
    2017, 55(7):  79-8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619
    摘要 ( 1345 )   PDF (1209KB) ( 3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部分脾栓塞(PSE)联合腹腔镜下射频消融(RFA)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对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患者69例,分别采用PSE联合腹腔镜下RFA(26例,A组)与脾切除术(43例,B组)这两种方法,分析所取得的不同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A组患者住院过程中无手术及治疗相关的死亡率,主要并发症有左上腹部疼痛不适(16例),发热(10例),胸腔积液(1例)。B组患者住院过程中无手术及治疗相关的死亡率,主要并发症有发热(29例),腹腔出血(3例),胸腔积液(7例),门脉栓塞(6例)。两组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联合腹腔镜下射频消融对治疗肝硬化性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治疗肝硬化性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基于VTK实现三维重建在胆囊管变异中的诊断价值
    窦瑞欣,薛敏娜,李国华
    2017, 55(7):  84-88.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996
    摘要 ( 1145 )   PDF (2236KB) ( 14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用VTK实现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胆囊管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60例胆石症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可视化系统辅助,对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进行胆囊管变异的诊断,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在三维可视化系统辅助下检出胆囊管变异81例,与手术结果一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κ=0.950, P=1.000);而单纯采用MIP结合薄层图像检出则为51例,与手术结果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κ=0.477, P<0.001)。对难以明确诊断的39例胆囊管旋前或旋后汇入肝总管的变异,在三维可视化系统的辅助下分别检出12例及27例,与手术结果一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κ=0.880, P=1.000);而单纯采用MIP结合薄层图像则分别检出24例及15例,与手术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κ=0.246, P=0.004)。 结论 利用VTK实现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提高对胆囊管变异诊断的准确性,不仅弥补了MIP对于空间比邻关系显示欠确切的不足,更有助于临床术前了解胆囊管解剖变异的情况,避免胆囊切除术中所引起的胆道损伤。
    肾移植术后早期淋巴细胞及DSA监测在诊断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郑瑾,张江伟,王旭珍,匡陪丹,何晓丽,薛武军
    2017, 55(7):  89-9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307
    摘要 ( 1668 )   PDF (1399KB) ( 35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并监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及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水平,为临床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早期诊断排斥反应,以及制定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肾脏移植受者454例,采用流式细胞计术及Luminex技术对肾脏移植受者术后淋巴细胞比例、DSA及NDSA进行动态监测,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54例受者中,33例术后6个月内发生AR(AR组),421例肾功能稳定(SF组)。肾脏移植受者AR发生时,外周血CD4+T/CD8+T比值(2.81±0.85 vs 1.39±0.94, t=7.336, P<0.001)及B细胞百分比[(15.79±3.53)% vs(10.2±3.04)%, t=4.986, P<0.001]显著高于SF组。HLA抗体中位荧光强度(MFI)的监测发现,AR患者在移植术后1周左右HLA抗体水平逐渐升高,与SF组MF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排斥反应发生时抗体MFI值为7 559±1 496,治疗后为3 023±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3, P<0.001)。DSA-/NDSA-患者AR发生率为3.1%(11/357);DSA-/NDSA+患者AR发生率为14.5%(12/83);DSA+/NDSA+患者AR发生率为71.4%(10/14),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肾脏移植术后早期监测CD4+T/CD8+T比值及B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及血清DSA/NDSA水平对于AR诊断和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经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原发性膀胱憩室临床效果比较
    徐加龙,孙小刚,王军锋,刘倩,马楠,李殿国,陈维秀,李金良,王若义
    2017, 55(7):  95-9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706
    摘要 ( 1171 )   PDF (1947KB) ( 2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经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原发性膀胱憩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2例原发性膀胱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开放手术组12例,腹腔镜手术组10例。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排尿时膀胱压力及尿流率结果。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近似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排尿时膀胱压力及尿流率数值变化。 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延长(P<0.05),出血量减少(P<0.05)。开放手术组术后随访(13.6±4.0)个月,腹腔镜手术组术后随访(13.6±5.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排尿时膀胱压力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最大尿流率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患者尿流曲线改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排尿时膀胱压力及尿流率数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再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无膀胱憩室复发,排尿正常,未再出现排尿困难。 结论 经腹腔镜切除原发性膀胱憩室,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与开放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是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梗阻伴帕金森病的疗效
    崔萌,郑冀鲁,田思男,李连军,张琦,金讯波,王慕文
    2017, 55(7):  100-10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104
    摘要 ( 1130 )   PDF (1146KB) ( 1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PVP)治疗良性前列腺梗阻(BPO)伴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BPO伴PD患者20例,65~75岁,平均(69.85±3.12)岁,平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3.40±5.89)分,平均最大尿流率(Qmax)(5.75±1.71)mL/s。患者均出现排尿困难症状并确诊为BPO伴PD,均排除合并多系统萎缩病(MSA),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评估行PVP手术的疗效。 结果 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6.3±13.10)min,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IPSS(7.10±2.59)分,Qmax(14.03±4.40)mL/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4例患者术后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经过盆底肌训练后好转。 结论 PVP是BPO伴PD患者解除尿路梗阻及改善症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TiRobot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刘华水,段升军,贾逢爽,刘士懂,陈华,王业本,贾堂宏,赵国辉,朱礼明,刘珉岑
    2017, 55(7):  103-10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237
    摘要 ( 1100 )   PDF (4383KB) ( 4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后环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利用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系统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对1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行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骨盆前、后环,观察置钉位置,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切口长度、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等结果。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透视次数14次。手术切口平均2 cm,平均术中出血量35 mL。所有置入螺钉位置精准满意,无一枚穿出骨皮质。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医源性血管、神经及脏器损伤。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末次随访Majeed评分平均为86.7分。 结论 TiRobot系统辅助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后环损伤手术精确、安全,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对患者及医务人员放射性损害小,临床效果满意,是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理想方法。
    彩色多普勒闪烁伪像相关物理因素的评估分析
    王蒙,王澂,张迎春,李杰, 孙霄,时丹丹,商蒙蒙,宁松
    2017, 55(7):  110-114.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358
    摘要 ( 918 )   PDF (2318KB) ( 2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超声波声学特性、结石表面形貌及机器设置条件在闪烁伪像形成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砂纸及泌尿系结石分别构建体外实验模型,砂纸模型中通过调节IU22声学功率参数(包括机械指数及声波入射角度)改变超声波特性,结石模型分别按照表面粗糙度差异进行结石分组(包括粗糙组,中度粗糙组与光滑组),然后选取两种不同机器设置条件(默认设置与优化设置)进行闪烁伪像成像,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砂纸模型中垂直辐射组与斜方辐射组闪烁伪像差异;应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结石模型中不同机器设置条件下不同表面粗糙度结石组间闪烁伪像强度差异;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砂纸模型中机械指数、结石模型中不同结石粗糙度与闪烁伪像强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在砂纸模型中,机械指数与闪烁伪像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938, P<0.001),斜方辐射组闪烁伪像强度较垂直辐射组明显减弱(P<0.05);泌尿系结石模型中,不同表面粗糙度泌尿系结石的闪烁伪像强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两个影响因素(表面粗糙度与机器设置条件)存在交互作用(P<0.001),相同表面粗糙度的泌尿系结石中的闪烁伪像强度在机器优化设置条件下均明显强于默认设置条件(P<0.001),而在相同机器设置条件下不同组间结石闪烁伪像强度与其表面粗糙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默认设置条件=0.80, r优化设置条件=0.83, P<0.001)。 结论 砂纸模型及泌尿系结石模型均显示闪烁伪像形成受超声波声学特性、结石表面粗糙度及机器设置条件的共同影响,了解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可提升其临床应用价值。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
    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特征及其高危性行为与互联网交友的关联
    郑杰滔,张晓菲,吕翠霞,傅继华,马伟
    2017, 55(7):  115-123.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016
    摘要 ( 1664 )   PDF (957KB) ( 7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某市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性行为特征及互联网交友与其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某市招募高校学生MSM进行问卷调查。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互联网交友与其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收回300份合格问卷,调查对象首次男男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7.6±1.8)岁;最近一周7.7%的调查对象有2个及以上性伴侣;最近一次同性性行为35.7%的人未使用安全套,5%是群交;6.7%曾为了得到金钱或毒品而发生商业性行为。调查对象中86%通常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交友与最近一周有多个同性性伴侣(OR=0.28,95%CI:0.11~0.73)和有商业性行为(OR=0.22,95%CI:0.07~0.66)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高校学生MSM中高危性行为普遍存在,互联网交友比非互联网交友的高校学生MSM高危性行为少。
    病例报道
    肾上腺转移瘤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胃穿孔1例
    林琦,张颖,袁苑,戴建建,徐瑞彩,杨琦,耿宝成,韩明勇
    2017, 55(7):  124-129.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7.316
    摘要 ( 1118 )   PDF (3893KB) ( 2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检查阴性的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1例
    冯涛,朱洪芳,郭崇勇
    2017, 55(7):  130-132.  doi:10.6040/j.issn.1671-7554.0.2016.1489
    摘要 ( 945 )   PDF (1842KB) ( 1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