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拔牙位点保存是阻断和减轻牙齿缺失后牙槽嵴吸收、牙龈退缩,保存或增加骨量及软组织量,为将要进行的种植手术和修复提供较好的解剖学基础。临床常见的保存方法包括:微创拔牙术、即刻种植、拔牙创内屏障膜和骨移植材料应用、术区的软组织处理等。临床实践中要达到理想拔牙位点保存效果,不仅需要满足种植美学、功能,同时要考虑减轻患者创伤、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成本等。
中图分类号:
[1] 胡开进. 微创拔牙术[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4(4): 241-243. [2] 严君烈, 赵士芳, 王树人. 拔牙后立即植入人工牙种植体的临床观察[J].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1996, 5(1): 30. [3] 马雨聪, 郭德惠, 谭包生. 即刻种植的临床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3, 14(1): 47-50. [4] 张大风, 麻健丰, 王思钱, 等. 即刻种植预防牙槽嵴萎缩的x线观测[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8(5): 476-477. [5] 邱立新, 王兴, 林野, 等. 引导骨再生的生物膜技术在种植义齿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8, 33(1): 58-59. [6] 刘露露, 王立军.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4, 28(4): 240-243. [7] 耿威, 宿玉成, 徐刚, 等. Bio-Oss结合Bio-Gide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05, 21(1): 4-7. [8] 耿威, 宿玉成, 徐刚, 等. 无机牛骨结合可吸收性胶原膜修复种植牙骨缺损的定量分析[J]. 口腔医学研究, 2003, 19(4): 280-283. [9] 王健, 胡秀莲, 林野. Bio-oss 和Bio-oss 骨胶原保持牙槽骨量的临床研究[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3(1): 4-6. [10]冯庆玲, 崔福斋, 张伟援.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材料[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 24(2): 124-128. [11]周延民, 李臻, 储顺礼, 等. 即刻种植间隙充填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骨缺损2例[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9, 2(8): 504-505. [12]Gaggl A,Schultes G,Rainer H,et al. Immediate alveolar ridge distraction after tooth extraction-a preliminary report[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40(2): 110-115. [13]欧国敏, 宫苹, 陈文川, 等. 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的临床应用[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3): 144-147. [14]邸萍, 林野, 罗佳, 等. 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修复中过渡义齿对软组织成型作用的临床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2, 44(1): 59-64. [15]宿玉成. 种植外科中的软组织处理及其美学效果[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3): 148-150. |
[1] | 常飞,姜宝岐,董作青,刘佳,徐欣. 关于初期稳定性对即刻种植成功率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55(3): 54-58. |
[2] | 谭耀坤, 邓惠英, 罗梅银. 延续性护理肺血栓栓塞症患者 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Z2): 158-159. |
[3] | 陆佳. 延续性护理对危重病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和 sTREM-1表达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Z2): 151-152. |
[4] | 邱晶, 王丽莹, 张清霞, 曾算香, 王海燕. 延续性护理对腹膜透析出院患者 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Z2): 156-157. |
[5] | 梁素忍1,郭志玲1,胡昭2.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低T3综合征与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1): 67-70. |
[6] | 刘茂静1,范晓红1,2,鲁新红2,阿拉塔2,汪涛2,胡昭1. 腹膜透析患者盐摄入量与口腔盐敏感度相关关系的探讨[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7(12): 78-80. |
[7] | .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7(10): 75-79. |
[8] | 范晓红,程李涛,汪涛,胡昭 . 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下降与营养不良的关系[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6(11): 1080-1083. |
|