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俊1,李晶2,汤郁2,尤海燕3,朱伟4,许文荣4,焦志军3
YIN Yujun1, LI Jing2, TANG Yu2, YOU Haiyan3, ZHU Wei4, XU Wengrong4, JIAO Zhijun3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雷帕霉素对BALB/c鼠T、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从5~6周龄BALB/c鼠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鉴定其纯度。用EZSepTM Mouse 1X分离异体BALB/c鼠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在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刺激下,用MSCs和/或雷帕霉素处理,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B淋巴细胞CD69、CD28和CD86的表达和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测定T淋巴细胞IL10 mRNA、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SCs明显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联合雷帕霉素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P<0.01)。MSCs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联合雷帕霉素组较单独MSCs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1)。MSCs联合雷帕霉素具有协同促进IFNγ mRNA表达和协同抑制IL10 mRNA表达的作用。单独MSCs或MSCs联合雷帕霉素对T、B淋巴细胞CD69、CD28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MSCs联合雷帕霉素对BALB/c鼠T、B淋巴细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可能与协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T淋巴细胞凋亡和干预IFNγ mRNA、IL10 mRNA表达有关。
中图分类号:
[1] | 郑瑾,张江伟,王旭珍,匡陪丹,何晓丽,薛武军. 肾移植术后早期淋巴细胞及DSA监测在诊断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55(7): 89-94. |
[2] | 王凯民,谭娟娟,严志强,李志强. Sirtuin在低氧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55(7): 23-30. |
[3] | 李景媛,宋玲,林松,宋晖. 不同浓度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55(7): 31-37. |
[4] | 李雪,李栋,时庆,周盼盼,鞠秀丽. Helios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55(4): 76-81. |
[5] | 王雯,刘尧,龙飞,马卫霞,苏莉莉. 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与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预后的关系[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8): 72-77. |
[6] | 宋轲,刘寰,武文亮,刘海春,李尚志,陈允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凝胶和体外冲击波联合应用治疗骨不连[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6): 1-6. |
[7] | 徐志宏,刘荣凤,王晓翔,冯莉,姚铁柱,刘红. 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5): 79-83. |
[8] | 刘宁,吕欣,李栋,黄志伟,刘毅,张乐玲. 人血管生成素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12): 1-7. |
[9] | 王娜,陈乃耀.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小胶质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10): 16-20. |
[10] | 张雪群,高卫,潘盼,高骏逸. PI3K/AKT及其相关因子在结肠癌中的表达[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1): 52-57. |
[11] | 付海燕, 胡占升, 杜红阳, 李潮, 包翠芬. 地黄多糖对过表达Notch1(NIC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及增殖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53(1): 34-40. |
[12] | 刘娟, 韩国庆, 刘慧, 秦成勇. 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肝内胆管癌细胞生长的机制[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8): 1-5. |
[13] | 牛瑞芳1,张春玲2,翟亚萍3,马跃华3,李晓玲3,赵志刚3 . 雷公藤多苷短程治疗对桥本病甲状腺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3): 86-89. |
[14] | 石业华, 陈志鹏, 马启奎, 鞠瑞华, 王启荣.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诱导后的再培养[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12): 45-49. |
[15] | 牟乐明1,孙占胜1,王伯珉1,高平2,初向全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1): 37-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